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往生活污水中通入空气进行曝气,持续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褐色絮凝体,该絮凝体主要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可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并易于沉淀分离,从而得到澄清的处理出水,这种絮凝体就是活性污泥
组成:
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 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
③由污水挟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惰性有机物质(含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Mi);
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ii) 评价指标:
一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包括: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简称MLSS=Ma+Me+Mi+Mii,是指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简称MLVSS=Ma+Me+Mi,是指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部分的浓度。
MLVSS与MLSS的比值用f表示,即f=MLVSS/MLSS;f值一般取0.75左右。 二是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其评价指标。
①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以%表示
;②污泥容积指数SVI=SV(ml/l)/MLSS(g/l)简称污泥指数,是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三是活性污泥的活性评定指标。
比耗氧率,SOUR,简称OUR,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是mgO2/(gMLVSS·h)或mgO2/(gMLSS·h),一般为20摄氏度下8~20mgO2/(gMLVSS·h)。
污泥龄、BOD-污泥负荷、BOD-容积负荷
2、污泥龄、污泥负荷的概念。
污泥龄: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生成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也是曝气池内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从工程上来说,在稳定条件下,就是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出剩余污泥量之比。即θc=VX/△X;
BOD污泥负荷率Ns: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kgBOD
3、活性污泥微生物增长的基本方程如何推导?
单位曝气池容积内活性污泥的净增值速度是微生物合成速度与内源代谢速度之差:(dX/dt)g=(dX/dt)s-(dX/dt)e
微生物合成速度等于有机物的利用速度乘以产率系数: (dX/dt)s=Y(dS/dt)u
内源代谢速度等于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乘以衰减系数: (dX/dt)e=Kd*X
因此,活性污泥的净增值的基本方程为: (dX/dt)g=Y(dS/dt)u-Kd*X
4、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①初期吸附去除(内源呼吸期);②微生物的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③活性污泥沉淀分离
环境因素:①营养物质(C、N、P、无机盐类及某些生长素等);②溶解氧(不低于2mg/l,局部不低于1mg/l,过高耗能,过低降低污泥活性);③pH值(6.5~8.5);④温度(15~30度);有毒物质(重金属离子,酚类,氰)。
5、如何理解莫若方程?
高浓度有机底物条件下,有机底物以最大的速度进行降解,而与有机底物的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关系。有机底物的降解速度与污泥浓度有关,呈一级反应关系。
有机底物的降解与有机底物浓度呈一级反应关系,有机底物的含量已成为有机底物降解的控制因素。这种条件下,混合液中有机底物浓度不高,微生物增殖处于减衰增殖期或内源呼吸期,微生物酶系统多未被饱和。
6、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流程、主要特点。
原污水从曝气池首端进入池内,由二沉池回流的污泥也于此同步注入,污水与回流污泥在池内呈推流形式流动至池的末端然后进入二沉池,经二沉池处理后的污水与活性污泥分离,剩余污泥排除系统,回流污泥回流至曝气池。
特征:有机物在池内的降解,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一个从池首端的对数增长到池末端内源呼吸的完整生活周期。由于有机污染物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因此在池首端溶解氧浓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不足,在池末端溶解氧浓度充足。
7、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有哪些,有何特点?
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供氧量沿池长逐步递减,使其接近需氧量。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特点是污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曝气池,有机物负荷及需氧量得到均衡,一定程度地缩小了需氧量与供氧量之间的差距,有助于降能,又能够比较充分的发挥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降能功能,污水分散均衡注入,又提高了曝气池对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将活性污泥对微生物的降解分为两个过程,吸附与代谢稳定,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中进行。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进入曝气池内的水很快被混合液稀释均化,将原水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降到最小。各部分有机物与微生物的比值相同,负荷率较高。需氧速度均衡。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BOD—SS 负荷低,曝气反应时间长,活性污泥在池内
长期处于内源呼吸期,剩余污泥少且稳定,勿需再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是污水、污泥综合处理设备。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BOD—SS 负荷高,曝气反应时间短,处理效果差,为不完全处理活性污泥法。
深水曝气和深井曝气:曝气池水深大,氧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小,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可以处理较高浓度的废水。
8、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主要特点有哪些?
主要特点是:污水与回流污泥进入曝气池后立即与池内混合液充分混合,池内混合液水质与处理水相同。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特别是浓度较高的有机废水。污水在曝气池内分布均匀,各部位水质相同,微生物群体组成和数量几乎一直,各部位有机物讲解工况相同,因此,通过对f/m值的调整,可将整个曝气池内的工况控制在良好的状态。需氧速率均衡,动力消耗低。
9、氧化沟的工作原理与特征有哪些?常用的氧化构的类型有哪些?
氧化沟是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改型和发展,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构造方面:
一般呈环状沟渠型,平面多为椭圆或圆形,池厂可达几十米甚至百米。在曝气装置的推动下动,混合液在其中作不停的循环流动。
单池进水只需设一根进水管,双池以上平行工作时应设配水井和自动控制装置。出水采用可升降式溢流堰,以调节池内水深。交替工作时溢流堰应能自动启闭。
氧化沟内的流态是完全混合式的,但是又具有某些推流式的特征。 工艺方面
可考虑不设初沉池,也可考虑不设二沉池,使氧化沟与二沉池合建,可省去污泥回流装置。氧化沟的BOD负荷低,同活性污泥法的曝气系统类似,对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龄一般可达15~30d。可以让繁殖世代时间长,增值速度慢的微生物,在氧化沟内发生硝化反应,如设计运行得当,氧化沟具有反硝化效果。排出的污泥趋于稳定,可以省去污泥消化池。
常用的氧化沟系统有卡罗塞carrousel氧化沟;交替工作氧化沟系统;二沉池交替运行氧化沟系统;奥贝尔orbal氧化沟系统;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
10、SBR工艺的基本操作工序。
按运行次序,一个周期可分为5个阶段,即:
进水:污水注入之前,反应器中残存着高浓度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污水注满后在进行反应(即非限定性曝气),反应器起水质调节池的作用。
反应:包括曝气与搅拌混合。
沉淀:停止曝气或搅拌,是混合液处于停止状态,活性污泥与水分离。 排水:经过沉淀后产生的上层清液作为处理水排出,一直排放到最低水位,底部沉降的活性污泥大部分作为下个周期用,排水后还可根据需要排放剩余污泥。
待机:在处理水排放后,反应器处于停滞状态,等待下一个周期开始的阶段。
11、AB法工艺的流程和主要特征。
流程:进水-格栅-沉砂池-曝气池-中间沉淀池-曝气池-二沉池-出水;污水经过沉砂池进入A段系统,在A段曝气池中短时间停留,进入中间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中间沉淀池出水进入B段系统,污水在B段系统完成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主要特点:
全系统共分为预处理段、A段、B段等三段。
预处理段设格栅、沉砂池等简易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A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由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
A段和B段各自拥有独立的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每段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特的,适于本段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
12、双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画图说明)
①在气液两相接触的界面两侧存在着处于层流状态的气膜与液膜,在其外侧分别为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两个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气体分子以分子扩散方式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与液膜从而进入液相主。
②由于气液两相的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其中物质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不存在浓度差,也不存在传质阻力,气体分子从气相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阻力仅存在于气液两层层流膜中。
③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液膜中也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他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④氧难溶于水,因此,氧转移决定性的阻力又集中在液膜上。因此,氧分子通过液膜是氧转移过程中的控制步骤,通过液膜的转移速率,是氧转移过程的控制速率。
13、提高氧转移速度的措施有哪些?
提高氧的总转移系数:加强液相主体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度,加速气液界面更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
提高Cs:提高气相中氧的分压,如采用纯氧曝气、深井曝气等。
14、氧转移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气相中氧的分压梯度、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水温、污水性质及水流紊流程度
15、除磷脱氮的基本原理
除氮原理:在未经处理的新鲜污水中氮主要以有机氮存在,还有少量氨态氮。有机氮在氨化菌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这一过程称为氨化反应。在硝化菌作用下,氨态氮进一步分解氧化,首先在亚硝化菌作用下,是氨转化为亚硝酸氮,亚硝酸氮在硝酸菌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在反硝化菌
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
除磷原理:是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能够过量的,超过其生理需要的从外部环境中摄取磷,并将磷以聚合的形态贮存在细菌体内,形成高磷污泥,将这些含磷量高的污泥排出系统,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聚磷菌对磷的过剩摄取: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有氧呼吸不断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能量为ADP所获得并结合磷酸合成ATP,从而吸收大量的磷酸盐。
聚磷菌的放磷:在厌氧状态下,聚磷菌的ATP水解为ADP,放出磷酸和能量。 这样聚磷菌具有在好氧条件下过剩摄取磷,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的功能,生物除磷就是利用这一功能开创的。
1、生物膜的构造及其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生物膜是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有机物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内进行。
2、膜处理法的工艺特征有哪些?
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优点:耐冲击负荷 、生物量多、污泥易沉降、能处理低浓度污水、维护运行简单、节能
缺点:基建投资较大、出水澄清度低、生物量难控制、处理效率略低于活性
污泥法
3、普通生物滤池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4、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水回流有何目的?
均化与稳定水质,稀释污水降低有机负荷。
保持较高生物膜活性(接种、增氧)向生物膜连续接种,促进生物膜生长, 增加水的溶解氧,改善水的腐化状态。
改善卫生状况:增大水力负荷,促进生物膜脱落,防止生物膜堵塞和滋生蚊蝇。
5、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水回流和污泥回流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
6、两段高负荷生物滤池如何避免负荷不均的现象?
7、塔式生物滤池和曝气生物滤池在工艺上有何特点?
塔式生物滤池:
充氧效果好:通风情况良好,水的紊流强烈,三相充分接触,传质速度快 负荷高:水力负荷 80-200m3/m2·d,BOD 负荷可达1000-2000 BOD5/m3, 但不易过高 滤层内部分层:有助于有机物降解 处理量不宜大
曝气生物滤池:
占地少、基建省(不设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 出水效果好(SS、BOD5〈10mg/L) 氧的传输效率高,供氧动力能耗低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易挂膜、易管理(不产生污泥膨胀、抗冲击负荷) SS不能高,水损大,反冲水量大,产泥量稍多。
8、生物转盘与生物接触氧化的工艺特征与工艺流程。
9、生物流化床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类型。
1、简述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2、扼要讨论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因素。
3、比较厌氧生物法与好氧生物法的优缺点。
4、根据温度不同,消化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何区别?
5、你认为哪种厌氧反应器最有优势?为什么?
两相生物反应器:利用厌氧细菌的各自特点,采用相分离技术,通过分别控制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运行参数,供给它们各自的最佳生态条件,产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在各自独立的反应器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稳定性,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1、稳定塘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适用什么条件?)稳定塘如
何净化污水?
好氧塘:深度较浅,一般不超过0.5m,阳光能够透入塘底,主要有藻类供氧,全部塘水都处于好氧状态,由好氧微生物起有机物降解与净化作用。
兼性塘:塘水较深一般在1m以上,从塘面到0.5m左右,阳光能够透入,藻类光合作用旺盛溶解氧比较充足,呈好氧状态。塘底为沉淀污泥处于厌氧状态。介于好氧与厌氧之间为兼性区,存活大量的兼性微生物。兼性塘的污水净化是由好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协同完成的。
厌氧塘:水深一般在2m以上,有机负荷高,整个塘基本都呈厌氧状态,在其中进行水解产酸以及甲烷发酵等厌氧反应过程。净化速度低,污水停留时间长。
曝气塘:池深一般在2m以上,由表面曝气器供氧,并对塘水进行搅动,在曝气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深度处理塘:多采用低负荷好氧塘的形式,并在其中放养水生动植物,强化处理效果。进一步降低BOD、COD,去除细菌、藻类和氮、磷。
2、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有哪些优缺点?
3、什么叫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采用土地处理污水有哪些优缺点?
1、污泥来源于哪里?处理方案大致有哪些?
初沉污泥(含水率95%-97%),剩余活性污泥(99%以上),腐殖污泥,消化污泥 ,化学污泥
1.生污泥→浓缩→消化→自然干化→最终处置 2.生污泥→浓缩→自然干化→堆肥→最终处置 3.生污泥→浓缩→消化→机械脱水→最终处置 4.生污泥→浓缩→机械脱水→干燥焚烧→最终处置 5.生污泥→湿污泥池→最终处置 6.生污泥→浓缩→消化→最终处置
2、污泥含水率变化对体积有何影响?
污泥含水率从97.5%降低到95%时,污泥体积减少一半。
3、污泥消化池由哪几部分构成?为何要设溢流装置?
污泥的投配,排泥及溢流系统 沼气收集与储存设备 搅拌、加热设备 消化池投配过量、排泥不及时或沼气产量与用量不平衡,会导致气压增大,压破顶盖。为了保持沼气池的气压恒定,必须设置溢流装置。
4、污泥的其他处置方法有哪些?
农肥、建筑材料、填地填海、土地利用及排海
其它
水体自净基本规律:
水体自净:污染物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净化机理:
物理净化作用:稀释、混合、沉淀与挥发,使浓度降低,但总量不减。 化学净化作用: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合成、吸附凝聚等过程,使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及浓度降低,但总量不减。
生物化学净化作用: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其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有机物无机化,有害物无害化,浓度降低,总量减少。
氧垂曲线
水质标准
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沉淀理论:
①颗粒沉速u的决定因素是ρg-ρy,当ρg<ρy时,u呈负值,颗粒上浮; ρg>ρy时,u呈正值,颗粒下沉; ρg=ρy时,u=0,颗粒在水中随机,不沉不浮。
②沉速u与颗粒的直径d2成正比,所以增大颗粒直径 d,可大大地提高沉淀(或上浮)效果。
③u与μ成反比, μ决定于水质与水温,在水质相同的条件下,水温高则μ值小,有利于颗粒下沉(或上浮)。
④由于污水中颗粒非球形,上式不能直接用于工艺计算,需要加非球形修正。
沉速
gyugd218上式即为斯托克斯公式。
LHtvu0Qu0qA表面负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用符号q表示。表面负荷的数值等于颗粒沉速uo,若需要去除的颗粒的沉速uo确定后,则沉淀池的表面负荷q值同时被确定。
沉砂池的作用: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形式:平流式、曝气沉砂池、钟式沉砂池、多尔沉砂池等
初次沉淀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的BOD5,55%的悬浮物 二次沉淀池: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类型: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 氧总转移系数 dCKLa(CsC)dt
KLaDLAKLKLXfV
A-气液接触面积 V-液体体积 Dl-扩散系数,决定于扩散物质和介质特性及温度
Xf-液膜厚度
修正系数a:污水中含有各种杂质,特别是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气液界面上形成一层分子膜,阻碍氧分子的扩散转移,为此引入一个小于1的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b:污水中含有盐类,使氧在水中的饱和度降低,引入另一个小于1的修正系数。
极限固体通量Gl:在浓缩池深度方向上,必然存在着一个控制断面,这个断面的固体通量最小。
生物膜:适应期、对数期、线性增长阶段、减速增长期、稳定期脱落期 污泥处理的目的是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浓缩、稳定、调理、脱水
污水机械脱水前预处理目的:改善污水脱水性能,提高机械脱水效果与机械脱水设备生产能力。
预处理原因:初沉污泥、活性污泥、腐殖污泥、消化污泥均由亲水性带负电的胶体颗粒组成,挥发性固体含量高,比阻大,脱水困难。为了将比阻调整到机械脱水较为经济与适宜范围内需要进行预处理。
污泥调理:破坏污泥的胶态结构,减少泥水间的亲和力,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方法:化学调理法、热处理法、冷冻法、淘洗法
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一般流速0.1m/s),同时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旋转流速0.4m/s ),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沉于池底的砂粒较为纯净,有机物含量只有5%左右,长期搁置也不至于腐化。
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计算
曝气池容积:
需氧量:
曝气量计算不考
污泥量:
二沉池:
消化池有效容积:
浓缩池面积:
沉砂池基本尺寸:
平流沉砂池:
污水在池内的最大流速为0.3m/s,最小流速为0.15m/s;
最大流量时,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不少于30s,一般为30~60s; 有效水深应不大于1.2m,一般采用0.25~1.0m,池宽不小于0.6m;
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当设置除砂设备时,可根据除砂设备的要求,考虑池底形状。
曝气沉砂池:
水平流速一般取0.08~0.12m/s。
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为4~6min;雨天最大流量时为1~3 min。如作为预曝气,停留时间为10~30min。
池的有效水深为2~3m,池宽与池深比为1~1.5,池的长宽比可达5,当池长宽比大于5时,应考虑设置横向挡板。
曝气沉砂池多采用穿孔管曝气,孔径为2.5~6.0mm,距池底约为0.6~0.9m,并应有调节阀门。
曝气沉砂池的形状应尽可能不产生偏流和死角,在砂槽上方宜安装纵向挡板,进出口布置,
应防止产生短流。
其它2
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称为总氮。凯氏氮是有机氮和氨氮之和。 生化需氧量BOD: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
BOD5与COD的比值称为可生化性指标。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生物处理。 ThOD>TOD>COD>BODu>BOD5>TOC
大肠菌群数是每升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数目。大肠菌群指数是查出一个大肠菌群所需要的最少水量。 菲利普斯方程工程意义
(1)分析溶解氧变化动态,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及其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流的有机物最大量。
(2)推算氧垂点位置及达到时间。 一级处理:去除悬浮物和少量BOD 二级: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 三级:进一步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氮、磷
格栅作用: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回转式、阶梯式、齿耙式格栅 反射板:消能、改变水流方向
斜板沉淀池不宜做二沉池:活性污泥粘度大,易堵塞斜板;厌氧消化产生气体干扰沉淀
贮泥斗的容积一般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对二次沉淀池,按贮泥时间不超过2h计。
活性污泥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摄取细菌是首次捕食者
吸附速度:
1、微生物活性程度:吸附凝聚功能
2、水力扩散程度与水动力学规律:接触程度
最适PH6.5-8.5,水温15-35,DO不低于2mg/l,过低对微生物生理活动产生不利,过高污泥易于老化。
SVI 70-150 缺乏活性;沉降性能不好;BOD污泥负荷0.5-1.5kg/kgMSS/d,SVI最高
选择器理论
丝状菌和菌胶团的比生长率和底物浓度的关系
作用——使选择器内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的发展菌胶团细菌,用生物竞争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污泥的发生和发展。 氧化沟曝气装置:横轴曝气(曝气转刷、曝气转盘)、纵轴曝气 供氧、混合、推动水流
总转移系数的倒数表示溶解氧从C提高到Cs所需要的时间
鼓风曝气空气扩散装置:微气泡、中气泡、大气泡、水力剪切、水力冲击、空气升液
微气泡(扩散板、扩散管、扩散罩)产生微小气泡,气液接触面积大,氧利用率高;气压损失大,易堵塞,空气应预先过滤处理
机械曝气:形成水跃卷入空气;接触界面更新空气中的氧转移;后侧负压抽吸 叶轮外缘速度4.5-5m/s,浸没度不大于4cm
生物膜:细菌藻类一类的微生动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滤料或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的膜状生物污泥。
生物膜成熟标志: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平衡和稳定状态。
高负荷生物滤池采用旋转布水器
塔式:层高不大于2.5,超高0.5,通风0.4-0.6 曝气生物滤池集生物降解、固液分离于一体
接触氧化池按曝气装置的位置分为分流式与直流式;按水流循环方法飞为填料内循环与外循环。
分流式是使污水在单独的隔间内进行充氧,在这里进行激烈的曝气和氧的转移过程,充氧后缓慢地流经填充填料的另一隔间,与填料和生物膜充分接触。直流式是直接在滤料底部曝气,在填料上产生上向流。 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理:
物理过滤、物理吸附与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与化学沉淀、微生物代谢作用
下的有机物分解 脱氮物理化学法
吹脱(NH3+H2O===NH4++OH-) pH<10.5 折点加氯、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电解等 除磷 混凝:铝盐、铁盐、石灰 硝化条件:
好氧条件,满足硝化需氧量,DO不低于1mg/l 温度20-30,低于15度硝化速度下降 最佳ph8-8.4,保持一定的碱度 污泥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 反硝化条件:
碳源BOD/TN>3-5,碳源充足。否则投加甲醇(不留难降解中间产物,反硝化速率高) Ph6.5-7.5
溶解氧0.5以下(厌氧条件下才能使硝酸盐还原,有些酶只有好氧条件下才能合成,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中生活为宜)
载体要求:强度、稳定性、亲疏水性、(带)电性、毒性、物理性状、便利性 慢速渗滤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壤(砂质土)和蒸发量小,气候温润的地区。
固体通量:浓缩池底部连续排泥造成的;污泥自重压密造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