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履祥的主要成就 金履祥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022-12-05 来源:欧得旅游网

金履祥主要成就:“北山四先生”之一

金履祥主要成就:“北山四先生”之一。字号:字吉父,号次农。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桐山后金村)。出生时间:1232年。去世时间:1303年。别称:世称仁山先生,自号桐阳叔子。主要作品:《挽莲塘吴孺人》《挽刘南坡》《挽王易岩》《挽徐居士二首》《挽徐居士二首》等。

关于金履祥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金履祥的诗词 点此查看金履祥的详细内容

《王子可欲寿赵寅仲思成出{上艹下宾}嚚闽兟瞤》《游下灵洞水深叵入书二十八言》《徐山甫夜话有诗言别次韵》《挽王易岩》《挽莲塘吴孺人》《游三峰》《挽刘南坡》《挽徐居士二首》《远游篇寿立斋》《挽徐居士二首》《咸淳夏五求王先生墨戏梅竹二首·梅》《华之高寿鲁斋先生七十》《用韵赠诸友》《游赤松口占》《咸淳夏五求王先生墨戏梅竹二首·竹》《用韵赠小张兄新娶》《郑北山之元孙扁其楼王适庄为书北山之英四字》《郑北山之元孙扁其楼王适庄为书北山之英四字》《郑北山之元孙扁其楼王适庄为书北山之英四字》《东津招二族兄同游高峰》

二、人物生平

学习理学金履祥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对天文、地理、礼乐、兵谋、阴阳、律历之类的书,无不认真研究。及至青年时期,倾慕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从这以后金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进献军略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金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使他不能对当时政治形势不问不闻。时逢襄樊被蒙古人围困,南宋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统治者却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州、蓟州一带,那么围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但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与金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都佩服金履祥谋划的精确。隐居著书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征召金履祥,他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亡国,江山马上要易主,各地盗贼兴起,金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战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他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何基、王柏去世后,他率领同窗,遵照师友之义,着丧服去吊丧。宋亡之后,金履祥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兰溪齐芳书院和重乐精舍。后又在兰溪城内小天福山开设仁山书院讲学。由于他学富五车,博通理学,造诣深邃而思惟严密,加之训迪后学,谆切不倦,因而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学者称他为“仁山先生”。隐居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金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通鉴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对他说:“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战国之申不害、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后来廉访使郑允中把这些书呈进元朝皇帝。病逝乡间元大德七年(1303年)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金履祥。到了至正年间,赐谥号为文安。

三、学术思想

金履祥治学,由博返约,不为性理之空谈,于经史皆有撰述。金深受何基、王柏影响,但更接近王柏。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他继承了王柏注重现实的精神,不采何基与世隔绝的态度;在学术上,他继承王柏的疑经精神,然而治学较为笃实。关于心性理气问题,履祥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结合儒家经典与先儒言论,加以发挥。他认为,天地之化,包括无外。圣人作《易》,所以体天地之撰。以卦而论,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天地之心所寓;以时而论,则春生夏长秋成,形形色色,生生性性,皆天地之心所为。所谓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生之道。语其象,则为《复》卦之一爻。当穷冬之时,五阴在上,天地闭塞,寒气用事,万物肃杀之极,天地之间,若已绝生息,而一阳之仁已潜回地中,这就是天地所以化生万物之初。异时生气磅礴,品物流行,皆从此出。金履祥沿袭了将人性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传统说法,认为孟子所谓“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此性为气质之性;孟子所谓“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此性为天地之命。前者“有命焉”之“命”为气之理;后者“命也”之命为理之气。气之理是就气上说,而理亦在其中;理之气是就理上说,而气亦在其中。理气未始相离。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予其中。但理为一,而气则有清浊厚薄之不同,所以在人便有智愚贤否贵贱贫富,于是便有上下品节。

四、墓址

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有金履祥墓。保存完好。金氏祠堂通用四字联:秺侯世爵仁山隐居上联典指西汉金日磾封为秺侯,子赏袭爵。下联典指元金履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金履祥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