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氨的说课稿

2023-03-04 来源:欧得旅游网


氨的说课稿

氨的说课稿(精选3篇)

氨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1)从教材体系上看

《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本课时《氨》是在学习完硅、氯、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后,对氮元素的另一种化合物氨进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体系,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作用。本课时也为后面学习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内容安排上看

《氨》是中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种碱性气体。

(3)从意义上看

氨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氨的用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为喷泉实验及氨与水的反应。

3.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及喷泉实验的原理。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体会氨在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

在此之前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对学习物质的方法有一定了解。

2.能力储备

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特征

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喜欢动手操作。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所强调的是情景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并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讨论利用他们已有的

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建构,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探究。

1.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我采用一则关于液氨泄漏事故的新闻,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总结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空白的物理性质表格,通过强调新闻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氨的物理性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演示喷泉实验

接下来我将充分运用新闻中氨气泄露时消防员向空中喷洒水的措施,提出问题“水是不是能够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接着通过演示喷泉实验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

①喷泉实验演示前

我将逐次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观察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②喷泉实验演示时

我采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左边具有快速制备氨气的装置,右边具有尾气处理装置。实现了把氨的制备、收集、尾气处理、氨的喷泉实验等操作串联在一起的一体化实验装置。

③喷泉实验演示后

我将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形成喷泉的原理,最终学生得出喷泉形成的关键在于形成压强差。从而得出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我将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思考前面学过的气体SO2和Cl2的溶解度不大,那幺它们能不能设计出喷泉实验?如果能,需要什幺试剂?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氨与水的反应实质

引导学生观察喷泉实验中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圆底烧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圆底烧瓶内的氨与胶头滴管挤出来的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且产生了OH-,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得出还有NH4+,此时我将提出问题NH4+与OH-

结合生成什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资料与卡片得出结论:氨与水反应形成氨水的重要性质,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体验课堂,并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氨与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氨溶于水呈碱性,那氨能不能与酸反应?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氨的另一个性质。我将演示魔棒生烟小魔术。接着揭示反应的本质是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晶体的性质,以实验为载体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此过程也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符合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理念。

5.氨的用途

性质决定用途,我将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氨气性质让学生总结它有哪些用途。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到的知识不再空洞乏味,也让学生所缺乏的理论联系生产、生活的能力得到训练。

五、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小结,重点强调氨的化学性质及喷泉实验原理。

1.反馈练习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同时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三道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来考查学生对氨的物理性质和氨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探讨

课堂上的练习仅仅只是针对本节课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学完本节课后,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课后实验探究例如“课本中的喷泉实验只有一种颜色,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种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的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氨的说课稿2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氨分子的结构、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③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④通过体验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⑵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相关资料内容、学法指导内容、重难点阐释内容以及思维训练习题等)进行个人和小组(集体)的探究,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

3、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研究课题:《氨的性质》

如,提问:

⑴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化肥?(铵盐、氨水、尿素等)

⑵当你接近碳铵或氨水时,有什么气味?(刺激性臭味)

⑶说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质》课件资源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网上可用资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要求学生提建议。

(四)个人、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寻疑、质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使用教学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分析、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和检验氨存在的实验;

(五)小组之间交流

在个人、小组内探究之后,接着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交流

1、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出问题,要求各小组(至少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氨的结构特点、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等。并用实验验证,教师加以肯定(实际上是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2、教师再给出问题,由学生自由抢答问题,教师点评;

3、学生提问老师,老师对部分问题进行作答或提示解答问题的思路。

(七)课堂练习,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八)课外研究,拓展思维

1、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氨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⑴氨气事件;

⑵氨气超标。

教师作指导性的知识简介;

2、教师给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氨为什么易液化和易溶于水?

(九)教学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知识要点(提纲),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十)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有关习题)

2、预习新课:铵盐

氨的说课稿3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 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 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 成功之处

① 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化学方程式记不完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 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 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 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