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案例及分析
从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我所代的班是普通班,学困生相对较多,学困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学业型学困生”( “学业型学困生”是指“非智力不足或智力低下,而是由于性格上有缺陷,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生生活方面有问题而导致学业基础差,表现为不能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学业成绩低于自己智力水平的学生”)。还有一种属于 “品行型学困生”(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或有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妨碍他人学习、妨碍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妨碍班级教学常规的学生)。这两类学生在班级中为数不少,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研究转化这些学困生的方法,下面我就列举所代两个班级中的例子,来探讨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首先,我先谈一下我们班的学业型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平时表现出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时常走神等情况。我们班的赵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从我接手这个班级就对他印象较深,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于是我对他的平时举动特别关注,发现他上课与下课时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针对他的这些特点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抽空就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绘画非常感兴趣,我就与美术老师联系,希望美术老师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美术课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在美术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美术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科目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
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从上面的事例,我认为学习型学困生的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智力正常,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于成绩下降带来学习上缺乏信心,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在转化这类学困生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激励教学法”,鼓励他们努力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如上课经常提问、下课及时辅导。同时,如果发现他进步,哪怕他们只有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情绪和体验。这能使他们抬起头来,摆脱学习困境,增强克服困境的意志品质。
其次,培养学困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学科特点,教给他们学习,记忆,思维的正确方法,指导他们学习学科知识体系,进而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感知、记忆和思维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逐步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通过迁移的效应,也可以带动其他学科不断的进步。
在我们班还有一类学困生,他们可以称为“品行型学困生”。 他们通常对教师、家长、同学疑心重,情绪、情感上具两极性。易激动,难自控,易走极端。对道德认识的模糊性和意志品质上的脆弱性使他们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进而盲目摹仿,形成不良习惯。在强烈的个人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许多违规违纪,甚至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来。
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困生,他的主要问题就是品行不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曾经连
续几天没有来学校上课,即使来了,也有逃课现象。这对他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几次考试出现几乎零分情况。因为他实际有效听课时间有限,因此很难对他进行有效教育。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联系他的家长,从家长那儿了解到他们家庭出现问题,父母离异,孩子在家没人管。听到这种情况我当时也非常灰心,毕竟单凭我在学校这点时间,很难有效地进行教育,我想放弃。但是,一次他爷爷的来访使我感到他的家庭还对他抱有很大希望,并且也愿意配合学校转变这个孩子。于是,我通过多次与他的家长的交流,了解了他在家的表现,知道了他现在出现种种不良行为的原因。于是我与家长商量,希望家长能在家对孩子施加一些压力,如:限制孩子的花销,关注孩子上学和放学回家的时间。有了家长的配合,我的在学校的工作也就更加从容。
当然,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对于这种长期缺乏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出现严重偏差的学生,必须有一个长效的管理办法。我抽空经常到教室观察他的行为,出现任何违纪的苗头就及时制止,久而久之他也感到老师在时刻注视着他,他在行为方面有所收敛。当然,对于这样的学生还必须给予一些鼓励。他的头脑非常灵活,在数学方面成绩还可以,因此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就单独找他谈心,对他在部分学科上的进步给予表扬,有时还会当着全班同学表扬。由于以前经常接受批评,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学习劲头就更足了。经过半学期的教育,这个学生成绩有所上升,更为关键的是他的一些坏习惯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几位任课教师也明显感到他的变化。
通过上面这个案例,我认为针对品行学困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因为这些学生的家庭往往存在问题,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甚至缺失,而这些学生在家的时间实际要比在校时间更长,他们所出现的问题也往往由于家庭的变故而造成。因此,在转化这类学困生时,我们可以采取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与家长的
交流将一些你的教育方法传达给家长,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这样,你的转化工作将得心应手。
其次,在转化这类学生时,还需要“润物细无声”。这类学生的行为偏差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因此想要转化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时需要我们时时关注他的变化。当然这种所谓的“时时”不是一刻不停的盯着他,这会是学生产生反感,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上课的提问、下课后作业的面批、放学前的叮嘱等。虽然这些都是琐屑的小事,但在学生心中会产生累加效应,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某个时间你会欣喜的看到他的变化。
再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我们评价这类学生不能单纯看学习成绩,而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入手。如我们发现这样的学生平时上课不出现违纪,能够服从教师管理,即使成绩没有进步,我们就应该认为他已经有了进步,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以及做合格学生的自信,有了自信他们就会有不断向前的动力。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我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实,不同的学困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的转化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但是在教育和转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及时的思考与反思,因为他们之间也会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以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借鉴作用,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