从西安一路向北,穿过延安,就可以遇见榆林。
雄伟蜿蜒的长城、汹涌澎湃的黄河,滋养了榆林的陕北风情,孕育了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举办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榆林小曲等表演活动,把非遗融入景区,建设陕北民歌博物馆,这个西北小城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保留自己的风土人情。
▲榆林非遗在柏林亮相。图源 榆林文旅 公众号
【1】
在榆林绥德县的大街小巷,总能与非遗相遇。这里有随处可见的石雕装饰、融入陕北秧歌的广场舞、高亢的陕北民歌。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一楼展示了绥德石雕、绥米唢呐和陕北秧歌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二楼展示绥德剪纸、泥塑等12个省、市级非遗项目。
2024年3月,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组建的非遗代表队前往德国表演。
绥德石雕遍布多地,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全县石雕从业人员1000余人,全产业链年产值1.5亿元。
这几年,传承人把发展重点放在了文创产品的设计上,制作了更小巧、造型多样的石雕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喜爱。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前世今生。陕北民歌的号子、信天游和小调,以及榆林小曲穿插进游客参观的过程,从2楼大厅到4楼展厅,都有民歌演唱。
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将5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就在其中。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榆林市完善保护体系,先后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
【2】
非遗与旅游结合,给了游客独特的旅游体验,也促进了非遗传承与发展。
非遗项目融入榆林古城、波罗古堡、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等景区建设。景区内,陕北秧歌表演者们身着鲜艳服装,手持彩扇和手绢,充满活力的舞姿,让现场一片欢腾,游客们也随之舞动。
每年的“陕北榆林过大年”是榆林最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融合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绥德石雕、榆林小曲等众多非遗项目。活动期间,街头巷尾能看到热闹的秧歌表演,听到悠扬的民歌,还能欣赏精美的石雕。
2024年春节期间,民歌、秧歌、说书、剪纸、唢呐等本地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全国秧歌展演,邀请全国各地35支秧歌队近3000名传承人和队员,从正月初四至十五在榆林古城连续展演12天。
热闹的表演、浓浓的年味,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往榆林“赶大集”过年。在小红书,不少人分享了在榆林“赶大集”扭秧歌的经历。
不同于city walk,赶集更多是对民俗和传统的向往。而民俗和传统,就是这个西北小城的特色,也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展示。
榆林古城借助非遗年会大平台,将其打造成“非遗之城”,引进7项国家级、5项省级、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各类非遗在老街每周进行常态化展示展演。
《黑神话:悟空》中,颇具西北特色的陕西说书也引发关注,让玩家感受到榆林非遗的强大感染力。
2023年,榆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13.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旅游收入231.03亿元,增长77.4%。
【3】
非遗的传承并不容易。
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新兴事物的多元化,对非遗造成冲击。游客消费需求不再于静态的非遗输出,而是倾向于现代潮流,转移了对传统非遗的关注度。
非遗文化传承面临人才短缺。年轻一代进入城市,有了更多职业选择,而民间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
非遗的经济价值转化形式同质化。类似于冰箱贴、书签等产品降低了非遗对游客的吸引力,让非遗传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手段单一,靠情怀无法持久。
榆林则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有效将非遗传承转化为经济价值。
先看非遗产品化,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把绥德石雕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创产品,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中,产生相应经济价值,形成产业链。这打造了可销售的非遗产品,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
再看非遗产业化,支撑旅游业态。通过打造非遗景区榆林古城,非遗展览陕北民歌博物馆、活动展演非遗年会大平台等,形成观光、体验、娱乐等一体的旅游服务体验。为游客提供丰富非遗文化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榆林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新的“时髦”。
城市在与全球化接轨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放弃本土文化,展现“洋气”的一面。榆林则举办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榆林小曲等表演活动,保留底色,大方展现风土人情。
这片厚重的黄土地,诠释着民俗传统的智慧与魅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城“出圈”。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的“人挤人”,小城为游客摆脱扎堆旅游、身心放松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越来越多游客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注重旅游的全方位体验,聚焦当地特色文化等。同质化的旅游模式悄然改变。
不过游客涌入后,流量袭来又退去的案例不在少数。部分网红城市并没有收获与流量相匹配的经济效益。“王婆说媒”表演带火了河南开封。随着王婆因健康原因请假,开封的热度下降。
人物带来的单一流量出现无法驾驭的变化后,带火的城市很容易被流量反噬。不论是成熟的旅游大城市,还是争相“出圈”的小城,文旅事业发展依赖的,还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完善的旅游服务质量。
榆林就走在保留底色、不复制的路径,以非遗为助力,保持城市独特的内涵。
文/九派新闻 李曾卓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