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主题单元以及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技能训练单元,从知识覆盖面上,覆盖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本单元是以学生体验力在传递过程中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在认识各种各样的力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智慧以及劳动工具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引领学生通过切身体会简单机械的作用,并探究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利用它们的效能,使学生了解一些机械组合的道理,从而增进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本领,体会工具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依据小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的要求进行建构的。这是学生认识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及哺育后代的一个重要的单元。本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地球物质内容来进行建构的。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组成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岩石和矿物。本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健康生活”这个一级主题,“生理与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两个二级主题,选取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这部分知识作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是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中“能在探究活动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内容标准中“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愿意合作与交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家长等表述建构的。
二、教学建议
1.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重视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不拘泥于课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自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2. 让材料引领孩子们的探究,积极构建有效的课堂情境
从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孩子们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有时甚至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孩子们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或是得出与探究主题不相干的发现,干扰了探究主题。因此往往要老师“拨乱反正”,最终自己被迫提出科学问题,又回到探究主题上来。所以教师备课第一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结构性的材料,结构性的材料要做到三点:一是典型性,所找的材料必须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的一些常见的材料。二是可操作性,通过摆弄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等。三是分发材料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注意分发材料的时机以及层次,材料的出示要让孩子们思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课堂的层次有时可以通过材料的层次来显现。
3.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使每一个活动有序、有效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会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反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4. 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操作时应将学生、家长、其他课任老师一起参与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而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综合应用各种评价方法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