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大脑的布洛卡区主要负责_____。 A. 口头语言表达 B. 言语接收 C. 书写 D. 阅读 2. 2×2×2因素实验设计共有__________种实验处理。 A. 3 B. 4 C. 6 D. 8
3. 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 A. 教育训练对于动作发展的关键作用 B. 机体成熟是动作学习的基础 C. 相同的遗传导致类似的动作发展水平 D. 教育训练对动作发展不起作用 4. 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是为了说明幼儿思维的_______。 A. 守恒性 B. 形象性 C. 自我中心性 D. 可逆性
5. 下列方法中,被用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是_______。 A. 陌生情景法 B. 两难故事法 C. 同伴提名法 D. 团体强化法
6. 测得某大学生组和专业篮球运动员组被试的体重和身高,已知体重与身高存在高相关,若要比较两组被试的体重是否确实存在差异,最合适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 A. t检验 B. 协方差分析 C. 判别分析 D. Z检验
7. 米勒认为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______个单位信息。 A. 7 B. 7±2 C. 6±1 D. 6±3
8. 在人脑中同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_______。 A. 表象 B. 想象 C. 知觉形象 D. 梦
9. 下列各种方法中,不能作为因素提取方法的是_______。 A. 主成分分析法 B. 影像法 C. 主轴法 D. 最小二乘法
10. 某测验包含32道四择一选择题,若受测者随机作答,其成绩分布的方差应变_____。 A. 10 B. 8 C. 6 D. 4
11. 要检验多组计数数据间的差异,适宜的统计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A. t检验 B. Z检验 C. 秩和检验 D. 卡方检验 12.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 A. 布鲁纳 B. 加涅 C. 布卢姆 D. 奥苏贝尔
13. 随机通达教学是依据_________学习理论而提出后种教学方法。 A. 建构主义 B. 结构主义 C. 行为主义 D. 认知主义
14.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奖励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________。 A. 外部强化 B. 替代强化 C. 自我强化 D. 他人强化
15. 下面四种策略中,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________。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计划策略
16. 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__________。 A. 分阶段变化理论 B. 认知不可协调理论 C. 平衡理论 D. 调和理论 17. 在阿希的实验中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_________。 A. 真从众 B. 假从众 C. 权宜从众 D. 不从众
18. 关于测量、测验、评价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 测验与测量同义 B. 测验是一种测量的工具 C. 测验是一种评价方法 D. 评价必须利用测验所得的资料 19. 下述关于随机误差对测验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1 / 8
A. 影响测验的信度,但不影响效度 B. 影响测验的效度,但不影响信度 C. 影响测验的信度,也影响其效度 D. 对测验的信度、效度均无影响 20.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是________。 A. 自陈量表 B. 情境测验 C. 投射测验 D. 评定量表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 最近发展区 2. 回归系数 3. 概念的同化 4. 去个性化 5. 刻板印象 6. 常模 7. 想象 8. 观点采择能力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 简述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2. 简述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3. 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 简述 型错误和 型错误以及两者的基本关系。 6. 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测验信度的?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论述操作定义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常用的设计方法。2. 论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6、B 7、B 8、A 9、B 10、C 11、D 12、C 13、A 14、B 15、D 16、C 17、C 18、B 19、C 20、A 二、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具体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凭借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它表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概念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儿童的现有水平,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潜能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交帮助每个儿童研究室到可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明了儿童应在各自的现有发展水平上进一步发展潜能,强调了教师和成人的指导作用。
2、回归系数
答:回归系数是线性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回归系数是回归方程中,自变量X对因变量Y变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回归系数指当X变化一个单位,Y变量将变化b个单位,写作by·x,如果自变量为Y,因变量为X,回归系数则写作bx·y。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概念的同化
答:根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概念同化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同化发生于课堂教学中,是学生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概念同化需满足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即新概念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念。主观条件即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4、去个性化
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迁杰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1、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2、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3、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4、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5、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5、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先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2 / 8
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文化局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一个类别的时候,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片,人们对这个人所作的行为反应,也会直接以这些观念为根据。
6、常模
答:常模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在的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常模是参照标准的一种,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就是常模。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概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常模的可信度取决于常模团体的休表性、新近性和适切性。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用;按学校年级制定的各年级的常模,适合教育测验。根据分数的情质,可分为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7、想象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极的认知活动。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其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等。
8、观点采择能力
答: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由于儿童在7岁时就克服了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获得了很明显的发展。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是以了解别人观点为目的,由淡同的环节所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和应用阶段。寒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阶段3:相互性解色采择;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三、简答题
1、简述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答: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或研究假设的性质,直接影响着被试的选取、研究变量的确定、资料的具体收集方法与具体设计方式的采用。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在研究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被试的特点(如儿童与成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科研素养、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等)、各种方法与设计方式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和设计方式去解决课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在选定具体方水火无情和设计方式之后,应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进一步明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哪些,不拟研究的无关变量有哪些,所研究变量的性质是因果的还是相关的。为了避免认识、观念上的分歧和保证研究结果的确定性、可比性,就考虑如何给研究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确定研究材料与工具都必须全面考虑到研究的目的、被试的特点、研究的其他条件和各种仪器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而保证所用材料与工具的科学性、适宜性。
(5)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制定研究程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研究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及其顺序;二是操作研究变量的有关方法和研究程 序安排;三是拟定指导语;四是控制元关变量的各种方法。研究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及非自然环境。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高,与此相反,在实验实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内部效度较。
(6)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会析的方法。在研究设计时,要初步考虑如何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用什么方示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3 / 8
2、简述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思维的具体静象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与其知识贫乏及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是分不开的。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有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安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在班儿童已能在行动这前就用言语表达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答: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有:
(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外显记忆回忆量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中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到记忆负荷量增加的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但是,内隐记忆却很少受到干扰的影响。
(6)个体差异对内陷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个体差划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内陷记忆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7)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加工特点不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而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过程,是无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4、简述马斯活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活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是:
(1)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例如,当人落水之后,在为得到空气而拼命挣扎时,就会体会到自尊和爱的需要是多么不重要了。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
(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4 / 8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给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5、简述型错误和型错误以及两者的基本关系。
答:a错误与B错误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二者的关系如下: (1)a错误
a错误是指在原假设H0本来为真的情况下,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否定域而拒绝H0,接受H1而发生的错误。a错误是假设检验术语,与“B错误”相对,亦称“第一类错误”、“第Ⅰ型错误”、“弃真错误”。在H0为真时,统计量落入否定域的概率为a(在检验中也称显著性水平),a值是人们根据实际问题需要而预先设定的,通常有0.01、0.05、0.10等。 (2)B错误
B错误是指在零假设H0本来不真的情况下,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接受或接受H0而犯的错误。B错误是假设检验的术语,与a错误相对,亦称“纳伪错误”、“第Ⅱ型错误”、“第一类错误”。不能预先确定,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1、参数的实际值与假设值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值越小。2、a值。a值越大,值越小。在实际情况中,需要在规定a的同时,减小B值,通常靠增加样本容量来实现。 (3)a和B的关系
1、a与B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a是拒绝H0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前提是“H0为真”);B是接受H0
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H0为假是前提),所以a-B不一定等于1。这是两类错误的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点。
2、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与B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当两个总体的关系确定时,a增大,B就减小;a减小,B就增大。一般在差异检验中主要关心的是能否有充分理由拒绝H0,从而证实H1,所以a在统计中规定得较严,B往往就不予重视。其实许多情况需要在规定a的同时尽量减小B,这时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大样本容量。
6、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测验信度的?
答: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误差变异、被试样本、题目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信的影响如下: (1)误差变异
误差变异越大,信度愈低。凡受试者、主试者、测验内容和施测情境等各个方面能引起随机误差而导致分数不一致的因素,都分降低测验的信度。
1、受试者方面,包括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性、求胜心、作答态度等因素。如果受试者的状态是异常的,则产生的结果就不可信。
2、主试者方面,包括不按规定实施测验,制造紧张气氛,给予特别协助,评分主观等因素。如果主试不经过严格训练,在测验过程中很可能对受测者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比如会鼓励这样会影响测验的标准化实施。
3、测验内容方面,包括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等因素。测验内容对信度的影响很大,如果内容不清晰,则被试作出的反应根本没有参考的价值,结论更谈不上可信。
4、施测情境方面,包括测验现场条件,如通风、温度、光线、噪音、桌面好坏、空间阔窄等因素。测验情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5 / 8
景差异较大或者在干扰情况出现,则测验结果出现的差异不能够确定是个体本身的因素还是外界的因素,导致结果没有价值。 (2)被试样本
影响信度系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用来确定信度的被试团体的特性。
1、团体的异质性。信度系数受分数分布范围的影响,分数范围与被试团体的异质程度有关。团体越是异质,其分数范围越大,信度系数就越高。
2、团体的平均水平。对于不同水平的团体,题目具有不同的难度,每个题目在难度上的微小差异累积起来便会影响信度。 (3)题目的数量
题目的数量即测验的长度,也是影响信度系数的一个因素。一般说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即测验长度越长,信度越高,因为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加大分数范围。 (4)测验难度
测验的难度对信度估计没有直接影响,但是若测验对某团体太难,被试对许多题目只能做随机反应,即猜测时,测验分数的差别就主要取决于随机分布的测量误差,信度系数趋近于00相反,如果测验太容易,被试对许多测题的反应都为正确,测验分数就相当接近,分数分布范围变得狭窄,从而使信度降低。这表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的难度水平方为合适。 (5)间隔时间
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因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多,信度系数便越低。 四、论述题
1、论述操作定义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常用的设计方法。 答:(1)操作定义的含义
操作定义指对于一种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比如,用韦氏智力测验分数代表学生智力水平,用各科成绩的平均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就。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可观测性,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2)操作定义的作用
在心理与教育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操作定义是用看得见、措得着的具体事物、现象或方示来界定或说明研究变量或指标,这就使得研究变量或指标成为可直接感知、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检验研究假设就是要看它对变量间关系的预测是否正确。只有给变量作出恰当的操作定义,才能够测量变量及预测变量间关系,这样才可能检验研究的假设。如果不能给变量做出明确的操作定义,那就不可能对研究假设时行检验。
3、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复杂,所研究的变量、测量的指标含义众多,如果研究者对研究变量、指标理解不同,就可能产生许多研究误差。有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就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统一性。
4、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必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许多课题常常需要进行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如比较不同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青少年的价值差异、采用交叉系列设计研究历史因素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如果研究变量、指标无明确的、统一的操作定义,那么在不同研究地点或不同时间所得的研究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自然也就无法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给研究变量、指标下了明确的操作定义,也就提供了它们的具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6 / 8
体含义、如何获得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对研究进行评价,或进行重复研究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不同是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评价得出不同结论的同类研究时尤需注意分析与考虑。
(3)操作定义常钐的设计方法 1、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方法与程序描述法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常要采用一定方法或程序去引起拟研究现象或状态的发生。如通过一定方法或程序使被试产生挫折、紧张、焦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操作定义的关键不是对挫折、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本身做出描述,而是要创造或找到一种能引起上述状态的特定方法或程序。例如,“挫折”在操作上可以定义为通过阻碍一个人达到其渴望的、近在咫尺的目标而使该个体所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饥饿”在操作上可以定义为剥夺个体进食24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
2、动态特征描述法
动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比如,按照此方法,“一个聪明的人”在操作上可定义为善于解决问题、运算灵活、记忆速度快的人;“饥饿的老鼠”在操作上可定义为为得到食物而每分钟压低杠杆十次以上的老鼠。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许许多的动态特征,并通过行为客观地表现出来,因此,动态特征描述法在设坟操作定义时应用得比较普通。
3、静态特征描述法
静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比如,按照此方法,在操作上可将“一个聪明的人”定义为知识渊博、词汇丰富、运算技能多、记忆东西多的人。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常采用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的静态构造性质、内在品质和特征等,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静态特征描述法适用于采用问卷、测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用来定义各种类型的变量。
4、综上所述,设坟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具体事物(如学生的具体年龄、具体学习成绩分数),或具体现象(如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违反纪律次数),或具体方法与程序来描述、说明变量;同一概念、变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下操作定义;有的操作定义易于设计,简单、明了,有的则较复杂,设计起来难度较大。在研究中,研究者应善于选用最适宜的方法给假设的方量设计操作定义,使变量能被具体、客观的指标明确界定与测量。
2、论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序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整个文化形态。
2、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是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有太大的变异;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3、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不同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7 / 8
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显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其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研究发现,家庭的差异和教养方式的差异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有重要影响。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人格特征。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不同的家庭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4)早期童年经验
个体早期的经验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即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说明不同管教风格的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不同。其中教师的公证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少年同伴群体结构分明,它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关系的“少年亚文化”特片。在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个体实习着待人接物的礼节与团体规范,了银了什么机关报 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对于不良的少年团伙,对少年人格发展影响极坏,学校、家长及社会要使学生远离这种群体。 (6)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点。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序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7)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会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地改善自己和完善处我。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
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2004同等学力申硕-应用心理-国考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