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很多时候,我们生病其实都是自己在找病。也许你不会承认,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要说生病的原因是自己在找病你?
病由愚生 迷途知返
一、病由愚生
世上的凡夫,只害怕疾病的症状,岂不知我们就是“症状”的制造者。除了几岁的童稚,成人都应为自己的“症状”承担责任,遗憾而又可悲的是,明明是自己制造的“恶因”,却不甘心接受那些难以名状的“苦果”。
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里博士曾说:“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圣经》上说:“你寻找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也许有的人会抗议笔者的引证,振振有词地说:“可我并没有寻找疾病啊!我也没想要那些可怕的症状啊……”是的,你虽然没有“直接故意”去寻找疾病,却在“间接故意”去制造疾病。还有那些种种过失,都在时时刻刻地为疾病助燃加油……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如由愚昧而生贪心,由贪心而致贪色、贪财、贪食、贪睡、贪逸、贪官、贪名、贪玩、贪毒等,请问,哪一种贪会使一个人心平气和心康体健呢?
倘若你的心念一贪,就像一棵大树其主根生病,必然要影响树干上面的枝节,如贪财、贪色常常使人劳心伤神,肾损精亏,心肾一虚,百病丛生。如失眠健忘、腰酸耳鸣、牙齿松动、血压升高以及心脑血管病等,看看历代帝王之中有几个长寿健康的,便一目了然也。
好名和好权如果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不损害社会利益倒无可厚非。然而好之过分过度才谓之贪。贪念一起就会居心叵测,就会挖空心思,就会不择手段…一如评职称有名额,分房有指标,一有官的肥缺时,觊觎者都虎视眈眈、上窜下跳、恨不得再生出几条腿来,再长出两个翅膀以助其成。试想,这种“苦心经营”“唯名利是务”怎能不损精神、伤气血?中医理论认为“所愿不遂、郁怒伤肝,忧思伤脾”。其症状表现为郁郁寡欢、默默不语、精神恍惚、体乏头晕、失眠多梦、食少便秘等。如笔者一故友,曾因竞争局长不果,遂长期抑郁失眠,服药不效,每晚竟痛饮白酒斤许,以麻醉自己,2年以后,患肝癌而亡,年仅41岁。
二、迷途知返
“所有形态都会使人上瘾,如果人们不能看透它们的话:金钱、权力、荣誉、产业、影响、知识、娱乐、食物、饮料、情欲、宗教、观点、毒品等,不论是什么东西,都有被体验的理由,而且如果人们忘了摆脱它们,它们就会成为瘾物……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成瘾物,它们反复地麻醉我们的灵魂。”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偏颇的一面,如对知识、荣誉、宗教观点的成瘾和其他方面的成瘾在性质上就不同,正如奥修的观点,欲望就如同一架梯子,当你向上就可以达到天堂,当你向下就会堕入地狱。这无疑使欲望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两种。追求精神,可以使人觉悟,从而得到提升;追求物质,可以让人沉迷溺爱,从而使人堕落。但无论是追求精神或物质,当一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时,就都能成为病。
奥修说:“野心永远不会满足,满足不是它的本性。你可以满足一个野心,马上就有一千个野心从里面生出来。野心从来不会停止。”可见,即使对精神方面的欲望,向上追求的欲望,也包括对文学、艺术方面追求的欲望,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也是一种病,一种急于成就的病,犹如和尚竭力追求“无欲”,这种殚精竭虑追求“无欲”的本身也是一种“欲”,只不过这种“欲”比较高尚纯粹而已。从心理学上讲,过度的追求,必然产生焦虑和压力,而这种情绪一久,就一定会导致人的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过分追求就属于“执著”,而无论是“我执”还是“法执”都是一种病,欲求不偏,那只能“道法自然”,即“随缘”而不强求罢了。
三、觉解之路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感性”与“理性”不断斗争,不断矛盾的过程,生物本能的“我”是在追求各种满足于“感官”的物质享受,而社会性质的“我”却总会顾及道德、伦理、法律等而控制自己,于是在思维意识中就会形成矛盾和痛苦。弗洛伊德为此提出了“三我”的理论,即“原我”“本我”和“超我”的学说,在“原我”的层面上,人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能穿衣服、会说话、能直立行走,人和动物的区别真是不大,甚至有时人还不如动物.有人为了利益和性欲可以发动残酷的谋杀抢劫、强奸,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人是世界上最“残忍的动物”(动物有其固定的食物链,而人是所有的动物全部通杀通吃)。
为了扼制人的残忍,社会才制定出伦理、道德、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自觉约束并不断完善自我的人,就会成为理性的“本我”,不能自觉约束自我的人,社会就会用法律约束强制要求制裁,使其合乎“本我”的人格,而能在“本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向高境界上提升自己,净化澄清,那便可以升华到贤人、哲人、圣人的境界了!
真正的觉者,就不会再有“贪”“嗔”“痴”的妄想邪念,他怎么还会生病呢?他能够以心转境,而不被外境所转了。以此为鉴,想成为健康的人,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早一点转变观念,树立“正念”,从而将主宰健康的权力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相信你不仅能摆脱抑郁,获得健康长寿,而且还能成为快乐幸福的觉者。
结语:偏激的思量,不实际的追求,负面的情绪都是让我们生病的原因。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的心态来个转变,也许就会不一样了哦!(文章原载于《自助养生》,刊号:2012.05,作者:李增黉,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