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说课稿
课题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期,内心逐渐产生一种要自己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欲望,而父母则希望在各方面指导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易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加以及时、妥善的引导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设计此课,希望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和学习,学会理解、宽容父母,做到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不要回避父母。平时要与父母多沟通,让父母知道你的想法。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多观察,多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尊重父母。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爱子心情,用温和、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想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效性较强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途径,从而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彼此理解,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2、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子心情,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知道“爱”是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重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情景体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每次放学回家,你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目的:调动气氛和渐入主题)
事例情景:阅读短文,思考问题:
她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
我来自一个单亲的家庭。我的妈妈声音温和、柔美,眼中笑意盈盈,似乎没有任何指责和她有关系。她从不愿从我的恐惧和孤独中发现问题。她觉得我什么也不缺:有一个伟大而勇敢的母亲,为了孩子而终身没有改嫁,善良、高尚,令所有的人称道。所以,她需要我无止境地陪伴。我不敢让自己讨厌她,因为她看起来是如此完美,看起来是如此爱我。但是,我心里涌动着走出这个家庭的狂潮。
想一想:文中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爱母亲吗?(假设学生回答:A、爱。问:为什么主人公说“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母亲知道孩子的心事吗? B、不爱。文中哪些字眼体现出不爱呢?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点拨:
做母亲的,爱孩子却又不了解孩子;做儿女的,爱母亲,却又选择离开。不管哪种情况,说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中间环节——沟通。可见,日常生活中,沟通很重要。怎样与父母沟通呢?哪些沟通方式是较恰当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学会与父母沟通,找回父母之爱。
二、问题探究:
下面请分成小组进行“说一说,议一议”活动,互相交流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
1、说一说,议一议(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A、每人举一个由于你的逆反心理而导致与父母不和或产生摩擦的例子。
B、你想改变这种现状吗?如果想,准备采取哪种沟通方式改变?(说明:分小组,选派代表做典型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重点在“恰当的方式”。如果暂时没有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恰当方式,则请其他同学帮忙。
交流互动:
好,同学们刚才分别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互相交流了与父母沟通的经验。现在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谁的沟通方式更恰当。(引导学生回答交流)
2、总结归纳:如何恰当与父母沟通?(目的:正确引导,掌握技巧。)
第一,要自觉地尊敬父母。深刻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重视父母真实而宝贵的人生经验,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正确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即使他们的意见有错也不要公开顶撞,而要用温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在得到尊重和心理满足的同时,平心静气地分析并最终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
第二,多与父母谈心,缩短感情距离。由于父母和我们在生活环境、社会责任、社会地位上的差别,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上代人往往比较传统、实际、保守,原则性强,思考全面,顾虑多;而年轻人则较多地与时代接轨,开放、易接纳新事物。作为子女,我们应主动地与父母沟通,可通过谈心、讨论等方式,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取得信任,达到感情和心灵的融洽,代沟也就可以彼此跨越了。
第三,三思而后行。同学们思想开放,敢做敢为,勇于冒险,这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积极作用。但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不可如此“血气方刚”,相反要学会冷静,遇事三思而后行,并善于反思反省。这样不仅可避免因冲动产生的不愉快,而且还可以博得父母的信任,进而尊重你的意见,从而产生亲密、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第四,技巧、艺术化地处理分歧和矛盾。当与父母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时,不要一味地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应该客观地分析、评价自己与父母双方的观点与出发点,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欣然接受父母的合理化建议。即使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要和父母进行言语的冲撞,强硬指责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或是不讲道理,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并通过协商、冷静处理等方法技巧性地解决分歧和冲突,尽可能缩小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3、学以致用:(目的:运用知识,巩固知识。)
下面的情境是良好的沟通吗?如果不是良好的沟通,那么怎样才是良好的沟通?
A、他从来没有爱过我
我的父亲在外人眼里绝对是个好男人:有文化,交际广,讲义气,受人尊敬。可在家里,他就像只老虎,易怒、烦躁不安,从来不主动和孩子接近。我们唯一相处的时间就是饭桌上,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履行一个做父亲的责任,问问我的考试成绩,然后教训我几句……我感觉不到自己是他的孩子,我不相信他是真的关心我,也不相信他会在我的身上投入很大的心血。
B、妈妈的唠叨。
有一天,妈妈很晚下班回家,看见你又在看电视,生气地说:“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玩、学习成绩又不优秀。”而你明明已经做完了作业。你就回应:“你自己在外面没本事,受了气就冲我身上发!”
4、小结、教师引导疏导(目的:强化“爱与尊重”是心灵上的沟通。)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要尝试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与父母相处,它将使我们有意想不到的亲情收获。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0%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与最亲的人都不会沟通,何况与别人,你又怎能成功相处呢?做孩子的总是以为我们的父母无所不能,总是要求他们无条件地奉献,但是,父母大都是凡人,虽然他们全心全意地爱着你,却也会犯下错误。
缺少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埋怨,没有哪个孩子会认为自己得到的爱足够了,如情境A中的主人公。每当埋怨之前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想: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家人的伤病,朋友间的纠葛等等而变得心力交瘁,从而忽视或没有心情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作为孩子,如果能认识到父母的这种心态,就能够放松的、平静的对待父母们每一个看似温柔的“攻击”。
对父母的理解、尊重、爱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可以说,它是用亲情思维爱父母,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
5、引导学生讨论:具体的沟通方式。
如:写信、留言、短消息、邮件、父亲节、母亲节、生日、节假日散步、谈心等。
6、感悟:(目的:体会父母对子女无声的爱,从而更爱自己的父母,乐于与父母沟通。)
让我们读一段短文《父亲的爱》,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另一层启发。
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表达爱,使我们融洽相处的是我妈。爹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爹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爹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
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太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们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天晓得!他老是忙着为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的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她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傻笑。
我念大学时,所以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信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会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让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么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一定也找到适合自己的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十条建议,希望在今后的生活给同学们一点启示。(目的:强化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养成与父母沟通的好习惯。) 1)自己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2)艰苦朴素花钱少,不与别人比吃穿。
3)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4)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5)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挂牵。
6)学会道歉学会笑,不去顶撞和撒欢。
7)递杯茶水问声安,爸妈勤苦挂嘴边。
8)养育之恩如山重,儿女责任记心间。
9)衣食住行讲礼貌,尊老敬长想在先。
10)大事小事不计较,学会宽容无事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