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院团委的要求,我支部开展了双休日社会实践活动。本支部的立项为《深圳市文化遗址的现状与保护》,支部分成四个项目组,我参加了以吴佩琼同学为组长的对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现状与保护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此次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古城内的关帝庙、东莞会馆、海防公署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岭南乡土特色的清代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材料都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我们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保护方案。我们采取了实地调研与资料查找相结合的方法,2次调研,2次出外寻资料,然后根据实践写出报告。在此次实践中,我和小组成员共同外出,我们小组成员都非常积极的参与活动。在组长的安排下,组内分工明确,组员各尽其责,小组活动高效有序。南头古城博物馆的馆长负责成个古城文化遗址的管理,我们与他进行了交流,他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经过这次实践,我对南头古城有了了解,并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以后进行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据原宝安县治记载深圳新安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古为广州左卫东莞守御千户所城,至明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设新安县后,这里即为县治所在。城以东西最长680米,南北宽500米,成内六纵三横的道路与北高同低的自然地势结合完美,故得名“九街”。城区内设有衙门、会馆、监狱、祠堂、街市,可以称得上是当时配置完善的成熟社区了。古城门约有三层楼高,加上深厚的城墙,岁月和战争在它凹凸的墙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痕迹,令人感到城门就像一个执着的老人,仍默默地守护着它的新安城。
进入新安城门,残旧不堪的南城门几近支离破碎,好在渐渐搭得密集起来的脚手架,还可以让人隐约感觉到它的被照料。首先就能看见海防公署,因古时新安占尽地利,尤其在海防位置方面,因而得朝廷遣兵驻守,海防公署即为当时的海兵驻地,亦相当于现时的海军司令部。在海防公署的旁边,有一间接官厅,是古时候用来接待办理公务和过往官员的地方,曾改为斋堂。但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只有门前那棵大榕树和积满尘埃的窗花在思念着它光荣的岁月。在海防公署附近已见不到有其它旧的建筑物,让大家有点失望,但又不愿意就此离开。我们沿着小路踱步,小巷里面全都是铺了马赛克、镶玻璃窗的`城中村,不再是明清时代的旧民居。我们不禁发出感慨,经济的发展难道真的非要以破坏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背道而驰吗?卧云香榻吐春风,含珠银灯通仙域,这是新安烟馆门前的一副对联。在清末入侵中国,新安也是其中一个受难之地,后来英国更发动战争并侵占中国领土,那段历史实在是可耻可恨。与当铺为邻的正是一间钱庄,钱庄在古时社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规模大的钱庄,除了办理存放款业务、开发庄票外,还发行钱票。再往里面走就是衙门了,我们只在电视上见过衙门,想不到现在真的站在它跟前。牌匾上「广州府新安县衙」的大字、房檐上的雕花和房顶上双龙戏珠的图样,感觉比现在的大楼还威严。
从遥不可及的明代留存下来的一砖一石,在今日的深圳显得那么不真实。闭上眼触摸一下城门的身体,年代久远的凹凸不平手感清晰得令人感动。一座构筑于遥远年代的城门,却是这样把我们与身处的这座现代城市拉近了。更为惊人的是,据考证当明于1573年在南头恢复设县并将其定名为“新安”的时候,发现早在东晋时期,“东官郡”就已设在了今天的南头,《新安县志》也记载自己就是在“东官郡”的旧址上建起来的。于是,深圳的历史一下上溯到了1600多年以前。在心灵难以到达的历史深处,我们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与历史追溯意识,被非常体贴地顾及到了。但古城是诚实的,它并没有因为替深港历史寻到了源头,就让万间高厦千顷良田于瞬间重现。曾经的骑楼被拆了,趟栊门没有了,砖木旧了,墙壁破了,城垣损毁了,整座城池就快要消失了。而仍然存在有限记忆的人们关于古城的约略描述,也只是城外大片的田地,和被前些年对古迹的不当修缮干扰过的模糊印象。南头古城的破坏也许与其极大的人口密度有关,可观的房屋租金收入对当地居民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外来人口中一些搞土建的包工头为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也对老建筑造成过一定破坏,现存的43处明清建筑以清代和民国建筑为主,虽然很有保留价值,但由于基本上都是外租的,所以保护起来难度也相当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