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_真题-无答案(793)

2022-09-25 来源:欧得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 (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 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物质生产劳动 B. 政治实践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科学实验 2.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D.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 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4.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 B. 矛盾分析法 C. 唯物史观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 主观联系 B. 必然联系 C. 本质联系 D. 因果联系

6. “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 9.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 可知性和不可知性

10.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1. 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12. “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3.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4.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 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D. 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其基本含义是 A. 抛弃 B. 既克服又保留 C. 纯粹的否定 D.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16.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7. 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A. 事物的度 B. 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 事物的属性 D. 事物的量 18. 部分质变是指

A.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 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 A.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B. 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 C. 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 D. 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

20.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灾区人民的顽强努力,历经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一个崭新的绵阳城矗立在世人面前。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

A. 多果一因 B. 同因异果 C. 一果多因 D. 同果异因 21. “大海捞针”是一种 A. 现实的可能性 B. 抽象的可能性

C. 现实性 D. 不可能性

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断体现了

A. 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 B. 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 C.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D.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3. 有人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命题

A.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 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 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D.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24. 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B.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25.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6.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 A. 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B. 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 C. 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D. 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

27.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起点是 A. 客观事物 B. 社会实践 C. 感性认识 D. 思维抽象

28. 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 C.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 规律的能动作用 29.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具有客观性 B. 是否具有强制性 C. 是否具有稳定性 D. 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存在

30.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A. 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 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 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31.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 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 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 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 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32. 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说明意识具有

A. 目的性和计划性 B. 对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C. 能动创造性 D.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3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 A. 实践 B. 规律 C. 意识 D. .人

34. 中国跨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又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这一事实说明 A.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

B. 主体的选择可以不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C. 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主体没有选择的自由 D. 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35.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36.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37.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38.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39.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40.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41.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4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3.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44.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 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45.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 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 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6.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47.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48.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0.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