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项训练卷
一、实验探究题(共31题;共180分)
1. ( 4分 ) 小雨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
(1)如图甲,小雨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________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沿FO方向入射到镜面,那么反射光线会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__的,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成70°,则EO与平面镜成 ________ 角.
2. ( 4分 ) 在“探究平面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
(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 (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_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像点燃了,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如图乙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__
3. ( 3分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王刚同学利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根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铅笔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____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第 1 页 共 35 页
(2)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并没有看到蜡烛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 像.(选填“实”或“虚”)
4. ( 3分 ) (2017•呼和浩特)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凸透镜的光心、烛焰、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蜡烛、凸透镜位置如图所示,当光屏移至刻度尺80cm处时,在光屏上观测到等大倒立的实像.则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 cm.
(2)在题干中成像的情况下,把蜡烛向左移动5cm,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可成清晰的像;
(3)在题干中成像的情况下,把蜡烛向右移动5cm,然后移动光屏可成清晰的像,这种成像特点与实际生活中________(选填“放大镜”或“投影仪”或“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5. ( 4分 )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水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60 20 20 6 6 45 68 食用油 60 (1)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________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 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________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6. ( 6分 ) 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2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
甲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是:
第 2 页 共 35 页
①在量筒中倒入20mL水;
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甲所示,此时液面示数为________mL;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a.________;
b.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c.在左盘放金属块,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m=________g.
④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
该实验所测密度与金属块实际的密度相比较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7. ( 5分 ) (2017•兰州)在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试验中,某实验小组讨论了以下问题: (1)试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__,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海波的________变化; (2)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________,为此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
(3)实验结束后,他们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________℃,海波融化的特点是________.
8. ( 4分 ) (2017•郴州)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
下.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 (1)分折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低于l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图________(填“乙”或“丙”)内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
形.
第 3 页 共 35 页
9. ( 7分 ) (2017•东营)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
10. ( 7分 ) (2017•黄石)小欢和小亮两位同学相互协作完成了以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水被加热至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规范组装器材,如图甲所示,应________ (选填“自上至下”或“自下至上”)固定各个仪器. ②器材安装好后,为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小亮同学在烧杯中倒入一些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_℃.
③点燃洒精灯,待水温升至90℃时,小亮同学每隔lmin读出一次温度计示数,小欢同学及时记录在以下表格内,如此持续8min后停止了读数. 时间/min 0 温度/t 1 2 3 4 5 6 7 8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________. (2)实验(二):测量某品牌牛奶的密度 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此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刻度,小欢同学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 调动,才可以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②他们进一步实施的操作步骤如下: A.测出空烧杯质量m1 ,
B.将该品牌牛奶倒一部分在烧杯中,测出牛奶和烧杯总质量m2
第 4 页 共 35 页
C.将烧杯中的牛奶再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体积为V 他们测得牛奶的质量m=________(用m1、m2表示);
据此求得该品牌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③经过分析,两位同学很快发现上述实验操作步骤有不足之处,所测得该品牌牛奶密度数据比包装盒上公布的密度数据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1. ( 5分 ) (2017•聊城)为了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取适量这种食用油进行如下实验: ( 1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 2 )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 , 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 3 )把烧杯中的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其示数如图丙所示.
( 4 )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2为26g. ( 5 )请将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烧杯和食用油的烧杯和剩余食 总质量m1/g 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 量筒中食用油食用油的密度 的体积 V/cm3 ________ 26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ρ/(g/cm3) 油的总质量m2/g m/g 12. ( 7分 ) (2017•怀化)小强同学在测量某金属块密度时,做了如下操作: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________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端移动;
第 5 页 共 35 页
(3)横梁平衡后,他应将被测金属块放在天平的________盘,用镊子向天平的________盘加减砝码,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________g.
(4)他又用量筒测量了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和图丙所示,物体的体积为
________cm3 .
(5)他用密度公式ρ=
计算得到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
13. ( 4分 ) (2017•衡阳)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________拉动木块,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接触面 1 2 3 压力/N 滑动摩擦力/N 0.8 1.0 1.2 木块与木板 4.0 木块与木扳 5.0 木块与砂纸 4.0 分析________(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压力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________;
(2)一个实验小组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将轻质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如图乙所示,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第 6 页 共 35 页
即可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这种改进的好处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4. ( 4分 ) (2017•德阳)刘伟同学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
(1)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刘伟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刘伟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
(2)从甲、乙、丙三次实验小车所停位置情况看,________图中小车所受阻力最大. (3)刘伟从实验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________运动.
(4)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处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________. 15. ( 7分 )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 ,并通过调整________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________ .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
第 7 页 共 35 页
A. 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 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 小卡片容易扭转
16. ( 3分 ) 如下图甲所示,此装置叫压强计,其用途是可以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它的构造主要包括U型玻璃管、金属盒、橡胶管和支架等部分.甲图中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边的液面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如图乙所示,若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U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小明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压强计 序号 液体 深度/cm 橡皮膜方向 左液面/mm 1 2 3 4 5 6 水 3 3 3 6 9 盐水 9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朝侧面 朝侧面 朝侧面 186 186 186 171 158 154 右液面/mm 214 214 214 229 242 246 液面高度差/mm 28 28 28 58 84 92 (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比较序号为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序号为________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17. ( 4分 ) (2017•岳阳)如图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及数
据.
(1)如图甲,物体重________ N;
(2)如图乙,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N,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为________ N; (3)分析甲、乙、丙三图所示实验数据可得: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
(4)若要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选择图中________(填字母)两个物体,并将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测出其所受浮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
第 8 页 共 35 页
18. ( 6分 ) (2017•西宁)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该实验装置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的关系(物体A、B质量不变) (2)该实验中所探究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________(选填“A”或“B”)的动能 (3)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4)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与物体B即将碰撞时的速度,它是通过________(选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5)实验表明,同一物体A从斜面高处滚下,高度越大,物体B被撞得越远,可得结论________ (6)若要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则需不同质量的物体从斜面________高度由静止滚下,并观察记录.
19. ( 5分 ) (2017•成都)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钩码重力相等,杠杆刻度均
匀.
(1)平衡时,应该让杠杆静止在________位置.
(2)小周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N,动力臂L1=0.1m,阻力F2=1N,则阻力臂L2=________m (3)下列四个因素中,不会带来实验误差的是
A. 铁架台自身的重力足够大 B. 单个钩码的重力不完全相等 C. 悬挂钩码的绳套重力偏大 D. 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
(4)小周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在完成规定实验后,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如果杠杆受到F2、F3两个阻力,结构会怎样?通过实验,他们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________.(F1、F2、F3的力臂分别用L1、L2、L3表示)
20. ( 4分 ) (2017•宜昌)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1 2 3 钩码的 重力G/N 2 4 6 钩码提升高度 h/m 0.1 0.1 0.1 拉力 F/N 0.9 1.6 ① 绳端移动的 距离s/m 0.3 0.3 0.3 机械效率 η 74% 83% ②
第 9 页 共 35 页
(1)观察如图中测力计的示数,表格中编号①的数值是________,②的数值是________.
(2)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________是与本实验同理的.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
(3)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________ 的看法是正确的.
21. ( 5分 ) (2017•淮安)小明利用斜面搬运物体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通过在斜面上拉动物体进行了探究(如图所示),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 实验次数 斜面的 物体重 物体上升沿斜面拉物体移有用功 高度h/m 力 F/N 1 2 3 较缓 较陡 最陡 5.0 5.0 5.0 0.10 0.15 0.25 1.6 2.2 3.1 动距离W有/J S/m 0.50 0.50 0.50 0.50 0.75 0.80 1.10 1.55 63% 68%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η 倾斜程度 G/N
第 10 页 共 35 页
(1)沿斜面拉动物体时,应使其做________运动.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求出第③次实验中拉力所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 J,机械效率是________. (3)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斜面的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缓,越________.
(4)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________.
22. ( 3分 ) 某物理学习小组想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准备测量a、b、c三处的电流,并从实验室取来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电池和导线若干进行实
验.
(1)画好电路图后,小燕同学开始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该是________的.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她开始实验,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格中.小燕同学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 Ib/A Ic/A Ia/A 0.18 0.18 0.36 (2)小美同学认为小燕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可能错误,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小浩说,我们应该换另外两个规格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小灯泡再次实验. 23. ( 4分 ) (2017•呼和浩特)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对于这个问题,小明想起课堂上老师把电压比作水压,把电流比作水流,于是他想:电阻也可以比作是水管对水流的阻力.他还想到水管内部粗糙程度、有无杂物和它的长短粗细都可能导致水管对水流的阻力不同,因此经过分析,他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2: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3: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室有如下表格中的7种电阻丝,则: 导线代号 长度(m) A 1.0 B C 0.5 0.8 1.5 1.2 D 1.0 0.8 E F G 0.5 1.2 1.2 1.5 1.2 1.2 横截面积(mm2) 3.2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
第 11 页 共 35 页
(1)若要探究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依次把如图中M、N跟电阻丝________、________(选填导线代号)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示数,分析比较这两个金属丝电阻大
小.
(2)若依次把M、N跟电阻丝C、F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示数,分析比较这两个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这时探究的是电阻跟导体的________的关系.
(3)在上面的实验中,电阻的大小并不能直接观察,而是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反映出来的,电流表的示数越大,说明电阻丝的电阻越________.
24. ( 11分 ) (2017•滨州)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图甲所示电路进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
(1)请根据实物图在右侧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________.
(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该位于________端(选填“A”或“B”).
(4)闭合开关,同学们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原因可能是________. (5)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测出通过定值电阻R的不同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如表,第4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电流表示数为________A,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实验次数 1 电压U/V 电流I/A 1.2 2 1.4 3 4 5 1.6 1.8 2.0 0.4 0.24 0.28 0.32 (6)该小组的同学们利用电源、开关、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导线按如图丙所示电路测定待测电阻Rx的阻值,他们进行如下操作:
第 12 页 共 35 页
A: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滑至a端,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1; B: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滑至b端,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2;
C:待测电阻Rx的阻值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用I1、I2、R0表示)
25. ( 10分 ) (2017•内江)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有:
A.电源(电压为9V)
B.电流表A(量程0~0.6A,0~3A) C.电压表V(量程0~3V,0~15V) D.滑动变阻器R; E.电阻箱R0;
F.开关S一个,导线若干.则:
(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S应该是________.
(2)请用铅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将实验器材连接起来,使之成为符合实验要求的电路(电流表选用0~0.6A的量程,电压表选用0~15V的量程;部分导线已经连接好).
(3)在实验过程中,当电阻箱R0的阻值变小时,为了完成该实验研究,应该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向________端滑动(选填“A”或“B”).
(4)在实验中,为了获得多组不同的数据,改变电阻箱R0的阻值,移动滑动变组器的滑片,测出相应的电流值I,并记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以电流I为纵坐标,以________为横坐标,使图象完全在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上(电压、电流、电阻采用的单位分别为V、A、Ω).
(5)在某次实验中,当电阻箱R0的阻值为50Ω时,电流表对应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 A;测出多组数据后,按(4)问的方法用描点法作图,在连线时发现只有一个点(0.04,0.20)使图象明显不能成为一条直线,经实验小组同学回忆,是由于将电阻箱R0的阻值由________Ω变换为该数据点对应的阻值时,没有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就读取了电流值而造成的.
第 13 页 共 35 页
26. ( 7分 ) (2017•咸宁)小华同学想用“伏安法”来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于是他在学校实验室借了一些器材,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定不变.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状态.闭合开关,向__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能使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________.操作中,小华发现两个电表只有一个示数,初步检查确认,电路接线完好,两个电表均无故障,刚发生故障的元件应是________
A、电源 B、电阻RX C、滑动变阻器
(2)排出故障后,闭合开关,当电压表示数为2.6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计算RX的阻值为________Ω.
(3)按照上面的操作步骤,小华又测量了一个额定电压为3V的小灯泡的电阻,并描绘了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即I﹣U图象),小华发现他所描绘的定值电阻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小灯泡的I﹣U图象如图丙所示,原因可能是小灯泡的电阻与________有关.由图象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W.
第 14 页 共 35 页
27. ( 12分 ) (2017•重庆)小张同学在做“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所用器材如下:两节新干电池,标有2.5 V相同规格的小灯泡若干,两个滑动变阻器R1“10Ω 1A”、R2“20Ω 2A”,开关、导线若干.
(1)请你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右移灯泡变亮,且导线不交叉).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于________(选填“A”或“B”)端.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小张发现小灯泡给终不亮,电流表指针几乎末偏转,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片P,依次测得6组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2次实验时电流表表盘如图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________ A;第4次实验时灯泡电阻值为________Ω.由表一中的数据可知,小张选用的滑动变器应是________(选填“R1”或“R2”).
(4)小张将这6组数据算得的电阻值取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是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表一 实验次数 1 电压V/V 0.5 电流I/A 2 3 4 2.0 5 2.5 6 2.8 1.0 1.5 0.16 0.22 0.25 0.28 0.29 6.8 8.9 9.7 电阻R/Ω 3.1 表二 实验次数 1 电阻R/Ω 5 电流I/A 2 10 3 20 0.30 0.20 0.12 (5)小张继续用图乙所示装置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他分别把阻值准确的5Ω、10Ω、20Ω的定值电阻接入原小灯泡的位置,通过实验,记录电流表示数如表二所示.他发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不成反比,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第 15 页 共 35 页
28. ( 10分 ) (2017•济宁)小可将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入电路,用“伏安法”测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功率.
(1)请在方框内(图1)画出实验电路图.
(2)小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U﹣I图象,如图2甲所示.观察图象,发现AB部分为线段,BC部分为曲线.为便于分析,将线段AB延长作出图象,如图2乙所示.
比较甲、乙两图象,发现两图象间的距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说明________.
(3)根据图象中B点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小灯泡的电阻R=________Ω.当电压为2.5V时,根据甲图象计算小灯泡的功率P甲=________W,根据乙图象计算小灯泡的功率P乙=________W. (4)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计算,解释白炽灯泡烧坏往往发生在开灯瞬间的原因:________. 29. ( 6分 ) (2017•天水)在测电阻的实验中,实验的器材有:干电池3节,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开关2个,滑动变阻器1个,待测电阻2个,导线若干.
第 16 页 共 35 页
(1)如图所示,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小丽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___.
①闭合开关S后,小丽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不动.她断开开关S,检查线路连接无误后,把电压表与b点相连的那根导线改接到c点,再次闭合开关S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仍不动,但电压表的指针有明显的偏转.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故障是________.
②排除故障后,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6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路中的电流为________ A,Rx=________.
(2)实验时某小组同学利用一只电流表和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完成对未知电阻Ry的测量.如图2所示是他们按照设计连接的部分实验电路.
①请你依据下面的实验步骤,用画笔线代替导线,将实验电路连接完整.________(只添加一条导线) 实验步骤:
A.开关S1和S2都断开,将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处,观察到电流表无示数; B.保持滑片P位置不动,只闭合开关S1时,读取电流表的示数为I1; C.再闭合开关S2时,读取电流表的示数为I2(I2>I1). ②请你用I1、I2和R0表示Ry , 则Ry=________.
第 17 页 共 35 页
30. ( 6分 ) 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那些因素有关,小琴同学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导线)在大铁钉上绕若干匝,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甲、乙、丙、丁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1)实验是通过观察电磁铁________来知道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像这样,用易观测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来认识或显示不易观测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是物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叫做________. (2)当开关闭合后,甲图中N极在磁体________(选填“A”或“B”)端;若让B铁钉再多吸一些大头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____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3)比较________两图可知:匝数相同时,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4)由图丁可知:当电流一定时,________,磁性越强. 31. ( 10分 ) 如图所示是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
次数 开关 磁场方向 1 2 3 5 6 7 断开 向下 闭合 向下 闭合 向下 闭合 向下 闭合 向下 闭合 向上 导体ab的 运动方向 向右运动 向右运动 向左运动 向下运动 向上运动 向左运动 电流表指针 的偏转方向 向左偏转 不偏转 不偏转 (1)请你回想你们当时在做这个实验时的情境,将上表填写完整.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________ 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________ 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生电流.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________ 方向有关.
(3)历史上首先发现“磁能生电”的科学家是________ ,人们利用该实验原理发明了________ 机.
第 18 页 共 35 页
答案解析部分
一、实验探究题
1.【答案】B;不能;可逆的;55°
【解析】【解答】解:(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若纸板上不能显示光线,则可以证明三线是共面的;
(2)若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3)由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当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FO入射到镜面时,可以看到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OE方向射出;
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成70°,则入射角为35°,所以入射光线EO与镜面的夹角为90°﹣35°=55°. 故答案为:(1)B;(2)不能;(3)可逆的;55°.
【分析】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光的反射规律是: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结合反射规律对照题干中的问题可做出解答. 2.【答案】 (1)等于 (2)相等 (3)不能
(4)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解析】【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故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等于物距;(2)蜡烛A和B完全一样,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物像大小相等;(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虚像;平面镜成虚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1)等于;(2)相等;(3)不能;(4)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距;(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答案】 A
; 等效替代法 ;虚
第 19 页 共 35 页
【解析】【解答】(1)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利用这一方法来寻找像的位置,利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称为等效替代法;
(2)白纸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分析】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透明的薄玻璃板的作用.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 4.【答案】(1)7.5 (2)左 (3)投影仪
【解析】【解答】解:(1)当光屏移至刻度尺80.0cm处时,此时物距为15.0cm,像距也为15.0cm,此时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观测到等大倒立的实像,则焦距为7.5cm.(2)把蜡烛向左移动5cm,物距变大,则像距应减小,光屏应向左移动可成清晰的像;(3)把蜡烛向右移动5cm,此时的物距为2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故答案为:(1)7.5;(2)左;(3)投影仪.
【分析】(1)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为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3)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5.【答案】升高的温度;水;大于;比热容
【解析】【解答】(1)实验中采用了转换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2)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加热时间多,放出的热量就多,相应受热物质吸收的热量就多.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因为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所以加热时间长的吸收的热量多.即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此实验中,水的吸热能力强于是食用油的吸热能力,物质的这种特性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描述.故答案为:(1)升高的温度(2)水;大于(3)比热容。
【分析】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比热容的概念。
6.【答案】40;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右;157.8;7.89×103;偏大
【解析】【解答】解:②量筒每一个大格代表10ml,每一个小格代表1ml,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是40ml;③a.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上;b.如图可知,指针偏向左边,横梁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使天平平衡;c.金属块的质量:m=100g+50g+5g+2.8g=157.8g.④水的体积是20ml,则金属块的体积:V=40ml﹣20ml=20ml=20cm3 , 金属块的密度是:ρ=
=7.89g/cm3=7.89×103kg/m3 .
由于先测量金属块的体积,然后测量金属块的质量,金属块上会沾有一些水,导致质量测量值偏大,由ρ=
可知,金属块密度测量值偏大.
故答案为:②40;③a、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b、右;c、157.8;④7.89×103;偏大.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天平使用方法和密度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先测量金属块的体积,然后测量金属块的质量,金属块上会沾有一些水,导致质量测量值偏大.
第 20 页 共 35 页
7.【答案】(1)秒表;状态 (2)均匀受热
(3)48;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解答】解:(1)试验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秒表测量所用的时间,加热时还要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情况;(2)水浴法能使物质均匀受热,水的比热容较大,水升温缓慢,海波吸热过程较长,利于观察状态的变化和记录测量数据;(3)由图可知,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点为48℃. 故答案为:(1)秒表;状态;(2)均匀受热;(3)48;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1)实验中要用秒表来测量熔化的时间;实验过程中要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2)水浴法能使物质均匀受热;(3)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 8.【答案】(1)温度不变 (2)98;低于 (3)乙
【解析】【解答】解:(1)由表格知水从2.5min开始沸腾,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由表格知水的沸点98℃,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则当地大气压强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3)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故答案为:(1)温度不变;(2)98;低于;(3)乙.
【分析】(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3)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9.【答案】(1)10.0 (2)照相机;左;变小 (3)没有 (4)发散;前方
【解析】【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40.0cm﹣30.0cm=10.0cm.(2)由图乙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要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像变小.(3)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是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所以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故答案为:(1)10.0;(2)照相机;左;变小;(3)没有;(4)发散;前方.
【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2)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小于物距;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3)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
第 21 页 共 35 页
少,像就暗.(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10.【答案】(1)自下至上;68;
(2)右;m2﹣m1;;偏小
【解析】【解答】解: 实验一:①在使用酒精灯时,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得位置.又因为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要根据温度计的长度确定横杆的位置,因此按照“由下至上”安装实验装置.②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读作68℃.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
实验二:①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②测出空烧杯质量m1 , 将该品牌牛奶倒一部分在烧杯中,测出牛奶和烧杯总质量m2;则牛奶的质量为:m=m2﹣m1; 牛奶的密度为:ρ=
=
;③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测量体积的时候,烧杯壁上一定沾有部分
知,在质量m一定时,体积V偏小,密度ρ偏大.
;③偏小.
牛奶,从而导致所测体积偏小.由公式ρ=
故答案为:实验一:①自下至上;②68;③如图;实验二:(1)右;②m2﹣m1;
【分析】实验一:①要正确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酒精灯与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②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
实验二: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要进行调平,先调节平衡螺母,后调节游码,平衡螺母相对于指针的调节规律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②牛奶的质量为前后两次的质量之差;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③测量值偏大或偏小,从质量m的测量和体积V的测量分析. 11.【答案】左;61.2;35.2;40;0.88
第 22 页 共 35 页
【解析】【解答】解:(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由图乙可知,标尺分度值为0.2g,示数为1.2g,所以剩余食用油和烧杯的总质量=50g+10g+1.2g=61.2g;(3)由乙图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食用油的体积为40ml=40cm3;(4)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为m=61.2g﹣26g=35.2g;(5)食用油的密度为ρ= 烧杯和食用油 的总质量m1/g 61.2 =
=0.88g/cm3 . 故答案为:(1)左;(5) 烧杯和剩余食 油的总质量m2/g 26 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 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 食用油的密度 m/g 35.2 V/cm3 40 ρ/(g/cm3) 0.88 【分析】(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平衡螺母调节的一般规律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2)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3)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4)倒入量筒的食用油质量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与剩余食用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之差;(5)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12.【答案】(1)游码 (2)右 (3)左;右;39 (4)5 (5)7.8
【解析】【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左盘偏重,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3)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由图甲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金属块的质量m=20g+10g+5g+4g=39g.(4)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V水=25mL,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总=30mL;
金属块的体积:V=V总﹣V水=30mL﹣25mL=5mL=5cm3;(5)金属块的密度: ρ=
=
=7.8g/cm3 .
故答案为:(1)游码;(2)右;(3)左;右;39;(4)5;(5)7.8.
【分析】(1)(2)天平的正确使用步骤: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 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3)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的大小,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4)量筒在读数时应读取凹液面的最低处,并利用两次量筒的示数差求出金属块的体积;(5)将所测数据代入密度公式ρ=
可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13.【答案】(1)匀速;1、2;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实验操作
第 23 页 共 35 页
【解析】【解答】解:(1)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序号为1、2的实验,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不同,因此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木块与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拉动木板运动,该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实验操作.
故答案为:(1)匀速;1、2;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实验操作.
【分析】(1)实验时,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相等.
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不同,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2)从方便实验操作、方便读数的角度分析答题. 14.【答案】(1)控制变量法 (2)甲 (3)匀速直线
(4)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解析】【解答】解:(1)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机械能相同,速度相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在这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短,这是因为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大;(3)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发生改变,小车将保持原来的速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2)甲;(3)匀速直线;(4)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分析】(1)当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时,其重力势能相等,到达水平面时的动能相等,速度相同;(2)小车运动的距离长短与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关,小车运动的距离短,表明受到的摩擦力大;(3)(4)当水平面是光滑的,小车不受摩擦力作用,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小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据此推出牛顿第一定律. 15.【答案】 (1)相反
;钩码的数量
(2)不能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第 24 页 共 35 页
(3)将小卡片一分为二
(4)A
【解析】【解答】(1)小卡片两端通过滑轮各挂一个钩码,两个钩码由于重力通过绳子对小卡片施加了两个向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数量越多,拉力就越大;
(2)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两端的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纸片就会转动,说明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以将小卡片一剪两半,使拉力作用在两个小卡片上;
(4)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和水平桌面上就会产生摩擦力,就会影响实验效果(当木块两端的拉力相差很小时,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块保持平衡);故选A.
【分析】此题探究的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难点,也是一个重点需要掌握. 16.【答案】(1)3、4、5 (2)1、2、3 (3)5、6
【解析】【解答】 (1)要研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应使金属盒在同种液体不同深度观察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故选3,4,5;(2)要研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应使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深度,改变金属盒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故选1,2,3;(3)要研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应使金属盒在不同液体相同深度,观察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故选5,6。
【分析】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17.【答案】(1)4.2 (2)1
(3)液体的密度 (4)C、D
【解析】【解答】解:(1)由甲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物体A的重力G=4.2N,(2)由图乙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3.2N, 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1=G﹣F拉=4.2N﹣3.2N=1N;(3)图乙中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1=1N,
图丙中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2=G﹣F拉′=4.2N﹣3.4N=0.8N, 所以F浮1>F浮2;
又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
所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4)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要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使物体的体积相同,密度不同,并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C、D两物体的体积相同,但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所以物体的密度不同,因此选择C、D.
第 25 页 共 35 页
故答案为:(1)4.2;(2)1;(3)液体的密度;(4)C、D.
【分析】(1)首先明确测力计的分度值,读出物体A的重力大小;(2)根据公式F浮=G﹣F计算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根据公式F浮=G﹣F分别计算出物体浸没水和酒精中的浮力,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出结论;(4)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知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要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使物体的体积相同,并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 18.【答案】(1)速度 (2)A
(3)B被撞的距离大小 (4)高度
(5)当物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6)相同
【解析】【解答】解:(1)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因此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2)该实验研究的主体是小球A,研究的是小球A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3)该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B被撞距离的远近体现的,B被撞的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被撞的越近,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小,这里采用了转换法的思想;(4)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碰撞前A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大小是通过控制小球A在斜面上的高度改变的;(5)同一物体A从斜面高处滚下,高度越大,物体B被撞得越远,说明动能越大,可得结论为:当物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6)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多次让不同质量的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控制了小球的速度相同,应改变物体A的质量.
故答案为:(1)速度;(2)A; (3)B被撞的距离大小; (4)高度;(5)当物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6)相同.
【分析】(1)动能的决定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速度,要利用控制变量法去研究.研究与速度关系时要保证质量相同,速度不同.研究与质量关系时,要保证速度相同,质量不同.(2)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小球从高处滑下时具有动能;(3)根据转换法分析;(4)高度不同,小球滑到平面时的速度不同;(5)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6)研究与质量关系时,要保证速度相同,质量不同. 19.【答案】(1)水平 (2)0.15 (3)A
(4)F3L3+F2L2
【解析】【解答】解:(1)为了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杠杆平衡条件为:F1l1=F2l2 .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1.5N×0.1m=1N×L2 ,
得:l2=0.15m;(3)A.铁架台自身的重力足够大目的使杠杆稳定,但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故A符合题意;
B.单个钩码的重力不完全相等,则多个钩码总重力无法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悬挂钩码的绳套重力偏大,会对力的真实值有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会影响杠杆的灵敏,对测量结果造成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4)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格的长度为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右侧F3L3+F2L2=2G×2L+2G×4L=12GL;杠杆左侧F1L1=4G×3L=12GL,故左侧等于右侧,故F3L3+F2L2=F1L1 .
第 26 页 共 35 页
故答案为:(1)水平;(2)0.15;(3)A;(4)F3L3+F2L2 .
【分析】(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重力的方向跟杠杆垂直),同时能够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因此在此实验中我们应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解答;(3)对各选项分析解答;(4)无论两侧挂几组钩码,每一组都有自己的力与力臂,因此,求出每一个力与相应力臂的乘积,再相加,就是整个这一侧的结果,同样表示出另一侧,看两者是否平衡. 20.【答案】(1)2.3;87% (2)一 (3)小明
【解析】【解答】解:(1)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3N; 第三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
=
×100%≈87%;(2)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知,同一滑轮组,物体越
重,机械效率越高.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是在额外功相同时,人越多,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故符合题意;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是通过减小额外功来增加机械效率的,故不符合题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是通过减小摩擦来增加机械效率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方法一与与本实验同理;(3)根据η= 正确.
故答案为:(1)2.3;87%;(2)一;(3)小明. 【分析】(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该先看分度值再读数; 根据W有用=Gh算出有用功,根据W总=Fs算出总功,根据η=
算出机械效率;(2)对于改变滑轮组
=
=
=
知机械效率与高度无关,故小明的
机械效率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减轻动滑轮质量、加润滑油减小摩擦,这些方法可以减少额外功,提高机械效率;二是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在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有用功,从而提高机械效率.据此分析.(3)根据η= 21.【答案】(1)匀速直线 (2)1.25;80.6% (3)省力
(4)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解析】【解答】解:(1)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应沿斜面匀速拉动物体;(2)有用功W有=Gh=5N×0.25m=1.25J,
总功:W总=Fs=3.1N×0.5m=1.55J, η=
=
×100%=80.6%;(3)通过比较发现,实验1中力最小,实验3中力最大,而实验1中
=
=
=
来分析.
斜面最缓,实验3中斜面最陡,
第 27 页 共 35 页
故可得:在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倾斜程度较缓较省力;(4)由数据分析可知,三次实验中,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故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2)1.25;80.6%;(3)省力;(4)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分析】(1)沿斜面拉动物体时,应使其做匀速运动;(2)根据W有用=GH算出有用功;由机械效率的计算式可求得机械效率;(3)通过分析表格可看出,实验1中所用的力最小,而实验1中斜面较缓;(4)通过比较三次实验可发现斜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22.【答案】(1)断开
(2)由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或选用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 (3)不同
【解析】【解答】解:(1)为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小燕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她实验时选择的两个灯泡规格相同,实验器材太特殊,且只测量了一组数据,实验次数太少,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3)根据归纳法的要求,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选用不同的规格的灯泡,多次实验,比较多组数据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故答案为:(1)断开;(2)由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或选用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3)不同.
【分析】(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应用归纳法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选用的样本要有代表性,二是样本数量要足够多. 23.【答案】(1)A;D (2)材料 (3)小
【解析】【解答】解:(1)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要选取的电阻丝必须长度相同、材料也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A、D两电阻丝;(2)C、F两电阻丝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分析比较C、F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可探究电阻跟导体的材料的关系;(3)实验中通过电流表示数大小反映电阻大小,电流表示数越大,说明电阻丝的电阻越小. 故答案为:(1)A;D;(2)材料;(3)小.
【分析】(1)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是否有关,应控制其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变;同理要想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是否有关,应控制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同;(2)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是要研究两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个因素有关,就要控制这两个因素不同,同时也要控制两导线其它因素相同;(3)在此实验装置中,运用转换法,电阻的大小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大小来判断.
24.【答案】(1)
(2)断开 (3)B (4)电阻断路
第 28 页 共 35 页
(5)0.36;在电阻不变时,电阻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成正比 (6)
R0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实物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如下所示: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该
位于阻值最大处即B端.(4)经分析,闭合开关,同学们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原因可能是电阻断路.(5)第4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图中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则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36A,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 ﹣﹣﹣
=
=5Ω,即电压与对应的电流之比为定值上,即能够得出的结论:在电阻不变时,电阻的电压
与通过的电流成正比;(6)实验步骤:
A: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滑至a端,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1; B: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滑至b端,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2;
C:在A中,电路中只有待测电阻Rx , 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电源电压U=I1×Rx , ﹣﹣﹣﹣① 在B中,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规律和欧姆定律,电源电压U=I2×(Rx+R0)﹣﹣﹣﹣﹣② 由①②得:Rx=
R0 .
故答案为:(1)见上图;(2)断开;(3)B;(4)电阻断路;(5)0.36;在电阻不变时,电阻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成正比;(6)
R0 .
【分析】(1)根据实物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2)(3)为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该位于阻值最大处;(4)若电流表示数为0,说明电路可能断路;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则与电压表并联的支路以外的电路是完好的,则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断路了;(5)根据图中电流表小量程读数,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6)题中给出了一个定值电阻R0和一只电流表,要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可分别将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和最大值,分别记对应的电流,根据串联电阻的规律和欧姆定律,由电源电压不变得出Rx的阻值. 25.【答案】(1)断开的
(2)解:电流表选用0~0.6A的量程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选用0~15V的量程与电阻箱并联,变阻器按
第 29 页 共 35 页
一上一下接入电路中,如下所示:
(3)B
(4)电阻的倒数 (5)0.12;40
【解析】【解答】解:(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S应该是断开的;(3)当电阻箱R0的阻值变小时,根据分压原理,电压表示数变小,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要控制电压表示数不变,为了完成该实验研究,应增大电压表示数,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应减小变阻器的电压,由分压强原理,变阻器连入电路 中的电阻变小,该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向B端滑动.(4)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电流与电阻的倒数成正比;故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以电流I为纵坐标,以电阻的倒数为横坐标,使图象完全在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上.(5)图乙中电流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12A,由欧姆定律:电压表示数:U表=I1R1=0.12A×50Ω=6V不变, 坐标点是(0.04,0.20),
=0.04Ω﹣1 , R0=25Ω,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0.20A, 由欧姆定律I=
得,电阻箱R0两端的电压U0=IR0=0.20A×25Ω=5V,
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滑=U﹣U0=9V﹣5V=4V,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R滑=
=
=20Ω,
由图象可知,变换错误数据点之前,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滑′=U﹣UV=9V﹣6V=3V,电压表示数为变阻器电压的 R0=2×20Ω=40Ω
故是将R0的阻值由40Ω变换为错误数据点对应阻值时,未调节滑片P就读取电流而造成的. 故答案为:(1)断开的;(2)如上所示;(3)B;(4)电阻的倒数;(5)0.12;40.
【分析】(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为保护电路,开关S应该是断开的;(2)电流表选用0~0.6A的量程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选用0~15V的量程与电阻箱并联,变阻器按一上一下接入电路中;(3)先根据分压原理确定当电阻箱R0的阻值变小时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根据研究电流与电阻有关系时,要控制电压表示数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4)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电流与电阻的倒数成正比,据此回答;(5)根据图乙电流表小量程读数,根据欧姆定律求电压表示数; 根据点(0.04,0.20)的坐标,求出R0的大小,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求出变阻器连入电路
=2倍,根据分压原理,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为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阻的2倍,即为
第 30 页 共 35 页
中的电阻大小;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求出变换错误数据点之前定值电阻的大小. 26.【答案】(1)断开;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B (2)10
(3)温度;1.5
【解析】【解答】解:(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闭合开关,向A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能使滑动变阻器的增大变大,根据I= 数变大;
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A、若电源有故障,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无示数,故A错误;
B、若电阻R有故障,若断路,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若短路,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故B正确;
C、若滑动变阻器有故障,两表同时有示数或无示数,故C错误.(2)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示数为0.26A,灯泡的电阻R=
=
=10Ω;(3)由于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不是定值,随温度变化而变
知,电流变大,电流表的示
化,因此灯泡的I﹣U变化图象不是一条直线.
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灯泡额定电压3V所对应的电流为0.5A,灯泡额定功率P=UI=3V×0.5A=1.5W. 故答案为:(1)断开;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B;(2)10;(3)1.5.
【分析】(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滑动变阻器移动遵循“近小远大”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流的变化;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常见的电路故障现象有:断路与短路,根据电路故障现象分析电路故障原因.(2)根据电流表的分度值,读出电流表的示数;根据R= 化而变化.
由图丙所示图象求出灯泡额定电压所对应的电流,然后由P=UI求出灯泡额定功率.
27.【答案】(1)解:滑动变阻器我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滑动变阻器滑片P右移灯泡变亮,表明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滑动变阻器电阻减小,接法如图所示:
算出电阻;(3)灯泡电阻不是定值,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随温度的变
(2)A;C
A.小灯泡短路 B.滑动变阻器短路 C.小灯泡断路 D.滑动变阻器断路 (3)0.2;8;R2 (4)不合理
(5)没有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第 31 页 共 35 页
【解析】【解答】解:(2)连接电路时,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阻值应调至最大,即A端;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说明问题出在电压表两接线柱之间的电路,短路不对(这样电压表示数为0,电流表有示数),只能是小灯泡处断路,故选C;(3)电流表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电流表示数为0.2A;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灯泡的电阻为:R=
=
=8Ω;
电源有两节干电池组成,电源电压为3V,第一组灯泡两端的电压为0.5V,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3V﹣0.5V=2.5V,电流为0.16A,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R'=
=
=15.625Ω,故应选择R2;(4)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不
同电压下,温度不同,电阻也不同,所以求平均值是不合理.(5)实验时,分别把5Ω、10Ω、15Ω电阻接入原灯泡位置,立即闭合开关,原灯泡位置接入的电阻越大,分担的电压越大,没有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所以得到电流跟电阻不成反比.
故答案为:(1)如图;(2)A;C;(3)0.2;8;R2;(4)不合理;(5)没有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分析】(1)滑动变阻器我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2)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阻值应调至最大;闭合开关,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电路存在断路;电压表示指针不动,可能是与电压表并联的电路短路或电压表并联电路之外电路存在断路造成的;(3)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的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电阻;(4)灯泡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在不同电压下其电阻是不同的,所以取灯泡电阻的平均值无意义.(5)由欧姆定律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实验发现,电流跟电阻不成反比,没有控制好前提条件不变.
28.【答案】(1)如图:
(2)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 (3)5;0.625;1.25
(4)开灯时,灯丝的温度低,电阻相对较小,根据电功率公式P= 较高,灯丝易烧断
【解析】【解答】解:(1)电流表、灯泡、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流,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路图为:
可知,此时的功率较大,灯丝温度
;
第 32 页 共 35 页
2)由图象可知,随着电压、电流的增大,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大,小灯泡的电阻是增大的,说明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3)图象中B点对应的电压值为0.25V,电流值为0.05A,由欧姆定律可知,灯泡电阻值为R=
=
=5Ω;
当电压为2.5V时,甲图象中的电流值为0.25A,计算小灯泡的功率P甲=UI=2.5V×0.25A=0.625W;乙图象为一条直线,表明灯泡的电阻是不变的,则根据乙图象可知小灯泡的功率P乙= 开灯时,灯丝的温度低,电阻相对较小,根据电功率公式P= 高,灯丝易烧断.
故答案为:(1)如图;(2)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3)5;0.625;1.25;(4)开灯时,灯丝的温度低,电阻相对较小,根据电功率公式P=
可知,此时的功率较大,灯丝温度较高,灯丝易烧断.
=
=1.25W;(4)
可知,此时的功率较大,灯丝温度较
【分析】(1)电流表测出灯泡的电流,电压表测出灯泡两端的额定电压,从而测出额定功率,据此分析电路图的画法;(2)灯丝电阻受到温度的影响;(3)根据图象找出电流和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的大小;根据甲图象找出额定电压下的电流值,利用公式P=UI求出功率;根据P=
求出乙图中灯泡
的功率;(4)刚开灯时,灯丝温度低,电阻相对较小,功率较大,导致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过多,温度过高.
29.【答案】(1)断开;bc之间断路;0.32;5Ω (2)解:如图所示:
;
【解析】【解答】解:(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①由图甲知,电压表测Rx两端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不动,说明电路中有断路发生;
电压表与b点相连的那根导线改接到c点,电压表测总电压,电压表有明显偏转,说明由a、c两间到电源是通路,断路发生在Rx或R上;
若是ab间断路,甲图中电压表应有示数,由此可知断路发生在bc间,此时电压表串联入电路,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电流表无示数,符合题意;②由乙图知,电流表使用0﹣0.6A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32A, 根据I=
可得:Rx=
=
=5Ω;①由实验步骤,I2>I1 , 说明R与RY并联,闭合开关S1、(2)
S2时两者并联.只闭合开关S1时,只有R接入电路中,由此连接实物如图所示:
第 33 页 共 35 页
;②只闭合开关S1时,只有R接入电路中,且R最大阻值
为R0 ,
所以电源电压U=U0=I1R0 ,
闭合开关S1、S2时两者并联,通过RY的电流,IY=I2﹣I1 , 所以RY=
=
.
.
故答案为:(1)断开;①bc之间断路;②0.32;5Ω;(2)①如图所示;②=
【分析】(1)连接电路时,应断开开关;①由图甲,电压表测Rx两端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不动,说明电路中有断路发生;改接后,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明显偏转,说明电压表两接柱间到电源是通路,由此判断电路故障的原因;②根据电流表量程和分度值读出此时电流,根据I=
计算Rx的阻
值.(2)根据实验步骤,结合丙图和两次电路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根据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表达式.
30.【答案】(1)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转换法 (2)A;左 (3)乙、丙 (4)线圈匝数越多
【解析】【解答】解: (1)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属于转换法; (2)在甲图中可知,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开关、变阻器流向螺线管,根据安培定则,甲图中N极在磁体A端;若让B铁钉再多吸一些大头针,应增大电流的大小,由欧姆定律,应减小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左移动;
(3)研究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应控制线圈的匝数相同,改变电流的大小,应比较乙、丙两图,线圈匝数相同,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乙图中大于丙图,由欧姆定律,乙图中的电流小于丙图中的电流,吸引大头针的丙图中数量多,磁性强;
(4)在电流一定时,研究磁性强弱与匝数的关系,应改变匝数的多少,丁图中两个电磁铁串联,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相等,线圈匝数越多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量越多,磁性越强.
故答案为:(1)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转换法;(2)A,左;(3)乙、丙;(4)线圈匝数越多.【分析】(1)电磁铁的磁性强弱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反映,采用了转换法;
(2)判断通过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由安培定则确定其极性;若让B铁钉再多吸一些大头针,应增大电流的大小,结合欧姆定律回答;
(3)根据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控制线圈匝数相同,研究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4)根据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控制电流相同,研究与线圈匝数多少的关系. 31.【答案】(1)
第 34 页 共 35 页
次数 1 2 3 5 6 7
开关 断开 闭合 闭合 闭合 闭合 闭合 磁场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上 导体ab的 运动方向 向右运动 向右运动 向左运动 向下运动 向上运动 向左运动 电流表指针 的偏转方向 不偏转 向左偏转 向右偏转 不偏转 不偏转 向左偏转 (2)闭合;切割磁感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 (3)法拉第;发电.
【解析】【解答】解:(1)①实验1:断开的电路不会产生感应电流,所以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②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有关,当磁场方向不变时,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相反,由实验2和3得,实验3中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③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有关,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不变,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相反,由实验7和3得,实验7中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
(2)由实验得到: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方向有关.
(3)“磁能生电”的科学家是法拉第发现的,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发电机. 故答案为:(1) 次数 1 2 3 5 6 7 开关 断开 闭合 闭合 闭合 闭合 闭合 磁场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上 导体ab的 运动方向 向右运动 向右运动 向左运动 向下运动 向上运动 向左运动 电流表指针 的偏转方向 不偏转 向左偏转 向右偏转 不偏转 不偏转 向左偏转 (2)闭合;切割磁感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3)法拉第;发电. 【分析】(1)根据电磁感应定义和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
(2)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方向有关.
(3)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发电机.
第 35 页 共 3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