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世论文功利主义教育论文: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
中对儿童教育的态度
摘要:《艰难时世》被认为是狄更斯的伟大小说之一,于1854年出版发行,小说的背景设在19世纪杜撰的伦敦的焦煤镇,此时正值英国大工业发展之时,这时的功利主义教育大行其道,小说中功利主义的代表葛擂硬灌输给孩子们事实教育致使毕周、汤姆和露易莎以各自悲惨命运收场。小说控诉了功利主义的毒害和扼杀人性的本质,然而西斯是代表光明、希望的情感教育的化身,小说的作者通过讽刺和批判功利主义教育的同时,呼唤情感教育的回归。
关键词:《艰难时世》;功利主义教育;情感教育 众所周知,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批判小说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艰难时世》被认为是他伟大作品之一。小说出版于1854年。故事的背景设在19世纪杜撰的伦敦焦煤镇。狄更斯以辛辣的笔触抨击了当时弥漫于社会的功利主义教育。葛擂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代表了19世纪功利主义教育的拥护者。他所创办的学校便是功利主义教育的发源地。他所教授的学生和孩子都成为了功利主义教育的牺牲品。汤姆和露易莎作为他的子女也没有逃脱他的教育的毒害,狄更斯安排他们二人最后的悲惨命运的结局便是对葛擂硬教育最好的控诉。毕周作为他的所谓杰出的学生代表,早年只接受事实教育,没有情感教育,毕周
接受了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金买卖关系的教育。“他用经济学丈量人性部分,致使他对自己的母亲毫无感情,在他父亲死后把他的母亲关在济贫院里。他变得自私,无情。就连葛擂硬在学校教授给他的功利主义教育的信条在毕周捉拿汤姆时,葛擂硬祈求毕周放汤姆一马,毕周反倒把功利主义的信条用在葛擂硬自己的身上。毕周不讲情面,只讲最大的效益。这对于葛擂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1]然而西斯这一人物的安排,则代表着作者对社会的希望所在,最终西斯代表的情感教育战胜了功利主义教育,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所在。
小说共分三部分,每一章都有一个标题,每个标题又层层递进,“播种”、“收割”、“入仓”意味着耕种当中收获的每一个过程,然而读完整部小说,整篇小说的情节却是葛擂硬种下功利主义教育的“种子”,到收获的季节,他的学生和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之后,却是悲惨的命运结局,不得不让读者感觉到作者从小说开头到结尾字里行间里都充斥着对功利主义教育的挖苦和讽刺。[2]小说一开头就是葛擂硬粉墨登场,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宣扬他的功利主义教育的信条,只讲事实,不讲情感。在葛擂硬看来,情感教育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怪物。最明显的例子是他让他的学生毕周回答马的定义,毕周的回答让读者感到吃惊。他能完全准确的回答出马的定义。“四足动物。草食类。四十颗牙齿,其中二十四颗
臼牙,四颗犬齿,十二颗门牙。春天换毛,在沼泽的地方还会换蹄子。蹄子很硬,但仍需钉上铁掌。从牙齿上可看出它的年纪”。[3](p4)这段叙述足以看出葛擂硬先生对学生的精确的事实教育,在葛擂硬的头脑中只有精确的冷冰冰的事实,没有一点情感,这为毕周对葛擂硬先生求情放过汤姆的情节而无动于衷埋下了伏笔。毕周的回答反应的是他接受事实教育的结果。在接下的情节发展过程中促使他形成了自私、无情的性格。不得不说毕周成为葛擂硬事实教育的牺牲品。然而,在小说的第一章里,狄更斯安排了西斯这一角色,西斯出生于马戏团,她的父亲也是马戏团的演员,在葛擂硬看来,马戏团就是毫无意义的怪物。西斯也是葛擂硬的学生,他让西斯回答马的定义,但是西斯回答不出葛擂硬要求的精确的定义。接着,葛擂硬又让西斯回答地毯的用处,然而西斯不能按照葛擂硬的事实的要求去考虑这个问题,西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也正是作者在小说开头安排了毕周与西斯两个截然分明的人物,其实作者在这是摆出事实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对立问题。在接下来的第三章当中,作者描写了汤姆和露意莎偷偷去看马戏团表演的节目被父亲葛擂硬强行带回的情节。在葛擂硬看来, “人从生到死的生活生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金买卖关系。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登上天堂的话,那儿也就没有我们的事”。人与人之间,除了现金买卖关系没有别的,因此,感情、幻想、义侠行为、
仁爱精神、娱乐嗜好之类这些与现金买卖无关的东西是要不得的,统统应该清除。基于这个原则,他只许用“事实”——就是能用来赚钱或与金钱收益密切相关的东西——来教育孩子们. 汤姆和露意莎在葛擂硬的教育下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扼杀了他们童年的天真,然而第三章的标题为“一个漏洞”。这里指出了葛擂硬的事实教育的局限,从汤姆和露意莎喜欢马戏团表演的节目可以看出‘漏洞’是指葛擂硬缺乏的情感教育。
接下来第15章当中,葛擂硬和露意莎的父女对话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葛擂硬的荒谬逻辑,他用惯用的数字求证露意莎嫁给庞德贝的美满婚姻的正确性,庞德贝是本小说的人物之一,他也是功利主义的代表,庞德贝的年龄比露意莎大30岁。葛擂硬说:“从威尔士搜集来的婚姻统计数字,倒是很重要的。在参考这些数字时,我发现双方年龄不相称的婚姻占大部分,而且在这些婚姻中,年龄较大的一方,差不多有四分之三是新郎。在大不列颠所属的印度土人中,在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以及在鞑靼的卡尔米客人中,旅行家供给我们的最好的估计方法,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说明这‘规律’的广泛性。”[3](p92)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狄更斯对葛擂硬的事实教育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美满的婚姻怎么能用数字来衡量和计算。而露意莎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听从了他
父亲的安排,同时也是为汤姆在庞德贝家谋得银行职员的职位嫁给了大她30岁的资本家庞德贝。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第二章中,露意莎嫁给庞德贝后,露意莎在家中没有女人留下的痕迹。小说中这样叙述:“没有什么美丽灵巧的小摆设,没有什么稀奇的小玩意儿,任何地方都没有一点小东西表示出她的影响。这间屋子现时正呆呆地对着坐在它里面的人,凄凉,孤寂,夸耀财富,古古板板,没有一点女性居住的迹象使它显得柔和一些,温暖舒适一些。”[3](p120)这段描述中透露出露意莎的天性早已被她受的教育扼杀了,她没有对她居住的住所产生任何影响。也很难看出她与庞德贝的情感交流。后来她喜欢上了詹姆斯赫德豪士。他是被派到焦煤镇参加葛擂硬党派的一员,他出身贵族家庭。他对露意莎很感兴趣。后来趁着庞德贝不在家与露意莎频频约会。露意莎最终跑回娘家向父亲坦白了一切,说她根本不爱庞德贝,她陷入了感情危机中。这样的结局引起了葛擂硬对自己信条的质疑,但还是大惑不解。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信条。庞德贝知道此事情后大为恼火,下定决心与露意莎离婚了。露意莎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再嫁。
汤姆作为葛擂硬的儿子也深受其害,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葛擂硬的冰冷的事实教育。他敢怒不敢言,对一切感兴趣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他变得游手好闲,在庞德贝银行公职后,染上赌博,盗窃了庞德贝银行150元钱,然而,这一犯罪事
实却嫁祸给一位名叫斯蒂芬布莱克普尔的工人。后来汤姆逃到马戏团里当了一名小丑。随后逃往美洲,后来,汤姆经历了悲惨境遇后明白金钱难以买到亲情。在回家的路上病死。汤姆的悲惨结局也是对葛擂硬的功利主义教育辛辣讽刺和鞭挞。
西斯出身马戏团,在小说的开头她也作为葛擂硬的学生出场,她回答不出葛擂硬给出的问题,但是她喜欢幻想,有感情,虽然西斯一度被勒令退学,但是由于她父亲弃她而去,西斯成为露意莎的好朋友。当露意莎回到娘家诉说她的情感问题时,西斯安慰她、照顾她,并且西斯亲自去找詹姆斯赫德豪士,用她自己的真诚和热情说服了詹姆斯赫德豪士,他最后决定离开焦煤镇。而小说的结尾,西斯嫁了人,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狄更斯在小说当中用了大量的描述赞扬西斯。西斯的结局也说明了她代表的情感教育战胜了功利主义的教育。
从以上汤姆、毕周和露意莎的悲惨命运结局分析,他们都是葛擂硬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牺牲品,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作者通篇都在讽刺和鞭挞功利主义教育。然而,西斯却是作者所推崇的。作者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就是作者寄托于这样一个代表着光明、希望的人物,其实她代表了有光明、希望的情感教育。只有情感教育的回归,人类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paul.m.ochojski, 艰难时世(评论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王彦军,功利主义的悲剧-重读狄更斯的《艰难时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8,(3).
[3]全增瑕,胡文淑.艰难时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