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以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为例

2020-01-29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33卷第2期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V01.33 No.2 2012 Journal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浅析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 以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为例 李兴玲 ,尚春雷 ,徐强 (1.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266033;2.青岛瑞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青岛266071) 摘要: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规划与设计以及赛后利用等问题引起了 大众的再思考.对青岛奥帆中心的总体规划、建筑特色、赛后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青岛奥帆中心的赛前和 赛后的规划设计进行比较总结.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奥运建筑与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建筑的建设和利用方面提 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奥运场馆;青岛奥帆中心;场馆规划;建筑设计;赛后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4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602(2O12)02一oO47—05 Brief analysis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Olympic venues and post_。game use Take Qingdao Olympic Sailing Center for example LI Xing-ling ,SHANG Chun-lei ,XU Qiang (1.School of Architecture,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 266033,China; 2.Qingdao Ruidu Architecture Design Co.,Ltd.,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post—Olympic era since Beij ing Olympics ended.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Olympic venues,including the use,have aroused the thinking of the publi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and sum up th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use of Qingd— ao Olmypic Sailing Center through analysing the overalI planning,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post-game use,whi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0一 lympic architecture and large sports venues. Key words:Olympic venue;Qingdao Olmypic Sailing Center;planning of sports facilities;ar- chitectural design:post—game use 当奥运这场体育盛宴结束之后,那些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奥运建筑的再利用逐渐被提上议程.青岛奥运 帆船中心(以下简称奥帆中心)是29届奥运会举行帆船比赛的场馆.作为奥运场馆,它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以及赛后的利用对青岛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成功与不足都值得思考. 收稿日期:2010—12—15 作者简介:李兴玲(1985一),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mail:tixingling2008@163.corn, 50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 亲水性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建筑如何引导人进行亲水活动,同时形式与色彩也与滨海环境相融合.帆船 赛之前的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运用,如奥运分村建筑的整个面都采用了浅蓝色玻 璃幕,虽然是高层建筑,但看起来却很轻巧、通透.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建筑形象很活泼,建筑体量都不大, 采用现代手法,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穿插、变形,屋顶造型大量的弧线利用,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的灵动, 符合滨水建筑的形象. 2.3先见性空间设计 为奥运帆船赛服务是奥帆中心诞生的原因,但不是它唯一的功能.赛期是短暂的,建筑是长久的,先见 性的功能安排是奥运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据了解,奥帆中心的主体建筑在设计初期就定下了赛后的 用途,所以现在看到的是既满足比赛需要又便于赛后利用的建筑作品.奥运分村按酒店功能设计的运动员 公寓,以双人标准间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套房做管理办公用,可同时容纳700人食宿.现在的奥运分村已经 变成了海尔洲际酒店.行政管理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6 817 m2,地上3~6层,地下1层.该中心赛时功能包 括赛场管理办公区、餐厅、码头管理机构、安保机构办公区、比赛管理中心、贵宾接待(VIP)等6个功能区. 赛后将成为国家航海运动学校及海上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员中心(16 613 m2)赛后为娱乐设施,媒体中心 (7 818 m )赛后为游艇俱乐部,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5 800 m2)赛后为影城. 2.4绿色、节能 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是世界建筑的趋势,也是我国“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宗旨所提倡的.奥帆中心 的建筑响应绿色节能的要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运动员中心使用了海水源热泵技术,这是一项比较 先进的技术.它利用深海海水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把凉爽的海水通过泵打人建筑内的管道 里,海水在管道里循环,给建筑降温,冬天海水还将给建筑供暖.据了解,作为一项较为先进的技术,海水源 热泵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多见.奥帆中心除了采用了海水源热泵空调,还有太阳能空调、风能和太阳 能路灯等先进技术.据介绍,奥帆中心共安装了41盏风能路灯,每盏可供55 w钠灯每天照明8 h,每年 节电约6 570 kW・h.这里还安装了太阳能景观灯168盏,每盏可供35 w钠灯每天照明8 h,每年节电 约17 000 kW・h.风速达到3 m/s时,风能路灯顶部的风车就会转起来,而开展帆船比赛的风速下限也是 3 m/s,当风车转起来的时候,运动员就可以到海上训练或者比赛。。J. 3赛后利用 现代奥运建筑对举办国家或举办城市来说都是财政消耗很大的项目,它们的赛后维护也是一项很大 的财政支出.青岛市曾邀请吴良镛等大师为奥帆中心的赛后利用把脉,最后确定了l6字方针“水上运动、 休闲娱乐、健身康体、商业开发”.从现状来看,奥帆中心成功地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青岛开放的城市景 观,成为可欣赏、可停留、可运动、可娱乐、可餐饮的城市空间,成为青岛海岸线上新的旅游景点.它的成功 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 3.1延续帆船文化。宣扬奥运精神 青岛致力于打造“帆船之都”的形象,奥帆赛的举行推动了这一进程.青岛与帆船有着深厚的渊源,共 和国第一个航海基地就是建立在青岛.尤其是奥帆赛举行之后,帆船文化在青岛更加深厚.初期规划就把 行政管理中心的赛后功能定位为国家体育总局青岛帆船训练学校,场馆媒体中心为游艇俱乐部,这样奥帆 中心就变成了集训练、竞赛、休闲、科教为一体的海上运动中心.赛后新建的帆船博物馆是帆船运动的一个 宣传站,也是青岛奥运记忆的一个载体.奥帆比赛结束了,但是帆船运动并没有结束,帆船比赛所体现的开 放、自信、冒险、自由、高贵、拼搏的奥运精神仍在继续. 3.2举办海洋文化节,增强大众亲切感 奥运场馆赛后大部分是人去楼空,人们对场馆没有进一步的了解,缺少感情上的认知.青岛举行海洋 文化节,在文化节期间举行大量的活动,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兴趣性.赛后新建的海上大剧院是为海景实景 演出而量身打造的.通过海洋文化节,更多的人对场馆有了深人的了解,开始喜欢到奥帆中 t3来举行活动, 场所空间逐渐活跃起来拥有了生命力. 第2期 李兴玲,等:浅析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一以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为例 51 3.3构成商业圈。集聚人气 奥帆中心启动之初资金短缺,为了获得充足 的建设资金,故将赛场之外的3个地块转让了出 去.赛时这些地块为临时场馆设施,赛后建立了心 海广场和百丽广场、高档居民住宅.心海广场是集 吃喝玩乐于一体的高级娱乐休闲场馆,百丽广场 与海信广场隔街相望,构成青岛沿海高档商业圈. 以媒体中心为起点伸向海中的主防波堤全长534 m,宽47 m,这里曾经是奥帆赛历史上第1个陆 上观赛平台,现在被开发成为酒吧风情街[ ](见图 9).运动员中心(现为娱乐会所)和后勤供给与保 障中心(现为影院与KTV)与新建的休闲娱乐场 所融为一体,为奥帆基地集聚了不少人气. 图9情人坝酒吧街 3.4发展奥运旅游。融入海岸线旅游链 东京的代代木、慕尼黑的奥体公园都成了旅游景点,奥运建筑、奥运场馆成为景点我国不是首创.鸟巢 和水立方可以成为北京旅游景点的“新星”,奥帆中心也可以成为青岛旅游景点的“新星”.奥帆中心具有得 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充分利用奥运留下的资源,将其与八大关、栈桥等传统景观连为一体,青岛的沿海旅 游变得更加丰富. 4结束语 作为一个奥运场馆,奥帆中心在规划上不仅充分结合了周围环境,而且提前考虑到赛后的利用;在建 筑设计上从当地环境中汲取灵感,灵巧的设计不仅满足了比赛的需要还便于赛后的功能转变.赛后的利用 结合城市特色,将奥运旅游融人到城市旅游体系,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解钧,徐浩,唐佳,等.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J].建筑学报,2008(7):72—77. XIE Jun,XU Hao,TANG Jia,et a1.Qingdao Olympic Sailing Cente[J].Architectural Journal,2008(7):72—77. E23 张肖淑.滨水大型公共建筑亲水性设计研究:以青岛奥帆中心为例[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7. ZHANG Xiao-shu.Waterfront large public buildings hydrophilic:Take the Qingdao Olympic aSiling Center as the example[D].Qingd— ao: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07. [3]高鹏.科技奥运:青岛奥帆中 11,演绎绿色节能典范[J].广西城镇建设,2008(3):101一i02. GAO Peng.High-tech Olympics:Qingdao Olmypic Sailing Center which deducts model of green energy[J].Cities and Towns Con— struction in Guangxi,2008(3):101—102. [4]魏一平.青岛:离“帆船之都”有多远[EB/0L].(2008—10—24)[2010—11—30].http://news.qq.com/a/20081024/O01602.htrrL WEI Yi-ping.How far Qingdao is from the metropolis of sailing ship[EB/OL].(2008—10—24)[2olo—II一3o3.http://news.qq.corn/a/ 2O08lO24/0O1602.htrrL (英文校审刘学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