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6-11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25卷第3期 2015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iton) Vol|25 NO.3 2015 doi:10.3969/j.issn.1671—3842.2015.03.14 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李娟 ,韩永林 ,贾 芳 (1.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烟台264003;2.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决定,随后科技部、文化部共同发布 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当前全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呈现文化 特色鲜明、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重视发展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平 台建设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融资难、核心技术不足、影响度低等共性问题,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时,可 以从文化产业基础、政策环境、产业园区、复合型人才建设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l14;G3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15)03—0087—04 一、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科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表现张力 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够极大地提升文化和文化 产业的活力,丰富传统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典 型的莫过于在信息技术的包装下,旅游、会展、演艺等传 统文化产业焕发出的全新活力。 。‘‘智慧旅游…‘数字旅 游”借助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和便携联网终端,提供导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技与文化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凝 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同时,科技与文化也存在着不可 割裂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共同推动了人类 文明的进步。科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科技本身就可以 看作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 文化的进步。在现代社会,科技被当作推动人类社会发 展的先进生产力,成为反映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实际上也发 航、导游、导览、导购等多种功能,可以与游客实时互动, 游客可根据提供的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多媒 体技术对文艺演出更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以更少的 资金投入渲染了更逼真的舞台效果。科技创新不仅为传 挥着这样的作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质,是要以 科技为动力,推动文化发展,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 两者的交融点,正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攀高的文化 产业。毫无疑问,在社会的进步变革过程中,科技始终代 表着某一个地区或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文化和 文化产业在某一个时期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着某个国家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对一个区域来讲则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能力。 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实力差距,在文化产业上有明显 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手段,也为其开 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科技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形成与发展 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发展 的内在动力。 新兴文化业态更注重内容和知识产权,是 文化产业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下产 生的新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没有相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体现;而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不仅在科技水平上领 先于其他城市,在文化产业上也是遥遥领先的。科技与 也就不会有网络游戏、动漫、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新兴 文化产业的出现。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文化融合发展,不仅对自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促进 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推动国家和地区文化 收稿日期:2014—11—24 已经成为其经济引擎和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产值亦超 过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 作者简介:李娟(1983一),女,山东烟台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研究工作。 87 (三)科技文化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文化传播途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能够帮助提升现代文化服务水平与品质,提升 全民文化意识与审美价值,推动新兴文化产业产品加快 社会化、大众化。 借助新技术使用便捷、易被接受等优 势来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可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增 强文化服务效果。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构建,就是基于 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Living Lab(体验实验室)、综合集 成法等工具和方法,营造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服务环 境,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开放式、互动性的公共服务,改善 了服务质量。同时科技也有效地推动了对传统文化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在戏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 用及开发项目中,科技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科技文化融合的政策设计与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 占GDP比重为3.48%,虽然这一数值离文化产业强国美 国(20%左右)还有很大距离,但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拉动作用正稳步增强是不争的事实。。。 各级政府认 识到科技对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 政策层面积极部署,加强引导和促进作用,把科技与文化 融合当成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和文化事业改革的 重要突破口。全国各地通过地方文化、科技部门及高校 的联合行动,共同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一)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相关政策 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上层政策设计,早在党 的十六大以后就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动。中央高度重视科 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把它作为文化事业改革的一项 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1.从战略层面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中央重视科技 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在战略层面形成了统一认识。党 的十六大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 容,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高新 技术为手段,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强调科技对文化 的推动作用。2011年11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 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决定》阐述了2l世纪背景下科 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各级政府要发挥科技和 文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 带动战略,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决 定》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意义和 必要性,而且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和实施措施,其中 “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 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 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进一步强调推进科 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运用科技与文化自身的发展需 88 求,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坚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保证双赢发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2.科技与文化融合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与文 化的深度融合,需要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共同推动,打 造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联合行动,为各省市的行动 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召开部际会商 议定书签订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推出1 1项具体 措施指导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其中包括联 合研究、制定并发布《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 (2011 O15)》,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为区域性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动力。 科技部明确表态,今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数字、 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公共文化与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 集成应用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给 予优先安排;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 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是地方实 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需条件,对地方调整产业发展 方向、重点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的进步需要有科 技的支撑和铺垫,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必须大 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才能放射出文化产业灿烂的光 彩。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 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 化新业态。在技术上,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共建共 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集成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现代 服务观念,缩小服务实施环境差距,促进虚拟会展、在线 体验、数字内容等新业态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范围。要借 助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胜 古迹的价值和意义,推出既体现我国科技水平又展现地 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政策上,要以促进文化产品市场 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 系,打造网络交易和服务平台。在具体措施上,从“技术 研发、文化旅游平台、演艺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 易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几个方 面,开展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全面打造数字文化。 4.《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标志着国家文化科技创 新工程正式启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并不能仅限于现有技 术与文化的融合,需要在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只有 这样才能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进步保持一致。为推动文 化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科技部、文化部、中宣部等多部门 联合举办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部际联系会议,制定 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正式启动国家文化科技创 新工程。《纲要》从政策支持、基地建设、项目支撑、创新 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我国的文化科技创新进行了顶 层设计,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纲要》提出,我国文化科 技创新工程有五大主要任务: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 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 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 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会议期间同时还发布了北京中关 村、武汉东湖、沈阳、杭州、上海张江、西安、青岛、哈尔滨 等16个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J,将政策 规划落实到地方。随着各项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工作机制的不断推出,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 从制度和政策方面为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行保驾护 航,标志着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进入全新时期。 5.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走向西部。为了保证东西部科 技文化的平衡共同发展,避免科技相对落后的西部与东 部在文化上产生较大差异,实现科技共享。科技部发布 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西部行动方案》 ,提出“到 2020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 升,成为区域经济重要产业”“建设15家以上国家级文化 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超过 55%”“建立15个以上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 育2O个以上特色文化科技产业联盟”等具体目标,将科 技与文化融合作为提升西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培 育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重要手段,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案是促进西部区域间合作以及 东西部合作,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西部资源优势转 变为产业优势的重要探索,也充分体现了科技与文化融 合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 国家政策和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 发展,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 得积极进展。北京中关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 业、科研机构为特色。上海市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深圳市 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创意产业 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 “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国 16个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 态势,产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文化产业特色鲜明、 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 点,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崛起,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科技创新支 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1.特色鲜明,发展良好。示范基地文化特色鲜明,园 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 自身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普遍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游戏、 文化旅游、广播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注重以现有资源为 基础,对已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文化氛围和科技实力较 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四大新兴文化 创意产业群:数字内容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信息媒 体产业群及应用服务产业群。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 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 205.2亿 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 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哈尔滨素有“冰 城”“文化之都”的美誉,是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 以此为基础,哈尔滨重点建设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 业和音乐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品牌化 发展之路。兰州高新区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 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挥敦煌文化和伏羲 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 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2.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为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环 境的建设,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都从政策和资金等方 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环 境建设。当前国家级的示范基地人园企业可享受国家和 当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 化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律维权、公共信息、企业孵化等。 青岛市在《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 意见》中规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 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 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 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西安市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列为 《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内 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2012年支持5个文化科技 融合项目,资金达760万元;支持4个文化企业开展科技 创新,支持资金200万元。陕西省科技厅也将西安文化科 技创新工程列入地市重大专项,支持科技资金1 000万 元。上海发布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 动计划》,提出“把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园区作为文化科 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把文化科技企业作为融合发展的推 进主体,把培养和集聚各类文化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的原 则,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 3.存在的问题。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正处在深 入探索阶段,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去克服。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一些小城市和偏 远地区与示范基地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 受到许多因素制约。 一是在企业融资渠道上,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 有彻底解决。该类企业多为中小型“轻资产”企业,可用 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品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难 以估值,因此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而能够 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在少数。虽然我国投 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各地也普遍重视解决企业资金不 畅的问题,出现了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 但这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为中 小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是在核心技术上,“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 究”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之 一,也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 89 化不足的现状亟待解决,否则在技术上依赖进121,短期内 将会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和推广普及难的问题, 长期则会形成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服务效率低等 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国缺少文化产业自主品牌, 文化内涵缺乏,技术应用也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国内 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靠拿外国订单做加工谋生存,既没 有原创,更谈不上出精品。同时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 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科研产出与文化需求无法对接,难 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地方的建议 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鼓励引导,在示范基地取得 了明显成效。但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试点推广到全 国,才能真正体现科技文化产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 一些小城市及西部地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千姿百态的 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各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走 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 烟台市为例,2013年,烟台成功收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张“国”字 号名片,展现了烟台市的文化成绩。同年,烟台市政府正 式推出“红色烟台”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胶东红色文 化’,建经济文化强市”的口号,将在史料征集、史馆建设、 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活动,发掘渐被淡忘的 胶东红色文化。这有别于当前争抢名人故里但却漠视名 人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对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旅游景区、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离 不开科技管理手段,如建设环保、安全、人性化的自然景 点;史志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多种表现形 式创作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全景式的 现代化展示场馆等。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可以依照国家 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着重支 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以新兴科技文化产业刚起步为契 机,尽快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环境 完善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与中央配套 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刺激科技与文化融合,扶持科 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规划指导类、专 项资助类的实施细则,如“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专项资 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计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若干政策”等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件, 不搞象征性、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欠缺的文件。建议 从宏观层面,抓紧研究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总体规划;在 政策安排上,参照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相 关政策体系,细化优惠政策条文并落到实处。 (三)重视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进入“国家队” 示范园区是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国家文化科技创 新工程纲要》指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探索集群式 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各地区应以 示范基地为借鉴,加快推动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建设,要在政策、资金、规模上以区域社会经济为参考,按 需求缩小与示范基地存在的差距,在提升园区质量和水 平的基础上,培育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和科技 研发推广基地,构建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示范园区为发 展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 新体系,争取早日进入“国家队”。 (四)加强文化科技型人才体系建设 人才是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促进科技 文化融合起到关键性、持久性的作用。各地在人才的培 养和引进上应考虑长远,立足现实。一是建立长效的人 才培养机制,培养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 才。可从现有资源人手,整合区域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及社会资源,加强理工学科与人文、管理学科的交叉融 合。围绕区域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广播影视、动漫创意、 文化演艺等文化产业,支持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设立 文化科技交叉学科,建设综合性研究中心,储备高素质的 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后备队伍。二是引进高端人才。研究 制定文化人才优惠政策,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 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投资、资本运作、经 营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积极投身区域文化科技创新。在 制度建设上,要制定适用于文化科技类人才的考评管理 办法,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才智的生存发展环境。 探索实施在文化企业改制中对科技人才的持股、参股、配 股等奖励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植华,李洪,张翔.论科技与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分析[J].湖 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76—77. [2]于平.科技强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J].艺术百家,2012,(2):1—4. [3]全毅.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J].东南学术,2000,(3):45. [4]科技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J].青年记 者,2012,(5)(上):21. [5]柯文.科技助推文化建设转型升级[N].中国文化报,2012— 04—24. [6]邓靖.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创新,2012, (3):68—7O. [7]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一览[N].科技日报, 20l2—05—23. [8]科技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西部行动方案[EB/OL].(2014 一O8—19)[2014—11—12].http://www.most.gov.cn/fggw/zf- wj/zfwj2014/201408/t20140819—115163.htm,2014—7—8. 责任编辑: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