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采用提问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1数学教学中如何采用提问方式
一、遵循课堂提问的整体性原则。我们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和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遵循课堂提问的明确性原则。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例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原理。
三、遵循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原则。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灵活应变。
四、遵循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原则。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悬念问题。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五、遵循课堂提问的多向性原则。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的;并且还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2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善用教材
激发兴趣要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求知心里,否则就会造成单线追求兴趣,形成教学上的庸俗化。我们的教学工具主要是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教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正所谓:“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现在学生对数学书感到乏味,认为里边满篇都是枯燥的数字。怎样引导学生爱看数学书呢?前提是教师必须熟读教材而后驾驭教材,从分挖掘教材内容,不能一味的只顾说教,我在讲解小学乘法复习题时,根据书上六个习题,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找出每个例题的新知识点;第二,为什么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放到例题5后边,而不放到例题6后边。要想回答此问题,学生必须仔细看书,这就让学生感到数学书也有看头,从书中也悟出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严密性,旧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通过互相问答补充,学生找准了每个习题的新知识点,得出了例题6是提醒我们位数不够时要补零,完全是单一的旧知识用于计算过程中,而前面5个例题是把小数乘法的法则补充完整。这堂复习课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对数学书的好奇兴趣。可见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看书的兴趣。即使到了高年级,书里没有了色彩鲜艳的图案,可一行行黑字,一道道习题同样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只要正确的点拨同样能吸引学生,而且促进思维发展。对于书中的练习题,教师要尽量采用类似的练习,让学生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此种训练法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看数学书已成为自身的需要,带着疑惑,带着问题去看数学书,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对看数学书就更自觉主动,对数学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了。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教学乘法估算时,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山羊大伯开了个自行车店,生意很不错,准备向外招聘一名进货员。小熊和小猴都来报名。山羊大伯要他们每人去购进7辆自行车,每辆的价钱是298元,看谁办得最快。小熊赶紧拿起笔算共需要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多少钱去进货。而小猴灵机一动,马上向山羊大伯预支了2100元钱就去进货。一会儿而小猴的车已购来了,并交上了发票和找回的14元钱。而小熊才忙着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他算好所需要的2086元钱去买单车。最后山羊大伯录用了办事又对又快的小猴,小猴用什么办法做得又对又快呢?
再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可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判断出能被几整除或不能整除。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探个究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渗透数学思想
1、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渗透意识。
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蕴含于教材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隐含于教材的字里行间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求山坡的高”就明确地提到“化曲为直,以直代曲”、“化整为零,积零为整”这一用于高等数学微积分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在大纲中各章节、绝大多数概念和各类试题,数学思想和方法占有把它们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强化渗透意识。一方面要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个全新而强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2、依据现行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不同层次的渗透目标。
数学思想和方法,寓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之中,而且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都像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那样,达到在某一阶段就能掌握运用的程度。有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初等数学的始终,必须分级分层制定目标。以在方程(组)的教学为例,在初一年级时,可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旧知识来解决的思想和方法;到了初二年级,可根据化归思想的导向功能,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模式去探索运用;初三年级,已基本掌握了化归的思想和方法,并有了一定的运用基础和经验,可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造运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有一些学生能够把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综合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之中,这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
3、遵循渗透原则,不刻意去添加思想方法的内容
比如对于初中学生,由于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在教学中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运用并逐步内化为思维品质。因而渗透中勿必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渗透原则,使认识过程返朴归真。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觉的状态下,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取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探索的过程中领悟、运用、内化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4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激发动机,发展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需要原材料,要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老师不断提高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并能长期保持。只有长期艰苦劳动之后,才会出现灵感。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创造想象,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老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如出示“一个数被6、8、9除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学生很快能得出是73,于是再出示:“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老师及时引导两道题比较、思考,如果把第2题的余数也变成相同便可得出,于是有同学发现都少商1,余数都是10,便得出是82。这样让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展开联想和比较,大大提高了创造想象力。
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即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结论,分散思维就是要求异、创新。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老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一些老师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随后进行举例练习,这样表面看来,学生记得快并能运用,教学效率高。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转化成已的图形来计算,从而推导出公式,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使他们学到思维的方法和规则。教师还可出示一题多解和有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题目来训练学生思维。
如“修一条3.6千米的水渠,10天修了全长的1/3,修完共要多少天?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学生得出十多种,既培养了学生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又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将4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食品盒假装在一起,有多少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一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棱长50厘米,水深10厘米,将一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30厘米的铁块放入箱中,水面将上升多少?”这样不同的面重合就有不同的包装方法,铁块不同的放法,水面升高就不一样,这样就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采用提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