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传播】
浅析网络舆论背后的话语权争夺
□彭
鹏
南京
210003)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江苏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激增,网络舆论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视阈内,因其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而得到公众和政府的“厚爱”,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网络舆论依托着新兴的技术而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话语表达自由,但仍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了其自由发挥。本文试图从社会政治环境、传媒市场环境、各个社会阶层成员“媒介使用能力”的差异、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偏见以及全球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网络舆论背后隐藏的激烈的话语权争夺。
关键词:网络舆论;话语权;争夺〔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1)09-0154-03
说话者(传播者)说出的话效果是不同的,而这是由不同的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在社会中所可能发挥的作用决定的。因此,拥有了网络这个平台,并不意味着广大受众真正有了网络话语权,谁在说,代表谁的言论和利益,这些话又是缘何说出才体现了话语权实现方式。〔2〕
二、网络舆论与话语权的互动关系
话语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整合力量。随着我国社会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群体结构逐步重新组合,利益的分流趋于细化,伴随阶层利益的多元化而来的是舆论的分化、碎片化,舆论实际上反映着社会各种权利、利益关系和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着各种不同社会利益和矛盾,而舆论的多元化则反映出社会中各个不同的利益诉求主体开展交流、对话和争辩,各利益主体的媒介话语权资源的占有能力将影响到舆论的生成,同时舆论的生成又会增强舆论主体的话语权表达能力。可以说,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产生影响的过程,就是多个参与方的心理和行为在相互依赖、影响、制约中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在博弈中不断争夺舆论主导权和舆论影响能力的过程,就是舆权博弈的过程。〔3〕这一争夺也延续到新兴的网络媒体中。虽然网络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以及匿名性,为打破和重组现有话语格局提供了工具和契机,相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上的舆论自由为受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但网络舆论背后的话语权之争从未停止过并且愈演愈烈。网络舆论背后的话语权之争的根本原因就是各话语主体的利益碰撞,而这种争夺更多地体现在对网络媒体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中。
三、网络舆论背后话语权的“明争暗斗”
修梅克和瑞斯在1991年提出了5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如时间、版面、报道原则等);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
回顾中国网络媒体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激增,网络舆论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视阈内,因其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而得到公众和政府的“厚爱”,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关于网络舆论和网络话语权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也提出了一些网络传播时代民众在表达话语时存在的问题。但是网络传播时代,是否真的大部分人拥有了话语权?我们看到的是精英的意见还是大部分民众(草根)的意见?草根阶层是否真实而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1〕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网络舆论虽然依托着新兴的技术而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话语表达自由,但仍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了其自由发挥,在其背后隐藏着激烈的话语权争夺。
一、话语权的含义
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传播。其中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任何话语都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权力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而在于权力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关键在于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权力的技术、权力的策略、权力的机制问题。回到网络传播话语权的问题中,即是说受众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如何去说话,还有这些话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很多时候,不同的人说的话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传播学中有“社会话语权”的概念,不同的[收稿日期]2011-04-26
[作者简介]彭鹏(1982-),女,安徽无为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2009级新闻理论与历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154
2011第9期【媒体与传播】
(如营利目标);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如利益集团);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微观层面,也有宏观层面,且影响力依次不断递增。意识形态的影响处于该结构的最顶层。〔4〕在网络媒介的内容选择中,这些影响因素仍然存在,并且由于网络媒体的全球性,其内容还易受到国外信息源的影响。
1.社会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都保证本国人民享有表达思想的自由,然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对其大众媒介加以控制。基本原则是,任何社会对其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与价值观。
舆论在形成过程中遵循“自然化游戏”和“结构法则”这两个内在规律。“自然化游戏”是为尽量隐蔽意识形态对舆论进行“框架”的效果,让人们视经过影响的舆论事实为事物的原始状态,从而引导人们信服和接受这一事实;“结构法则”是指存在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对舆论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总体上的把关和筛选,力图达到与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舆论保持高度一致。在这两种规律的作用下,舆论的形成过程显现为一种隐含了“框架”的“自发”过程。〔5〕所以尽管媒体始终不遗余力地争取他们话语权的自由,但是仍然摆脱不了来自各种政治利益和集团的压力,媒体在政府的舆论工具角色和民众的“公器”角色之间踌躇不定,网络媒体也不例外。
网络上有网民的自发舆论,也有政党、社会组织的自觉舆论,虽然网民的自发舆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网民自发舆论的形成过程中,仍遵循“自然化游戏”和“结构法则”这两个内在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其所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竞争的传媒市场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网络媒体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商业网站自不待言,是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媒体网站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则成为一个难题。但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却造成了网络媒体的娱乐化现象。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分化的社会,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色,但是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现代商业逻辑。任何网站都会按照现代商业逻辑合理地安排自身的机构和设置自己的网络内容。
同时,某些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博弈能力正在形成,而一些媒体在经过了市场化过程之后,也与这些利益集团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它们提供舆论阵地。强势利益集团将更可能通过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指向,并有可能使政策偏离公共利益这一根本方向。例如沃尔玛公司着手与一些博客建立合作关系。该公司为这些博客提供独家新闻猛料,并对博客的报道内容提出话题建议,甚至邀请其光临公司总部,试图通过这些博客的报道进行正面形象的塑造,发出有利于自己的舆论。
同样,出于经济利益的追逐,打着网络营销的幌子,网络“推手”与“打手”的盛行,“网络黑社会”的存在,严重侵蚀了曾经最民主、最开放的网络舆论空间。国内知名论坛几乎都在网络舆论操纵者掌控之中,论坛总访问人数中,
2011第9期
·总第456期·
70%以上都是“推手”或“打手”,并日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天各大论坛中的帖子至少一半以上都被人操纵。他们的客户至少有几万家,其中甚至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蒙牛和伊利乳业在“网络黑社会”中的恶斗就是典型例子。这场恶斗不仅伤害了消费者对民族企业的信任,更伤害了公众对代表草根民意的网络舆论的信任。在这些被操控的网络舆论中,造谣中伤者有之,诋毁他人、吹嘘自己者有之,混水摸鱼搅局者有之,真实的声音已难寻觅。本应属于你我的网络民意就这样被瓜分。
3.各个社会阶层成员“媒介使用能力”差异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迁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社会的变革发展、阶层结构的变迁活跃,丰富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进步、繁荣与发展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波助澜。
依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划分,社会群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弱势群体,第二类是中间阶层,第三类是强势群体。不同的社会地位导致他们拥有话语权程度的差别较大。在信息决定一切的社会里,社会分层将取决于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而网络迅速将人群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完全不相等,结果为数不多的前者将会与后者迅速拉开距离,这种在获取信息上的不平等使得网络民主可能变成少数人的特权,而且信息差距所造成的个体“知识沟”的扩大,可能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可能造成“技术精英统治”的危险。
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网民主体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随时在关心社会发生的事件、表现欲望又非常强烈的年轻人。网络舆论的核心群体一般是中高收入、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的精英阶层,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为弱势群体说话。而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下岗工人、老人等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是非常小的,他们也很少靠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自己的意愿意识。所以网络似乎也未能起到人们所想象“均衡话语”的作用。
网络技术最大程度地给公众提供了言论空间,但各个阶层成员“媒介使用能力”的较大反差会影响到话语权的表达。公共话语空间意味着网络是一个允许个体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开场所,个体在这样一个空间的话语表达中,有可能被他人听到,但这样的空间赋予个人更多的是一种说话的“权利”而不是“权力”。〔6〕喻国明教授曾说:“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但就其社会声音的表达而言,社会层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大,比如他掌握着某种权力,操纵着某种国家机器,拥有某种财产;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小,因为一没有权、二没有势、三没有财。”对于后者,就不能说他真正拥有了话语权。〔7〕
4.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偏见的影响。对于受众而言,媒介给予的信息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媒介从业人员充分运用职业技能与具体情境中的各方势力折中、妥协的状况下,决定哪些事实应该被选择、被接受、被强调、被解释。〔8〕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真实与否,客观公
155
·总第456期·
正与否,与媒介从业人员自身的阶级立场、价值观念以及新闻价值取向状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网络媒介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偏见、刻板印象、社会群体偏见、性别歧视以及纯商业的价值取向等,都会导致网络媒体在新闻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的话语霸权,如一些新闻报道不遵循“将事实与观点分开”的准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任意加入记者的主观描述和评论,使其客观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易造成弱势群体的话语缺失或消弭。因而网络媒介及媒介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状况,对于媒介能否正确行使话语权,能否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真实而有用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5.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网络上,40%的网民在美国,87%的信息是英语,西方力量的渗透无处不在,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态势。通过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为其他国家设置议程,这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一种软力量的入侵,尤其是科技发达的美国。
2005年11月18日结束的全球信息社会峰会达成共识,互联网将继续由美国通过一个准独立结构ICANN控制。1998年10月,美国商务部授权ICANN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但部门拥有随时否决ICANN管理权的权力,因此,尽管是一家私营机构,而且董事会成员来自于世界各地,但事实上,美国政府以ICANN为幌子,在背后控制着整个国际互联网。〔9〕
美国正通过互联网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和侵蚀,在技术上和文化上推行“殖民主义扩张”。其媒介话语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和我们的本土话语争夺话语背后的
【媒体与传播】
权力资源。它预示着话语权力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再分配,正新闻周刊》载文指出:“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如美国《
者?他们手握网络而不再是枪支……他们正悄然扩张着自己的势力,这要比任何武器所达成的目的更为阴险。”千龙网美日高薪雇佣“网络特务”曾发表一篇署名蒲红果的文章《
占领BBS专事反华调查》,说美国、日本雇佣网络写手占领全球中文BBS,专事张贴“污蔑、攻击中国的文章和真假消。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不管文章所述是否正确,但提息”
醒我们,网络舆论客观上存在着被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西方国家更希望在网络舆论话语权的争夺中分得一杯羹。■
参考文献:
[1][2][7]王彦超,任春晓.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J].今传媒,2009(6):81-82.
[3]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
[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M].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264.[
[5]赵琳琳.试析意识形态对舆论的限制作用[DB/OL].传媒学术网,2006-01-10发布。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2338
[6]彭兰.网络话语:权利与权力之间[DB/OL].紫金网,2006-03-30发布.http://www.zijin.net/get/netmedia/2006_03_30_6398.shtml[8]李勤,丁洁.新闻传播环境与话语权的关系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0-83.
[9]张振成.日内瓦上演互联网控制权争夺战[J].网络传播,2005(11):80-81.
责任编辑:江海洋
(上接第176页)也不难理解现实中金钱和权力之间的运作逻辑下,她有些心灰意冷,尤其是曾经在生活中的失意,让其在朋友、金钱之间建立起相对的关系,生活世界要求她在两难面前作出选择。看得出,×女士盼家心切,每每说到家,她都现出难以琢磨的神情。对她在病房和住房的出出入入实为两类不同空间的转换,其所渲染的感觉影响着患者的心情,并促使角色、话语和行事规则的转换。
从这个病例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疾患的社会和个人意义。×女士的疼痛没有流于言表,而语义的表述中又透着隐形的痛,病者将其埋在心里。她希望他人看到自己光鲜活跃开心的一面,将自己的开心传递给他人,借此减缓病痛。她是个隐性人,不会轻易让局外人看到失望、绝望和难过,不愿让他人探测到自己内心的疼痛。舒展的眉宇似乎告诉我们她对自己的病情并没有任何的想法,自然而然随缘就好。而透过她的肢体、表情和话语,我们不难明白这位女士的病
痛、矛盾和困惑。这也让我了解到病者和病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此,笔者从×女士的故事中收获到了疾病之外的其他重要人生经历感受,十分感谢×女士对我的信任和合作。她是位乐观、开朗的女性,自信而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美好的事物。正是这份对生命的热忱让其在疾病面前没有畏缩不前。她敢于表白和透露。言谈举止之间微透着点干练和幽默,和她进行交流是个开心愉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博尔多.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2.[
[2]ArthurKleinman.TheIllnessNarratives:Suffering,HealingandHumanCondition,1998.
[3]ArthurKleinman.WhatReallyMaters:LivingaMoralLifeAmidstUncertantyandDanger,2006.
责任编辑:江海洋
156
2011第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