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的领域,极为广阔。 简单的说, 撇开非华人范围和
地质学识别,就赏玩与收藏角度来看, 大致上可分为奇石及名石两大范畴。
奇石泛指所有千奇百怪的天然石头,有山上捡来的,有河里挑来的,也包括灵璧石,钟乳石,天然晶石等等。主要用来观赏或装饰,由于不含人为的艺术成分,通常收藏价值有限。
中国名石的地位,时至今日,依次为寿山田黄石,昌化鸡血石,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内蒙古巴林石及浙江昌化石。田黄石因深受清朝历代王者青睐,亦备受众多寿山石拱照,故有“石帝”之称。鸡血石限于印石观赏为主,几乎全
是平头素章,欠缺创作成分,又较难保养,产量稀少,恐怕无以为继。寿山则以盛产优质彩石见称,其中以号称“石后”的芙蓉石为表表者。由于本土资源经长期大量开采致濒临枯竭,已初步呈现借助他山之石的局面。青田石能闻名一时,实有赖当地商人善于经营,以及江浙文人乐于代为宣传。近期所产石种不多,资源告急,青黄不接,有待振兴。巴林石份属后起之秀,蕴藏量不少,石质平均甚佳,本身缺少雕刻人才,所出广为寿山及青田业界采用。昌化因产鸡血石而闻名,其他品种并不特出,逐渐与青田合而为一。(注: 中国地质部门于本世纪初举办数场国石评比结果显示寿山石屡次称霸。另部分优质彩石,如福建仙游石,因故未能参加竞选。)
四大名石的主要用途不外乎“印石”及“巧雕”。最名贵印石大多取材自田黄与鸡血,因其质优罕见又久负盛名,如具有历史意义,价值惊人。余下贵重印石,按质量计,首推寿山,巴林与青田次之,昌化殿后。名贵巧雕同样是以品种最多, 色彩最丰富的寿山石称冠,青田居次,巴林紧随其后,并有取代之势,而昌化位列末席。
至于如何鉴定印石之优劣,优质者,在大体上,具备色泽或柔和,或亮丽,触手温润,观之可人;而细节处有, 雕工行神兼备,钮饰不落俗套,幼细绝不粗糙,无杂质无裂痕,
大小比例恰当,软硬适中可攻;如出于名家之作,更属锦上添花; 等而次之者,可以衡量以上条件而自行判别。
说到往往被世人解读为石雕的巧雕,无疑是一种高技巧另类雕刻,需要艺术家尽情发挥设计才华,将一块有着不同色彩的天然原石,透过“以画入石”的雕刻手法,塑造成一件立体或半立体的艺术品;其整个创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例如石质或色彩的突变,固然有赖作者天赋般的机智和技巧来解决,其成败关键也经常受限于彩石的结构,导致部分作品的完美程度最终难免受制于天命。由此可见,巧雕比之石匠按步就班的雕刻或随心所欲的雕塑,其挑战性,无论过程,难度和层次,相对较高;而所衍生的原创性,可观性,难得处,深奥处,绝不逊色于任何艺术品。
目前巧雕市场依然流通着不少以农作物,动植物,观音罗汉,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传统巧雕工艺品。因大部分有所雷同,风格单调,流于俗气,而部分则技法有欠成熟,过于匠气,导致巧雕收藏的吸引力难以全面发挥。真正具备创意,富有内涵,而足以珍藏,出自石刻家之当代巧雕艺术品,并能符合笔者《六巧之说》的基本理论(注:即巧色,不少于两种色彩; 巧思,设计上用足心思;巧工,神刀妙手,巧夺天工; 巧形,自然匀称,可爱别致;巧妙,妙不可言,令
人陶醉,意境内涵,发人深省;巧合,疑是上色接拼,难以置信。),虽然为数不多,但已崭露头角,只要在推广宣传上让更多人认识到巧雕工艺品和巧雕艺术品的互动关系和不同层次,促使整体收藏价值得到更广泛认同,未来发展空间之大,必定无可限量。举世闻名,脍炙人口,长期镇守台北故宫的国宝之首“翠玉白菜”正是经典巧雕工艺品,虽属文物,但道理相通,可见巧雕艺术品所潜在的收藏价值,非同小可!
最后要强调,以上论点是建基于笔者二十多年来对中国名石的“狂热爱好”,“时刻观察”,“专注探索”等种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本着“读书理应另有见地,立身无非善察世事”之独立思考方式而作出判断定夺。毫无疑问,因时移势易,日新月异所导致的市场变量,日后难免影响到相关理据有所出入。但是足以不变也必须牢记的是诚如近代篆刻大师陈子奋叮嘱世人:“夫寿山之石各有所长......何尝遽逊于田黄?更何能以一方佳质,即自诩其为空前绝后哉?”。这番金石良言称得上放之四海而皆准。 事实上,每一种名石,其材质不但有优劣之别,而质劣的比例更往往大于质优,故后学者千万不可因迷信其名气而贸然作出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