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策略

2023-11-02 来源:欧得旅游网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策略

作者:刘 彬

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8期

刘 彬

[摘 要]“三全育人” 的三者之辩证关系,“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境要求,聚焦“三全育人”中的关键少数、关键环节与关键领域,从“三个如何”化解育人困境的内在逻辑出发,着眼高校“三全育人”顶层设计的“大思政”格局建构,关注“社会课堂”的资源引入与辐射,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大思政平台,将显性引领和隐性引领相结合,实现育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三个聚焦”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战略要求。①深入认识和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客观需要,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一体化推进、协同创新的理性自觉。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辩证关系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的基本要素是“三全”,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三全”是回答好“怎样培养人”。“全员”涵盖高校育人的各类主体,既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队伍,也包括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人员,还包括学生群体自身,广而言之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育人主体。“全程”涵盖高校育人的完整过程,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校期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方位”涵盖高校育人的各种途径和载体,包括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方面的空间和场域。高校实行“三全育人”,就是要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管理服务各层级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加以有效整合,形成高校育人全面坚实的工作基础。

“全员”育人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障,“全过程”育人蕴含着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客观要求,而“全方位”育人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责任自觉和积极参与,也需要高校按照“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育人要素、整合不同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教育整体。

二、新时代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现实问题与困境

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厚植“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工作意识,增加科学育人的供给,以回应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的新变化。目前一些地方和高校的育人力量仍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局面和强大育人合力,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1.认识层面:轻重观念与意识未能明显转变

一直以来,高校育人工作主要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承担。相比较而言,高校其他教职工群体的育人主体责任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在承担育人责任方面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这就势必导致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管理、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

2.实践层面:育人资源整合仍旧停滞不前

高校育人资源整合、育人方式转变、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时空拓展都滞后于人才培养需求。此外,由于育人的协同效应较弱、载体和方法欠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亟待从供给进行改革,以实现与需求的契合发展。

3.机制层面:协同育人的系统合力未能形成

落实“三全育人”基本要求,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这项系统工程,仍面临着一些有待打通的盲区、断点,有待突破的难点、弱点,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工作落实不平衡不充分、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工作机制不协调不顺畅、工作体系不健全等困难和问题。当前,问题导向、政策导向、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力度不够,“三全育人”系统工程突破创新的动力不足,推进系统性综合改革的路径、抓手匮乏。

4.环境层面:内外形势变化下的本领恐慌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的育人资源更加丰富、育人要素更加多元、育人过程更加复杂、育人空间极大拓展,教师不只是在课堂上育人,学生也不只是在学校受教育,思想引领的育人能力有待提升;育人的时空场所被不断拓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要聚焦“如何更好育人”这一主题。不同学科的授课教师、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是否置身于“育人”之事外?无疑,这是需要特别予以防止的。②

三、化解“三全育人”困境的内在逻辑梳理

1.在“全员”育人中形成系统合力,在全员参与中寻找实践边界

强化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彰显高校每项工作、每个领域的育人功能,化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既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定位,又探索全员参与的合理方式与实践边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既要着力发挥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思政工作队伍以及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等“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同时,又要融合不同类别“关键少数”的“关键优势”,以特定的教育项目为载体,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2.在“全过程”育人中实现有效衔接,挖掘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要素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调、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聚焦机制创新,把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谋划、统一推进,强化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评价,增强思政工作的合力;聚焦部门协同,着力实现思政工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聚焦组织建设,强化院系一级党政班子协同推进思政工作。在这些关键环节中,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机制创新,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大思政”格局,要从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的各要素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增强工作合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

程与学生成长过程,挖掘不同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和功能,实现有机衔接。融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表现、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毕业后的职业伦理建设和终身学习品质之间的内在关联。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进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3.在“全方位”育人中实现有机联动,实现“互补互动、综合融通”

“全方位”育人涉及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多个领域,亟需实现“互补互动、综合融通”。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活中,课外活动与学术活动具有同等的价值。尽管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是非正式的,但由于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贴近个人生活,因此往往比常规课程更容易留下深刻长久的印象。③我们只有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系统设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方案,打通壁垒,实现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避免思政工作的“盲区”和“重区”。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开放的、多样的社会课堂资源更为他们接受和认可,如何集聚和整合优秀的“社会课堂”资源,与其他“三个课堂”相衔接,形成更加完整的课堂育人体系,这是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目标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路径

高校推进和落实“三全育人”各项工作,是新形势、新环境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要立足于“关键性”因素的突破,进而做到由点带面、点面结合,实现“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有效建构和高效运行。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高校,聚焦学校“工程德育”特色,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三个关键”,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全员活力,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持续改进提升的新路径。

1.要聚焦“关键少数”,以构建完善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 为深入学习贯彻*有关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深化“三全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实处,上海理工大学以“全员”为着力点,聚焦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开展了“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选拔赛及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掘专业的价值内涵和社会作用,让大学生走上“课程思政”的舞台,以其为载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该平台结合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创新发展思维,转换角色定位,聚焦到“关键少数”——学生骨干群体。在“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选拔赛中,让学生站上思政教育主阵地,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资料汇编、消化、内化和外化,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激活学生在思政中蕴含的能量得到极大展现。

2.要聚焦“关键环节”,以构建“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

高校成立由校级、院级部门一把手牵头负责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是必要的组织保障。一体化的工作领导机制可以有效推动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及时精准的政策制定。学校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三全育人”工作推进的制度。领导小组根据工作实际和教职工的职责边界,制定分层分类的育人规划,既有责任清单,也有统一认识,通过工作的定期沟通和动态反馈机制,确保分工清楚、合作有力。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作为全员考核的关键指标,引领育人主体将育人理念有机融入工作全过程。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抓手,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对于师德师风有问题、不能胜任育人工作的教师,在相关考核上实行“一票否决制”。

3.聚焦“关键领域”,以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

育人资源既包括育人主体,也涵盖育人渠道、育人载体等,这些资源充足且能实现良性联动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基本保障。拓展育人主体资源要求既要抓住学生、家长、教师等传统

的育人力量,也要有“开门办思政”的理念,积极发掘社会媒体、校友、社会人士的育人潜能。全社会都应明确,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之魂、 质量之本。④突破传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上空间等形式的教育资源载体,引入“社会课堂”中的专业化、市场化资源,涵盖理念、技术、机制等层面的先进要素。更好地拓展“社会课堂”资源对于高校教育的嵌入式补充渠道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创新和突破意义。高校所在地周边资源、校友资源、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大学科技园区、家校互动等不同层面,都可以尝试深度挖掘。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方法和载体平台,把立德树人任务延展到学校各领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形成线上和线下平台相结合、共性引导和个性关注相结合、显性引领和隐性引领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调动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力量、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作用。着力围绕关键少数、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不断做好“三全育人”系统工程的向前发展和推陈出新。善于总结、归纳和提炼“三全育人”工作中可能的难点和现实困境,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念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期。

②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3期。

③[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④陈步云、房正:《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熊易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