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马波
(江苏省铜山县公路管理站 ,江苏 铜山 )
摘要:级配碎石利用其嵌挤作用,具有相当好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排水功能。原材料质量、最佳混合料级配、混合料均匀摊铺和碾压密实是级配碎石基层控制的关键。本文结合在G104观音机场至睢宁段路面底基层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级配碎石底基层的材料和配合比设计,以及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前后台控制等施工工艺, 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为在今后的工程应用中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关键词:级配碎石 底基层 施工
1、概述。级配碎石在级配良好并得到充分压实的情况下,利用其嵌挤作用,具有相当好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排水功能,作为路面的基层、底基层级配碎石,由于是松散粒料结构,不传递拉应力、柱应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和减少裂缝的产生。级配碎石用做路面的不同层次或用于路面中的不同位置,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材料的质量、气候条件、交通组成和交通量。104国道观音机场至睢宁段,路线长36.317公里,老路为双向四车道混凝土路面,现有技术等级为一级,由于近年来路面破坏严重,道路通过能力逐渐降低,原有非机动车道路面低于行车道0.4~1.1米左右,本次改造非机动车道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施工后与机动车道老路混凝土板齐平,再整体施工水稳基层和面层,成为双向六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所谓级配碎石即粗细碎石及石屑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其颗粒组成符合最大密实级配要求。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一是保证原材料质量,二是保证混合料级配最佳,三是保证混合料均匀摊铺和碾压密实。
2、原材料的选择.
2.1碎石是原材料中最重要的材料,规范规定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混合料粒中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超过20%,不含粘土块杂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级配组成最大粒经不超过37.5mm,级配碎石塑性指数应小于9,液限应小于28%。本项目采用铜山吕梁采石厂生产的各粒径石灰岩碎石。因为石灰岩中粗集料具有一定的韧性, 细集料具有一定的塑性, 施工的和易性和保水性较其他岩质的石料好,易于碾压成型, 不易离析。 同时, 石灰岩粉末类同于石灰粉, 与水反应后可以形成强度, 利于路面结构的长期使用。
2..2不同粒级的碎石和石屑等细集料应隔离,分别堆放。对细集料来讲,要严格控制含泥量,应有覆盖,防止雨淋。
2.3碎石压碎值、针片状含量测定值。
集料对级配碎石基层来讲,其强度来源于颗粒间的嵌挤,所以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及粗集料的棱角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组现场粗集料检测结果。
压碎值测定值 表2-1 试样编号 试样总质量m0(g) 2756 1 2756 2756 2815 2 2815 2815 通过2.36mm筛细料质量m1(g) 435 465 443 489 467 452 压碎值测值Qa'(%) 15.8 16.9 16.1 17.4 16.6 16.1 16.7 16.2 压碎值测定值Qa'(%) 游标卡尺法测针、片状颗粒含量(9.5-31.5mm) 表2-2
试样编号 1 2 试样总质量m0(g) 4425 5521 4480 4300 针、片状颗粒总针、片状颗粒含量测针、片状颗粒含量测质量m1(g) 405 498 425 421 值Qe(%) 9.2 9.0 9.5 9.8 定值Qe(%) 9.1 9.6 游标卡尺法测针、片状颗粒含量(4.75-9.5mm) 表2-3 试样编号 试样总质量m0(g) 2185 2427 1953 2104 针、片状颗粒总质量m1(g) 212 239 182 192 针、片状颗粒含量测值Qe(%) 9.7 9.8 9.3 9.1 针、片状颗粒含量测定值Qe(%) 1 2 9.8 9.2 2.4水:人或牲畜饮用的水源均可使用,本工程用水采用自来水。
经检验以上原材料各种检测数据参数均满足级配碎石施工及有关规范要求。 3、混合料的级配控制
根据单集料筛分情况,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计算合成,室内试验级配碎石垫层的配合比(9.5-31.5mm)碎石:(4.75-9.5mm)碎石:(2.36-4.75mm)碎石:(0-2.36mm)碎石=17:32:19:32。
级配碎石合成级配试验记录 表3-1 孔径(mm) 材料名称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百分率(%) 10~20~30 10~15 3~8 石屑 100.0 100.0 45.3 3.6 1.0 6.0 0.8 2.2 7.7 0.7 1.4 2.5 0.4 0.0 0.7 1.0 原材料级配 100.0 100.0 100.0 48.0 100.0 100.0 100.0 99.2 30.3 100.0 100.0 100.0 100.0 98.4 78.2 37.0 9.9 10~20~30 17% 17.0 各种材料 10~15 在混合料中级配 3~8 石屑 19% 19.0 32% 32.0 32% 32.0 17.0 32.0 19.0 32.0 7.7 32.0 19.0 32.0 0.6 15.4 18.8 0.2 1.9 5.8 0.1 0.7 1.5 0.1 0.4 0.5 0.1 0.2 0.2 32.0 31.5 25.0 11.8 3.2 66.8 39.3 27.3 12.9 3.7 合成级配 规范推荐合成级配 100.0 100.0 90.7 100 100 85-100 52-74 29-54 17-37 8-20 0-7
图3-1 各种原材料级配曲线 图3-2合成级配曲线
通 过 率
石屑
3~8
通 过 率
10~15 10~20~30
0.075 0.6 2.36 4.75 9.5 19 31.5 37.5
0.075 0.6 2.36 4.75 9.5 19 31.5 37.5
孔径(mm) 孔径(mm)
生产过程中经筛分试验发现混合料偏细,经调整碎石垫层的配合比为(1-2-3)碎石:(1-1.5)碎石:(0.3-0.8)碎石:(0-2.36mm)碎石=19:32:19:30,筛分曲线符合规范2号级配要求。
4、最大干密度和佳含水量确定
重型击实试验法,原材料全部为烘干后试样。击实试验共做二组,每组试样5件,混合料配制含水量分别为2.0%、3.0%、4.0%、5.0%、6.0%,两次检测数值分别如下:
2.292.272.252.232.212.192.172.152.13123456782.292.272.252.232.212.192.172.152.1312345678①最大干密度:2.263g/cm,最佳含水量:4.0%②最大干密度:2.277g/cm,最佳含水量:4.2%。两次试验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的数值偏差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故取最大干密度为2.27g/cm,最佳含水量为4.1%。
5、松铺系数的确定
通过对试验段9个断面18个点位松铺厚度、压实厚度的测量及计算,松铺系数平均值为1.315(见“松铺系数测定表”)。标准偏差:S=0.024 ,Psmin=1.315-0.024*3=1.243 ,Psmax=1.315+0.024*3=1.387 根据计算数据得出实测计算出的松铺系数离散较小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1.32。考虑测量时外侧边缘出现塌边情况,经综合考虑,在规模施工中松铺系数采用1.30。
松铺系数测定表 表5-1 测点桩号 K825+320 侧别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距中12 距中16.25 原地面高程(m) 摊铺后高程(m) 压实后高程(m) 29.296 29.197 29.282 29.179 29.236 29.102 29.256 29.135 29.299 29.177 29.303 29.162 29.231 29.149 29.257 29.155 29.223 29.132 29.474 29.429 29.463 29.422 29.459 29.385 29.466 29.422 29.473 29.414 29.447 29.464 29.502 29.426 29.522 29.405 29.443 29.399 29.433 29.373 29.420 29.361 29.407 29.321 29.416 29.358 29.429 29.350 29.413 29.395 29.434 29.354 29.462 29.344 29.391 29.340 松铺系数 1.298 1.321 1.314 1.334 1.305 1.291 1.311 1.286 1.342 1.368 1.307 1.295 1.333 1.352 1.295 1.324 1.307 1.283 1.315 平均系数 3
33
K825+340 K825+360 K825+380 K825+400 K825+420 K825+440 K825+460 K825+480
6、拌和
级配碎石施工采用混合料集中拌和(厂拌),为保证拌合质量采用600型稳定碎石拌合机,拌和有三个主控项目:级配准确、含水量合理和拌和的均匀性。
6.1 试拌。试拌的主要目的是调整生产配合比。配合比的调整是在干拌的状态下进行的,根据生产配合比的计算结果,以使用最多的那档集料为基准,即以此档料的生产率最大,单独调整其他各档料的生产率,使各档料的生产率与生产配合比相同,然后同时开动各档料仓,使各档料
混合,取样筛分,检查级配是否符合要求,否则需重新调节。
6.2 拌和含水量的调整。级配碎石在运输、摊铺、碾压过程中含水量会有损失,为了使现场级配碎石能够在接近最佳含水量下进行碾压,在拌和过程中的加水量宜高于最佳含水量。根据下承层的类型、天气情况和气温高低,对应摊铺形式以及拌和含水量做适当调整, 潮湿天气采用摊铺机时摊铺含水量宜高出1%,气温在20C以上,天气干燥采用摊铺机摊铺时可高出2%。局部采用平地机摊铺时拌和含水量宜控制得比摊铺机摊铺时再高出1%左右。
6.3 拌和的均匀性控制。拌和的均匀性主要是通过延长拌和时间来取得,以出料不至于出现明显的离析为准,拌和时间一般不少于70s。拌和的均匀性问题可以调整生产率来解决。
7、运输
运输过程中的装、卸环节会对集料的离析情况及含水量产生影响。装料时集料在车厢内产生第一次离析,形成离析界面, 卸料时由于自卸车的后倾和集料的二次堆积,形成第二次离析。拌和机出料采取配带活动漏斗的料仓出料直接装车运输时,车辆前后移动,按前、后、中卸料方式三次装料,自卸车每车装料数量大致相等,不得装料太满外溢。车辆装料结束后,由放料人员签发 “发料单”。运输车辆数目可根据运输距离的远近进行适当增减,保证摊铺机前有2台料车等待卸料。气温较高时每车准备用于覆盖混合料的帆布或彩条布,保证能够覆盖整车混合料,不使混合料曝晒,防止水分散发。卸料时应快速,以减小第一次离析界面的滑动造成的第二次离析。
8、摊铺
为减少在摊铺时的离析现象,用摊铺机摊铺作业。摊铺机摊铺质量高、平整度好,布料器的二次拌和离析小,水分散失小,根据平均产量,结合试验段的铺筑用料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摊铺厚度控制18cm,摊铺速度以1.5~2.0m/min、采用5级振级控制为宜,机后安排2名有施工经验的人员,要注意螺旋输送器中的存料高度,在摊铺过程中始终保持摊铺机料仓中混合料不全部输完,减少侧板合起次数,保持检查摊铺的均匀性,对机后局部蜂窝现象进行处理。严格按定好的摊铺速度匀速连续摊铺,严禁时快时慢,保证摊铺平整度,同时摊铺机的标高控制传感器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动,以保证平稳施工,保证标高及平整度。
9、碾压
9.1 级配碎石的碾压关键在于嵌挤结构的形成, 同时压碎率较小, 压实度满足要求。对于级配碎石层应根据其层位、厚度和级配类型采用不同的碾压组合, 碾压时应以振动压路机和重型轮胎压路机为主, 钢轮静碾为辅, 三种压路机作业的方式。通过几种形式的机械碾压顺序组合取得的现场压实度检测结果看,方案一:振动压路机(XSM220型)前静后弱振1遍,前强振后强振1遍,三轮压路机碾压2遍,最后胶轮压路机(XP260型)光面2遍;方案二:振动压路机(XSM220型)前静后弱振1遍,前强振后强振1遍,三轮压路机碾压3遍,最后胶轮压路机(XP260型)光面2遍。两种方案压实度对照表: 表9-1 方案一 方案二 98.2 99.3 96.8 100.0 97.7 99.1 98.5 99.8 合格 合格 o
通过对照压实效果方案二比方案一更为理想。因此,在规模施工中采用此种碾压方案二完全能够满足规定要求。
9.2 对于碾压过程中出现的压路机粘轮现象,设专人跟踪用扫帚清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由于粘轮而引起的麻面现象,从而改善基层的外观质量。
9.3 碾压时,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土路肩与摊铺面同时碾压,防止边部混合料产生侧向推移,这样既保证了边部压实度,又杜绝了边部因侧向推移面产生的塌边现象。根据摊铺机的进行速度,将碾压段长度控制在40m~50m之间,天气晴好时进行跟机碾压,保证含水量不致散失过快; 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可达到20cm。
10、纵、横缝的处理
处理纵、横缝时需要认真、仔细,从处理效果来看,可设人专门处理纵缝中易出现的粗料集中、表面粗糙现象;在处理横缝时,要求处理为同时满足高程和平整度要求的同一横向断面,施工缝垂直于地面,断面无松散现象。第二天摊铺时摊铺机熨平板从接缝处起步,由先铺结构层上跨缝处渐移向新铺结构层,配合人工对横缝处出现的集料离析和台阶进行处理。
11养生
碾压结束后立即封闭交通养生,禁止车辆通行,以免破坏级配碎石底基层。并在7天内保持该路段处于湿润状态。
12、结束语
级配碎石的施工工艺采用集中厂拌、机械摊铺的工艺进行。施工工艺流程:清扫准备底基层→施工放样→拌合→检验级配、含水量→运输→机械摊铺→碾压→洒水养生→交通管制。由于其强度形成主要源于碎石本身强度和颗粒之间的嵌挤作用,高质量碎石、良好级配、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碾压方式是保证级配碎石结构层嵌挤密实和良好路用性能的关键。因此,混合料集料组成要按实际筛分配比控制,随原材料变化及时调整,同时,在拌和机料斗上安装隔离板,避免不同粒径原材料混合现象,保证级配合格;级配碎石高密实的嵌挤结构主要依靠压路机碾压形成,要根据试验段合理选择碾压机械组合方式,加强级配碎石的碾压,只有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压实效果,因此要严格控制最佳含水量,施工时含水量宜高出1%~2%,并随天气变化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1] 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 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 尤继中.级配碎石压实特性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6.
[4] 王树森. 级配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与工艺控制的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公路学报,2001,2.
作者介绍:邱慧 1960年4月出生,工程师职称,土木工程大专学历,法律本科学历,多年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