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2022-03-30 来源:欧得旅游网
精品文档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只想借助三个故事来加以说明。

(一)《韩非子外储说》:“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如故裤。”

这个故事很可笑,是因为卜子未讲清楚意图而其妻又非常机械,本意是讽刺泥古不化,不知变通。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与时代永远也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现实情况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任何制度观念都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过分的拘泥于传统会造成僵化导致落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更是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日本人强大靠的就是会变、善变、会学、善学,在教育上可以说是深谋远虑。

(二)《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县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侯不顾人与鸟的区别,以养己之法养鸟,鸟的死是必然的。这形象说明传统的教学中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能不能接受的教育思想是有严重问题的。

(三)《雅虐》:“有客语马肝有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食马肝而死。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课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马肝故也。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剜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只信别人传授的知识,忽略自己的实践和独立思考,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成为机械接收者角色。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会贻害无穷! 新课程与教师发展 王楠

一、新课程的理念

1、新课程中教学理念的变革

新课程的理念与以往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理念当中发生的变革可用四句话做这样一个分析:从“教本”到“文本”——旧课程是让学生记住教材、掌握教材,新课程则把教材转换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它转换成了“文本”,既有文字的也有图像的,也有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第二个转变是从“分等”到“平等”——老师居高临下,学生则被居高临下的分等,老师的目光会逗留在优等生身上。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大写的人的话,那学生就是平等的,这需要老师创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环境。第三个转变是从“设计”到“涌现”——过去整个课堂就是一场教案剧的演示,从头到尾都已经事先设计了,老师往往会忽视在课堂中涌现出来的“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恰恰是鲜活的课堂的写照,是新课程中出现的一种涌现的、动态的、生成的课堂。第四个转变是从“授受”到“对话”——是教学理念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要对以往课程进行根本性变革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幕菊在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时指出:现行基础教育是一种精英主义,大部分学生就是陪考,遭到淘汰,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现行教材存在文化歧视;教学过程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只有老师问没有学生问,学生只是答,而且学生的答也是合乎规范的答,缺乏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教育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所培养的人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有理想没有实践。 2、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是学科的综合、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新课程具有研究性,包括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新课程具有体验性,是五官感觉的参与和心灵感受的领悟,这可能也是新课程相对于以往课程最大的改变。 3、新课程中教学策略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推行中,教学策略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统一向注重差异转变。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的转变 1、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

。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这种转变对于教师可能也是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维持型教师只是维持固有的、已知的经验和原则,而创造型教师是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不断超越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以往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的教学;从只热衷于操作技术的训练转向理论思维的提升。如果教师只把自己变为一种操作人员,那他就把自己变为一个教书匠了,“匠”是最没有灵性的,缺少思想和独创精神,而“家”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 2、由本体型向指导型转变

本体型教师是指强调以传授知识为本,尤其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指导型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的成长中困惑的指导。曾有学者提出,我们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三基”或者是“双基”,但是这样的一些要求恰恰忽视了基本方法,唯有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他们举一反三,不断获得一种终身有益的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是真正的“渔”,甚至让他们找到广阔的渔场,教师就应该成为师生学习团体中平等中的首席。 3、由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

再现型教师只是再现知识,教学以课堂与书本为中心,强调灌输式和注入式教学;研究型教师关注现实和学科教学发展前沿,把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和反思是教师成长和成熟的捷径,是教师由“教书匠”转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4、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单一型教师只教一两门课,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全面型教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是学者和教学者,又是交往者和决策者。现在新课改提出了要开设大量研究性课和大量选修课的要求。这样一来,教师仅能教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化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更是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要求。

三、新课程与教师职业的新的定位 1、教师是学习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新课改要求更多的创设质疑的环境,课改以前是学生学着去答,是迎合老师心意的答,在新课改下,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恰恰是学生的质疑给老师带来一个研究的契机。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心智发展、人格完善。 2、教师是课程发展者

过去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而现在课堂教学不再是预先设定,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创的。课程教学不仅是增进知识,更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课程教学不是固定和划一的,而是使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教师则是课程的发展者。 3、教师是研究者

在新课改中,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应当是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研究存在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活动当中,这种研究不是纯书本理论的研究,其大致过程是:确定研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资料,形成行动策略,检验行动策略。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文理知识的渗透、对现代新兴学科的了解、文学和美学的修养;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基础、坚实的专业发展史知识、专业研究方法论;教师要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 2、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新课改提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些变化,专业技能的发展特别表现为教师要有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统整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有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机制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要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发展的运用新课标评价的能力。我们过去评价一堂好课,要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而这个方法其实是注重于教师的。目前,评价一堂好课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他们的身心是不是通过一堂课得到了发展。

。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

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情感、专业认知的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要有专业情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要有专业性向: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教师要有专业自我: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接纳和肯定。 最后我用几位教育家的话对今天的发言做一个总结: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教师的功能特别应体现在用人类的经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有生活热情和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与自己的职业紧密的联系起来。

新课程与教师发展 (培训讲稿)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晓荣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新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1、专业化的特征

A、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专业,顾名思义,它就是指专门的职业。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化社会功能的实现。

B、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它是社会分工及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C、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性和权威的专业组织。 2、教师专业性的特征 A、有规定的学历要求;

B、有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C、有特定的职业道德;

D、有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的保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中完成的。

正如教育部马立师长所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进程中,通过终

。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1、教师与新课程

第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条件。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专业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际

的教学实践中,课改的理念和设计才可能成为现实。而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教育的探索与发展已为我们创造了条件。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将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第三,教师必须有适应新课程的专业发展。

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新课程的“洗礼”,并在“洗礼”中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二、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1、新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A、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关注内容,它对给教师的重新定位赋予了更多 的启示,凸显了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关注知识的认识论价值 关注知识的方法论价值 关注知识的价值观价值

强调教师必须具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素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B、新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设计人员。这一理念是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地位的基础; 新课程发展模式中,教师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必将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发生变化,而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也将在包括课程发展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在展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将得到提升;

走进新课程,介入新课程的发展,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拓宽已有的知识,必须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专业的进步。

。 4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这个新的课程 环境将为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用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许多不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实施课程应达到的标准进行了规定,不再对具体内容做出规定。在具体内容的把握上,教师有相当的自主权。

在新课程的材料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的比例明显降低。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出现。它鼓励而且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景进行创造性、主动性劳动,摆脱刻板和单调,创造具有生命力、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生命在教师专业自主的生活中焕发活力。

这样,就必将彻底改变“大一统”的课程模式。 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 1、对教师专业道德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A、对教师专业良心的要求

教育就是以育人为根本,它是一种道德性很强的专业。道德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从业良心。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种改革,它的推进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放弃;需要教师拥有对专业发展认真关注的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还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负责。 B、对教师主动精神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习惯做法”,克服“惰性”(过强的依赖性)。需要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需要有积极参与科研的认真态度。

要求教师摆脱以往形成的依赖性——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对教材的依赖、对领导计划安排的依赖等等。

而新教材中呈现的“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其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均依靠于教师自己。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衍生的新知识等的拓宽和深化,也需要教师的主动精神。 如果没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我们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寸步难行。 C、教师自我批判精神的要求

课改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变革。这就需要教师有自我的调整,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进取。这就需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 5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有阵痛,教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可能有相当的过程,这就会对教师的毅力提出考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相当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D、对教师合作精神的要求

在以往,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孤独的职业,存在于教师之间的隔离、教师与学校行政的隔离、教师与学生的隔离、教师与社会的隔离等。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孤立和孤单”的,教育教学强化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对教师的评价也以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作为依据。

新课程改革在以下方面均强调了教师的合作精神。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不仅加强了学科的综合,设置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而且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和技术教育)作为必修课;

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从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看,新课程重视教师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强调合作精神和集体劳动;

合作劳动的成果具有共享性,模糊认定将取代精确认定。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待成果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互让互凉。

教师的合作应包括:师生合作、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与社会、家长的合作。 2、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要求

观念引导行动,如果没有教学观念的更新,没有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就将留于形式。实现观念的转变,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是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观念的变革包括: (1) 学校观: (2) 教师观: (3) 学生观: (4) 课程观: (5) 教学观: (6) 知识观:

。 6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7) 学习观: (8) 评价观:

只有实现了观念的转变,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才能做到:

让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知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

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的内容和范围。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根本。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与学生不仅年龄不同,其心理发展也表现出差异,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彼此之间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差异表现在各方面。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个人反应能力有快有慢,有人内向,有人活泼开朗,有人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人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3、对知识关注的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注学科以外的知识和经验。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文;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关注自己,又关注他人;既关注课本知识,又关注课堂衍生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上下大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能力也应该随之提高。过去哪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新课程的需要。新教材体系中,各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与之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

。 7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的学生才能具备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试想,如果教师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革。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未来的探究性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气氛;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等。

观念的更新只有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观念的转变也才有实际意义。同时,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与体验,才可能发展成为教师的教育观念。

与现行课程比较,新课程更加注重和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与沟通、设计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景、鼓励积极探索等教学行为。

A、对话与沟通:平等、友善;沉默、倾听;关注、接纳;澄清、引导等。 B、设计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参与、指导、分享等。

C、鼓励积极探索:引领审视反思;引领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 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领发现所学的个人意义;营造并维持积极的学习心理;适时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老师们: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也必将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就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吧!

《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发展》

——新课程与教师成长

主讲时间:2003年10月15日下午教研活动 主讲地点:广水市实验小学阶梯大教室 参加人:广水市实验小学全体教师 主讲人:杨以强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观念载体。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学生的一生。 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现在我们就开始这种新的工作、生活。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

。 8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见…对话…第2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是:(见…对话…第2页) 1、改变……强调……。 举例说明:画苹果——

①美国教师上课时每个学生发一个苹果,学生咬几口后,画出的各不相同。 ②日本教师把苹果举起来,学生画的苹果大同小异。

③中国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固定型苹果,学生画出的苹果一模一样。

日本教师在中国带领生产参观天安门广场时让学生数出每分钟经过的日本产汽车数,进行爱国主义、价值教育、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孩子的基本目标,培养能力和方法是核心目标,对孩子情感价值观培养出最终目标。

2、改变…使…

解释说明:这一目标其实就是要解决三对矛盾: ①分科性与综合性。

②统一性与选择性。 ③持续性与均衡性。 以前 现在

均衡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完整人) 综合性是克服门类过多相互统一的问题。

选择性是课程结构适合学校、地方、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 3、改变……加强……

说明举例:新课程简易,增加了与社会内容相关的内容。

例如:小常数学,乘数与被乘数理解复杂,应删除意义3×2、2×3都时,美国人数学较差,买东西时要带计算器。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并不是不注意知识学习,美国学生5×7不会做,中国学生很快答出来,什么原因,文化景不同。乘法口决表中国学生很好记,英文难记,俄文更难记。

4、改变……倡导……

说明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被教师打断了,学生也就没有产生求知欲。一个校长去听老师用新课程上课,课上得好,融入新理念。老师问学生听懂了吗,有不懂的请举手,一个学生举手又缩回去问他哪儿不懂,讲出来,老师低下身去解释,学生总是得到解决,下课手校长找到老师和学生,这相学生说我错了,校长说,你作得很对,请今后有问题大胆举手。请注意听讲可能断送一个学生的学习。

5、改变……发挥……

举例说明:不能过分在甄别与选拔上,教育要改变,要在注重发展上,这是最难改变的问题。我们的选拔时太注重用笔和纸捡测出来的。美国教育提出的智力多元理论,每个人有七至八种能力,发展方面不一样。(八能力——视觉空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节奏、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

每个人的智力组合决定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可悲的是我们在选拔时只用了其中一两个能力,一张卷子决定学生的好坏。(现在高考就有特长一项可加分或破各)专家建议婴儿应多与父母作游戏,从各方面刺激他多方面发展。(建议看中央台10套科技教育节目)

孩子多无智力发展,需要多元进行评价。

在新课程实施地区,家长看阅孩子的学习说谢谢,老师批阅学生的作业说谢谢你、真可爱,√打的大,×打的小。可见新课程对学生家长产生了影响,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种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项适合自己教学的学生,结果出现所谓的好生与差生。 另一种教师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结果出现不合格教案,这是新课程理念。 用学生筛选教法,只有不合格教案,没有不合格学生,学生是教师的一把尺子,学生学有所获是教师成功的尺子。

6、改变……增强……

。 9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举例说明:过去的课程国家说了算,人教版说了算,只能按教师版上课,现在实行三级管理,国家提出的总的基础目标,地方可以开发教材,学校可以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例如我校一年级新课程,就有地方课程一节。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课程功能上看 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从课程结构上看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多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这就对我们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提出了要求。

从课程的实话看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具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从课程的实施看 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并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二、新课程带来了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 教师站在哪里 5● 练习 9● 点名册 2、● 课前准备些什么 6● 提问 10●课桌椅的 3、● 教师在课堂里做些什么 7● 留作业 摆放 4、● 什么是胜任的或有困难的教师 8● 批作业 三、新课程给 给创新的潜力

●专业人员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

●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段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技巧。

●专业创新的潜力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教学情境进行研究。(例如这次讲课的代斌、张勤主体会应该是有的) 四、教师成长的环境与动力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可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这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在于……

(见纲要……428页所示图表)

●传统课程环境是确定的——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试等等,机械的教学运动。培养出来的人是一种造型教师是园丁,教师用剪刀剪得一样平,没有活力,没有个性、气管创造力。外国教育家考查中国幼儿园时在黑板上点3个点,问学生幼儿说:像星星、虫子等几十种答案,到初一教室作同样动作,同样问题,问,全班没有回答,这是粉笔点。可见学生思维形成了单向、固定,没有想象力。

●新课程环境是不确定的环境——教学目标与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评价等不确定性。可见新课程有这么大的空间,才有创造的可能。 ●课堂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 ①教师带上教材走进教材。 ②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③学生带着教材走进老师。

10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教师成长的动力

外因——新课程的挑战 内因——自身成长的需要

追求教师职业的价值与尊严。 五、教师如何成长——角色与工作方式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换。通常认为教师是有知识的人、有经验的人。 ●传统教师角色的倾向性。

①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从业者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②强调教师的业务能力,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 ③强调教师的业务能力,忽视了培养人的作用。 ④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了培养人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①学生学习和发慌的促进者。例如: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太阳不喜欢,蜜蜂不出来。)老师正确答案:胡萝卜素(给学生的童趣灭了。)

②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互动共同发展,学习期间创造氛围去互动。例如:一个皮球掉进洞里,怎样弄出来?(灌水)(学生齐答)这种回答不能给学生任何作用。有位老师继续问:水漏掉了,灌不满怎么办? ③组织学生全作学习的引导者。 ④与学生平等相待的知已者。 ⑤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

(钳子夹不着,很深,拐变怎办,周围是石头怎么办?(吸气,吹,炸洞等很多办法,最后有一个孩子说,让妈妈再买一个皮球,教师说:好,办事效率好,这样的活动学生收获大。

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从孤独走向合作。 ①与教师的合作。(见纲要431至433页所述) ②与家长的合作。

③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见纲要433页) ④交往与合作的技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共享——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互相聆听与倾听,尊重彼此的观点和阅历,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在倾听中教育,教师要从“兴奋的说话者”到“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什么?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心理、差异、人际等。如何倾听?(1)接纳和平等——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2)鉴赏和——欣赏衩倾听者的独特性。(3)参与和体验——参与学生的成长与创造。

3、成长中的教师需要帮助:

(1)在标准和教材里(文本变化) (2)尊重教师的主动性与自主权。 (3)相信差异是巨大的财富和资源。 (4)愿意与教师共同成长。 结束语:

心动不与行动,观念的转变需要行动。 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与新课程共生共建。 (1)在标准和教材里(文本变化) (2)在教师的头脑里(理念变化) (3)在教师的行为中(方式变化) (4)在学生学校的生活中(状态变化)

每一所学校都蕴含着新课程的生长里(经验积累) 新课程将在教师的行为中生成! 教师将在新课程中成长与发展!

1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谢谢大家!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我们中国的教师来讲,教师专业发展还属于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之所以陌生,恐怕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认识。在我们的意识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教师是一种职业。象工人一样。我们只不过是从事教学这个职业的一批人而已。最近,美国有一种思潮,他们更多的把教师看作是一种专业,并且致力于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那么教师作为职业和作为专业有区别吗?有。如果教师仅仅是一种职业,那么,你可以作教师,我也可以代替你来作教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国家曾经颁布过一个文件,要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没有特殊情况必须作教师,非师范院校的如果个人愿意,可以作教师。这个文件颁布之后,伤害了许多教师的自尊心。好象我们这个活谁都可以作。那么专业意味着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律师,如果我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我们不可能作医生和律师。你说我对医生职业感兴趣,干脆这个手术让我来作吧,这是不可能的。在我们国家,目前,最典型的专业就是医生。教师还没有成为像医生这样的专业。我们想,一个谁都可以做的职业,他的地位能提高吗?不可能!现在下岗职工多了。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下岗了?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工厂倒闭了,这个属于你倒霉,没有办法;用不了那么多人,精简人员。如果是精简人员把你精简了,那么意味着你所干的那个活至少别人也能干。如果说,这个技术只有我会,我如果走了,工厂流水线只能停。那么好了,无论下岗的声音多响你都不用害怕,因为你就是大拿。教师显然不是这样的专业人员,所以,教师的地位尽管在提高,但是如果这种根本的局面不改变,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与此相比,医生、律师、精算师、软件开发等等,这些人就很牛,因为不经过专业训练,你就做不了这些专业。

我们知道,做医生必须经过至少一年的临床实习。教师有吗?有人说,教师也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要进行毕业实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教师的培养过程。现在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区别在哪里呢?或者说,你凭什么说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就比山东大学的学生更适合做教师?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师范院校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二、师范院校有教学实习。可是仅仅有这三个环节就能保证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吗?现在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热情下降到了最低点,有许多学生一个学期下来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任课老师。现在的教学实习也是越来越形式化,接收学校不愿接收,学生不愿耽误时间去备课讲课,他们在那段时间里忙得很,考研复试,找工作,所以实习的效果根本不敢保证,那么你有什么理由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比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更适合做教师呢?很难这样去讲。 我们说,一个成功的教师他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他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在长期的摸索、实践和反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教学工作的一种智慧。所以,你说魏书生老师、李吉林老师他们的教育学知识就一定比我们多,未必。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的不断反思和进步。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专家——新手研究,假设专家的素质可以传给新手,于是就致力于研究新手和专家之间的本质区别 。事实上研究发现,专家比新手高明的地方大部分是缄默的因素,或者说就是教学机智,教学智慧。作为教师,有些东西只能是你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去自己摸索,强行地模仿别人的东西,有时候只能是东施效颦。有个年轻老师,刚毕业,生怕跟学生距离近了管不住学生。于是就整天板着脸。结果不仅关系紧张,而且教学成绩极差。有一次,他去听一个老教师讲课,发现老教师提前站在教室门口,孩子们经过身边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孩子们就高兴地回到座位上学习了。年轻老师觉得不错,可以试试,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做实验,结果发现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紧张。许多同学都表现的坐立不安。下课后这位年轻老师关切地问学生,说你们怎么回事?学生说,老师,你上课之前拍我们一下是什么意思?他们为这件事整整担心了一节课。所以我们讲,教师的培养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养成一种反思的品质。也就是说,让他们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去寻求进步,从而养成一种真正的教育智慧。 在这次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就是教师,他所承担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除此之外,他不必再承担搞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任务。(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要求教师在评职称的过程中撰写教育研究论文,但是可能老师们都知道,大部分的论文要么是抄袭的,要么是找人代写的,我们很少有时间,很少有机会自己去写。可是这次课程改革却给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角色期待——课程开发者。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个很随意的事情。现在问题不是只要我努力去干就行,而是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去思考,去研究,与学生一道

1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发掘课程资源。所以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倡导一种新的教师角色——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有老师可能会说,我们光教学就够苦了,还要我们搞研究,这不是雪上加霜吗?这里我们所说的研究与研究人员坐在书斋里的研究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行动研究,也就是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从事研究,这种研究用我们常用的话讲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反思,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学会以一种新的姿态来生活,我们必须不断地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来寻找智慧,不断地超越自己,而不是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精神可嘉,可是忙了什么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教学始终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只要不让我换课程,我就一本教案教到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提出的一种新的角色期待。

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做人难,做个男人更难,做个男教师是难上加难。的确,天天有事没事得坐在办公室里,铃声一响,夹起包就走,铃声再一响,夹起包再回来坐下。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坐着的时候不辛苦,可是这种缺乏激情,缺乏创造性的劳动真的是非常枯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角度,我们能不能人为地自己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呢?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每一次课都不一样,让每一次课都充满新意,充满激情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为自己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反思不断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这样表面看来更辛苦了,我需要不断地改教案,可是我们的心理感受却不一样了,我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了创造性。可能有的老师说,这太肤浅,这太浪漫,试一试就会有新的感受,因为上海、江苏的许多学校在做\"反思性教学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体验到了这种真实的变化,所以我们敢于在这里来推广这种经验。对我们教师来讲,如果我们这样去做了,那么 不仅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改变,而且意味着我们确实在实现着专业发展,教师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有创造性的专业。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探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本文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做出分析,并提出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应与时俱进,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促进教学,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管理 策略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 “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一、新课程下课堂管理存在的两大弊端及其分析

1、弊端一:“带着枷锁跳舞”。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因为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正因为烦琐和严密的课堂管理规范存在,这无形中给学生布下了条条框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课堂目标的落实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1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 二、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策略

1、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2、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4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注重过程管理。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注意的方面:

首先,有效的学法指导。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样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显得不适应,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讨论、如何去活动。无论是何种教法和学法都有其内涵。如果教师和学生本身对教法或学法所知甚少的话,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随意采用,这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的开,收不起”,出现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正确可行的做法是,教师要真正学好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新教法和学法的内涵,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学生,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会减少或者避免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 三、结语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却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仁堡小学 陈展红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和关键,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那什么是“专业化发展”呢?就是说教师不仅具备我们经常提到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论,较强的专业技能,更强调教师能对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进行研究,具有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新课程的两年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新课程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这其间,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走向深化,得以成长,但也发现有更让人担忧的倾向:1、一部分教师很“务实”,对新课程的态度是口头上认同,行动上照旧不动,“个人发展”根本无从谈起。2、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点不在于理念、精神,而在于各种教学技巧。他们对课程标

15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准也许没有精读的兴趣,却又对形形色色的教材教法趋之若鹜。结果徒有形式而无精神。如此,教师的发展谈为上“专业化”。

据此,我认为教师要在新课程中得到专业化发展,要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要涉取广博的知识,这是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2、要参透新课程的理念,这才是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3、要学会反思,这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手段。 下面,我一一做以阐述:

一、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今年四月初,我有幸聆听了小学语文界四位泰斗级大师(于永正、支玉桓、贾志敏、靳家彦)的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观摩课。课堂上名师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趣味盎然,从他们的每一句平平淡淡的话语中,从他们与孩子每一次自自然然的交流中,你能深刻地感受到名师教学的品味,就是那么自然的课堂、平静的氛围,却不仅让学生,就连听课的教师也沉醉其中,不得不被四位老前辈开阔的文化视野,高远的文化境界所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10倍,以便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做为教师,博学是第一要义。在实践新课程中,学习更成了教师必须的生活。因为新课程最明显的特点是综合性加强,这就更需要教师不仅要精通一门知识,还要旁通几门知识。一个现代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是力求广博。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学生说小海马是雄海马生的。对于这个意料之外的非语文的问题,教师先是惊讶,然后茫然——知识的欠缺让他无法从容,最后教师只好说:“你知道的真多!”而很多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把问题推回去“这个问题下去以后再研究”。如此,第一次说“不知道”,学生可以原谅;第二次说“不知道”,学生会皱眉头;第三次说“不知道”,我们可能失去一个教师的尊严。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没有智慧就没有尊严。”连尊严都没有还从何谈“发展”。

当然,教师不可能面对学生的一切问题对答如流,也不一定要求学生的问题必须要教师去回答,特别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很多学习内容并不是老师事先设定的,它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但这都不是让我们放松学习的理由。因为教师的智慧不是仅仅用来给学生解疑的,它渗透到与学生交往的每个细节。丰富的知识能丰满你的人格,也就时刻影响着你的学生。

现在想想,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不就像喜马拉雅山能凌驾于任何山峰之上一样吗?因为它有一个何其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底盘缓缓而上,平缓的山势只要最后高一点就称“世界之最”了。一样的道理,有了丰富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就有了底盘。 二、让新理念为教学导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点,这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同样,每个教师也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它决定了每一堂课的风格和质量。它缄默不语,但植根于教师的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的发展必须从教师的思想层面开始,而非斤斤计较于操作技术。就如同我们

16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说的成语“得心应手”,得于心,才能应于手,当新理念成为教师个人思想的一部分,才能在行动上表现为“到位”。

正像人生的观点不是来自书本,而由人生阅历日积月累而成一样,一位教师的教育观点也不是来自教科书、宣传口号,而是由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文化习俗等建构而成的。因为长久以来,应试在我们的中小学取得了实质上的至高的地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无不与应试挂钩,教师的教育观点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应试的烙印,现在要让其认同、理解新课程理念无疑异常艰难,充满教育理想的新课程必定会遭遇到种种阻力和挑战。但我们又非实践新课程不可。

最近,我在我校与邻校部分参与课改的教师中作了一个调查,三个问题:1、你对新理念认可度有多少?2、我区新课改两年以来,以你的观察和分析,你认为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3、你认为存在你所指出的问题其根源在哪里?结论是:1、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很好,认可度大概在60—90%之间;2、教师普遍认为大多数教师目前的教学状况处于理解与操作分离;3、并且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对新课程的质疑及“光说不练”的原因归结为有太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实践新课程是力不能及的事。 这个答案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实施的希望,因为如果没有新旧理念在不同层面的交锋,就不会有教师们这些心得。但也说明,我们的认识要再提高才能真正促使教师自觉地实践新理念。我想我们必须有以下几点达成共识: 1、新课程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需要理想,没有理想的教育就像黑洞,只吸收而不施放能量。新课程凝结了我们传统教育的精髓,吸收了西方教育的精华,它会对我们现实的教学具有导向和矫正作用,它应该成为一只无形的手,规范我们教学的各个细节,指引我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教育理想,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奋斗的力量。

2、理想的实现要从一点一滴的“做”开始。

对我们来说,理想的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境界,就像我们抱怨,我们也去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问题孩子怎么就不见长进呢?我们也在教学生合作,学生怎么就乱哄哄呢?我们学校实施新课程这么久,怎么就培养不出小小发明家呢?……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末免太高,一个人成才在我们这里只是起步,你怎么就知道孩子不会成为发明家,你怎么知道孩子就不懂合作,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朝着这个教育理想奋斗,什么都会有可能。

实践新课程并不是一件与以往教学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事,但绝对是一件比以往教学更有意义的事。它一定要让我们创造性地去做“教育”这门学问,其实就是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细节中做出大文章。听一节一年级的口语训练课,老师给学生讲《三只小猪和一只大灰狼》的故事,当老师讲到“第三只小猪说:我不怕你,你来吧!”然后她问学生:“你们说大灰狼会说什么?”一个孩子说:“天啊,怎么有一只会说话的猪!”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师急忙说:“你真聪明!”就这一句在现在课堂上常常听到夸奖,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有是不是有不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要真正产生鼓励的作用,就得让孩子知道下次该怎么去做。“聪明”是对他天赋的赞赏,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多大的指导,这个评价就值得商榷。那我们是不是该这少些无味的夸奖。 诸如此类,“做”就是这些细小的事情,但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对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这些小小的努力终将促成大目标的实现。

17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三、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当我们参透了新的教育理念,那我们日常教学是不是在实践新理念,就要我们不断地分析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听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说在课改之前,有个地方曾搞教师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书最重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答:教学参考书。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很久以来,我们都习惯做“教材二传手”,参考书的方便也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机会。我们更多的是像蜡烛,只是消耗自己,而不会发展自己,我们的牺牲精神体现在我们自己越来越成为学生不需要的人。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学剑前,柳生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我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呢?”武藏说:“至少10年。”“我不能等那么久,”柳生急了:“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成目的,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你,那需要多久的时间?”“那,也许需要20年。”武藏说。柳生更着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这样,你这辈子再没有希望成为一流的剑客了。”柳生心生疑惑:“为什么我越努力,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你的眼睛全都盯着剑道,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现自己,不断反思自己,那他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

学剑如此,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只能成不一个地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无法实现真正地超越和自我发展。

对教师来说,反思无疑是让教师“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上完一堂课,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

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即便别人习以为常,也要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了?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顺着思,反着思,整体思,局部思,从多个角度或换个角度看问题……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这思考就是研究,有了研究,教师们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在不断的矫正中得以发展。

在我们用心去解读、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成长,两年来你我已经在不知不觉的变化,让我们享受新课程给我们带来探索的乐趣,发展的乐趣!

18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9欢迎下载。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