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评析

2023-10-26 来源:欧得旅游网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评析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 刘至美摘要:伊迪斯・华顿是一位享誉美国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主题深邃,整体结构清晰精巧、文笔流畅优雅,作品中蕴含了作者饱满的情感体验。作品中对女性主义以及叙事艺术和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突出表现,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文学评论家。大多数评论家很少涉及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以及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就文学大家鲜少关注的领域进行探讨,以《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为基础,对其进行叙事层面的深入探析,体验作品深层次的文学魅力和个性化特点。关键词:《纯真年代》 女性主义 文学创作 叙事视角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6.35.031描述定位都与18、19世纪文学作品中对传统女性的设定有着颠覆性的差异。[2]传统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对立的,一方代表正义、一方代表邪恶。作品出版以后立即受到了世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但是更多的评论家偏向对作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和人物描述的评论,却较少关注小说形式结构与内容构建。本文将着重关注作者的叙事策略,结合作品中对女性主义的叙事理论,在失语型声音和作者型声音这两个层面对作品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形象塑造以及情节发展等,更是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情节构建和联系的必要因素。叙事作为语法中的人意指作品中叙事者发出的声音,为了说明谁在说话和讲述。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声音进行旁白式的讲述可以较好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有效地感知叙事者声音可以使得读者更加了解作家投放在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图。本文也将观察者角度定位在叙事者的声音,重点解析文章中叙事者声音的作用。从女性失语之声及作者型的声音两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华顿作品中的女性叙事理论。yuwenjianshe001@163.com一、女性主义叙事学概述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一门新兴的极具活力的理论学,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创立并进行了发展扩大。兰瑟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代表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作为叙事学中一种新的创作范式,女性主义叙事学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性别化和语境化的描写,不仅如此,女性主义叙事学还将其他叙事学的观点进行了结合与引用,如结构主义叙事学中较为科学严谨的研究规则。申丹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将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引入中国,并结合国内的文学习惯创作了一系列评论性作品。较为典型的代表作有《叙事形式与性别——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等,申丹的作品为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3]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定向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其中主要包括叙事声音、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等。其中特点较为突出的当属叙事声音,这已经成为女性主义叙事理论中代表性较强的身份象征。由于与话语权利表现相关性最强的就是声音描写,这也同时影响着作品中人物二、华顿小说《纯真年代》中的叙事声音(一)作者型声音将《纯真年代》中的叙事模式按照兰瑟在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的表述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作者型声音”。作者型声音主要是指小说故事情节设置与集体化叙事形态的主要视角,这种状态同时存在作家内心的潜在自我。叙述者身份与虚构人物具有本质差异,作者型并不是虚构小说情节里的从属者,虚构人物是事件的元素成分,而作者型声音可以创作出代表作家权威的功能或结构性情境,两者分别从属于不同本体的层次。叙述者也就是在文本创作中拥有绝对权威的作者,可以在不受读者质疑的情况下任意窥探人物的思想意识、创作各种形式的场景并对情节或人物做出评价性的陈述。叙事者声音将作者叙事的意图与作品的文本形态相融合,并尝试获得特定语境环境下的话语权。自古以来,在文学创作中女性作家的声音表达权威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华顿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作为叙事权威中的一员女性在公众中的地位大引言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伊迪丝・华顿对当时所处的纽约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深入观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准确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真实的描绘和反映。《纯真年代》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和喜爱,并于1921年获得普利策奖。这部作品的成功为华顿今后的文坛发展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1]除了《纯真年代》以外,华顿先后创作了40余部作品,体裁涉猎广泛,包括自传、游记、小说、随笔等,另外华顿还对室内装饰颇感兴趣,在此领域也先后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反映老纽约社会现状的《纯真年代》,这也是华顿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梅和埃伦是小说的主人公,两人性格差异较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是当时纽约上流社会“贤妻”形象的典型代表,她年轻漂亮,性格温和安静。而埃伦与梅相比则显得格外的热情外向,成熟且不受传统规则的约束。两个女主人公的59文学WEN XUE是男性声音,而与之相比,女性声音则显得沉默又含蓄。华顿在作品中将自己的叙事权威进行隐藏,女性在声音表达上更多的是沉默,以此种方式来间接讽刺男权文化主导下对女性声音的压抑。[4]作为故事整体发展的推动者,纽兰事实上也并未在情节发展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他不仅时刻受到老纽约环境中社会规则的压迫,而且更受到华顿女性声音代表者的控制。读者透过纽兰的眼光看到了埃伦成熟妩媚不羁的一面,也看到了梅清纯刻板的一面。在纽兰的眼光中女性属于非天使即怪物的形象,他对周围的女性极为挑剔。在他眼里,梅漂亮纯洁,温柔优雅,还拥有一双格外蓝的明亮的眼睛。然而,同时她也较为幼稚单纯,不谙世事又缺少活力。华顿对男权主义的现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同时表达了对男权压抑下女性天使受到禁锢的怜悯之情。与梅所截然不同的埃伦一直被大众看成一个行为与打扮较为怪异的放荡女性,她性格放荡不羁、对生活无拘无束,还有着一段失败的婚姻。而华顿也是通过人们对埃伦的偏见和鄙夷来抒发自己的女权主义声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旧有社会环境下梅成了封建思想的牺牲者,而埃伦则成了反抗男权主义的代表人物。纽兰在对这两个女性在态度和行为对待上的纠结与差异也表达出了男性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偏见以及对反抗者的恐惧。华顿站在纽兰的角度对读者发出参与性评论的邀请,极大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站在兰瑟的角度看待华顿对叙事声音的表达,她通过自己的女性身份较好地表达了自身叙事的声音。纽兰的视角有限,并没有对梅的思想感情进行较多体现。所以华顿对梅出现婚姻危机时的悲伤感受并没有过多的叙述。我们对梅内心的了解也只能通过纽兰看到的绯红脸颊和哭过的蓝眼睛来体会,无法进行过多的了解与揣测。作品结尾委婉地描写了在埃伦与纽兰的恋情这件事上梅的态度,这也是整篇文章发展到最后的精彩之笔。就像兰瑟说的那样,失语并不是单纯地用沉默方式来表达沉默,更多的是想要防止读者凭借主观臆测去推断作品中隐藏的作者声音。叙事者在小说中较好地运用了失语这一形式将华顿作品中的女性的思想特质和内心情感进行了全新建构,也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女性叙事的地位权威性。在旧有的文学世界中更多地以男性声音为主导,较多的女性声音被埋没得不到表达。很多的女性声音存在甚至只是为了配合男性声音的表达。作者只有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隐匿迂回描写,才能将自己的女性声音更多地投入到作品之中去。华顿为反抗社会习俗将叙事者声音介入到人物的内心描写,压制埃伦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方式,继而将一个被扭曲之后的新女性较好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大受到威胁。华顿在其1905年至1922年的作品中较多地使用了作者型声音,体现出了女性作家在男权当道的社会下在文学创作中步履维艰的现状。而华顿在其《纯真年代》的叙事中却采用了男性角度的第三人称进行主人公的评价性描写。形成了以该男性声音为主体进行故事情节的推动的结构体系。这种叙事方法表面上将话语权交付男性,而实际上却通过对人物叙事思维与叙述者声音之间进行灵活的建构,使得整篇作品中巧妙地渗入了华顿强烈的女性叙事者声音。作品通过梅与纽兰的婚礼将其划分为了上下两部分共34章。而纽兰的表现又是作品情节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可以借助纽兰对整个故事的全视野把握了解到华顿在作品中对传统社会中老纽约的环境特色以及上层人物的特点的描写。两位女主人公性格鲜明且又互相对立统一,使得纽兰面对道德与情感的冲突内心无比纠结,而他最终却也无法逃脱世俗注定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华顿对人物设定的结果看到作者在叙事时的意图,也相应地突出了作品中的女性叙事者声音的表达。华顿将其复杂激烈的感情通过冷静镇定的文笔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将男权主义社会下女作家的叙事能力较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华顿采用灵活的方式借助男性声音来抒发女性热烈的情感声音。在华顿的作品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感知作者意图方面更占据主动性。纽兰的声音更多的是作者女性叙事者声音表达,甚至盖过了人物本来的声音。华顿在作品中将当时美国呈现出的道德和社会问题进行了详细描写,凸显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男权当道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和贬低。华顿丰富巧妙的叙事技巧也在各个故事情节发展中进行了较好的体现。(二)失语型声音在作品中,作者角度的叙事声音与作品人物的叙事声音有着较大的不同,而作者型声音可以较好地将两者同时呈现出来。故事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结语华顿将其对男权压迫下的女性现状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纯真年代》之中。华顿对社会历史感受深切,文笔冷静细致,她将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在作品中人物的声音与叙事者的声音相互区别却又层层关联,为读者展示出其叙事手法的精妙之处。为了迎合时代潮流下男权声音的地位,华顿对其女性声音进行隐藏,通过男性化的声音进行间接表达。同时,华顿在进行男性人物的描写时又冷静客观地对其不当的行为以及扭曲的社会规则进行了批判,更加突出地折射出了她的女性主义声音。语参考文献[1][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王勋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杜冰月.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浅析《纯真年代》[M].语文建设,2015(14).[4]李增.简明英国文学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16.12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