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做了一些阐述。一是赋予“问”的权力,树立“问”的观念;二是创设“问”的情境,激发“问”的欲望;三是指导“问”的方法,提高“问”的能力。 关键词:学问 问题意识 权力 欲望 能力
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曾说过:“中国家长常喜欢在学生回家时问孩子:‘你今天考了几分?’我想还是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好的问题没有?’”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也说过:“做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思维非常积极、活跃。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发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吴健雄博士母校的一名数学教师,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赋予“问”的权力,树立“问”的观念
我们发现,儿童在入学前大多很喜欢向家长问“为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中的疑问似乎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一种悲哀。观念决定行动,学生大都认为自己到学校
是来“学”的,而不是来“问”的,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听老师的话,会做老师教的题,那就是好学生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教学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树立学生“问”的观念,赋予学生“问”的权力。 1.打破迷信权威的思想
著名学者谈镐生指出:“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课本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他们往往迷信老师,迷信书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鼓励学生“挑战教师”、“挑战教材”。挑战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更加明辨是非。 2.赋予质疑批判的权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整齐划一,推崇的是培养顺从听话的学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权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赋予学生质疑和批判的权力,即将“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赋权给学生,首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说“不”;其次,应解放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再次,应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另外,还应赋予学生同伴间相互质疑、相互批判的机会和权力,赋予学生质疑批判教师和教材的权力。
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小组交流、全班研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质疑、纠偏、解惑,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质疑和批判已成常态。 3.树立以问为荣的观念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以问为荣”的观念,让学生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方面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提问的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把“提问”次数和“提问”质量列入小组量化考核内容,课堂上提出有价值问题的,给所在小组加“★”。
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树立“问”的观念,以“问”为荣。而由学生提出问题,给全班同学提供学习的资源,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从而更加增强提问的内驱力。 二、创设“问”的情境,激发“问”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问”的情境,就是要求教师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预设“障碍”,呈现矛盾,造成认知上的冲突,由此产生疑惑,从而产生强烈的提问欲望。 1.“学”中问
这里的“学”指自主学习。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相信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新课之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前小研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出疑问。
2.“奇”中问
小学生容易被新鲜、奇异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创设情境,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然后我再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理:老师用了什么诀窍呢?问题油然而生。
3.“疑”中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间隔排列“找规律”一课时,让学生将圆片和小棒一一间隔排列,然后指名汇报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分类板书。学生发现有的小棒和圆片数量相等,有的小棒比圆片多1根,有的圆片比小棒多1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情况下圆片和小棒同样多?什么情况下圆片比小棒多1?……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4.“做”中问
教学中善用“留白”,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认识“平方厘米”以后,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在操作中会发现非常麻烦,就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更大
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三、指导“问”的方法,提高“问”的能力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我们在培养学生“乐问”、“敢问”的同时,必须指导学生“问”的方法,提高“问”的能力,切不可使提问流于形式。 1.投石激浪
在学生质疑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引路,使学生受到启发,逐渐摸到提问的路子,从而提高“问”的能力。这里教师精心设计好的提问范例就是“石”,学生积极思维踊跃提出问题就是“浪”。当然,这里的“石”也可以是某个学生的提问。 2.拾级而上
数学家华罗庚说:“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同样需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拾级而上”。起始阶段可让学生根据书面材料、用较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根据课堂上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即时提出问题。从视觉到听觉、从“足时”到即时,质疑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3.百炼成钢
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锻炼、多实践,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此除了全班提问研讨外,还
可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互问互答、组内互问互研,以此增加锻炼的机会,提高提问的能力。 4.互评共研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注意适时评价,并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一是教师评价。教师的正确评价可以起到指向性的作用,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的质量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也能激发他们更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潜能。二是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更能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共同发展,提高“问”的能力。
5.因材施“问”
学生在认知结构、生活经验、性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应考虑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问”。对于学困生优先提问,优先引导;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写成书面问题后再提;因胆小不敢在大庭广众提问的,允许课后单独提问……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怀着对祖国下一代的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52~155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