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文地质测绘

2022-10-18 来源:欧得旅游网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是其他工作的基础。

水文地质测绘具有综合性质,与地质测绘同时进行,又称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在有较大或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地貌图时,可只进行水文地质测绘。

(一)、测绘比例尺及工作量

测绘比例尺,一般在规划阶段为1:5万~1:10万;初勘阶段为1:2.5万~1:5万;详勘阶段为1:5000~l:2.5万。

测绘观测路线,宜垂直岩层(岩体),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布置。水文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具有控制性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点、地下水人工补给点和污染点、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水文地质观测点和路线长度按表12-7布置。

表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 测绘比例尺 1:100000 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地质观测点数(个/km2) 松散层地区 0.10~0.30 0.30~0.60 0.60~1.80 1.80~3.60 3.60~7.20 基岩地区 0.25~0.75 0.75~2.00 2.00~4.50 4.50~9.00 9.00~1800 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个/km2) 0.10~0.25 0.30~0.60 1.00~3.00 3.00~8.00 8.00~20.00 观测路线长度(km/km2) 0.50~1.00 1.00~2.50 2.50~4.50 4.50~7.00 5.00~8.00 航空、卫星照片图像判释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判明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和新构造形迹,查明裸露或隐状的地质构造及其富水性; 第二、划分地貌单元,确定其成因类型,形态及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第三、判明岩溶形态及地貌成因类型;

第四、判明泉点、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地表水渗失带的位置; 第五、圈定古河道及相对富水地段; 第六,圈定地表水体及其污染范围; 第七、划分咸淡水界线。

测绘中利用同位素方法可查明地下水起源、形成、补给、水位、流向、流速、污染范围和途径。

(二)、测绘工作的内容

水文地质测绘需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第四纪地质、自然地质现象、气象、水文、植被、人类活动、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1. 地貌、地层、地质构造 (1) 地貌

地貌是一个地区内外力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水质水量变化有相当大的控制作用。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富集情况不同,研究河流阶地、古河床、古冲沟、古风化壳,古岩溶等区地下水富集情况,对找寻地下水有实际意义。

因此应查明地貌的形态、成固类型及各种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判明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富集与地貌形态的关系。

(2)地层岩性

对于沉积岩地区,分析受地壳运动、海陆变化控制的沉积旋回特征与沉积环境,才能了解沉积岩性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变化,才能了解含水层的分布情况. 对于第四纪地质的研

究,在平原区、山前区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年代及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对地下水补给、径流、含水层富水性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查明地层岩性、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从而判明各个不同时期岩层的富水性、含水层厚度和稳定程度。

(3)地质构造

对于基岩地区岩层含水情况的研究,要了解基岩裂隙、大断裂、含水构造等情况。基岩裂隙区是富水区,因此,在这些地区勘察应查明裂隙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富水性,从而查明裂隙水类型、分布特征和循环条件。大断裂是分割岩性、构造和地下水的天然边界,导水断层是使各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和地下汇集和排泄区,阻水断层使地下径流受阻。含水构造包括向斜盆地,含水透镜体和封闭的含水层,特别在第四纪沉积层广泛分布区,在有丰富的地下水区,应研究含水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分布埋藏条件,孔隙水运动条件与地表水的关系,孔隙水分布特征,孔隙的发育情况等。基岩属可溶岩类时,要研究地质构造和岩性、地貌、地表水文网与岩溶发育关系,查明岩溶水类型、埋藏条件,动态特征、补给、排泄条件。

在基岩区研究地质构造必须观察构造形迹的形态,规模、力学性质,确定断层位置、性质,断层充填物的性质、导水性和富水性,确定褶皱类型、轴部裂隙发育程度和富水段,确定新构造发育特点、富水性。

2. 气象、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 (1)气象、水文的研究

1)气象 多数情况下,大气降水是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总来源,大气降水的多少,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总体情况。分析大气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能帮助我们掌握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及地区需水规律. 蒸发是地下水(表层潜水)的排泄方式之一,蒸发对干早地区地下水影响很大,也是土壤发生盐渍化、土壤盐分富集的主要原因。从长期气候变化,可了解当前气候属偏早偏湿,可预测地下水动态的长期变化。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对地下水位变化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地面沉降及建筑物沉降)做出预测。如果能定量地把大气降水的转化过程弄清楚,如可了解到转化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蒸发的数量,这对综合利用水资源、统一调度水源十分有益。

2)水文 地表水体常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去路。地表水常是一种可利用的来源。或者与地下水配合使用,或可作为地下水的人工补给来源。对地表水的研究,还可能帮助我们间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与水量,非雨季节山区流域的地表径流量,实际上就是地下径流流量,因此可了解地下水资源状况。测定一条小河不同河段的流量变化,可了解地下水接受河流补给或向河流排泄的水量。当河、湖是地下水的排泄去路时,可通过河、湖水的化学成分,了解地下水水质。通过研究大气降水量与地表径流量的关系,可推测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程度。

(2)植被和人为影响的调查

森林植被能够增加降水渗入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补给,能起调节储备水源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则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消耗途径。喜水植物、耐盐植物的分布常能指示浅层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及浅层水的含盐程度。因此,测绘中查明植被情况,对研究地下水有一定作用。

人为影响能在短时期内强烈改变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这种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严重,广泛。有些地区已超过天然因素的作用。大规模采水、矿坑排水、兴建水库、引水灌溉、城市建设、施用农药化肥、工业城市废水排放等,会造成大面积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位抬开、地下水污染、盐水入侵、土壤次生盐渍化与沼泽化等等。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必须查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种种影响,这一工作有助于了解地下水的现状,预测未来及其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合合利用和防范地下水。

3. 泉、井及地表水体调查 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必须调查一定数量的地下水露头点,而当现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人工露头点不能满足时,还应专门布置部分试坑、浅井乃至钻孔。

(1)泉的调查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与地质、地貌条件结合起来,研究泉在地层中的出露情况及涌水量,可判断岩层(或断层)含水与否及其富水程度。通过泉水的化学成分与气体成分,可以了解补给泉的含水层的化学特性。泉的动态,对于分析地下水形成很有意义。

泉的调查内容:

1)泉的位置、高程;

2)泉的出露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与地貌条件的关系;

3)泉的成因类型,补给来塬,测定泉水流量、水质、水温、气体成分和沉淀物,搜集泉的动态变化资料,了解其利用情况;

4)有供水意义的泉,必要时应进行抽水试验,并进行动态观测。 对岩溶水点的调查内容:

1)岩溶水点位置、高程及所处的地貌、地质条件; 2)测水深、水量、水温、洞温。 (2)水井的调查

一般乎原地区,井及钻孔是主要的地下水露头点、地下水的埋深、地层岩性剖面以及各岩层的出水能力、水质、地下水动态均可由井的调查中了解到。

水井和钻孔的调在内容:

1)井的位置、数量、地面高程、结构、类型、深度、地层剖面、建井日期和抽水设备等。

2)井的出水量、水位、水质、水温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3)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 4)井的使用情况。 (3)地表水的调查

对于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集水点、人工池塘、水库等,其调查的内容有:

1)地表水体的位置、岩层情况、分布范围和变化情况,以及水位、流量、水质、水温、含砂量和悬浮物等;

2)河流河床的切割情况、冲刷和淤塞情况; 3)估算河、湖等入渗量,以及与地下水的关系。 4. 水质调查

泉、井和地表水体的水质情况,需取代表性的水祥,进行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每平方公里水样分析点数见表12-8。

表2 取水样点数量 比例尺 1:100000 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水分析点(个/km) 孔隙水 0.1~0.2 0.2~0.5 0.3~0.1 0.5~2.0 1.0~4.0 岩溶水 0.05~0.5 0.1~10 全部岩溶水点 全部岩溶水点 全部岩溶水点 裂隙水 0.05~0.2 0.1~0.4 0.2~0.8 0.5~1.5 1.0~3.0 2水质分析项目应根据不同目的确定,生活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85)规定项目,工业用水应符合各工业部门生产用水要求项目,专门分析项目根据项目需要确定。并进一步划分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地方病区的地下水水质调查,应查明饮用水化学成分,了解地方病的类型,病区的环境特征和发病规律,并与卫生医疗部门研究确定水中致病物质种类、含量及其与水文地质因素的关系。

水样的采取量,简易分析样品一般取0.5~1L,全分析样品一般取2~3L。测定侵蚀性CO2,则应另取1L,并加入2~3g大理石粉. 细菌分析应向卫生部门索取专用样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