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课改理念下的学科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审视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虽说在选拔功能上有其公平的一面,对促使学生夯实基础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存在很大的片性面、偏狭性,负面影响很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其弊端尤显突出。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我县从进入课改实验阶段开始,就依据新课标精神及教材的评价要点,从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原则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对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实践。
一、评价改革的实验过程
与课程改革实验同步,涿鹿县中、小学在20xx年12月份分别制订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试行)》,从实验的每一学期开始,就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研究和实践,逐步建构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书面测试三种形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测评。
两年来,在原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对评价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修正,最近又下发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使评价方案逐步趋于完善。
二、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价形式:与评价内容相对应,包括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和书面测试三种形式。
各种评价所占的分值是:小学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和书面测试三种形式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是:20%、30%、50%;初中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和书面测试三种形式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是:20%、10%、70%。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了评价范畴,通过建立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成长记录袋或成长手册等,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经过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及来自家长方面的评价信息实施评价。小学、初中各学科均采取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是评价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依据的标准不统
一、操作过程不规范、评价内容不具体,就容易造成混乱。两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对过程性评价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正,使评价标准逐渐统一,操作过程方法日趋规范,评价内容更加具体。
目前,我们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1.依据“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成长手册”: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优秀作品、优秀作业等。
2.依据阶段性测试:主要包括随堂测试,单元检测。
3.依据各类评语:主要包括教师评定、学生小组评定、学生自评。教师评定,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学生小组评定,主要由学生小组对学生平时在合作精神、与人为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个人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
学期末,依据过程性记录,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以等级的形式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二)技能考核
学科技能是学科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显性评价”。为了有效地测试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学年末我们组织安排了专项技能考核。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等。
这一评价指标的实现,由县校两级分别组织实施,考核工作于期末书面测试前完成。
测试形式分一般性(常规)技能测试和特长考查。特长不突出的学生依据一定的常规载体考核,由县学科教研员提供技能测试题,由学科教师组织实施;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自己申报,或任课教师提议,进行针对特长的技能考查(要有证明特长的事实依据),可以不参加一般技能考核。学生技能成绩以两项中的最高等级为准。
如小学语文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积累、课外积累、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听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
初中语文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口头作文、演讲、辩论等)。
初中数学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初中英语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听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科学课和理化生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实现这一目标。
为增强技能考核评价的可信度,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教研室将按学校的参考人数分配A、B、C、D四个等级的指标,并且要求学校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接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公示后,学校和招生办将结果分别及时存档。
(三)书面测试
书面测试是一种“显性评价”,可以采用分数和等级来体现评价结果。为此,我们在每个学期末统一组织“双基”调研测试,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调研测试。题型和题目内容较过去有明显变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死记硬背的知识,增大主观创新题的比例,引导教学向新的理念转变。
如小学实验年级语文,测试内容包括识字、写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常见句式的掌握情况、课文的积累及阅读能力等。
初中各学科期末调研测试,考查的重点已由知识点检测转移到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检测。从20xx年起,我县初中历史和政治两门学科就采取了开卷测试的形式,由对学生记忆知识能力的考查转移到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与20xx年中考文科综合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相一致。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定方法
七八九年级各学科均根据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书面测试三部分考核的得分之和(满分为100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认定。用公式表述为:学科学业成绩二过程性评价成绩+技能测试成绩+书面测试成绩。
最后,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给予评价,将评价结果(包括过程性评价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书面测试成绩)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并通过“家校联系卡”反馈给学生家长。评语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体现激励性和导向性。
四、对学生中考成绩认定方法的探究
实验前一阶段,我们计划把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全部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但经过两年的实验,以及对国家课改实验区鹿泉实验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过程性评价虽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把过程性评价记入学生的中考成绩存在许多弊端:一是过程性评价必须由学校和教师个体操作,所以即使评价指标再明细,也会在评价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上引起学生之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争论;二是从学校升学率角度考虑,无论上面怎么要求,教师一般都会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创造获取过程性评价高分的有利条件,造成的最终结果仍是考分决定一切,不能准确体现学生的素质差异;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发展性评价指标,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中,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不宜用分数和等级来体现。从激励角度看,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一定的默契,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这种评价作为“隐性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们认为过程性评价应注重开发其激励、引导功能,弱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录取不应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避免避实就虚,避免繁琐的折算。从利于学生成长,减轻教师的负担等角度出发,我们考虑不把过程性评价记入学生的中考成绩,只作为平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方面,作为资格考试之一和录取学校的参考分。而技能考核属于“显性评价”,可以采用分数和等级来体现评价结果,所以我县认为把此项分值计入学生的中考成绩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中考成绩用公式表示为:
中考成绩(700分)二各学科卷面测试成绩(600分)十各学科技能考核成绩(100分)
其中,技能考核的计算方法为:语文(10分)、数学(10分)、外语(10分)、文科综合(20分)、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30分)、信息技术(10分)、体育(10分),总计100分。
总之,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现代的教育评价,应全面发挥其功能,旨在通过教育评价“激活”长期以来被冷落的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大的变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