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证研究
2021-12-24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37卷第7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1.37 No.7 2016年7月 Ju1.2016 DOI:10.13502/j.cnki.issnl000—7636.2016.07.004 消费信贷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证研究 剧锦文常耀中 内容提要:中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消费信贷作为信用资源分配的一种形式,是鼓励提前消费、 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对消费信贷与经济结构转 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消费信贷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消费信贷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 经济转型 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36(2016)07—0029—08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逐步走上了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的艰难征程。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 的经济转型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今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 的系统转变过程,会涉及诸如经济发展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以及资源的配置机制转 换,甚至包括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经济体中的各种因素,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 地主动或被动地受到影响。 消费信贷作为辅助和促进消费的一种手段,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居民实现消费、维持和提升消费水平的重要手 段,甚至成为当年实现“美国梦”的重要途径 ]。尽管中国消费信贷自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但近年来的发展速 度惊人。那么,消费信贷与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它能不能够成为未来推动中国经济转 型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呢?本文将就此展开专门研究。 金融信贷与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金融和经济理论的重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 关注金融信贷(包括消费信贷)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一些文献已经涉及与经济结构转型关系方面的问 题,但总体上是偏少的,特别是有关消费信贷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文将 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力图从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以期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 科克伦(Cochrane,1991)认为,消费信贷使居民通过诸如慈善机构和私人保险等正规机构或通过向亲人、朋 友或者邻居等非正规部门借贷来抵抗偶然波动对收入或财富的冲击,从而发挥消费保险的作用 。泽尔斯 收稿日期:2016—0l一14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资助项目“消费信贷与中国经济转型” 作者简介:剧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常耀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师。 29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l Research Oi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 (Zeldes,1989)发现,当没有流动性约束时,即居民可以自由进行消费借贷时,预期消费信贷的增长会增加消费需 求 。因此,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卢德维格松(Ludvigson,1999)通过对流动性约束与家庭收 入之间关系模型的设定,发现放松对消费信贷的管制可以放松流动性约束,从而带来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 而且,两人的研究都得出了消费信贷增长与消费支出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毕晓普(Bishop,2003) 研究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原因,他的结论是这得益于当时消费信贷的扩大而不是来源于收入增 长 。伦德尔・卡尔德(1999)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消费信贷对美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他发现,从19世 纪中叶消费信贷诞生以来,美国居民在消费信贷的帮助下,在不断地改变着家庭的消费结构,比如家具、缝纫机、 钢琴、汽车、家用电器、珠宝、高档服装、住房等主要消费品在家庭消费中的递进式结构变化…。还有一些文献讨 论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格雷戈里奥(Gregorio,1996)指出信贷约束压抑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 累过程,从而延缓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乔纳森(Jonathan,2003)在研究了一个经济中企业信贷约束和消费者信 贷约束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信贷约束的解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企业信贷约束的解除有利于经济增 长,而消费信贷约束的解除并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原因是消费信贷的增长将资金从有效率的生产部门转移到了 效率较低的消费部门 。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从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出发证明了消费信贷可以缓解流通性约束,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和 消费需求量 。易宪容等(2004)的研究认为,消费信贷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程建胜和 刘向耘(2003)、沈健美和齐雪松(2007)指出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动主要通过直接增加最终消费需求,拉动 经济增长,和通过产品销售和服务消费,刺激投资,扩大投资的乘数效应,间接地带动经济发展等两个方面体现出 来 “ 。实证方面,秦秋红和章倩茹(2011)研究了中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过程,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消 费信贷推动了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任金政等(2006)的实证分析结论是:中国的消费信贷与GDP之间的 相关性达到了0.989,说明中国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有加速的作用,尽管这种加速作用没有美国表现得那么明显 (美国相应的系数为6.333,增量的系数也达到了3.206) 。张艾莲和刘柏(2012)利用中国2007--2010年的相 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的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了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拉动力的结论 。 梁媛(2012)分别采用2o07—201 1年北京市以及全国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消费信贷对经济 增长的带动作用在近年来逐步增强,但中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特别是北京市中长期消费信 贷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显著超过了短期消费信贷 。蔡浩仪和徐忠(2005)利用中国2000--2003年的分省数据 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消费信贷的增长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消费信贷部门过度扩张会影响经济整体 的增长速度¨ 。丁宁(2014)利用公开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是,中国消费信贷余额与GDP之间存在稳定的均 衡关系,对经济增长有微弱的推动作用 。 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消费信贷的效应研究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展开的。微观方面,多数文献证 明了消费信贷与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宏观方面,尽管个别学者的研究否认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 的正面意义,但大多数学者的结论都是肯定的。尽管有些文献也涉及了消费信贷与经济转型的关系,但绝大多数 文献并未明确地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就两者的关系也没有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反映经济转型的相 关宏观变量还没有被正式地引入到消费金融的理论模型之中。消费信贷是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变量,本文 将消费信贷视为自变量,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从宏观视角考察其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在展开实证分析之前,对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梳理。 30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l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 第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呈加速扩张之势,但总体规模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中国的消费信贷起始于 20世纪80年代初。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到1983年初,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已经在六个省市的6个行、处、所 率先开办了消费信贷业务,共对5 218户发放贷款294.6万元,其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3 356户,占贷款总户数 的84.3%,金额为147.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50.2%;还对1 863户发放了建房贷款146.8万元,占消费贷款总额 的49.8%,使这部分暂不具备支付能力的居民提前实现了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愿望 。然而,20世纪80至90年 代,消费信贷并没有太大发展。1997年全国消费信贷的总额只有172亿元,只占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 0.23%。1997年之后,伴随着在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消费信贷出现了不断加速膨胀的态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从1997年到2014年,消费信贷余额由172亿元增长到15.57万亿元,后者比前者增长 了9 051倍,占金融机构信贷余额也由当初的0.23%上升到18.33%。尽管如此,中国的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与 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短期消费信贷的差距更大。美国和日本的消费信贷占总体信贷规模的比重一直 保持在25%左右,而目前中国的这一比例只有16% 。 第二,住房按揭贷款是消费信贷结构的主体。1997年,中国中长期消费信贷开始出现,2003年之后开始高速 增长。在消费信贷总额中,住房消费贷款的比重一直维持很高的水平。有统计显示,2000--2004年,在中国的消 费信贷总额中,住房消费贷款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以上,汽车贷款、信用卡业务、助学贷款和以耐用消费品为对 象的消费贷款占比并不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数据,截止到2012年1月末,中国以房贷为主的长期消 费信贷占比为84.80% 。根据周弘(2015)的研究资料,2001--2013年,偿还期限在一年内的短期消费信贷占比 略有上升,但基本在10%上下波动,而中长期的比例仍高居90%左右 。 第三,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逐步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是中国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商。2010 年首批成立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锦程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等四家消费金融公 司,标志着中国消费信贷开始有了新的提供主体。这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后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3年6月 末,总资产达到7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136%。2013年6月,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率先完成了增 资,引入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8.5亿元,实收资本已达到12.9亿元。北银消费金融公司 成为国内股东最多、注册资本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目前,中银消费金融公司、锦程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 公司的注册资本分别为5亿元、3.2亿元和3亿元。 第四,互联网消费信贷“异军突起”。伴随着电商于2010年以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可谓“异 军突起”。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参与主体规模的成倍扩大和多元化,消费信贷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更为便捷的融 通渠道,已经对广大民众的消费信贷产生了直接刺激,负债消费已经被大量年轻消费者所接受。此外,大数据的 发力使得互联网金融从“单向供给”转为“大众定制消费”,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消费金融”客户的真实需求,也大 大降低了消费信贷的风险。有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有越来越 多的电商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入消费金融的队伍。 第五,政府不断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政策扶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允许银行对消费信贷进行探 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解决通缩问题,政府明确鼓励发展消费信贷 。1998年 5月和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发布了三个政策性文件,要求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 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品种从1997年的单纯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到包括个 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等的1O多个品种。允许所有具备开办消费信贷业务条件的商业银行均可开办消 费信贷业务。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2010年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准在北京、上海、 成都、天津注册成立。2013年9月,银监会在坚持“一地一家”原则下,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扩大到包括重 庆、武汉、西安、杭州、合肥在内的1O余家城市。2013年11月颁布了新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于 31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l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 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试点管理办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并破除了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在经济增长持 续下行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消费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的积极作用,2015年6月10日,国务 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原来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显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一直在努 力突破各种限制,始终采取积极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假设 出于实证分析的需要,本文根据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待检验的假设。 消费信贷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帮助消费者优化其跨期的储蓄和消费活动,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进而扩大社会的消费总需求,最终推动经济发展。 假设1: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投资、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是一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 严重的情况下,必须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效应显然有助中国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 假设2: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消费信贷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同时,从长期的实践看,也会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因此,随着消费 信贷规模的扩大,中国居民的恩格尔指数应该是持续下降的。 假设3: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张及其结构的改变,会使信用资金流向能够最大化其使用效率 的产业部门,从而对产业结构起到调节作用。一方面,消费信贷会对一些当下居民消费意愿高的产业起到直 接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对那些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业形成抑制,所以消费信贷的扩大会促进产业结构的 优化。 假设4: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信用资金通常会流向能够最大化其使用效率的地区,消费信贷在不同区域的重新分配 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经济的地位和经济结构状态。 假设5: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区域经济地位和结构的合理化。 消费信贷是在中国实施市场化改革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其本身的发展就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 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和结构改变是在市场诱使下发生的,反过来又以市场化的方式调 节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使得经济运行的各环节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假设6: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推升中国市场化程度。 (二)数据和指标 1.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相关数据以及有 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数据期间为1999--2013年,其中市场化指数 期间为1999--2009年。 2.变量说明 尽管在现实中,消费信贷与经济结构转变之间互为因果,但本文主要考察前者发生变化对后者的影响,因此, 消费信贷在这里是自变量,而涉及经济结构的诸变量被看作为因变量(见表1)。 32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I经济与管理研究(2Ol6年第7期) 表1 消费信贷和经济结构变量说明 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主要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发放的 个人消费信贷强度(CCI),个人平均消费信贷/个人平均可 转用于消费的信贷量,包括长期消费信贷和短期消费信 支配收人。 贷。这里作为自变量。 经济增长率 主要指一国或地区的GDP增长速度。这里主要作为因 (1)GDP,一国或地区的生产总值; 变量。 (2)消费支出(CE)。一国或地区家庭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主要指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完成的程度。主要包括“政府 市场化指数(MI)。 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 发育”、“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 度环境”等五个方面。这里作为因变量。 市场化率 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指经济增长是投资或出口主导还是消费主导。这 (1)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CCR);(2)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 里作为因变量。 (ICR);(3)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ECR);(4)最终消费 支出拉动(CP);(5)资本形成总额拉动(IP);(6)货物和服 务净出口拉动(EP) 恩格尔系数 主要指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这里作为因 (1)城镇恩格尔系数(ECT);(2)农村恩格尔系数(ECC) 变量。 产业结构 主要指一、二、三产业占总GDP的比重和轻重工业在工 (1)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Pfn1);(2)第二产业在GDP 业中的比重。这里作为因变量。 中占比(Pln2);(3)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Pin3);(4)重 工业在工业中占比(PHI);(5)轻工业在工业中占比(PLI) 区域经济结构 主要指中国东部十省、中部六省、东北三省、西部十二省 (1)东部地区GDP占比(P职);(2)中部地区GDP占比 各自GDP占总GDP的比重。这里作为因变量。 (PMR);(3)西部地区GDP占比(PWR);(4)东北地区CDP 占比(PNER) 注: 该定义主要来自于樊纲(2010)[201。 (三)计量分析 1.计量结果 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相关关系计量检验结果见表2 和表3。 表2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与消费信贷关系计量检验结果 ‘ 0.326… 0.033 0.47l… 一O.048… O.O42 0.056一 0.246… —0.329… (6.320) (I.359) 1.O3l…(5.789) 0.777” (一3.254) 1.021“ (1.270) 1.1oo… (1.466) (7.448) (一8.348) (23.881) (29.127) 0.994 0.699 (17.342) 0.994 (15.987) 0.989 调整的可决系数 F值 0.796 0.987 0.807 0.841 39.9 1 122 33.5 1 248.7 607.7 532.2 55.5 69.7 33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l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 表2(续) 变量 市场化指数 经济增长率 产业结构 残差序列 单位根 检验显蒋性水平 注:(1)各变量都取LOG对数以消除异方差。(2)自变量行中括号外的数字为相关系数,括号内的为f检验的 值 、(2)在以消费支出cE 作为因变量时,自变量是消费信贷CC;在以其他变量作为因变量时,自变量是消费信贷强度CC/。(3)残差序列e单位根检验用于检验tJ,ffn3序 列相关性是否伪回归。(4)一、 、“、…分别表示15%、10%、5%、1%的显著性水平。(5)斜线表示未采用此自变量或未作单他根检验。下 表同 表3经济增长方式、消费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与消费信贷关系计量检验结果 经济增长方式 ( Ci 一O.156¨ 0.034… 0.4ll… 2.940 (一2.331) (3.830) 0.494 14.67 (一1.276) 0.043 1.63 (一1.68) 0.1l6 f 3.872) 0.500 14.99 f一1.()24) ().(砌3 1.()48 凋能的 】I决系数 ’值 0.24l 5.44 残差序列e单位根 检验 箬性水平 注:出[1贡献率ECR和出口拉动EP时间序列中存在负值,相应的检验中未对变量取对数。 2.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1)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2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面促进GDP增长,尽管不显著但作用正面;个人消费信贷则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面促进了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计量结果支持假设1。 (2)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削弱了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 促进 了投资对于GDP的贡献率,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作用不明显。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约10%的显著性水平上削 弱了消费对于GDP拉动的百分点,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投资对于GDP拉动的百分点,净出u对于 GDP拉动的百分点作用不明显。显然,个人消费信贷促进了消费支出,然而对于投资促进作用更为有力,导致消 费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的百分点反而下降。因此,计量结果未支持假设2。 34 Research 0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I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 (3)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降低了城镇恩格尔系数,在l%的显著性水平上降低了农村恩 格尔系数。因此,计量结果支持假设3。 (4)在三次产业结构上,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削弱了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在约22%的显 著性水平上促进了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在接近15%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在轻重工业结构 上,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约1%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重工业比重增加,在1%显著性水平上降低了轻工业比重。 因此,计量结果支持假设4。 (5)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对于东部和中部GDP占比的影响都不显著,对于东北GDP占比呈现5%显著性水平 上的负面影响,对于西北GDP占比却呈现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正面影响。因此,计量结果基本支持假设5。 (6)个人消费信贷强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与市场化指数正相关。因此,计量结果支持假设6。 四、基本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还并不发达和完善,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消费信贷的市 场规模获得了很大发展。伴随着中国的金融深化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消费信贷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它对中国 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也将逐步显现。 第二,实证结果表明,尽管目前中国由于消费信贷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扩大消费总需求的效果并 不十分明显,但仍然表现出正面的作用。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 第三,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信贷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没有起到正面作用,但这一结果一方面表明,中 国长期形成的以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处于难以撼动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消费信贷中比重 最高的住房贷款更具投资性,这样的消费信贷结构更有助于强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而对消费主导的新模式并未 产生好的效果。这一结论表明,调整消费信贷结构,重点发展短期消费信贷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第四,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信贷的扩大有助于消费结构的转变,尤其对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具有较显著的影 响;在产业结构方面,消费信贷的扩大促进了中国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在消费信贷的促使下,日 益扩大的消费将成为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 第五,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信贷的扩大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产生了影响。由于东部和中部经济体量 大,消费信贷的扩大并不足以成为影响其GDP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一个很微小的因素,而对于经济体量 较小的西部,效果则恰好不同。对东北经济负面影响的可能解释是,由于东北特有的经济结构,消费信贷并没有 在东北产生经济效应。或者,发生在东北的消费信贷甚至被转移到其他地区实现了消费,而使其他地区的经济 受益。 第六,消费信贷有助于推升中国的市场化程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信贷的扩大不仅成为中国金融业市场化 的内生因素,也是推动中国消费、生产等多领域进一步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总之,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在基本趋势上是一致的。在消费信贷的促动下,消费 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引导生产结构、区域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推动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伦德尔・卡尔德.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5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l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7,2016) [2]COCHRANE J H.A simple test of consumption insur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5):957—976. [3]ZELDES S P.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9,97(2):305—346. [4]LUDVIGSON S.Consumption and credit:a model of time—varying liquidity constraint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81(3) 434—447. [5]BISHOP M.Credit spen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cent US economic growth[R].Mary Washington CoHege,2003. [6]GREGORIO J D.Borrowing constraints: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and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es,1996,37(1):49—71. [7]JONATHAN C.The demand and supply for household debt: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R].University of Edinburgh,2003. [8]丁洪福,李树玲.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41—42. [9]易宪容,黄瑜琴,李薇.消费信贷、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4):36—40. [10]程建胜,刘向耘.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3(8):39—42. [11]沈健美,齐雪松.我国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1):79—82. [12]秦秋红,章倩茹.基于扩展线性模型对消费结构的升级与消费信贷发展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6):103—105. [13]任金政,陈宝峰,席爱华.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6—9 [14]张艾莲,刘柏.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协动关系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1):38—4O. [15]梁嫒.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北京和全国的比较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26. [16]蔡浩仪,徐忠.消费信贷、信用分配与中国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5(9):63—75. [17]丁宁.中国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3):62—68. [18]雷加明.谈谈开展消费信贷的必要性[J].经济问题探索,1984(3). [19]周弘.中国居民家庭 肖费信贷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O]樊纲.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Empirical Test on Relations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JU Jinwen ,CHANG Yaozhong , (1.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 00836; 2.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 1 104) Abstract:Since China are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consumer credit,as a form of allocating credit resource,is an important means now to encourage consumption in advance,increase effective demand,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By using related data of China,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test on relations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consumer credit 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consumer credit. Keywords:consumer credit;economic transforma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industry structure 责任编辑:姚望春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