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2022-11-17 来源:欧得旅游网


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公租房

沉 降 观 测 技 术 方 案

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 中国·太原

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公租房

监测单位:总 经 理:总工程师:项目负责:技术负责:方案编制:审 核: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 师建国 经 明 张跟良 张芯华 张芯华 李 振

目录

1 工程概况 ............................................ 1 2 技术依据 ............................................ 1 3 主要技术指标 ........................................ 1 4 网的布设 ............................................ 2 5 观测周期 ............................................ 3 6 仪器人员配置 ........................................ 3 7 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 4 8 观测次数和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8 9 质量保证措施 ........................................ 9 10 安全保证措施 ........................................ 9 11 文明施工措施 ....................................... 10

1 工程概况

为掌握工程主要建(构)筑物的沉降情况,确保施工期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该工程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观测内容为:8栋18层公共租赁住房沉降观测,约124个沉降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要求,将建(构)筑物监测等级定为二级。

2 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该工程图纸设计要求

3 主要技术指标

3.1 基准网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3.2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mm; 3.3 沉降观测网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1

3.4 沉降观测点最弱点高程中误差≤±1.0mm。

4 网的布设

4.1 高程控制网(基准网)的布设

根据现场情况,在变形区以外布设不少于三水准点组成的基准网。 4.2 沉降观测网的布设 布点原则如下:

⑴ 依据设计图纸 , ⑵《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本工程主要建筑物拟布设124个沉降观测点,标志类型为外露式标志。

建筑物名称 1#楼 2#楼 4#楼 8#楼 3#楼 5#楼 6#楼 7#楼 合计 沉降点数 12 12 12 12 19 19 19 19 124 2

5 观测周期

根据工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共测18次;(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各测一次)。建筑装修和设备安装每两个月观测一次,预计测2次;建筑物竣工,每3个月观测一次,以一年计算,测4次;直至沉降稳定(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近入稳定阶段)。 本工程预计两年零六个月竣工,估算测25次。

(如遇特殊情况适当加密观测。在观测中若出现沉降异常,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

6 仪器人员配置

6.1使用的仪器

本工程沉降观测使用天宝数字水准仪DINI03测量精度达±0.3mm/km,最小读数至0.01mm。水准尺使用2.0m铟钢条码尺。仪器和水准尺都经过质量检测部门的检校。 6.2人员组成

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一人,技术负责一人,技术员两人。

3

7 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7.1沉降观测的作业流程

外业监测 基准点制作埋设 基准点联测 基准点 沉降点制作 沉降监测 基准点联测检查 内业编辑、检查

中间沉降监测报表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作业流程图 7.2基准点的布设和测定

基准点是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点。我单位在进入工地后,在远离变形区外布设不少于3个基准点,并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二级水准测量的要求将基准点联测,每半年复核一次。以基1为起算点,以闭合环的形式联测基2、基3……测得相对高程,其标石规格如下图:

4

地面地面基准点标石图

7.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根据构筑物实际情况及设计院图纸,布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标志如下图:

5

建筑物柱或墙体不锈钢( 16)地面墙(柱)标志

沉降观测点标志

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以闭合环的形式构成沉降监测网,水准路线为:基1—1—2—3……10—11—12……—基1。沉降监测网按二级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4.4节规定执行。沉降监测网的首次测量采用两次独立测量的作业方法,取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沉降点的首次数据成果。

7.4观测技术要求

a、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在日出

6

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b、观测前半小时,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进行了预热。

c、使用数字水准仪,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d、每测站按后前前后原则读数。

e、作业中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f、不同周期的观测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能保证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主观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能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的可比性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7

8 观测次数和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8.1数据处理

每期建筑变形观测结束后,根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与处理,并计算沉降量。二级沉降观测要求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

本工程沉降监测的基准网、沉降监测网均由闭合环构成,在各项精度指标符合一、二级水准测量的前提下,将数据进行平差,以测站定权,从而确定每个沉降点的高程值和各项精度评定指标,进而计算沉降点单次沉降量、累计沉降量、沉降差等。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时,高程、高差、沉降量、变化速率等取位至0.01mm。 8.2变形几何分析

沉降点的沉降分析主要根据相邻两期的沉降量及相对于首次观测累计沉降量、沉降差、施工实际情况、测量误差等情况进综合分析。

a、累计沉降量分析 b、沉降差分析

(根据沉降观测点沉降差分析表) c、建筑物倾斜度分析: 建筑物倾斜度的计算公式:

(sAsB)/L

式中 sA、sB—建筑物倾斜方向上A、B两点的沉降量(mm);

8

L—A、B

两点间的距离(mm)。

8.3数据提交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

测点位分布图;u-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9 质量保证措施

1、开工前场地踏勘、收集勘察、施工资料。

2、组织所有工作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 3、制定质量保证体系,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具体落实到人。 4、严格按照现行规范及监测方案进行监测。 5、做好原始记录,确保记录真实可靠,严把质量关。 6、监测遇到异常情况应及时提出,需技术变更待甲方会同设计方同意后方可变更。

7、对野外测量结果认真分析,评价要可靠、准确,及时提出正式监测报告。

10 安全保证措施

1、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和企业安全方针、政策、法令、规定及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第一领导责任制”制度,项目经理对项目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9

2、测量队设专职安全员,测量全过程有人管安全。明确岗位责任制,确保安全第一,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3、组织对职工岗前安全技术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定期组织并参加班组安全活动。

4、制定针对本项目特殊环境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并进行技术交底;尤其侧重对临时工的教育,并签订《临时工安全生产合同》。

5、夏季施工要做好防暑降温,防食物中毒、防雷电、防洪;安全用电。

6、依照国家有关保密和测绘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密管理制度,测绘产品绝不向第三方泄露。

7、进入施工现场测量必须佩戴安全帽,架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

11 文明施工措施

1、施工中严格执行部门、地方和甲方有关文明施工的各项规章制度。

2、经常对职工进行文明教育,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