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起脑出血的因素
(1)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如春夏、秋冬交界的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总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对人体有较为严重的健康影响是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二、脑出血的检查鉴别
辅助检查
脑出血属于神经科急诊,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刻明确诊断,目前辅助检查主要分为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种,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影像学检查因为其具有时间短、无创、结果准确等优点,已逐渐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1)头颅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发病后即可显示边界清楚的新鲜血肿,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1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脑出血的病理演变过程,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时第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目前头颅CT已成为较为广泛的检查方法。
(2)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还可以大致判断出血时间,是否多次反复出血等,但MR检查需要患者较长时间(10分钟以上)静止不动躺在扫描机内,对已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较难做到,一般不及CT检查应用广泛。
(3)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曾经是脑出血的总要诊断手段,因其不能显示血肿本身,仅能根据血肿周围相关血管的移位来推测血肿的部位及大小,且DSA检查为一项有创检查,目前一线应用已明显减少。值得一提的是,DSA在脑出血原因的鉴别上仍意义重大,因其可直观的看到脑血管的走形及形态,当怀疑有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的病人应该需要做DSA检查明确诊断。
(4)脑脊液检查:脑出血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鉴别诊断
脑出血的发病较为危急,部分症状与脑梗死极为相似,在CT普及之前,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误诊率较高,随着目前诊疗水平的提高,CT检查后基本能明确诊断,但仍需要进行仔细慎重的鉴别诊断。
(1)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如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脑梗塞的原因是由于脑组织缺血造成,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一般较缓,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血压稍有升高,可见CT出现脑内低密度病灶。
(2)颅内占位病变,颅脑外伤、脑膜炎等疾病:根据发病急缓程度,外伤史、发烧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CT 、MRI,脑脊液等检查做出诊断。脑内原发性肿瘤可出现脑出血相类似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及肢体症状等,增强的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3)其他原因:昏迷病人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出现颅内出血,当怀疑有这些原因的时候需要仔细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三、脑出血的并发症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而长期卧床成为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最常见的原因,脑出血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即为肺部感染,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表现为多痰、呼吸受损,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需要行气管切开手术。
(2)上消化道出血:又称应激性溃疡,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出血居多,分别占45%和40%。脑出血后全身血管收缩,胃肠功能下降,胃肠对细菌屏障减弱,局部供血不足,可出现消化道的广泛出血,甚至出现致命性失血导致休克,是严重的并发症。
(3)褥疮: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进行自主的体位变更,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导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局部出现溃烂,褥疮形成,且经久不愈,是脑出血患者护理的一大难题。
四、预防脑出血的措施
(1)控制血压 :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高血压,控制血压相当于预防了一大部分的脑出血可能性,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并调整降血压药物,定期进行血压监测,血压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饮食疗法上限制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适度运动、生物反馈疗法等,可以巩固和促进药物的降压作用。
(2)保持心情舒畅:高血压的发生环境因素有饮食、社会环境、生活改变、精神冲突等。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时血管收缩反应比正常人持久,精神紧张、自主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保持心情舒畅是十分必要的。
(3)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午睡习惯者尤应坚持),文体活动(特别是打麻将、打桥牌、打保龄球、跳舞、爬山、竞走、观看电视和上网等)力求适度和适量,保持大便通畅和勿使劲搬抬重物。
(4)注意饮食安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因一时饮酒、进食或抽烟过量而导致脑出血发病的实例时有所闻,应忌暴饮暴食、高糖高脂食物、凶酒劝酒和抽烟,同时不宜进食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和过浓的咖啡和茶等兴奋性饮料,但应多次少量地适量地饮水。
(5)注意身边的症状警告:脑出血的发病虽多较突然,但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还是会有一些轻重不等和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先兆症状。故建议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一旦突发头痛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突发头晕或原有头晕明显加重;突发—侧肢体或头面、舌部短暂性发麻、乏力或活动欠灵活;或突发嘴角流水漏气、舌头发硬、咬字不准、吐字不清;或突发血压持续升高不降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