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精选
1、远游以广其见闻,精思以开其胸臆。——朱熹
(摘自《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赠画者张黄二先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朱熹
4、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肢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齐,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
——清·潘耒《遂初堂集》卷之七《徐霞客游记序》
5、对天地问难,向山川求知——沈括
6、士之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 朱熹《不自弃》
7、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成其事,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
独不移。 —— 朱熹《不自弃》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朱熹《朱文公文集·训学斋规》。
9、深源定是闲中得,妙用原从乐处生。——朱熹
10、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明·董其昌《画诀》
12、洗心泳太素,讯景窥灵诠——朱熹《王嘉叟所藏画二首》
13、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南朝·宗烦《画山水序》
14、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南朝·谢灵运《游名山志序》
1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6、大学之道,虽以诚意正心为本,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
17、平生山水心,真作货食饕——朱熹《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
18、不专在静处做工夫,动作亦当体验——《朱子语类》卷115
19、惟致知,则无一事之不尽,无一物之不知。以心验之,以身体之,逐一理会过,方坚实”——《朱子语类》卷15
20、人与人要约,当于未言之前,先度其事之合义不合义。言而不践,则是不信;践其所言,又是不义,是不先度之故。——《朱子语类》卷二十二。
2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22、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白鹿洞书院学规》
23、兼取众长,以为己善。——《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林叔和》
24、人之为事,必先以立志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子语类》卷十八
25、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26、爱亲敬长,所谓良知良能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27、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则事无不治,而其为知也大矣。仁者固无不爱,然常急于亲贤,则恩无不治,而其为仁也博矣。——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28、人各有所长,能各取所长,皆可用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29、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全书》卷七
30、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朱子语类》卷一一二
31、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2、不谋无成,不惧必败。——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3、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4、责已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3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6、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晖。——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
37、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朱熹《题林择之欣木亭》
38、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子语类》卷十五
39、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勇无礼,则为乱。故夫子恶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40、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补大学格物传》
41、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朱子全书》
卷八
42、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朱子全书》卷八
43、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
44、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姜叔》。
45、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答李守约》
46、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47、日月两轮天心眼,读书万卷圣贤心。——朱熹《四时书乐》
48、主敬者,存心之要。致知者,进学之功。二者交相发焉,则知益明,守益固,而旧习之非,自将日改月化于冥冥之中矣。——《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徐无敏》。
49、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意诚则心正,自此去,一节易似一节。 ——《朱子语类》卷十五
50、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朱子语类》卷九
5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文集·读
书之要》
52、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在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语类》卷十
5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
54、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
55、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56、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朱熹《自警示平父》
57、欲知陋巷忧时乐,只向韦编绝处寻。——朱熹《公济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乐,以诗请问》
58、务学修身有及时,竞辰须念隙驹驰。清宵白日供游荡,愁杀堂前老古锥。
——朱熹《示四弟》
5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
60、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朱熹《四
书集注·论语》
61、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
62、学不厌者,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63、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
64、为政以人才为先。——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65、平易近民,为政之本。——《朱子语类》卷一0八
66、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朱子语类》卷一一二
67、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已,恐我之仁未至也。——《四书集注·孟子》
68、岂知男子桑蓬志,万里东西不作难。——朱熹《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五首》
69、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四书集注·论语》
70、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
71、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72、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仁说》
7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只是正心、诚意罢了。——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74、人光明正大便是好人。——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75、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朱熹《周易彖下传第二》
76、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77、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朱熹《四书集注·中庸》
78、以已及人,仁者之心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79、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80、人有耻,则有所不为。不知廉耻,亦不何所不至。——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十三
81、克已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朱熹《朱文公政训》
82、人常恭敬,则心常光明。——《朱子语类》卷十二
83、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84、喜其所当喜而喜不过,怒其所当怒而怒不迁。——《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85、思无邪,则所言所行皆无邪矣。——《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86、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朱熹《寿母生朝》
87、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朱子语类》卷五
88、事事理会得个是处,便是道也。——《朱子语类》卷一
89、尽已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朱熹集》卷五十《答潘恭叔》
90、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于始而虑其所终。——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91、言行不相副,无以取信于人,如此使人惶恐,无地自容。——《朱熹集》卷十五《与吕伯恭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