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直肠型手术前灌肠需多长时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0:59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小儿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致该肠段痉挛狭窄,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灌肠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传统的灌肠方法是用50 mL灌肠器或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反复注入、抽吸灌洗,缺点是肛管粗硬,易损伤直肠黏膜,且操作困难、费时费力、容易污染,增加患儿的痛苦。目前,广大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对灌肠器材、操作方法、技巧、灌肠效果的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1 灌肠器材的改进及应用
  1.1 肛管及代替肛管的材料
  传统普通肛管为橡胶材料制成,不透明、质硬、无侧孔,容易插入且不易反折,但易损伤直肠黏膜甚至引起肠穿孔。普通硅胶肛管与组织相容性好,已逐渐取代与组织相容性小的橡胶肛管,且管壁柔韧,刺激性小,头端侧孔多,利于粪便排出,管道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1]。但对于长段型巨结肠的患儿洗肠时,往往常规使用的肛管短,难以达到所需要插入的深度,灌肠效果不理想。
  临床研究中多根据HD不同类型及患儿年龄选择使用代替肛管的材料。如长段型HD多选用十二指肠管[2]、小儿橡胶胃管、一次性吸痰管等;经过进一步改进的新型肛管,长度加长至60 cm,为硅胶材料制成,白色透明,有显影线,可在X线下操作置管,适用于长段型HD;对新生儿或6个月以下的较小婴儿HD,灌肠多使用不同型号硅化乳胶导尿管[3],因硅化导尿管质地柔软,管径细小,能减少插管对肠壁的刺激。
  1.2 封闭式连续灌肠装置
  戴月映等[4]用三通阀上接输血器插入输液瓶,另两端接一次性引流袋及多孔硅胶透明吸痰管,灌入预定量液体后,逆结肠走行方向轻柔按摩腹部2 min~3 min 后,打开出水阀,再顺结肠走行方向轻柔按摩腹部,使粪液流入引流袋内,如此反复进行。三通阀的应用将开放式操作变为密闭式,但不能解决液体排出速度及堵管问题。
  1.2.1 负压引流瓶加肛管扶托固定
  用广东南海东方医疗器械厂生产的WⅡ型负压引流瓶,小儿一次性尿裤制成肛管扶托,起保护肛周皮肤和固定肛管作用。操作时先用三通管连接输液瓶与负压引流瓶上的胶管,插入肛管成功后用肛管扶托固定,再将三通管连接肛管。负压引流瓶最大吸出量≥350 mL/min,每次肠腔内液体基本能一次吸尽。加用肛管扶托固定,能防止肛管滑脱,减少插管次数;尿裤有吸水作用,可避免污染床铺及灌肠液对肛周皮肤的刺激。
  1.2.2 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7]
  利用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用Y型接头上接输液装置,其分叉处一端接上肛管,另一端接电动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吸引负压在0.015 kPa~0.020 kPa,按10 mL/kg~15 mL/kg注入温生理盐水后,用血管钳夹管,打开吸引器开关将粪水吸出,如此反复灌洗。电动低负压回流灌肠法,注入压力、液量、吸引负压恒定可控。但此操作要严格控制吸引压力,注意注入量和吸出量,如每次注入量过多或吸引负压过大,可使扩张的肠腔压力增加,容易损伤肠黏膜甚至引起肠穿孔。
  以上用三通阀连接灌洗液及排出液的封闭式连续HD清洁灌肠装置,与传统手工灌肠比较其共同的优点是:利用三通阀可控制出、入水量;粪便流入封闭管道内,减少污染;用输液器灌入液体压力均匀,没有冲击力,对肠黏膜几乎没有损伤;安装负压装置,对肠内液体引出彻底,缩短灌肠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操作时不需使用大注射器,减少对患儿的心理刺激,患儿易接受。
  1.3 结肠途径治疗机[8]
  结肠途径治疗机包括液晶显示器、治疗主机、药液桶、称重台车、温度传感器等主要部件,肛管为一次性双套管,分内导管和外套管。灌肠液温度39 ℃~41 ℃,灌肠液量每次200 mL/kg~300 mL/kg。将外套管缓慢插入*,注液时再插入内导管,插至50 cm~80 cm 后停止,观察排水管出水情况,出水正常后可开始灌肠,直至将准备的灌肠液灌完为止。灌肠机同样具备封闭式灌肠的优点,另外还有自动控制液量、速度和温度的功能,灌肠液量明显增加;内导管长达90 cm,几乎可以到达肠道的任何部位,可对肠道充分灌洗,省时省力,灌肠效果较传统灌肠好。但内导管易发生扭结,外套管易阻塞,要求有较高的插管技术,且小于1 岁的患儿应慎用灌肠机灌肠。
  2 灌肠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体位
  婴幼儿依从性差,应根据不同年龄采取相应体位,目前对于小婴儿大多采用仰卧屈膝截石位,臀部略抬高[8]。对不合作且不愿意睡在床上的婴幼儿,采取家长抱持截石位,这种姿势患儿有安全感,比较愿意接受,但此体位*要弯腰或下蹲来完成操作,因持续灌洗时间长,故患儿不适,*疲劳。刘晓姝等[10]设计制作了一种便捷式HD持续灌肠操作台,患儿可取平卧和半卧截石位,*可以坐着操作,省时省力,患儿舒适,避免污染环境。
  2.2 粪石的处理
  HD患儿由于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大多已形成粪块、粪石,在灌肠时常因粪块堵塞肛管而使灌洗不畅,导致肠道准备效果不佳,而且灌肠周期长。采用50%硫酸镁加液状石蜡,每次5 mL/kg~10 mL/kg保留灌肠,2 h~3 h后再予以结肠灌洗,常能取得较好效果,因硫酸镁和液状石蜡均有软化大便的作用[11]。也有先给予少量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溶液10 mL保留灌肠,5 min后再灌入开塞露10 mL,保留30 min待粪便软化再开始结肠灌洗,有利于粪石溶解和排出[12]。Diane等[13]报道用高渗磷酸盐67.5 mL(2岁~12岁)灌肠,4岁以上的患儿采取口服液状石蜡或聚乙二醇溶液,化解粪石简便易行。
  2.3 灌肠液量的研究
  2.3.1 增加灌肠液量
  胡丽君等[14]将通常的灌肠液量100 mL/kg增加到200 mL/kg;王婉秋等[15]将每次灌肠生理盐水用量以最后排出液无粪汁计算,并与常规剂量即100 mL/kg用量进行比较。两种增加灌肠液量的方法,均可提高术前灌肠效果,缩短灌肠及住院时间,且不会导致血电解质紊乱。
  2.3.2 改变吸入灌洗液量和肛管与灌洗器角度[16]
  将灌洗器每次常规吸入液体量50 mL~60 mL减少到25 mL~30 mL,改变肛管与灌洗器角度为120°,使灌洗器封闭的液面以上均充满空气,每次按压气囊时溶液便对肠腔内粪便形成一定的冲击波及回漩力,结合按摩腹部等,反复抽吸灌洗,可快速有效地提高肠道灌洗的清洁度。
  2.4 新生儿常见型HD的灌肠技巧
  目前HD手术多采用经*术式,术前需持续回流灌肠1周~2周。因手术入路为分离和显露直肠黏膜层与黏膜下层,而多次、反复、过长时间的灌肠可导致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质脆且易出血,使手术路径显露困难。对新生儿常见型HD采取先给予生理盐水肠道灌洗,腹胀缓解后,每日给予单纯肛诊协助排便;术前5 d再进行清洁灌肠,持续至术前日晚;术晨改为*内注入开塞露40 mL,之后行肛诊辅助排便[17,18]。既可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减少灌肠次数,又可避免反复插管而引起的肛周及直肠黏膜水肿。Allison等[19]认为,新生儿肠道为无菌状态,术前不主张清洁灌肠。
  2.5 长段型HD灌肠方法的改进
  长段型HD患儿灌肠的难点在于插管困难,易出现折管。操作前应阅读钡剂灌肠造影X线片,明确狭窄段位置、长度以及病变近侧肠管扩张程度,根据狭窄段长度和患儿年龄,选择较长且有一定柔韧性的灌肠管。使用时将灌肠管完全浸泡于液状石蜡中,以便充分润滑[20];先以润滑的手指探入*轻柔扩肛,在小指的引导下,缓缓向深部送入,可边插管边注水,以借助冲洗液的压力, 将灌肠管送入至扩张的肠腔。为了避免反复插管造成肠道损伤,采取保留肛管3 d~7 d,下次行结肠灌洗时先注入10 mL~20 mL液状石蜡,使肛管润滑后再行灌肠[21]。既可避免反复插管造成肠道损伤,又能使肠内容物及气体连续不断排出, 快速缓解腹胀,缩短了术前准备的时间,增进食欲,促进术前机体的恢复[22]。
  2.6 扩张段特别肥大的灌肠方法
  刘法丽[2]报道结肠扩张段特别肥大者,最宽处达20 cm,因扩张段较长且特别肥大,肠管容量增大,形成一巨大盲袋,灌肠液积存于盲袋中,很难排出,费时费力。采取加大灌注量达400 mL~500 mL,排出时来回抽动肛管、按摩腹部或从不同方向按压腹部、转动肛管、变换体位、电动低负压等方法排出灌肠液,如果每次灌入液不能全部排出,在灌肠完毕前须把所有灌肠液排出。为尽量减少灌肠时间,可等最后1次灌入后,再排出所有灌肠液,取得满意效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