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单桩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来源:欧得旅游网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为了规范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的各个环节,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 适用范围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包括堆载法和锚桩法)的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内业分析计算。

3. 引用文件

对于公路水运行业的检测项目,以《港口工程基桩静载荷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JTJ 255-2002)》为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当该规范不明确时,参照下述规范执行:

《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 248-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对于每次发出的检测报告中,必须明确该报告依据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按其标准执行。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数量及预期最大加载量的确定 静载荷试验的检测数量按规范的要求执行。

对于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桩静载荷试验,要求加载至破坏,预期最大加载量为设计采用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对于以桩身承载力控制极限承载力的工程试桩试验加载至承载力设计值的1.5-2倍。 对于工程桩静载试验,当拟定的试验终止荷载小于设计采用特征值的2倍时,应由委托方明示或书面委托,并在合同书或报告中说明。

静载试验前,一定要告知委托方拟测各桩的预期最大加载值并得到委托方的认可。 4.2. 现场准备

4.2.1. 安排组成静载试验小组,该小组由项目负责人、现场检测工程师和测试工人组成。

4.2.2. 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检测工程师前往现场踏勘,了解下述现场及试验基本情况:

拟测桩周围场地平整情况、道路是否通畅。

加载型式(堆载或锚桩)、预计最大加载值、桩型、桩长、桩端持力层、是否存在明显的负摩擦力因素(预压、大量抽排水);

拟测桩桩身砼强度等级及龄期、委托方要求工期、检测数量、堆载所用堆重物准备情

况或锚桩砼龄期等。

了解测试坑的开挖深度大小及试验桩桩顶标高。试验桩桩顶与地面的关系:不宜高出地面(特殊情况下高出地面不超过50cm)、低于地面不宜深于80cm(特殊情况下不深于100cm),以方便安装反力系统和测量仪表。

桩头是否需要加强处理。

被检测的灌注桩应达到规定的养护期(28天)后方可进行施测,对于打入桩,应达到规定的休止期(对于砂类土不应小于7天,对于粉土及粘性土不应小于15天,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应小于25天)后施测。

如果委托方要求提前检测,应明确我公司不承担相应责任。

在踏勘时应检查试桩周围地面土层,如为软土(淤泥、淤泥质土、新填土),应根据所堆载的吨位和副梁支墩的底面积,验算土层的承载力是否满足,如不满足,应与委托方协商采取处理措施后进行试验。在进行大吨位堆载时(>500吨)应特别注意此项验算。验算结果须经总工审阅。

4.3. 试验装置、设备、材料、工具的准备 4.3.1. 砂包堆载法

主梁:当吨位≤500吨时,可用36工字钢,每根可受40吨;当吨位>500吨时,须租用专用主梁或桁架梁。

副梁:当吨位≤200吨时,可用20工字钢,按40cm间距摆放;当吨位>200吨时,须用30或更大工字钢,按40cm间距摆放。

堆重物:一般使用砂包或水箱,当吨位≤100吨时,可就地取材使用场地杂土。 4.3.2. 锚桩法

试验前须详细咨询设备提供单位,确认主梁、副梁、锚筋的最大承受力;

设备进场前应确认现场(委托方或施工单位)是否有相应的电焊设备,如无,进场应携带能焊直径为16-25mm螺纹钢筋的电焊机、电焊条、面罩、焊枪,应聘请有电焊致使和经验的工人进场施焊。

4.3.3. 加载装置,必须带齐下述设备及其配件、耗材:

千斤顶、压力表、液压油、油泵、油管、堵头;压板、传力柱;百分表、磁性表座、基准梁;观测人员临时住所用品;单桩静载试验概况表、千斤顶率定曲线及百分表压力表检定证书复印件、静载试验记录表、材料纸。

4.3.4. 使用的计量设备应为公司设备,并确保处于检定有效期内。对于外借的千斤顶必须向出借方索要检定证书,并将复印件存档。但不允许向其它单位借用百分表及压力表。

4.3.5. 实测前必须由现场检测人员对所用设备进行检查清点,会同设备管理员填写《设备出入库登记表》,确认设备正常后方可进入测试现场。

4.4. 现场检测实施

4.4.1. 静载试验试验加载与观测流程如下: 加第一级荷载时预压30min后再卸载至零荷载; 读记百分表初始值;

加第一级荷载,按规定时间间隔观测百分表读数值,计算沉降量,达到沉降稳定标准后加下一级荷载,依次类推;

当终止加载条件出现时即终止加载,并要求及时通报业主代表或现场监理; 在桩未破坏的情况下(破坏系指Q-s曲线陡降或桩周土层剪切破坏)须进行卸载与回弹观测,但如果试验平台有危险时除外。

卸载完毕该桩试验即终止。

4.4.2. 进入工地检测后,必须索取整个工程场地的地质勘察报告,尽量收集桩基设计大样图、平面图及桩基施工详细记录等资料,必须取得委托方对所检测各桩最大加载值的要求(应为书面材料,由委托方、监理、设计三者之一出具或签字认可,规范要求当桩底为坚硬岩土层时最大加载值不小于设计采用特征值的2倍)。 4.4.3. 由现场检测人员向施工等有关方面人员了解基础施工详细情况,填写《检测项目概况表》。

4.4.4. 委托方对所测桩桩头处理、场地平整达到我方要求后,方可进场试验。 4.4.5. 载荷试验加载分级:

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再逐级递加;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

验收检测时,第二级荷载为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荷载,其后分级(不少于4级)加载至预期最大试验荷载。

4.4.6. 规划主副梁的方向及支墩位置、基准桩位置:

主梁与副梁走向基本垂直,设计压重平台支墩边(或锚桩)、基准梁的位置,保证试桩、压重平台支墩边(或锚桩)、基准梁三者间的距离符合下表要求,表中d为试桩直径,D为试桩扩大头直径:

试桩、锚桩、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试桩与压重平台支墩边(或锚桩) ≥4d且>2.0m,且≦2D 试桩与基准桩 ≥4d且>2.0m 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边/或锚桩) ≥4d且>2.0m 在桩周围地面平整后,用白灰、或双飞粉、或以其它形式(如拉绳)划线标出压重平台(副梁)支墩的范围,且保证副梁支墩下土层情况较好(均匀、无软土)。 4.4.7. 放置千斤顶,保证千斤顶底面的中心对准桩的中心(当采用2个以上的千斤顶加载时,应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偏差应不大于100mm且桩径的1/5;如桩顶有轻度不平整,可铺5~10mm厚细中砂,再铺钢板,钢板上放千斤顶;用水平尺测水平,保证千斤顶顶面水平。

4.4.8. 基准桩应使用φ48短钢管(1m左右)打入地下,使其牢固无晃动。 4.4.9. 搭设压重平台或锚桩反力架:

放置主梁、副梁,保证梁身水平,主要是副梁(工字钢):两端的工字钢用水平尺测水平,然后拉线使中间的保持水平;

压重平台平面上应基本以试桩为中心,堆重应均匀、对称进行; 堆重总荷载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倍。

堆重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千斤顶不可被压死,如千斤顶上部的空隙将尽,必须及时准备开压。

4.4.10. 设置基准梁、安装百分表:

用φ48长钢管做基准梁,基准梁和基准桩用扣件连接,保证牢固无晃动,基准梁应高于沉降观测点20cm左右,以方便安装百分表;

对于大直径(≥800mm)桩应在其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中等和小直径桩在结称方向安置2个百分表,百分表的顶针应垂直地面,沉降测定平面要做到大致水平;

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磁性表座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勿使基准梁、基准桩暴露在直射阳光中)。

4.4.11. 加载与沉降观测:

加载后应注意观察压力表是否掉压,如有则及时补压,否则将可能造成过高估计承载力;

每级加载后每第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4.12.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4.4.12.1 某级荷载作用下,Q-s曲线出现陡降段(某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4.4.12.1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于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4.4.12.1 对于破坏性试验且桩长>25m的非嵌岩桩,当Q-s曲线呈缓变型时,沉降量大于60mm后,在告知委托方或监理方并无异议时;

4.4.12.1 已达到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或锚桩的最大抗拔力时,锚桩上拔量超过设计(或使用)要求(一般为6mm)时亦应停止(应通知委托方或监理或设计); 4.4.12.1 对于不做破坏试验的工程桩,当总沉降接近或达到40mm时,在告知委托方或监理方并无异议时。

4.4.13. 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

每一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级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h再读一次。

4.5. 现场数据记录与初步分析

4.5.1. 退场前试验人(即现场检测工程师)及记录人(即现场记录工人)共两人必须分别在每页记录表上签字。

4.5.2. 对于沉降异常的桩(如Q-s曲线出现台阶)尽量向现场施工人员询问施工详情,给予室内分析判断以佐证。

4.6. 室内分析

4.6.1. 内业分析计算由现场工程师或报告编写者完成。

4.6.2. 使用基桩静载荷试验软件分析程序,正确输入原始试验数据,并按要求打印Q-s曲线、s-lg(t)曲线和静载试验汇总表。

4.6.3. 按规范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对于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所依据的技术标准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等其它承载力值。

5. 质量记录

5.1.1. 基桩检测项目概况表 5.1.2. 静载试验原始记录表 5.1.3. 静载试验现场见证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