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到杭州了,我猜大家此时想:“小导呀,这一路,你在讲解上玩了许多花招了,这次,看你耍什么?”
就不让你们猜中。
先讲一个人,叫黑马。我的一位朋友,艺术家朋友,搞摄影的艺术家朋友。
去年的一天,几个人在交换名片。到我了,他说:“拿张不同的名片给你。”他从上衣内口袋中掏出一个精致的名片夹,抽出一张,双手递给我。原来,他有两种名片。
大家会想,真是,你的朋友与我们有何关系。关系可大了。因为他是——摄影艺术家。想想,此时我们去哪?风景如画的杭州呀。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忆什么呢?
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是景;
古庙古寺,古塔古桥,都关情。
如此美景该如何更好地捕捉?我甚至都有替大家点着急,若我那朋友在,帮大家取景拍景,可节省好多时间。好不容易来我们江南,玩没有玩过的,吃没有吃过的,看没有看过的,买没有买过的,大家一路下来烦恼全抛脑后,因为千金散去还复来。但是呢,千万别因拍摄美景而迷路,误入藕花深处,而把好景好戏耽误。
对了,刚才说,我那朋友给我啥了?名片。
唉哟,忘了,我也有名片给大家的。一人一套共五张,黄金做的呀。现在给大家。
咦,你们瞪着我干吗?哈哈,不是拿给你们,是口头相传呀。
跟大家闹了个捉迷藏。我这五张金名片呀,就是杭州的五个代表。可不是"三个代表"
第一张:丝绸大国,茶叶古都
刚刚过去了情人节。男士们,你们送巧克力了吗?女士们,你们收到了吗?某品牌巧克力说:给你一百个。
天。送巧克力的人都有哪些?是不是我————
一定会带你到人杰地灵的华东,
一定与你泛舟在流淌着爱情之泪的西湖上,
一定会陪你去欣赏美伦美奂的可与红磨坊演出相媲美的宋城千古秀,
一定会——
难道只有优质切工的钻石、娇艳的玫瑰花和入口即融的巧克力能传达沧海桑田、坚如磐石的爱意吗?
其实我以为在我们杭州有一样东西完全可以超越,虽然它只有一个,但足以表现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坚贞,那就是——丝绸。
为什么呢?大家想起李商隐的无题了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本表达的是缠绵的爱意,只是后来被用来赞颂教师和公朴等。
蚕丝的“丝”和相思的“思”谐音。思到浓时,欲诉不成章,惟有泪千行。
在杭州—————
丝巾、丝裙为爱情之蕊,开启了恋爱的先河;
蚕丝被为爱情之花,打开了婚姻的殿堂。
为何这样比喻呢?卖个关子,晚上看演出回来时再告诉大家。
丝绸之路正是以杭州为起点,经过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滩,最终将令世人惊赞、争抢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亚、西欧。
丝绸是爱情的序幕,茶呢,则是爱情的定心丸。
在杭州,男方到女方家送聘礼有一样不能少——龙井茶。
为何选择茶?这和茶树的生长有关。茶树只能由茶籽发芽成活,不能移植。男方送茶,女方收茶,代表婚事已定,不可改弦易张。
为何选择龙井茶?因为龙井天下排名第一。暗示女方在男方心中的至高地位。古时,男人三妻四妾,篡位是常有的事。
在丝绸和茶叶见证之下,中国四大爱情,杭州占了半壁江山——梁山泊和祝英台,许仙和白娘子。
第二张:美女之楼,美食之府
杭州的女孩,秀外慧中,得缘于青山秀水的呵护以及悠久灿烂文化的熏陶。
有人说,重庆的解放碑、湖南的长沙,美女如云;在杭州难觅芳踪。此话一半正确。以前,是遍地开花的,要不然阮郁怎么会在松柏树下遇到苏小小呢?现在躲哪儿去了?这个嘛,马上就告诉你。别一说到美女,脖子都长了。
也难怪,秀色可餐。真正的杭州餐即杭帮菜,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近来随旅游业的兴旺,有挤进前四的可能。我们就拿国家领导人常光临的西湖边的“楼外楼”说事吧。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宋嫂鱼羹,光听到这些菜名,我就有种将天堂美景与传世名菜占为已有的冲动。
第三张:文化名城,经济强市
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馆首先介绍的是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而良渚文化、吴越文化、五代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构成了杭州文化的完整序列,谱写极其宝贵的文化乐章。关于这些文化,有空时,我们慢慢聊。
在杭州文化乐章上,有一些铿锵有力的和弦。比如说: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毕升;
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还有许多,白居易,苏轼,林靖和,秋瑾等等。
到了现代,浙江大学排名第几?三还是四?
大家想想,在这样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经济能不腾飞吗?
我们数数杭州的品牌吧:娃哈哈果奶,天堂雨伞,传化洗衣粉,瑞丽女装,太多了。
人说中华第一村是无锡华西村,杭州也有第一村——龙井镇的梅家坞。早在80年代初,人均收入20xx元;20xx年已是65000元。怎么来的?卖茶叶的。他们采摘的总共就一丁点儿的龙井作为税收上交给国家。
偶尔余下一两二两,拍卖。你方未唱罢,我方已登场,一点点茶叶拍个几万元。龙井有很多种品牌,但,正宗的西湖龙井,就西湖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而且,龙井是十大名茶之首,历代的皇室贡茶。
连同上等和普通的龙井,再加上拍卖的,都是纯收入了。抢呀。
到今天,梅家坞的人均收入不知又升到多少。因为慕名去梅家坞的游客相当多,车子都没地停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