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时评
2019年11月29日星期五编辑:张艳潇电话:010-63702118
CHINAAGRI-PRODUCTIONNEWS中国农资
从农产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农产品
《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
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确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由农户继续承包,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肯定和坚持。过去谈到土地承包制时常用的“定心丸”一词没再出现在媒体,说明这个农村土地基本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上下认识也高度一致。
现在的问题是,未来30年,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该怎么走?从供给侧改革到提质增效,从乡村振兴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政策和发展路径已经清晰;但过去几十年中提到的“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对接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即使有了互联网与物联网,从农产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农产品的产业升级与思维提升,仍需要下大力气来实现。
从农产品到商品,指的是农业产业
升级。农业产品天然具有自然秉赋、种
质品种与生产管理等差异形成的“非标”天性。因此,它的商品属性就大打折扣。同样是土豆,超市里干净整齐有品牌加持的身价与路边摊上甚至农贸市场的就不同,背后就是农民收益的不同。因此,未来30年,农业在规模化、机械化保持适应现在生产管理水平的同时,用工业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属性,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为农民提供更高收益,无疑是需要攻坚的重要方向。
农业需要学习、提升自身的商业思维,这是现有条件下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效益的必要“补课”。从国家对农业的认识和支持方面看,我们需要补很多短板。比如对农业保险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改变过去只重生产风险、忽视市场风险的落后习惯。上个月,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专家表示,我国农业保险还主要以种子、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保
生产成本刚起步,而发达国家重在保农
民收入。相较农业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下游流通环节和市场变化的风险更应该得到关注和解决。提升农业的市场运作、商业操作水平就成为题中之义,也是未来30年我们要重点弥补的短板。
再比如过去很多年,我们会关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的财政补贴和各项支持;未来,我们要在打通产业链、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的商品价值上多做功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品质效益,自不待言;在品牌打造方面,结合地理保护商标、结合区域公共品牌、结合“一县一品”“一村一品”,改变传统农业的经验思维、非标思维、低值思维,用品牌化改造农业生产主体的观念和思维,用品牌化规范提升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深度解决好农业在商业领域的问题,我们就会拥有商业思维、价值思维、品牌思维,就会用商品该有的内涵来看待农产品,自然会获得更多搏击市场的
观念和能力。不久前,我到湖南永兴县
采访当地冰糖橙种植业,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和市场化洗礼,当地果农的品牌化意识觉醒了,品质化观念确立了,工业化手段用上了。2011年还引进了橙类全自动无损伤糖酸度选果分选线。采访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经过商业熏陶和历练,永兴冰糖橙产业的品质化追求愈发强烈。县里与中化农业MAP战略携手,用综合手段提升产品品质;采摘后先用分选机将橙子按照直径分成不同的等级再包装输送到市场终端。品质没变,但借助工业化之力,将农产品变成了针对不同消费人群、不同价格的商品,价值也明显提升。
同样的橙子,搓堆儿卖一个价,分选后卖又一个价。其中的区别可不是一堆儿与一箱的差距,那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差距,自然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差距,非标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差距。正视差距,中国农业未来30年,要从过去40年的发展成就上,实现新飞跃。
观察家一家之言
特色农产品关键在特色
笔者有机会参加了第23届农交
会,会上看到了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品尝各地美食,就像大会主题所说的,“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充满了展厅,占领了每个展位。
借机会也向参展的企业学习很多成功的经验。有应季的水果、蔬菜,也有反季水果、蔬菜;有新鲜的农产品,也有深加工的农产品;有的是传统工艺加工,也有采用负压干燥等现代化处理工艺加工的;有的是传统优势产品参展,有的是引进外来产品参展。看着大家的笑脸,就知道会上的成交额一定不错。可是在转了几圈之后,笔者试图给每个地方寻找一个特产来代表,却发现那些农产品虽然品质很好,但却没有特殊性,或者说不存在区域唯一性。这样下去,恐怕品牌打造也将受到影响。
例如红薯,从河北的北部到南部,每个地方都在展出红薯,不管是叫什么名字,宣传的特点无非就是“甜”,这也成了唯一卖点。另外还有这几年才热起来的产品——灵芝。这个本来在民间被称作“仙草”的产品,目前在河北各个地方都在人工种植,大多还是作为工艺品在销售,但市场有这么大需求吗?能不能销售出去呢?值得我们思考。
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绿色是我们的追求,品牌是农业的出路,质量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可是当看到这些新兴的“特产”,到底特不特却不清楚。在所有地区都可以生产的情况下,它能
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产业吗?
生活中,我们会把某个地方和它的特产进行联系。例如,一说起赵县,那就是雪花梨;一说起张家口,那就是土豆;一说起迁安,自然想到板栗。这些已经形成的优势产区,如何在科技的引导下,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做大做强产业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如今在平原种植的水果能不能比得上山区,反季节的蔬菜是不是一定就挣钱。跟风似的大规模引种新品种,是不是丰产丰收呢?据说,今年红薯价格非常低,不用问,还不是因为种植面积太大了。记得之前有个活动,专家问某组织,全国红薯种植面积多少,他说有130万亩。这都是估计,实际上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红薯产量高,卖不动,有没有储藏的地方,有没有新的加工手段呢?
农交会就是为了解决销售的问题,给大家搭建了平台,会上也确实有人寻找到了新的产品,想做代理。可是从产业发展,产业规划之初就应该考虑到这问题。在引种的时候,如果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您就可以种植成功,是不是在全国都可以实现,那就不是特色了。
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是在已有区域品牌优势基础上,再运作个商业品牌,在自己的特色上,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才是一条光明的产业化大道。特色农业发展千万不要东施效颦呀。
□郭兆熊
消费扶贫渐成新亮点(上)
熟悉我写稿流程的友人来电责问,一个
月不写稿,家里有矿啊?弄了个养猪场,要不你买两头大肥猪,消费扶贫一下?猪比矿值钱,你消费两头扶贫我差不多,嘻嘻哈哈中步入正题。今年年初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将消费扶贫纳入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计划,消费扶贫才成为热词,看看我们这种阿Q精神,能否引得各位笑微微?
消费扶贫,我是这样粗暴理解的,既是善举、爱心之举,也为员工谋了福利,何乐而不为?十月中旬,我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活动陆续在北、上、广、深推开,一线城市家庭消费能力较强,通过这种深入社区的方式主推特色优质农副产品,扶贫力度较大。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从今年6月15日开始,针对社区推动消费扶贫活动,计划动员一线城市三万个社区的近千万家庭,参与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的消费。一个家庭按一年1000元人民币农产品消费额计算的话,这一活动有望带来超过100亿元的扶贫资金。
以前提到农产品滞销,总是会想起“铁打的老大爷,流水的农产品”,我也写过几次类似话题的文章,恍然大悟中灵光一现方明白,消费扶贫其实我们早就在做,一直在做,况且做得还挺好,只是力量太薄弱了些。自买、推销、朋友圈分享过贫困地区的数种水果水产、鸡鸭鹅、猪羊牛肉等,都是满意和被满意的。今年中秋节前,有同学找我,请我个人“精准扶贫”“首批获得国家气候标志认证的猕猴桃”,猕猴桃大丰收。品尝过后,皆赞不绝口,底气马上足了,什么叫“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什么能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百强品牌?尽管购买箱数有限,自
以为这也是尽心尽力的“消费扶贫”,沾沾自
喜中感悟到消费扶贫中——“消费文章”一定要写好,你提供的产品质量、安全、品质等一定要让消费者安心,只有放心去消费,“消费文章”才能一直写下去,越写越精彩。
周末闲暇,京城老友来电聊天,说在一个活动现场,想买胭脂米,竟然想到了素有“江南小三峡”的南京胭脂河,你是真能想,我也断断续续搞清了一些眉目。同饮一江水,携手一家亲,2014年湖北某地与北京东城因水结缘,建设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吃瓜群众最想了解的还是这里的胭脂米,真正能有多好吃我不去猜想,只是印象中胭脂米原产于河北某县,其县志曾记载:“胭脂稻已于上世纪70年代绝迹断种”,看来《红楼梦》中提到两回的胭脂米可能不止一个品种。听说有位“三区”人才从深山里的一位老人家里,找到了一些胭脂米原种,去年就将胭脂米平均亩产提升到165公斤,极为难得,毕竟这是一种出身具有传奇性、重现过程有戏剧性、高营养高颜值的好东东。前面提到消费扶贫中“消费文章”要写好,这里接着说:“扶贫文章”同样要写好,也就是贫困地区那些好的产品,要让其销路不再是难题,好产品产出来了,销不出去,“扶贫文章”能写出个什么精彩绝伦来?
据说,胭脂米只能在海拔700-1290米的冷水田里种植,前两年一斤胭脂稻价格高达50元,如何消费扶贫大家感受到了吗?其实我并没有危言耸听,只是匪夷所思,本来2-3元一斤的“糙米”2013年被“专家”发现为神奇的胭脂米后,便跃至上百元一斤,最大的问题是——高价还难得。一米难求,“消费”“扶贫”“消费扶贫”的文章都写得不赖吧!
□坤哥
广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