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不用钢铁造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2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6:00

中国古代造船用到的木材种类很多,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并根据木材不同的特点和性能用在船舶不同的部位。
造船木料一般用松木或杉木。船侧板和底板用二重或三重木板,并用桐油、石灰舱缝,可以防止漏水。每船一般分隔成十余个舱,即使有一、两舱漏水,也不致使全船沉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6:00

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工具,海洋文化当以船舶为载体,没有船舶,海洋文化则失去了灵性。因此,造船技术的发展,往往构成海洋文化发展的标尺。《中造船史》揭示,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古造船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多桅多帆、平衡舵、披水板、减摇龙骨等都是中国首创。尤其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更可称为中国造船史上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根据席龙飞教授的考证,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发明和使用了船尾舵,比西方早了约一千年。水密舱壁至少在公元410年晋
代已出现,1258年马可·波罗曾将这一技术传入欧洲但当时未引起重视。欧洲迟至18世纪才逐步将这一重要技术应用于航海。车轮舟从晋代至南朝,直至唐宋时期均有使用和推广,西方却直到蒸汽机应用于船上时,才开始使用桨轮。12世纪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
针导航,对世界航海史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除桨轮外,其他三项重要发明至今仍在使用。这一切说明,历史上在航海技术领域,西方也确曾“受惠于中国”。
尽管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经深刻地影响过西方,换言之,在西方近代文明的辉煌中,可以看到东方古老文明的影子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西方夹板帆船和飞剪式帆船的东航,特别是产业*之后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产生,西方的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西方冲击影响东方的历史过程由此拉开了序幕。因此,我们确实有必要走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孰强孰弱的简单化、公式化理论误区,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意义上,重新审视长达百年的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这也是《中国造船史》给我们的重要历史启迪之一。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中国造船史》在总体结构上,近现代造船史的内容似乎太过于简略,许多细节没有涉及到。对有些问题的讨论还可更深入、全面一些。例如,对明清时中国造船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作者主要归因于重农抑商、实行海禁等*因素和封建*统治的封闭性等制度性因素。这些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深入一步思考,这同中国人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呢?是否还存在某种*因素、制度因素之外的科学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呢?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
长达44丈,宽约10余丈,舵杆长11米多,挂帆12张,无论就造船技术还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古代的世界巅峰。但为什么就跨不出最后的一步,直接过渡到近代西方的铁壳船和蒸汽动力轮船的水平呢?这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满足于天然材料,不
去创造人工材料;满足于自然动力,不去创造人为动力这些思维方式的内在局限有关呢?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关键,便在于以机械力代替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以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从而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明清以来中国科技进步逐渐
落后于西方,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更应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