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024-08-20 来源:欧得旅游网
国学名句 学习目标 第22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1、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1.给加点字注音: 俯下( ) 摔跨 ( ) 不朽 ( ) ...2.诗歌作者是 ,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答案:1.fǔ kuǎ xiǔ 2.臧克家《烙印》 自主突破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种人?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对这两种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指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4.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3)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6.本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朗读第2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一节在朗读时...哪些字该重读?为什么? 答案:1.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虽生犹死,虽死犹生。态度:批判,鄙视;赞扬,热爱。 3.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4.(1)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5.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1)“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2)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不能活”“更好的活”应该重读,从而突出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拓展延伸 《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的,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当堂测试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这首诗押大致相同的韵,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和韵母。 第一节的韵脚是 ,它们的韵母是 。 第二节的韵脚是 ,它们的韵母是 。 2.试以“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 。 3.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首诗中的“老马”这一形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认为哪一个成语最恰当,在括号里打勾。 A.吃苦耐劳( )B.任劳任怨( )C.忍辱负重( )D.忍气吞声( ) 4.联系作者的写作年代及其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试写出“老马”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 5.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借老马的形象,抒写了自己不堪重负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不平。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D、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答案: 1话,下, ua, ia ;咽,面, an, ian 2.“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扣”,以被动动作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肉体上的负担之沉重与心情之悲苦以及老马主人的凶狠毒辣。“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这句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3.C 4.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和黑暗反动的国民党统治。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象征着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忍辱负重的劳苦大众。5.A 总结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