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剂 第一节概述 一、丸剂的含义:
丸剂(pills)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主要供内服。
二、丸剂的特点:
1、传统丸剂作用迟缓,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2、某些新型丸剂可以用于急救;与水溶性基质制成的丸剂,溶化快,
奏效迅速。
3、可缓和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糊丸、蜡丸。 4、可减缓某些药物成分的挥散。
5、缺点:服用剂量大,小儿服用困难,原料多以原粉入料,微生物
限度易超标。 三、丸剂的分类:
1、根据赋形剂分:水丸、蜜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 2、根据制法分:泛制丸、塑制丸与滴制丸。 四、丸剂的制备: (一)泛制法
在转动的适宜容器或机械中,将药材细粉与赋形剂交替润湿、撒布,不断翻滚,逐渐增大的一种制丸方法。主要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浓
缩丸、微丸的制备。 (二)塑制法 泛制法 水丸
药材细粉加适宜的粘合剂,混合均匀,制成软硬适宜、可塑性较大的丸块,再依次制丸条、分粒、搓圆而成丸粒的一种制丸方法,多
用制丸机,
用于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水蜜丸的制备。 (三)滴制法
药材或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化学物质与水溶性基质、非水溶性基质制成溶液或混悬液,滴入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凝剂中,冷凝制成
丸粒的一种制丸方法。用于滴丸剂的制备。 第二节水丸
一、水丸的特点与规格:
水丸(waterpills )药材细粉以水或水性液体(黄酒、醋、稀药汁、糖
液等)为粘合剂,用泛制法制成的丸剂。 药材细粉 水 粘合剂
水性液体(黄酒、醋、稀药汁、糖液) 1、特点
(1)服用后在体内易溶散、吸收,显效,较蜜丸、糊丸、蜡丸快。 (2)不含其他固体赋形剂,实际含药量高。
(3)可控释、定位给药。由于制备用泛制法,可分层泛入,可将挥发性、刺激性、性质不稳定药物泛入内层;将速释药物泛入外层,缓释药物泛入外层;将药物不同层包不同包衣,可使其在不同部位释放药物。
(4)丸粒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5)生产设备简单,可大量生产。 (6)制备时间长,易污染。 如每10丸重1g;每丸重20mg等 二、水丸的赋形剂:
赋形剂的作用:润湿药物细粉,诱导其粘性便于成型。 赋形剂的性质起到协同和改变药物性能的作用,如酒、醋
1、水:蒸馏水、冷沸水与离子交换水。 特点:
(1)自身无粘性,可诱导药材中粘液质、胶质、糖、淀粉产生粘性;
(2)赋形剂水经干燥,可以除去,不增加处方成分与制剂体积,利于
药物溶散;
(3)成丸后立即干燥。
2、酒:性大热,味甘、辛。常用白酒与黄酒。 特点:
(1)酒具有引药上行、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矫腥除臭作用; (2)酒含不同浓度的乙醇,能溶解药材中的树脂、油脂增加药材细粉的粘性,诱导药材粘性的能力较水小,一般用水作赋形剂过粘,无法成型
时,选用酒来作为水丸的赋形剂;
(3)酒本身具有防腐性能,制备过程中不易酶败。且其易挥发,利于
成品的干燥。
3、醋:味酸苦性温。常用米醋,含乙酸3-5%。 特点:
(1)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痛、行水消肿、解毒杀虫、矫味矫臭等作
用。
(2)醋可使药材中的生物碱成盐,增加其溶解度,增强疗效。 处方中一些不易制粉的药材如富含纤维的药物、质地坚硬的药物、粘性大难以制粉的药物、树脂类、浸膏类,可溶性盐类、液体药物(乳汁、牛胆汁),可煎汁,加水溶化后泛丸。
三、水丸对药粉的要求:
药粉过细影响溶散时限,过粗丸粒表面粗糙,有花斑和纤维毛,外观
质量不合格。
各环节对药粉要求不同。 起模:过五号筛,粘性适中。
大成型药粉:细粉(五号筛)或最细粉(六号筛)。 盖面:最细粉(六号筛)。 四、水丸的制备:
工艺流程: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
装
关键工序:起模。
(一)原料的准备:药物粉碎,过六号筛。有药材汁者,应按规定制
备。
(二)起模(关键操作):制备丸粒基本母核。
模子的形状直接影响成品的圆整度(外观);模子的粒径和数目影响成型过程中筛选的次数、丸粒规格及药物含量均匀度。
制备关键:选择粘性适宜的药粉起模。粘性过大,加水后易粘成团块;
粘性过小或无粘性,药粉松散不易成型。 方法:
1、粉末直接起模:泛丸锅,泛成1mm左右的球形颗粒,筛取1号筛
与2号筛之间的颗粒。
2、湿颗粒起模:制颗粒,过2号筛,置泛丸锅内,旋转、摩擦成圆形,
过筛分得。
(三)成型:将筛选好的丸模,逐渐扩大至接近成品的操作。加水→撒粉→滚圆→筛选。每次加水加粉量要适宜,药粉要均匀。
(四)盖面:将加大、合格、筛选均匀的丸粒,用药材细粉或清水在泛丸锅内继续滚动操作,使丸达规定大小,表面致密、光洁、色
泽一致。
1、干粉盖面:丸粒充分润湿,一次或分次将用于盖面的药粉均匀撒于
丸上,滚动一定时间。
2、清水盖面:加清水使丸粒充分润湿,滚动一定时间,迅速取出,干
燥。
3、清浆盖面:“清浆”用药粉或废丸粒加水制成的药液,方法同清水盖面。
(五)干燥
及时干燥。水丸含水量不得低于9%。80℃以下,挥发性为60℃以下。
烘房、烘箱干燥。沸腾干燥与微波干燥。 (六)选丸
目的:保证丸粒圆整、大小均匀、剂量准确。 手摇筛、滚筒筛、检丸器 五、举例:防风通圣丸 第三节蜜丸
一、蜜丸的特点与规格:
蜜丸(sweetpills)指药材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
赋形剂: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还有其他营养成分。 作用:粘合剂;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滋润补虚,止咳润肠; 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 二、蜂蜜的选择与炼制: (一)蜂蜜的选择
应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呈乳白色或黄色,25℃时相对密度在1.349以上,还原糖不得少于64.0%。碘试液检查,应无淀粉、糊精。
有香气,味道甜而不酸、不涩,清洁而无杂质。 (二)蜂蜜的炼制
蜂蜜加热熬炼到一定程度的操作。
目的:除去杂质、降低水分含量、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增加粘合
性。
根据处方中药材的性质及药粉含水量、制备季节,选用不同程度的炼
蜜。
1、嫩蜜:加热至105-115℃,含水量达17-20%,相对密度为1.35
左右,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
适用于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
的药材制丸。
2、中蜜(炼蜜):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116-118℃,是含水量为14%-16%,相对密度为1.37左右,出现浅黄色有光泽的翻腾的均匀细气泡,用手捻有粘性,分开两手指无白丝出现。
适用于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大部分采用此蜜。
3、老蜜:中蜜继续加热,温度达119-122℃,含水量10%以下,相对密度为1.40左右,出现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手捻甚粘,两手指分开
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
粘合力强,适用于粘性差的矿物性、纤维性药材制丸,否则丸剂表面
粗糙,不滋润。 三、蜜丸的制备: (一)蜜丸的常规制法
工艺流程:物料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整丸→质量
检查→包装
1、物料的准备:粉碎、炼蜜
2、制丸块(关键工序)应能随意塑形而不开裂,手撮捏而不粘手, 不黏附器壁。 影响丸块质量的因素:
(1)炼蜜程度:应根据处方中药材的性质、粉末的粗细、含水量的高低、当时的气温及湿度,决定所需黏合剂的黏性强度来炼制蜂蜜。否则,蜜过嫩则粉末黏合不好,丸粒搓不光滑;蜜过老则丸块发硬,难以搓丸。
(2)和药蜜温:一般处方用热蜜和药。但处方中含有多量树脂、胶质、糖、油脂类的药材,黏性较强且遇热易熔化,加人热蜜后熔化,使丸块黏软,不易成型,待冷后又变硬,不利制丸,服用后丸粒不易溶散,故此类药粉和药蜜温应以60℃~80℃为宜。又如若处方中含有冰片、麝香等芳香挥发性药物,也应采用温蜜。若处方中含有大量的叶、茎、全草或矿物性药材,粉末黏性很小,则须用老蜜,趁热加入。
(3)用蜜量:药粉与炼蜜的比例也是影响丸块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是1:1-1:1.5,但也有低于1:1或高于1:1.5的,这主要决定于下列
3方面的因素:①药材的性质,含糖类、胶质等黏性强的药粉用蜜量宜少;含纤维较多、质地轻松、黏性极差的药粉,用蜜量宜多,可高达1:2以上。②夏季用蜜量应少,冬季用蜜量宜多。③手工和药,用蜜量较多,机
械和药,用蜜量较少。 3、制丸条、分粒与搓圆
大生产中多采用机器制丸,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制药机械亦不断地改革进步。滚筒制丸机、光电自控制丸机、中药自动制丸机。
4、干燥
蜜丸一般成丸后应立即分装,以保证丸药的滋润状态。为防止蜜丸霉变,成丸也常进行干燥,采用微波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可达到干燥和
灭菌的双重效果。 (二)水蜜丸的制法
水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在南方应用较
普遍。
特点:丸粒小,光滑圆整,易于吞服。以炼蜜用开水稀释后为黏合剂;
同蜜丸相比,可节省蜂蜜,降低成本,并利于贮存。 水蜜丸可采用塑制法和泛制法制备。
采用塑制法制备时,同样需要注意药粉的性质与蜜水的比例、用量。一般药材细粉黏性中等,每100g细粉用炼蜜40g左右,其加水量按炼蜜:水=l:2.5-3.0,将炼蜜加水,搅匀,煮沸,滤过,即可。如含糖、淀粉、黏液质、胶质类较多的药材细粉,需用低浓度的蜜水为黏合剂,每100g 药粉用炼蜜10g~15g;如含纤维和矿物质较多的药材细粉,则每100g
药粉须用炼蜜50g左右。
采用泛制法制备时,应注意起模时须用水,以免粘结。加大成型时为使水蜜丸的丸粒光滑圆整。蜜水加入的方式应按: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的顺序依次加入,否则,因蜜水浓度过高,造成粘结。由于水蜜丸中含水量高,成丸后应及时干燥,防止发霉变质。
四、举例 例1牛黄解毒丸 例2六味地黄丸 第四节浓缩丸 一、浓缩丸的特点:
浓缩丸(concentratepins)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处方中其余药材细粉或适宜的赋形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所用黏合剂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特点:
药物全部或部分经过提取浓缩,体积缩小,易于服用和吸收,发
挥药
效好;同时利于保存,不易霉变。
但浓缩丸的药材在煎煮,特别是在浓缩过程中由于受热时间较长,有些成分可能会受到影响,使药效降低。
二、药材处理的原则
应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方药的性质,确定提取制膏的药材和粉碎制细粉的药材。通常情况是质地坚硬、黏性大、体积大、富含纤维的药材,宜提取制膏。贵重药材,体积小、淀粉质多的药材,宜粉碎成细粉。提取药材与制粉药材的比例,必须通过实验,对提取药材
的出膏率和制粉药材的出粉率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使服用剂量控制在
一个合理可行的范围内。 三、浓缩丸的制备
浓缩丸的制备方法有泛制法和塑制法两种: 1、泛制法
水丸型浓缩丸采用泛制法制备。
取处方中部分药材提取浓缩成膏,做黏合剂,其余药材粉碎成细粉用
于泛丸。
用稠膏与细粉混合成块状物,干燥后粉碎成细粉,再以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润湿剂泛制成丸。处方中膏少粉多时,宜用前法;膏多粉少时,
宜用后法。 2、塑制法
蜜丸型浓缩丸采用塑制法制备。取处方中部分药材提取浓缩成膏,做黏合剂,其余药材粉碎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炼蜜,混合均匀,再制丸条,
分粒,搓圆,即得。 四、举例:安神补心丸 第五节微丸
一、微丸的含义与特点
微丸(micropills)系指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球形或类球形的药剂。
特点:
其具有外形美观,流动性好; 含药量大,服用剂量小; 释药稳定、可靠、均匀;
比表面积大,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二、微丸的制备 (一)微丸的形成机理
成核、聚结、层结和磨蚀转移4个过程。 (二)微丸的制备
微丸有许多制备方法,其实质都是将药物与适宜辅料混合均匀,制成
完整、圆滑、大小均一的小丸。
1、滚动成丸法:旋转式制丸亦称波动成丸法、泛丸法。可用包衣锅。
2、离心一流化造丸法:药物以溶液、混悬液或干燥粉末的形式沉积
在预制成型的丸核
表面。在流化床中制备,若采用BJZ一360M型包衣造粒机,起模、制粒、干燥、包衣工序,能在同一台机器上完成。
3、挤压一滚圆成丸法:将药物与辅料制成可塑性湿物料,放入挤压机械中挤压成高密度条状物,在滚圆机中打碎成颗粒,逐渐滚成圆球形,
即得微丸。
4、喷雾干燥成丸法:喷雾干燥和喷雾冷冻两种方法。将热融物、溶
液或混悬液喷雾形成球形颗粒,即得微丸。
此外,还有用熔合法制微丸、微囊包囊技术制微丸等。
三、举例:葛根芩莲微丸 第六节糊丸与蜡丸
一、糊丸与蜡丸的含义及特点 (一)糊丸 1、含义
糊丸(pastepills)系指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2、特点
糊丸以米糊、面糊为黏合剂,干燥后较坚硬,在胃内溶散迟缓,释药缓慢,故可延长药效。同时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故适宜于含有毒
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二)蜡丸 1、含义
蜡丸(waxpins)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2、特点
主要成分极性小,不溶于水,制成丸剂后在体内释放药物极慢,可延长药效,并能防止药物中毒或防止对胃肠道的强烈刺激,无法控制其释放
药物的速率。 二、糊丸与蜡丸的制备 (一)糊丸的制备与举例
糊丸可用泛制法与塑制法制备。因用泛制法制备的糊丸较用塑制法制备的糊丸溶散快,故泛制法为常用制法。糯米粉、黍米粉、面粉和神曲粉皆可用来制糊,但以糯米粉糊黏合力最强,面粉糊使用较广泛,黏合力也
较好。 1、制糊方法
冲糊法、煮糊法、蒸糊法。 2、糊丸的制备
(1)泛制法泛制糊丸时,糊粉只需药粉总量的5%一10%冲糊,若有多余,则可炒熟或生的直接掺入药粉中泛丸。若糊粉用量过少、糊稀。则达不到迟缓溶化的目的;反之,则丸粒过于坚实,难以溶散。
(2)塑制法制法与小蜜丸相似,以糊代替炼蜜。制备时先制好需用的糊,稍凉倾入药材细粉中,充分搅拌,揉搓成丸块,再制成丸条,分粒,搓圆
即成。
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保持丸块润湿状态,糊丸的丸块极易变硬,致使丸粒表面粗糙,甚至出现裂缝。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常以湿布覆盖丸块,或补充适量水搓揉以保持润湿状态。同时尽量缩短制丸时间。
②糊粉的用量,塑制法一般以糊粉为药粉总量的30%一35%较适宜。可以根据处方中糊粉量确定制糊法,或以药粉量的30%制糊为黏合剂,若有多余的糊粉则炒熟后掺人药粉中制丸
(二)蜡丸的制备与举例 1、蜡丸的制备
蜡丸常采用塑制法制备。将精制的蜂蜡,加热熔化,凉至60℃左右,待蜡液开始凝固,表面有结膜时,加人药粉,迅速搅拌至混合均匀,趁热制丸条,分粒,搓圆。需注意下列问题:
(1)蜂蜡要精制常用煮法精制,即将蜂蜡加适量水加热熔化,搅拌使杂质下沉,静置,冷后取出上层蜡块,刮去底面杂质,反复几次,即可。
(2)制备时应控制温度因为蜂蜡本身黏性小,主要利用它熔化后能与药粉混合均匀,当接近凝固时具有可塑性而制丸。温度过高、过低,药粉与蜡易分层,无法混匀。整个制丸操作须保温60℃。
(3)应控制蜂蜡用量通常情况,药粉与蜂蜡比例为1:0.5-1。若植物性药材多,药粉黏性小,用蜡量可适当增加;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多(如白矾、
硼砂等),用蜡量应适当减少。 三、蜡丸的现代研究
蜡丸有类似现代骨架药物的性质。 1、体外溶出试验
蜡丸虽不溶散,但所含有效成分可通过蜡丸内部的细孔溶解、释放,而蜂蜡呈蜂窝状结构残存,这种特殊的释药方式,类似于理代的骨架缓释
系统。 2、体内实验
蜡丸在胃内停留4-6小时,经回肠、结肠,在18-20小时到达直肠,20-24小时完整地排出体外。以粪便回收的蜡丸作白矾残留率测定为64.10%,体内溶出率为35.90%。蜡片有的在胃内、有的在肠内崩解成小
块、颗粒。
蜡丸在体内外均不溶散,而药物成分能缓慢持久地释放,与现代的骨
架缓释系统类似。
实践证明:蜂蜡在消化液中稳定,并保持固态,且无毒、廉价,是一
种较好的水溶性药物的骨架材料。 第七节滴丸
一、滴丸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滴丸(droppills)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人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制成的丸剂。
中药滴丸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油性成分分散在基质中,用滴制法制备;另一类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
固体分散技术制备滴丸。 (二)特点
1、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这是因为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呈分子状态、胶体状态或微粉状结晶,为高度分散状态,而基质为水溶性
的(如聚乙二醇类),则可增加或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
速度,故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生产车间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设备简单,生产工序少,生
产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 3、滴丸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如芸香油滴丸、牡荆油滴丸、大蒜油滴丸等,但是易挥发性药物制备滴丸时,需控制好加热熔融时间,防止易
挥发性液体药物挥发。
4、滴丸用药部位多,可口服、腔道用和外用,可起到长效作用。如耳用滴丸,虽然其本身为速效制剂,但耳腔内水量不足,只能溶解部分药物起速效作用,未溶解药物仍为固体,可连续不断地溶解,而起长效作用。
5、滴丸载药量小,相应含药量低,服药剂量大。如复方丹参滴丸每次服用10粒。另外,供选用的基质和冷凝剂较少,使滴丸品种受到限制。
二、滴丸基质的要求与选用
滴丸中主药以外的附加剂称为基质,作为滴丸基质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与主药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的疗效与检测。 2、滴丸采用滴制法制备,要求基质熔点较低或加一定量的热水(60℃以上)能熔化成液体,而遇骤冷又能凝结成固体,在室温下保持固体状态。
且与主药混合后仍能保持以上物理状态。
基质包括水溶性基质和非水溶性基质,其中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等。非水溶性基质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蜂蜡、
虫蜡、氢化植物油等。
选用时应根据主药性质,相应选择适宜基质。
三、滴丸冷凝液的要求与选用
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固体丸剂的液体称为冷凝液。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基质的性质选择冷凝液,其要求如下:
1、冷凝液必须安全无害,不溶解主药和基质,也不与主药和基质发
生化学反应。
2、冷凝液密度与液滴密度相近,不能相等,使滴丸在冷凝液中,缓
缓下沉或上浮,充分凝固,丸形圆整。 常用的冷凝液:
水溶性基质可用液状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煤油等。 非水溶性基质可用水或不同浓度乙醇等。 四、滴丸的制法与设备
采用滴制法制备,是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在适宜的已熔融的基质中,保持恒定的温度(80℃一100℃),经过一定大小管径的滴头等速滴人冷凝液中,凝固形成的丸粒徐徐沉于器底,或浮于冷凝液的表面,取出,
拭去冷凝液,干燥,即成滴丸。
制备滴丸的设备主要由滴瓶、冷却柱、恒温箱3个部分组成。 五、滴丸制备的理论探讨
目前,固体分散体按分散状态主要分为:低共熔混合物、固态溶液、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和共沉淀物。其中滴丸是利用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制剂,主要应用水溶性基质(强亲水性载体),具有速效作用。
(一)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状态
药物在基质中或基质在药物中以分子状态分散时,称为固态溶液。如以聚乙二醇为基质,由于聚乙二醇分子量大(PEG一4000、PEG一6000
等),熔点低(55℃-60℃),毒性低,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聚乙二醇基质可吸附5%~10%的液体,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二)丸重
制备滴丸时药液自滴管El自然滴出,液滴的重量即是丸重。影响丸重的因素很多,如滴管口的半径应大小适宜;操作时应保持恒温;自上向下滴时滴管口与冷凝液的液面距离应控制在5cm以下,以防滴丸下降速
度太快。 (三)成丸
在滴制过程中能否成丸形,取决于丸滴内聚力是否大于药液与冷凝液的粘附力,成形力为正值时,液滴才能成丸形。丸滴内聚力与药液的界面张力有关,加入界面活性剂,可使滴丸易于成型。在实际生产中滴丸成形与否,多取决于经验,须经过试验确定成形处方和工艺,而不是靠计算成
形力。 (四)圆整度
液滴在冷凝液中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使两液间的界面缩小,因而一
般滴丸呈球形。 影响圆整度的因素:
①液滴的重力或浮力,液滴在冷凝液中移动的速度越快,受的影响越大,易成扁形。液滴与冷凝液的相对密度差较大或冷凝液的黏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而影响滴丸的圆整度。
②冷凝液应梯度冷却,因为滴出的液滴经空气到达冷凝液的液面时,可被碰成扁形,并带着空气进入冷凝液,此时如冷凝液上部温度太低,未收缩成丸前就凝固,导致滴丸不圆整、有空洞(气泡来不及逸出所产生)、
带尾巴(逸出气泡时带出的少量药液未缩回)。上部温度一般在40℃一60℃,使滴丸有充分收缩和释放气泡的机会。
③应优选处方及冷凝液,选择不当会造成液滴在冷凝液中溶散或不成
形。
④液滴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单位重量面积不同,液滴小,单位面积
大,收缩成球的力量强,形成的滴丸圆整。 六、举例:冠心苏合滴丸 第八节丸剂的包衣
在丸剂的表面上包裹一层物质,使之与外界隔绝的操作称为包衣。包
衣后的丸剂称衣丸剂。 一、丸剂包衣的目的
1、掩盖恶臭、异味,使丸面平滑、美观,便于吞服。 2、防止主药氧化、变质或挥发。 3、防止吸潮及虫蛀。
4、根据医疗的需要,将处方中一部分药物作为包衣材料包于丸剂的
表面,在服用后首先发挥药效。
5、包肠溶衣后,可使丸剂安全通过胃,转运至肠内再溶散。 二、丸剂包衣的种类
丸剂包衣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药物衣
包衣材料是丸剂处方组成部分,有明显的药理作用,用于包衣既可首先发挥药效,又可保护丸粒、增加美观。中药丸剂包衣多属此类。
常见的有:
①朱砂衣,如七珍丸、梅花点舌丸、七味广枣丸等; ②甘草衣,如羊胆丸等; ③黄柏衣,如四妙丸等; ④雄黄衣,如痢气丹、化虫丸等; ⑤青黛衣,如当归龙荟丸、千金止带丸等; ⑥百草霜衣,如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
⑦滑石衣,如分清五苓丸、防风通圣丸、香砂养胃丸等; ⑧其他,如礞石衣(竹沥达痰丸)、牡蛎衣(海马保肾丸)、金箔衣(局
方
至宝丹)等。 (二)保护衣
选取处方以外,不具明显药理作用,且性质稳定的物质作为包衣材料,使主药与外界隔绝而起保护作用。这一类包衣物料主要有:
①糖衣,如木瓜丸、安神补心丸等;
②薄膜衣,应用无毒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包衣,如香附丸、补肾固齿丸
等。 (三)肠溶衣
(四)选用适宜的材料将丸剂包衣后使之在胃液中不溶散而在肠液中溶
散,丸剂肠溶衣主要材料有虫胶、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 三、丸剂包衣的方法 (一)包衣原材料的准备
1、将所用包衣材料粉碎成极细粉,目的是使丸面光滑。 2、因为丸粒在包衣过程中,需长时间撞动摩擦,故除蜜丸外,将用于包衣的丸粒充分干燥,使之有一定的硬度,以免包衣时碎裂变形,或在包衣
干燥时,衣层发生皱缩或脱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