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2-11-01 来源:欧得旅游网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古诗文本解读

第18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安排在第七单元——“想象”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古诗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其画面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甚多,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结,但恰恰是因为如此,更利于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想象。

从古诗的内容上来看,《夜宿山寺》这首诗将大诗人李白的夸张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单从想象力这一点来说,值得学生好好学习一番了。李白深夜留宿山中庙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来到廊上欣赏山中夜景,夜色朦胧什么都看不到,但唯一能让李白感受深刻的就是,我现在站的地方真高呀!有多高呢,“危楼高百尺!”百尺有多高,还感受不到吗?就是我现在随随便便就能“手可摘星辰”了。你还不相信?我现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生怕惊扰到天上的神仙清修。整首诗看完,请允许我为李白的夸张想象顶礼膜拜。

作为成年人,看到这样的诗会拍手叫绝,但决不相信其真实性。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会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毕竟能摘到星星,能距离天上的神仙那么近在他们看来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便是孩子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时,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李白全诗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不可能的事说的神乎其神,一下子幻灭了学生的想象小火苗。首先老师要做的就是借助插图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李白眼中的世界,围绕着“高”这一显著的特点,想象自己也能手可摘星、恐惊天人,给学生充足地表达个人感受的机会,其实这首诗在内容理解上并不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中的画面即可,教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相机指导识字与写字。

如果《夜宿山寺》能成功开打学生想象的阀门,《敕勒歌》的学习便变得容易得多。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敕勒歌》是学生假期背诵的很熟练的诗词,而且课文的插图非常形象,诗歌的内容也不难。因此《敕勒歌》的学习,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想象这一能力自学。再利用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困惑交流解决,最后在全班分享。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宿、寺”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能规范书写“危、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根据老师的范读读出停顿、节奏。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情有趣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旧知导入破题

2.根据预习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通过这个题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指导“宿”的意思是住宿,“寺”根据字形理解,一寸一寸的土盖起来的寺庙。

知道《夜宿山寺》的意思就是,李白今晚住在了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夜晚、山上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过渡语:李白又出来旅行了,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创作的大作吧!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一:把字读正确;要求二:读出自己的特点。

2.第一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认真听范读,听完觉得哪些地方同学们可能会读错。

【随文识记生字】

预设学生回答:①星辰:指导辰的字形,是清晨的晨去掉日,意思是天上的

日月星星的总称。

②摘:读音要注意是zhai不是zai。

③恐惊:都是形声字,都和心情有关。

第二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听老师的停顿和语速,进行模仿。

3.全班展示朗读。

(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语: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插图,先找一找李白在哪里。

1.思考:如果你是李白,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

2.围绕“高”这一特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李白眼前的画面。

别忘了,这是晚上住在山上,李白虽然看不到什么景色,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①李白告诉你有多高了吗?

预设回答:有百尺那么高。

李白是古代人,请你用诗句回答我是——危楼高百尺。

(教师范读突出“高”字,学生练习)

②为什么是“危楼”,李白是住在一个危险的楼里吗?

预设回答:不是危险的楼,应该是太高了,所以显得很危险。

【穿插指导“危”字书写】

③可是,高百尺到底有多高呢?李白料定许老师肯定不知道,你能用他后面的诗句给我讲一

讲有多高吗?

预设回答:手可摘星辰。(能伸手就摘到星星那么高)

带着动作读一读。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都不敢说话了,怕被神仙听到)

如果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要怎么读出这句诗。

(教师示范轻、慢地读,学生练习)

【穿插指导“惊”字书写】

(四)熟读成诵

1.看着插图,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朗读古诗。(可以加入动作、表情)

2.合上书,电脑出示插图、配乐,尝试熟读成诵。

(五)迁移应用自学《敕勒歌》

过渡语: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因为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汉人不在那里生活。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马,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敕勒歌》。

1.齐读古诗。

2.尝试自学《敕勒歌》

自学步骤:①对照插图,尝试说一说从古诗里自己看到了什么?

②小组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说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较难理解的词。

3.预设讲解内容: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笼盖”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笼盖就是全部盖住。

“穹庐”就是蒙古包上面的顶,学生从插图中找到蒙古包,看一看它的样子。

“四野”就是辽阔的草原。

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像蒙古包的顶,盖着辽阔的草原。

②苍苍、茫茫

苍苍表示天很蓝。拓展:白发苍苍

茫茫表示无边无际。拓展:大海茫茫、云海茫茫

引导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很蓝,草原无边无际。

【穿插指导“苍、茫”的书写】

4.熟读成诵

电脑出现画面、配乐,学生边想象边背诵。(可以闭着眼睛感受)

(六)剩余生字书写指导

1.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

①先看宽窄

②再看长短

③关注关键笔画、穿插笔画

2.指导似、野的笔顺。

3.练习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古诗读写绘。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并把古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画面的诗句抄写在旁边。

细节成就课堂

没有天生会上课的老师,完美的课堂离不开深刻细致的文本解读、精磨的课前设计、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准备,以及不断调整的课堂语言……

这已经是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第三个年头了,脱离了新老师的稚嫩与生疏,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也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与了解,都说三年就到了一个老师突破自己的瓶颈期,今天竹平老师在评课时便点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细节。

拿备课这件事来说,半小时也能草草了事地准备一节课,无非就是读课文、写生字、课后练习题这几个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敷衍、乏味、千篇一律,学生学的无趣,老师上的没劲。因此一个老师想要成长,在备课这件事上就要下足功夫。

一直以来从竹平老师那里学到的,就要培养学生一种很关键的思维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课堂上的每一个回答都要源于自己的思考,要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要反复打磨,这些问题抛出去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指向学生能力的训练。自己这次要好好反思的便是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十分欠缺,教师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学生看到问题便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提问上“咬文嚼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这次上课的经历,发现自己在面对教学这件事产生了懈怠,要及时收起自己得过且过的心态,用心地面对每一堂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