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

2023-07-22 来源:欧得旅游网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

  古代的清官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个?除了“包青天”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还有很多很多为政清廉的好官。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清官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子不受封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有失鲁国的体面,于是,就派人对曾子说,国君要封给你一块采邑,用来供给你的衣食之用,请添置几件像样的衣服吧。可是,曾子并不接受。使者往返了多次,曾子都坚持不受。使者对曾子说:“这又不是你向人要求的,而是别人赠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道:“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子罕以不贪为宝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唐太宗劝廉 “百字箴言”

  唐太宗李世民为劝诫臣下恪尽职守,廉洁勤政,给文武百官写下了《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之言,富贵功名可久。”此《百字箴言》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至今对我们仍有教益。

公仪休拒鱼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自己可以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萧何拒置豪宅

  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受封食邑一万余户,利禄丰厚,权倾朝野。凭着萧何的权势,足以在京城内大兴土木,置办田产。可是萧何只在终南山下买了几间没有院墙的茅屋。有人问他为何不在京城置办豪宅?萧何说,我居住茅屋,如果我的子孙贤良,可传我的俭朴家风;如果子孙不贤,房子再好,也要被权贵侵夺去。

“布被丞相”公孙弘

  汉武帝时还有个“布被丞相”公孙弘,他食不重肉,夜盖布被。主爵都尉对皇帝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然而却盖布被,说明他很狡诈。”公孙弘却说,我盖布被是学习管仲,因为这样可以过小吏一样的日子。汉武帝首肯公孙弘的节俭美德,自此,“公孙布被”传为美名。

不使心灵留污点的司马迁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到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惊呼:“太美了,真是稀世之宝啊!”司马迁亦抚摸着玉璧赞叹道:“如此圆润光洁,真是白璧无瑕啊!”女儿见父亲赞赏玉璧,更是高兴得爱不释手。不料司马迁却语重心长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当如此。我是一个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史官,从不敢以壁自喻。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妹娟听了父亲的话,爽快地同意父亲将玉璧退了回去。

“悬鱼太守”羊续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一条更大的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返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给他送礼贿行了,羊续就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

“四知太守”杨震

  东汉华阴人杨震,在居官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荐王密做昌邑县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晚上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正声说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一听,羞愧难当,只得收起金子,谢罪而去。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太守”。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姚崇

  姚崇曾先后在唐朝三位皇帝手下任宰相,并协助唐玄宗实行改革,除掉弊政,为实现“开元盛世”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他自奉俭约,清廉寡欲,曾作《五诫篇》,提出“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其身既正,不令而行”,“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等主张,带头移风易俗。他身为宰相,却不置府第,住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他上朝处理完公事,往往因路远,天黑前不能回家,就住在附近的罔极寺里。唐玄宗批准他全家搬入四方馆(属中书省)居住,但他以那里有众多文书,不适合家人去为由,始终住在旧址。开元四年,姚崇因儿子广通宾客,受人馈赠,觉得自己身为宰相,愧对国家,加上中书省主簿赵诲“受胡人赂”,便自请辞职。开元九年,姚崇因病去世,留下遗嘱,要求自己死后入殓,只穿平常衣服,一切从俭,并告诫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应由子孙依吾此法。

孔奋:处膏腴不自润

  孔奋,字君鱼,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臣,曾任河西大将军窦融幕府议曹掾、姑臧县长、武都郡丞、武都郡太守。所到之处廉洁自律,奖善惩恶,爱憎分明,为政清平,深得百姓敬重。

  东汉建武五年(20xx年),孔奋任姑臧县长。姑臧因与羌胡通商,是个富县,以前到姑臧当县长的,不到几个月,就能积聚很多财富,而孔奋任职四年,财产毫无增加。因他身处膏腴之地却不能以财自润,所以为众人所嘲笑,但孔奋坚守节操,不改初衷。离任时,河西守令装载财物的车辆充斥道路,只有孔奋毫无资财,单车上路。当地吏民羌胡为报恩,聚集追赠财物千万以上,孔奋唯谢而已,一无所受。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辅佐刘备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建立了蜀国。他一生位高权重,却自奉甚简,不谋私利。生前,他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盈财”。

  诸葛亮病危时,曾立下遗嘱,要求死后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只求能容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田豫“不收怀金”

  田豫,三国时期官拜魏国大将军。田豫是位难得的清官,据《三国志》记载,他清廉节俭,赏赐给他的东西,常常分送给将士们。凡是胡、狄部落偷偷送给他的财物,他都记录在册并送入官仓,从不拿到家里去,所以他家非常清贫。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记载了田豫不收怀金的故事:鲜卑族素利等部落,常来拜见田豫,并送上牛马等礼物,田豫就把这些礼物转送给官府。这些部落的使节认为以前送给田豫的礼物太显眼,不如送黄金,就秘密地怀藏三十斤黄金,对田豫说:“希望避开左右的侍从,我有话要说。”田豫让身边的人回避,部落来使跪下说:“我们看到您十分清贫,所以送您一些牛马,但您却把它们交给了官府。今天秘密地送些黄金给您,可以作为您家中的财产。”田豫暗想,如果当面拒绝,恐怕会伤了和气,于是就故意张开宽大的衣袖,收下了黄金,并感谢他们的好意。等到部落使节回去后,田豫立即将这三十斤黄金全部交给官府的库房。魏文帝了解这一情况后下诏表彰他说:“春秋时有个魏绛,为表示与戎族友好,光明正大地接受他们送来的礼物。现在你举袖接受鲜卑送来的黄金而交公。你这种做法,我十分赞赏。”魏文帝还赏赐他绢五百匹。他分一半藏在公家的小仓库里,以备奖赏给立功的将士,另一半则送给部落使节,以答谢他们送来黄金的情意。

陆绩“廉石”压舱

  三国时东吴廉吏陆绩,官至郁林太守。当时,郁林辖境广阔,包括了现在广西除桂林、梧州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历任郁林太守,离任时都宝物充斥,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

  廉,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他当了几年太守,任期届满,辞官归乡之时,行李空空。艄公见货物太轻,便说:“船装得大轻,遇到风浪,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轻,得想办法增加重量才行。”陆绩与艄公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情急之中,陆绩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头,足有七八百斤重,于是便请人把它搬上船。有了重石压舱,船便开始远航。船到家乡,消息传开,那块石头便被当地士人收藏起来,并吟诗赞颂,称之为“廉石”。

王恭身无长物

  东晋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任职期满回到建康,王忱来看他,发现他用的竹席很好,便向他讨要。他把竹席送给王忱,自己坐草席。王忱说:我以为你从会稽回来,一定会有很多的竹席,所以才向你讨要一条。王恭说:你不了解,我把这条竹席送给你,便“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了。后来以“无长物”比喻清贫廉洁。白居易曾写诗赞道:“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山涛陈丝藏阁

  西晋山涛曾任吏部尚书,执掌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大权。有个名叫袁毅的贪官,给山涛送来了100斤蚕丝,以求庇护提挈。山涛正颜厉色地说:“送礼纳贿,污浊官场,败坏吏治,徇情枉法,均由此而起,故历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更为我平生所恶,此戒断不可开。”袁毅留下蚕丝,抽身走了。山涛便唤来篆吏,将百斤蚕丝的来由叙说一篇,并当众将丝高置于阁楼上,说:“自今日起,但见馈送者,均以此为率。”若干年后,袁毅出了事,被抓了起来。这时,山涛令人从阁楼上取下“积年尘埃,印封如初”的百斤蚕丝,交给了官库。

徐勉“誓将清白留子孙”

  徐勉,南北朝时梁朝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他一生身居高位,但从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族中的穷困者,因此家里没有积蓄。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果有才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会转到别人手中去。”徐勉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得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以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一份很丰厚的遗产吗!’又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才能低下,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有人劝我购置田园;有的人劝我开设商店客栈,或者搞点水上运输,也会经营生利,发财致富。像这样一些意见,我都拒绝采纳。这并不是我要学汉朝的公仪休那样不与民争利,只是想避免后代为争夺财产而闹得一塌糊涂……”徐勉终生洁身不贪,言传身教,为子孙树立了榜样。更有远见的是,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让后人享用无穷。

吴隐之饮“贪泉”以明志

  东晋元兴初年(402~404),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当时,广州富商云集,富甲一方。历任广州刺史都乘机聚敛财富,离任时个个腰缠万贯。吴隐之南下广州赴任,途径石门。石门有个泉水叫“贪泉”。据说,过往官吏一饮此水,便贪心大发。吴隐之走到泉边,掬泉而饮,自信不能改变自己的廉洁操守,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以古代贤人伯夷、叔齐自励,以明心迹。在广州任上,他生活俭朴,任满乘舟北归,行囊空空。其妻刘氏携带沉香一斤,吴隐之发现后,命投入水中。后世追慕其廉洁,称石门下游沙洲为沉香浦。后人在“贪泉”建碑,以警贪官污吏。

任昉“不以一物还故乡”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属山东)人。南朝萧梁时曾任新安太守。任昉一到新安,就经常访查四乡。他衣着普通,手持拐杖,带着几名随从,徒步在乡间小道上。遇到百姓申诉,就在路边迅速处理。任昉关心民众疾苦,他有这样的规矩:凡郡内八十岁以上的老者,每年都派遣郡、县属官上门访贫问苦,了解情况,遇有困难,马上解决。郡内产有杨梅等山珍,历来每年都要为太守采办一些。任昉看到采办危险很大,就下令停止。老百姓都高兴地说:这真是百余年来没有过的好事呀。很不幸的是,任昉因病在任上去世。临终留下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他的后事也十分简单:杂木为棺,旧衣入殓。办完丧事,他家里除了还有二十石桃花米之外,就别无他物了。

苏焯为官先治心

  苏焯是西魏时期的廉吏,权大不贪,堪称当朝楷模。

  大统十年(544),苏焯任大行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管财政,司文墨,可谓位高权重。官这样大,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的安危,并向朝廷提出了6条建议,全部被采纳,并作为“六条诏书”颁发。这6条之首是为官要“先治心”,他把“清心”列为第一要务。“清心”,就是不贪财。他说到做到,自己带头毕生奉行。

  苏焯认为,要做到“心如清水,形如白玉”,其关键在于自奉俭约。为此,他不为自己谋置宅地田产,严禁家人仗势聚敛钱财,保持清廉洁白的家风。由于他家教严明,他的儿子苏威做了隋朝的重臣后,仍然秉承父命,“行已清俭,以廉慎见称”,被史家所称颂。

  苏焯“心如清水,形如白玉”,便成了朝中楷模。当时,西魏的大权握在丞相宇文泰手上。宇文泰敬重苏焯的人品,对他十分信任,每次外出,便预先留下一些署过自己印章的空白公文纸,让苏焯“随事施行”,允许他以丞相之名行使临时处置的权力。但桩桩件件,苏焯都秉公办事,绝无偏私。

  苏焯49岁去世时,人们发现,他家无余财。秉承苏焯的遗志,宇文泰用一辆素车,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启程之日,宇文泰率满朝文武徒步跟在车后,哭送灵车达于郊外。到灵柩下葬的当天,宇文泰又派专人,以祭祀的最高规格——“太牢”祭奠他,并亲自写了祭文,盛赞苏焯。

“清慎太过”的陆贽

  唐朝宰相陆贽一生清正廉洁,分外之财,分毫不取。唐德宗见他一贯“苛求”自己,便下发一道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诸多馈赠,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过”,并说“如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但陆贽却回复道:收重礼是受贿,收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展转滋甚”,“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涓流不息,溪壑成灾”,肃清贿赂之风要从上面做起,率先垂范。陆贽母亲去世,按制要守墓3年。各地藩镇有意巴结这位“内相”,都纷纷赠送厚礼。但是陆贽说:“我母亲去世,是我私人的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厚馈的奠礼我是绝对不收的,请诸位拿回去吧!”结果陆贽一无所取。守墓时,陆贽生活相当贫困。为了节省开支,他一直蜗居在洛阳篙山丰乐寺里,靠着好友韦皋的按月资助,才度过难关。身为宰相高官,连母亲的丧葬费用也要靠友人接济。陆贽为官的清正廉洁,由此可见一斑。

“清风肃然”的杜暹

  唐朝名臣杜暹,初补授婺州参军,唐玄宗时任郑县县尉、监察御史、安西副都护、光禄大夫、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在补授婺州参军期满离任时,同僚们送给他一万张纸。当时纸很贵,人们常以存纸多少来表示富有。可杜暹只取了100张,以示领受了同僚们的情谊。公元720xx年,杜暹迁升监察御史。当时,安西副都护与西突厥可汗发生矛盾,双方均上奏朝廷指责对方。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朝廷便命杜暹前去处理。杜暹先到西突厥调查,西突厥见朝廷派人来,设宴招待,并拿出许多金子赠送杜暹。杜暹再三推让,随从见此情况,委婉地劝杜暹:“来到边陲,不可失去当地人的情谊,否则会影响边疆的稳定。”杜暹不得已收下。等到席散人空后,杜暹命随从把赠金埋在了自己住的帐篷下面。几天后,杜暹离开西突厥,行至半路后,用公文通知可汗,让他们将埋在帐篷下面的金子收回。西突厥可汗既吃惊又感动,对他的清廉非常敬佩,上奏朝廷希望杜暹到安西任职。朝廷得知后,即命杜暹为安西副都护。杜暹在任副都护的四年里,“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民心”。公元740年,杜暹病重弥留之际,对儿子说:“我死后,不要收人吊祭的财物。”史家称他“清风肃然”。

“一钱太守”刘宠

  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期满升调时,从山阴县赶来了五、六位白眉皓发的老人,他们带着山民们凑的一百文钱,前来为刘宠送行。刘宠感动地说:“父老们何苦这样劳累自己?”老人们说:“我们从小在山谷中土生土长,从未见过郡府官邸。以前那些太守动不动就派官吏到民间索取钱财,不分白天黑夜,弄得鸡飞狗叫,使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再也听不到狗叫,百姓们也很少见官。我们这把岁数能遇到您这样的圣明清官,真是万幸!现在听说您要弃我们而去,我们不能不来送送您。这点钱算是大家伙的一点心意。”

  刘宠见他们如此诚恳,不忍辜负了这份情意,但又不忍拿走他们来之不易的血汗钱,于是从这一百文钱中选取了一枚最大的收了下来,算是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其余的全部奉还给了老人们。从此,“一钱太守”便被传为佳话。

  刘宠出了山阴县界,就把这枚钱投到了江里,表明他的清廉自守。为纪念这位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太守,人们遂称此地为“钱清”、称此江为“钱清江”。刘宠去世后,人们在绍兴修了个“一钱太守刘宠庙”来纪念他,并在临江构筑一亭,取名清水亭,当地人称选钱亭、一钱亭。

清廉俭朴、后世景仰的晏婴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生活腐朽,奢侈之风盛行。齐国丞相晏婴却清廉俭约,深为后人所称道。

  晏婴平时只穿粗布衣服,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他每日吃的是粗茶淡饭。一天,他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他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以供他接待客人的开支。不料晏婴不肯接受,景公命人送了三次,他还是执意不肯收下。他向景公解释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赏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就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人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臣下了。”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五百个村庄吗?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便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相对答,并认为自己虽然愚笨,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能是正确的。景公见他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罢。

  晏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景公觉得他乘坐的车马与他的身份太不相称了,便多次派人送去新车骏马,却都被他拒绝了。景公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何不收。晏婴说:“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反对奢侈浪费,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我若乘坐好车好马,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流毒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再也无法禁止了。”

  晏婴的相府地处闹市,且阴暗狭窄。齐景公提出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也被晏婴婉拒。齐景公并不死心,趁他出使他国之际,为他新建了一处豪华的府第。晏婴回国后,马上从新相府搬回了原来的住处,同时将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给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

  晏婴到了晚年,不仅不再接受任何新的赏赐,还向齐景公提出将原来赐他的封地退回去。晏婴一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所大力倡导的清俭节约的作风。司马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是为他执鞭驾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贞白无私第五伦

  第五伦,字伯鱼,西汉时,其祖父第五次被迁徙到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遂以迁徙次序为姓氏。第五伦早年曾当过京兆尹的主簿,后来举孝廉,被光武帝刘秀先后任命为扶夷(今湖北武岗)县令、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太守、蜀都太守。章帝刘炟即位后,调入朝内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第五伦生性正直,同情百姓。无论在哪儿做官,都以为民解忧为己任。早在他担任京兆尹主簿时,具体负责长安城内的市场交易。他认真校正秤、斗、尺等度量衡器具,严格市场管理,很少发生缺斤缺两的事。即使买卖双方有时出现争执,只要他一出面,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担任会稽太守时,他发现当地素有迷信鬼神的风俗。每逢过节,民间都大量杀牛祭神,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他明令禁止,违者惩处。如此一来,流行多年的歪风很快杜绝,劳苦大众无不由衷地感激。在蜀郡太守职位上,他鉴于郡府中的属吏从官皆多豪富,有的钱财竟达上千万。他们上下班都乘着华丽的车子,骑着高大肥壮的骏马,耀武扬威,神气十足。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人也都竞相摆阔气,讲排场,致使百姓叫苦连天。于是,他又毅然采取措施,将富户出身的官吏全部裁汰,另选清贫正直之士替代,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腐倡廉。从此,当地不正之风渐渐消停,吏治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他还认真考核每一个属吏,向上举荐了很多德才兼备者,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受到朝廷重用。

  第五伦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汉章帝时,外戚当权,先是马皇后之兄马寥、马防、马光同时身居要职,手执大权,威震朝野;后是窦皇后之兄窦宪掌管禁军,出入朝廷,红极一时。不少仕宦之人犹如墙头草,随风摇来摆去,毫无个人主见。第五伦却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一身清白。他认为:戚族过盛,应防止他们骄奢擅权,危及朝政。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抑制外戚势力。他还明确提出:“对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职事以任之”。结果,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同流合污,常常在章帝面前进谗言,致使他一度受到皇帝的冷落。但他毫不气馁,依旧刚正不阿,不入俗流。为此,时人将他同西汉时期的诤臣贡禹相媲美。

  第五伦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优厚,但他从来不骄不奢,不淫不逸,生活十分节俭。在他担任太守时,常常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粮,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或以最低价格卖给百姓中较为贫困的人。升为司空后,他依然“不修威仪”。除上朝时乘着一辆瘦马拉的旧车外,平时穿布衣,吃糙米,徒步而行。比起一般人来,第五伦还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勇于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有一次,有人问他:你一向尽心公事,难道就没有私情杂念了吗?他诚恳地回答道:有。并且举例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逢三公选拔人才,我心里总不能忘记那个人。尽管那人最终并没有被录用,却说明我仍然有私心。再就是:我的侄子生病时,我一夜曾去看他10来次;我的儿子生病时,有一次没能去看他,竟落得彻夜未眠。若是其他人的孩子生了病,我就不可能会这样。这不说明我还有私心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