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道方面的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5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9:17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39397.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0:35

认识一位姓余的茶场经理,他们的茶场以出产优质绿茶而出名。
春天的时候,他们的茶场从南方聘请了一位姓卢的炒茶老师傅——卢师傅,他年逾六旬,出生于一个茶艺世家,从事炒茶这门手艺已经40多年了。
有一次,老余约我,与其他几位朋友一起到他们茶场新开的茶楼品茗。我们坐在3楼一个面山朝水的房间里,卢师傅也在座。
老余亲自沏上一壶由卢师傅炒制的极品绿茶,待茶泡好之后,他给我们每人添上一杯,扑鼻的清香徐徐袭来。
我们几个啧叹不已,并向身旁的卢师傅请教一些炒茶的技艺。卢师傅便微笑着讲解起来:崂山绿茶一年可分四季,其中春茶品味最佳,每年的3月至5月是采春茶的最佳时机。
而且茶叶,根据芽、叶的多少和施肥成分等分为不同质量级别。一般来说,同种茶叶中最珍贵的部分是小嫩芽,主要以“锋”“针”等命名。他炒制的极品绿茶就是全部采用这种小嫩芽。
一天之中,最好的采茶时间是清晨4时到5时,那时茶叶上还带着一层细密的露珠最新鲜。然后,卢师傅又跟我们讲述起晾晒、杀青和炒制的方法。
一边品茶,一边听卢师傅讲述炒茶技艺,颇有一番情趣。当时,一位朋友开玩笑地问:“卢师傅,你把这些秘诀都传授给我们,不怕泄露自己的‘秘密’吗?”卢师傅听了之后,爽朗地笑了起来,说:“炒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定论,需要你凭心和感觉去炒制。每一位茶艺师炒出茶的香味,都不会与第二人相同,各有自己特色,这就像人的品行一样……”
听了卢师傅这一番话,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欲炒制出最美妙的香茗,那么对于生活,我们就必须付出最纯真的热情和感觉。
欢迎到一道茶网查询茶类知识:www.echa.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2:09

关于茶道,当今应有当今的茶道,不能一味地拿古人来说话或摘抄,甚至照搬。新时代给予新的思想,拿唐、宋来说事,以免有些张冠李戴了。

当前茶道,我想应该是从茶的起源、种植、加工、审评、冲泡、茶与药的保健、茶与静的结合,达到身体健康、工作向前、生活有节的人生态度,我想不应该是什么精行俭德了。

伴随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茶道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唐、宋年代已经走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4:01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6:09

拿古人对茶的理解
放在当下
是不适合宜的
其实
应该更名一下
是中国茶道的精神
中国自古没有茶艺
是茶道
写着茶艺的考古文字
是那么的牵强
当下
问的应该是当下
许多人并不思考当下
而总是把唐、宋的茶道精神搬出来
那是愚蠢的行为
当下大家相对于唐、宋的顶盛时期
是有别的
我们相对浮躁多了
不管是物质上或精神上都是比较虚空的,躁动的
更需要的是静
静则思、思则悟、悟则省
省则不断修正自我
达到接近完美或超脱的境界

关于什么唐、宋一切都是过去时了
有人还把这搬到这个时代
那是张冠李戴
饮茶方式
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不能在有汽车的年代
再用马车上路了
那是一种笑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8:50

茶道  知识

过去中 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福建人喝 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

学佛人要心如止水,心要像水一样地平静,意如明 镜,意念像镜子一样,当你的心中有了一面镜子,不管什么念头出来,镜子都会把它照出来,你能看到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了。因为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只能看到别人的毛病,所以菩萨就叫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装一面镜子,把自己的意念反射 出来,让自己来看,你一看这个是恶的,那个是善的,那么你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好心、还是坏心。菩萨就是要我们懂得意如明 镜,自己把自己给照出来。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喜欢修悟性法,就是说我都明白了,修悟性法要切记,魔障特别多,这是*今天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睡觉之前,想着问问菩萨:“菩萨,我能够去做这件事情吗?”看着菩萨的眼睛,然后自己的脑子里在想可以做这件事情,突然之间,感觉菩萨的眼睛眨了一下,其实是自己的眼睛眨了,还以为是菩萨同意了,好了,魔障上去了。你们要记住,修悟性法,魔障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戒 律会减少,经常靠自己悟性的人,戒 律会减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来请教你佛法的问题了,然后你对自己的戒 律减少,贡高我慢,接下来很容易堕 落,修心修得不好的话,最怕的就是退转堕 落。

过去*跟很多法 师讲过,修得越高,跌下来越重,修得越好,做错事情惩罚越严格。所以,明明是自己内心的邪思邪见,明明是自己内心的想象力,非要说是菩萨说的。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说:“菩萨,你原谅我吧,菩萨,我是很苦的,菩萨,你成全我的这个欲 望吧?”你看,菩萨又眨眼睛了,他认为这是菩萨给他的灵感,这种人是最容易修偏的。神  经病是怎么来的?修到后来把自己心中想的那些邪思、不对的东西,说成是菩萨说的,这就是邪思邪见。

所以,我们修心要把苦修和悟性结合起来修,一个经常苦修的人,是不容易走偏的。有些老妈妈什么都不懂,她就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她照样上天,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因为她从来不做坏事。因为他一辈子行善,不做坏事,他苦修、守戒。守什么戒呢?就是我不做坏事,我不贪、不瞋、不愚痴,所以,苦修就是要严守戒 律、念经、放生,去除障碍,靠这些就能够修好。*问你们,很多人晚上睡觉了,可是有人还在观音堂跪在菩萨那里磕头,人家靠的就是精进 修行。能够苦修的人,就会慢慢地修到一心不乱,最后往  生西   方极  乐  世 界。

成佛、成菩萨靠悟性,*讲给你们听,悟性和苦修这两者,开始修心的时候是靠悟性,修到后来是靠真 修,现在明白了吗?很多人一开悟,觉得自己像菩萨了,什么都明白了,自己过去怎么样讲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不好好修,最后就走偏了。还有一些人一有点开悟,就天天磕头,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度人啊?大不了修成一个阿罗汉果位。

要懂得,苦修是基础,明白开悟是你的本性。*告诉你们,在人间是苦多乐少,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在人间是非常的快乐。在人间修就是要学会能够自我控圝制欲圝望,你们可以试试看自己锻炼一下,看见一桌子的菜,非常想吃很多,但是要控 制,吃个七分饱就行了,不能把胃撑得太饱。看到男男女 女的色相,要想到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要控 制好自己的欲  望。有些人看见床就想睡觉,不想起来,这也不行,想一想有多少次就是爬不起来,但是你一旦起来了,就真的起来了,刚才那种想赖在床 上的感觉就没有了,对不对?所以,学佛修心要跟自己的欲 望做斗 争。

接下来,要控 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都是害你的,让你每天都有止不住的欲圝望。眼睛看见好看的东西想买;耳朵听到人家说什么了,又开始生气难过;鼻子闻到香的东西,又想吃,其实很多人已经吃得很饱了,但到了另一个地方,阵阵香味扑鼻,控 制不住又想吃了,这就是控 制不住自己的欲 望;舌 头不停地想吃好吃的东西,嘴要说自己心里憋不住的话,所以要管住自己的舌 头;身就是自己的身 体、身 体的需求,都要控 制好;还要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的欲 望。

学佛人要懂得没有欲 望,*以后要你们修得高的时候,你们要没有欲 望。比方人家说:“这个东西很好吃,你吃啊。”“好,谢谢,我随便,无所谓。”“这个东西大家都有的。”“我有了。”好了,没有欲 望了,你就成功了。“大家都在赚 钱,你赶紧买股票吧?”“没钱,我不买,我自己的钱够用了。”你永远没有欲 望,这样的人就叫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过去修行人讲,衣服是给你遮住身 体避寒的,所以学佛人在穿衣上不要有太多的追求,只要是普通的衣服,可以把身 体遮起来、保暖就够了。吃东西就是食要随缘,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很多人心态不好,看见东西不好,就不想吃了,一看是好吃的东西就多吃,这就是贪啊,修心的人连这个贪心都不能有。庙里的食物每天都差不多是一样的,那你每天都要吃,而且心中要有一句话,就是“够了”的原则,就是我今天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要觉得够了,你就成功了。

过去中 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福建人喝 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