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期以来,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摸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有“破冰”的抵触,有行进的迷茫,有模仿的失误,还有感到一些成效的喜悦。说到课改过程,可说“酸甜苦辣咸”五味皆有。在此,本人对自己这一学期来的课改作一个小结与反思。
一、课改中的一点体会
1、精心准备教具、学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
2、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学案设计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键,千万不能只求以求面面俱到。
4、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课外的参与包括预习、复习、完成练习,也可以收集某主题的歌曲、收集名言、看书、记日记、记读书笔记、收集公益广告等。课内参与包括记课堂笔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默看课文、朗读课文、复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诗(文)、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口头作文、表演短剧、进行辩论等等。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语文课堂做过以下尝试——
读: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读是常用而又实用的一种方式。抽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作文前有一点压力,把作文写通顺、写准确、写生动从而提高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表演:演课堂短剧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表演,表现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表演《唐雎不辱使命》、《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关心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把“教育公平”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教师。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有点自卑,有的学生总坐在教室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常常把“学习优秀的学生”当成课堂的宠儿,而“后进生”则只好坐冷板凳。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们应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每人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每人读一句、一段课文,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每人说一个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说一句成语、一句诗,每人讲一个短故事,每人出一个作文题……有时一节课就可以使许多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唱一唱,练一练自己的胆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力,从而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6、注重教书、更重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一个努力集严父、慈母、良师、益友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语文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对学生如何做人这方面的影响,甚至比学生家长、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有德育目标、有德育渗透,只有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语文科“以人为本”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知道怎样做人——的语文教师,才是最棒的语文老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