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谭嗣同故居有感
参观谭嗣同故居有感
四年制初二(8)班吴宛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首诗名叫《潼关》,意境壮美、开阔。能写出这种诗歌的作者,肯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不错,它的作者是谭嗣同,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有名的革命志士,长期献身于革命,他做事风格十分豪迈、爽朗。这个假期,怀着对作者那种爱国、不畏艰险精神的敬仰,我专门去找寻、参观了他的故居。
本以为,他的故居很显眼,很有标志性。没想到在宣武门边上找了半天,才发现一处老旧建筑上写着“谭嗣同故居”几个字。跨过门槛向里走去,心中想象的“高大上”景象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破烂场景:小四合院中只有一条窄窄的、曲折的小道可以通过,两旁全被违章建筑占满了。到处都印着小广告,还有不少的废品散落在地上,显得那么杂乱无章。往里走,一股腐臭的气味飘了过来,扭头看去,只见一个池子中堆满了数不尽的污秽之物。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谭嗣同——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吗?要知道,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主张,是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一位。后来,他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为了理想,他毅然离开了自己富裕舒适的家。期间,他帮助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推动好多领域呈现出新的面貌。
--
最终,变法失败了。谭嗣同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守旧的封建顽固势力杀害了,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特别值得敬佩的是,面对牺牲的结局,他不但不害怕,而且主动迎了上去。他明明有机会可以逃跑,但他却不跑。他说:“每个国家的变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有流血和牺牲的,而我们国家还没有经历过这一阶段,如果血液能将人们心中的迷茫和大臣间的隔阂洗刷干净,那么我愿意做那个流血之人,只要我们国家可以兴盛,可以发展,我一个人的牺牲是值得的,我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读到这段话,想象他那大义凛然的样子,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实在是太伟大了。站在故居中,不由得又记起他写在狱中墙壁上的两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是何等的豪气,何等的壮烈!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现在太稀缺了。
这么一位伟人,故居怎能如此破旧?从墙上铭牌的文字中,可以得知这一处故居是谭嗣同1898年在北京时的住处。正是这一年,发生了戊戌变法。历史曾从这里走过。但它却这么残破!故居的墙上还贴了一些腾退标语,据说这里即将好好重修。我的心中微微涌起一丝暖意,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