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美教师肖向荣事迹

2024-07-16 来源:欧得旅游网

最美教师肖向荣事迹(篇1)

10多年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到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到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在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的同时,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也都影响着肖向荣的创作理念,丰富着他的教学实践。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每次接到国家任务或者一些大型活动任务,出去创作一段时间再回到校园,会让我的课堂更加充实。通过课堂跟活力满满的学生们互动,也能激发出一些新的想法。”

“26号方阵出来的时候,色彩的张力和年轻人的活力一下子出来了:师生代表们挥舞着校旗,簇拥着彩车,在青春的歌声中奔跑。”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中,26号“立德树人”方阵是首都教育系统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

方阵中这个动作的设计,源于他对师大学子排演过程中一次偶然的观察:一天,肖向荣站在北师大艺术楼的舞蹈室里望见同学们坐在西操场的草坪上,正在非常认真地重复一个动作,一张张生动而又投入的青春面庞瞬间激发了他的灵感。

平日里思考如何创作,回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们互动,然后再出去创作,再回到课堂。

现场,又成为用国家标准检验日常教学的最佳之地,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之地。“不再是隔着一层皮,他们面对的是最好的艺术家,看他们如何争论,看到作品是怎么失败的,又如何被捡起,重新被加工成为一种精彩。这种实践是独树一帜的,学生们的导演思维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

无论到哪儿,肖向荣都带一本书。“看书就像给大脑按摩一样,大部头的书,读着读着大脑就放松下来了。”不经意间,他爱诗歌、爱文学的爱好也传染给了学生。

最美教师肖向荣事迹(篇2)

以前我们用“音乐舞蹈史诗”来定义这类作品,直到《伟大征程》,我们改成了“情景史诗”,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在外部层面,过去十年里,随着经济社会、科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众获得文艺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极大地丰富,这就促使我们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面对波澜壮阔的党的百年历史,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用几段舞蹈、几首歌曲将它串联起来,必须“突出重围”,找到全新的、能承载这个时代信息容量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是艺术的自觉,当前的艺术创作正在发生整体艺术、系统艺术的转变,一个好的作品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或听觉呈现,它在向影像、乐舞一体的方向发展。《伟大征程》就是站在整体艺术观的角度,把音乐、舞蹈、影像、戏剧以及各种科技手段、多媒体手段融合起来,呈现一种历史与现实、影像与现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情景史诗”形态。

最美教师肖向荣事迹(篇3)

“愿不愿意来北师大正式入职?”20多年前,肖向荣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正值北师大准备筹建舞蹈系。原本只是作为代课老师的他,接到了当时系主任周星老师的一个电话。

从此,他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最初,一周下来40多节课。现在,他依然给本科生、研究生、全校师生上课。他也更深地思考师大的舞蹈系与其他院校的舞蹈系有什么不同,师大舞蹈系培养的学生又和专业的舞蹈院校有何区别。

师大舞蹈系的学生会自称“有文化的舞者”。在招生简章里,会有这样的要求:舞蹈作品分析,考查学生舞蹈艺术常识和文字表述能力,字数不低于800字。

每一年迎新,总会广而告之:舞蹈是我们最基本的底色,也是进入社会的第一张名片,其应具有历史文化审美背景,在这里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会读书、会跳舞,做一个复合型人才。

于是,有了“经典文本研读计划”读书分享会。

于是,学生在展示自己舞蹈作业时会顺带做一下注脚:身体解放变成的层层线条,看似流畅却不流畅,舒展且麻木。“不是所有的线条都是平滑的”。想要寻找其中的“刺”,要通过不断地实验。

在他的课堂上,舞蹈是舞蹈,李白的诗是舞蹈,鲁迅的《呐喊》也是舞蹈。“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身体的敏感、空间的敏感、基本形体的协调;另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知道舞蹈很有趣,舞蹈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深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肖向荣习惯把最鲜活的案例和世界潮流的前沿内容分享传递给学生,在他看来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的知识体系,只了解过去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舞蹈大师班、校际联合公演、专家讲座、论文发表会、圆桌讨论会这样的学术研讨充实于课堂之外。

“北师大的艺术教育,它应是普及型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还得美起来。”肖向荣要用更好的方法、教学教育服务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人。

最美教师肖向荣事迹(篇4)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您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获评2021全国“最美教师”。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推广美育工程,发起了如“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等项目,请谈谈您对美育工作的理解。

美育对我来说就是“美的觉醒”。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是要给学生灌输美的知识,而是要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切身感受美,唤醒和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去年我发起了“电影下乡”项目,我觉得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它是一门多维度的综合艺术。在贵州遵义的苟坝小学,我们给学生放映了电影《1921》,和孩子们交流互动时,我感受到他们都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也有强烈的艺术追求。放映现场,有一个小姑娘一直坚持到最后,她说,“拍电影不容易,我得看到字幕放完”。我觉得这就是孩子们对艺术作品最质朴的理解与尊重。

我期待通过这些优秀的电影,在我们的青少年当中播撒美的种子,唤醒他们美的本能。我们的美育不是让所有人都要成为艺术家,而是启迪更多人热爱生活,对生活多一些想象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希望他们多多走出校园,到人民中去,去体验真正的社会生活,不断贴近美的源泉、创作的源泉。

最美教师肖向荣事迹(篇5)

从一名舞蹈编导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再到学院的管理者,肖向荣不仅经历了职业生涯的各种选择,更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理解了为人师表的深刻意义。“教书是一件非常折磨自己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每年都是新的,我又得重新讲一遍,讲到自己都感到非常枯燥了、乏味了,还要不断地往前走,希望创作新的东西出来”。这种感觉与艺术创作时的方式看似不同,却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如何在老师、艺术家、管理者三种身份中切换自己是肖向荣一直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看来他已经做到了游刃有余。

节目现场,他的几位学生作为“青春艺享团”的代表现身说法,有人说他“神”,有人说他“狠”, 但无一例外,都说他是令人崇敬的老师。因为他总是可以告诉学生“真相是什么”。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的真知灼见,还是那些对人生通透的体验都在潜移默化中带入了课堂。节目中,肖向荣还在他的“小黑板”上写下了他推荐的影单,每部都是值得反复观看的佳作。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