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2021-12-02 来源:欧得旅游网

  我校半年多来,在校党政工团的领导、关怀下,我们组建了有志于陶研的研究小组,高度关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理论的发展和国内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最新动态,以积极的教育、教学措施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积累了较为充足的相关著述及专题文献。

  1、系统学习陶行知德育思想,确立德育柔性化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使德育工作更具人情味

  陶行知指出:“师范学校为世造人,造一人必得一人之用。”只要师范学校里造的是“真人才”,师范生的出路是广阔的,必有其用武之地,这是陶行知拟订师范学校目标的依据和指导思想。“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这变化,既包括学业上的长进,也包括人格思想道德的进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培养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真人才。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然而当今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决定了仅有刚性管理是不够的,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它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内容,这些与德育工作是类似的、相通的。根据五年制师范学校的现实和鲜明的教育教学特征,通过以人为本、以身带人、以智启人,以德励人,使以“刚性”面目出现的学校道德教育、规范制度在学生的自我摄取下,变成他们自律行为的内在准则,实现道德教育从“权力影响”向“自为存在”的过渡,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纠正那种把学校德育看成是为了管理,看成是为了纠错矫偏、堵伪防劣的手段和工具,使德育真正成为提升人而非贬抑人,塑造人而非改造人的活动。

  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人,就是承认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人性化的德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怀学生这个完整的生命体,看到学生是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相信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其次,应当废止、克服事实上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让学生经常处于受激励的状态。如:从制度和管理上来说,学生违反了制度,理所当然要进行处分,但是如何处分却大有文章可做。处分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使人改正错误。所以,除了本人对所犯错误有深刻的认识之外,对所受处分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对所受处分有异议,可召开校内学生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帮助其认识和正确对待;如果所犯错误涉及个人隐私,可考虑不予公布;如果在籍期间有悔过表现,则给予撤销处分,材料不进个人档案。总之,把尊重人、理解人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使德育真正成为使人向善,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为创造人的幸福服务。

  我们通过录像报告、专题学习、印发材料、自学等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挖掘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精髓,借鉴和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探询陶行知德育思想和现代企业柔性管理的结合点,寻找课题研究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努力督促各位成员用陶行知德育思想和柔性化管理理论作为自己德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范式和操作文本,真正把师范院校建设成为适合于培养“真人”的主要场所。

  2、树立师表形象,以身示教,使德育工作更具说服力

  从古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这不仅因为他们肩负着传授知识、播种文明的神圣使命,更在于教师以自己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影响、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如何做人。“不说而教”,这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教育家说,学生的品德不是教来的,而是感染来的。学生许多的良好品质都是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良好的人格力量感染来的。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从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中学会了尊重别人,从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中学会关心别人,教师的平等教会了学生的平等。所以,教师的以身示教是最有说服力、最具人格魅力的。由于师范院校培养的对象是未来能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准教师,其内在文化基因遗传的影响,师范院校教师本身的师表形象塑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形象设计,教师的形象建设会潜在地影响到未来的基础教育。为此,师范院校要把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作为德育柔性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使教师成为学生最接近的道德典范。

  同时,教师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智能的开发者。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师表形象对全社会的文明水准、道德风貌起着奠基作用。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1)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在“xx大”报告中提出的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及陶行知关于师范学校两代师表的师德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校性的师德大讨论,并进行师德征文和演讲比赛;全校每位教职工都作出了“师德承诺”;(2)组织全体教职工、学生学习杨瑞清、于漪等名师的先进事迹,积极鼓励各位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现有与德育相关的课题(《五年制师范德育目标序列》、《班主任工作的目标、途径、方法的实践研究》、《青少年文化判断力教育与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行动研究》)等国家、省市级相关课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巍然成风,学校也于20xx年被省教科所评为“教科研先进单位”;(3)开展班主任柔性德育管理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优秀班主任介绍柔性德育管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掌握柔性德育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编辑《无锡师范教师柔性德育管理个案集》;(4)陆敏芙、徐钜等老师出版陶行知研究专著《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使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开设青年教师、青年学生德育论坛,研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问题;(6)积极鼓励各位教师投身德育科研,将德育实践经验提升到德育理论层次。在近两年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德育论文评比中,我校教师获得包括一、二、三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其中张烨等4人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叶亮等7人的师德征文获市级一等奖。(7)坚持“两代师表一起抓”,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在柔性德育感召下……”征文比赛。

  3、德育与教学融合,以智启人,使德育拥有更广阔的时空

  学科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最大的“面”,一切教育行为,一切教育活动对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都有某种影响。如果真正做到把德育融入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德育的时间最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正如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德育与整体教育的融合,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与教学的融合,它主要是通过各门学科自身特有的科学内容、思想道德内涵发挥作用。比如:语文的“道”,美术的“美”,音乐的“韵”,体育的意志锻炼和合作精神,数学的科学态度,生物的尊重生命、关心他人、为社会尽责,地理的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几乎所有的学科中都含有德育的内容。因而,我校教师十分注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近两年来,我校开发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说》、《美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创新教育导论》、《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校本课程,着重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在大专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五三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课程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为德性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智力基础,而人性化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各个环节都具育德的功能。如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形成合作、互助的品性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学习活动本身,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对养成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对培养热爱科学、形成科学精神、探究精神等有促进作用;遵守考场纪律,克服学习和应考中的困难,对养成诚实品质,增强耐挫力有锻炼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敬业爱生的精神,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等等。我校教师良好的德育意识,在教学中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有机而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拥有广阔的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不说而教”就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

  4、以活动为载体,培育主体,使德育工作更具自主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的德育就是要培养“共同自治的学生”而后塑造“能够自治的公民”,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德育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的社会思想、道德信息的传递和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它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处于终身发展状态的,它既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又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培育和塑造。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和塑造主体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体现,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师自身得到解放,师生的沟通渠道得到了拓宽。具体来说:

  ——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利用高年级学生觉醒的自主意识和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特点,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挖掘、锻炼了学生的潜能。检查管理的项目对全校学生从早上到晚上就寝在校行为的全面管理,同时还负责图书馆、机房、实验室、食堂、校园环境的卫生保洁工作。通过公正客观的检查评比,准确到位的劳动,迅速快捷的反馈,使全校的环境呈现管理有序,整洁美好的良好育人状态。

  ——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坚持德育与学生体验要结合的教育方法。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自行组织、主动参与、发表意见和建议,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生命力。①读书活动。由语文老师和学生处共同开出必读书目,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在读书中受陶冶、长知识、提素质。②主题班(团)活动。根据当代师范生生活的多侧面,确定主题,使学生才华得到展示,能力进一步提高。③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和社情民意的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④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班都有小学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张闻天故居、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东林书院、吴文化公园等学校周围的十几个德育教育基地资源,加强学校周边的人文资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⑤献爱心活动。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鼓励他们关心身边的贫困同学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多渠道引导学生自愿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自愿献血献爱心。⑥创建无锡师范德育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浏览有关德育信息,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德育创新能力。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形成的“红五月”歌会、科技周、秋季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他们自己组织、设计、主持,使自己的多方才能得到了锻炼和展示。平时,学生的课余生活十分活跃,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形成了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和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5、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使德育工作更具艺术性

  校园文化是影响师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社会性因素,它是通过精心营造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学生受其熏陶,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人在一个美丽的环境里,他的感受,他的修养,他对环境的需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学校精神文化,也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动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点、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虽并不具有物质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我们无锡师范有着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培养出许多卓越的革命志士和著名的专家学者。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都要参观校史陈列室,用学校九十年灿烂辉煌的过去来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运用“弘毅”校训的辐射力,要求每一个学生、班级均形成一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品格精神;运用“校风”——刻苦学习、勤劳俭朴、踏实工作、献身祖国,“学风”——博学多思、慎思善问、切磋钻研、奋发上进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育人的功能,体现了“时时、处处、人人”这样一个基本的育人理念。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艺术性、隐性化地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活动,使师生关系达到一种崇高境界,也就是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在师生积极的互动中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道德向善的追求,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性化,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总之,在市陶研会的直接领导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深感对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系统把握和对柔性化管理理念的深入学习还不够,尤其是对两者在操作层面上的有机整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恳请市陶研会的领导和专家还要加强对我们的督促和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不断推向深入,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使之具有较普遍的推广和运用的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