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

2022-01-04 来源:欧得旅游网
・古建筑传统技术・

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

刘 大 可

  1.石料表面加工粗糙

(1)现象

石料表面剁斧后,斧印不直顺,不均匀,不细密。要求磨光的石料表面仍有明显不平之处。

(2)原因分析

1)剁斧用的工具未经常修理打磨。

2)剁斧的遍数少,未达到二遍斧以上的要求。3)剁斧不认真,盲目追求进度,致使斧印间距过大。

4)表面要求磨光的石料,对用机械锯石料时留下的锯痕未做处理。或局部锯痕过深,无法处理。

(3)预防措施

1)斧刃应随时磨平磨尖,必要时应重新淬火。

2)除设计有要求外,剁斧的遍数应为三遍,每

(3)防治措施

委托加工时应向加工单位特别说明。加工料单上应单独列出其名称和尺寸。

3.台明侧表面不平齐(1)现象

阶条石、角柱石突出于砖砌台明或陡板石的表面。(2)原因分析

1)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平,而突出在外的作法可使小的误差不易看出,因而索性将其突出在外。

2)明知故犯图省事。

3)不知道平齐的作法才符合传统规矩(唐、宋建筑除外),看到别人这么做,误以为应该突出在外。

(3)防治措施

1)安装角柱石、阶条石时,其外皮线应以砖砌台明或陡板石外皮为准。

2)安装中如发现角柱石、阶条石的棱线不能与砖砌台明或陡板石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或陡板石表面不平的凸出部分为准。同时应注意石活不能有凹进墙面的部分。待其牢固后,用石匠工具“扁子”沿角柱石、阶条石、陡板石的边棱将凸出的部分打平。如为砖砌台明作法,还要用瓦匠工具“磨头”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4.包灰尺寸超过标准(1)现象砌干摆、丝缝墙所用的砖,在砍磨加工时,包灰尺寸被砍得过大。造成砖内灰浆厚度过大,从而使砌体强度降低,甚至引起墙面开裂。

(2)原因分析

1)多因以轮锯代替手工操作所致。轮锯切出的锯口较大,因此误差就会很大。

2)不了解包灰的大小与砌体的强度密切相关,因此未加以控制。

(3)防治措施

1)改用手工操作。

2)用轮锯切割时,应尽量选择薄型锯片,同时应注意控制误差。

5.“五出五进”作法级砌不正确(1)现象

“出”与“进”交错处形成通缝,与传统规矩不符。

“遍”均应剁两次。

3)与经济利益挂钩,对只追求速度不注意质量的作法予以经济处罚。

4)采用机械锯开的石料,应加强验收工作。锯痕过深,无法补救的石料应予退货。

(4)治理方法

1)表面剁斧的石料可重新剁斧。

2)表面要求磨光的石料应重新磨平磨光,无法磨平的,应重新更换。

2.廊门桶阶条石宽度不符合要求(1)现象

硬山建筑两山廊门桶处的阶条石,宽度仅为12215cm。而正常情况下应为30cm以上。除此而外,在这块阶条石的里侧,山面檐柱顶与金柱顶之间,本应还有的一块卡子石也常常被砖墁地代替。

(2)原因分析

硬山建筑的山面有墙体,此墙从台明外皮退进的尺寸(金边)也只有122寸。因此两山的阶条石,其露明部分也就只有122寸,其余都被压在墙下。因此这一段的阶条石通常被加工的较窄,以节省石料。但加工者往往忘记了廊门桶一段是没有墙的,地面完全被暴露出来,此段的阶条石是应按正常的宽度加工的。而委托加工者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至于里侧未安装卡子石,多数原因是设计人或施工人不了解这一传统规矩。・16・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原因分析

1)“出”组第一层的最后一块夸用了工砖。2)墙的转角两侧,同一层“出”组砖的块数相端为七分头等。

(2)原因分析

1)从两端的角柱石处开始摆砌,造成中间出现破活。

2)从一端角柱石处开始摆砌,赶至另一端时,出现了不对称现象。

(3)防治措施从中间开始向两端摆砌,至角柱石时,可以出现“破活”甚至“砖找”。

9.墙的两端砖不对称

(1)现象

1)两端墀头,同一层的摆法不“搭对”。如,左

同,则必然有一侧的摆法不正确。

(3)防治措施

1)注意将墙转角第一块砖(此砖即为“出”组的第一块砖)的方向摆放正确。此砖的方向应由这一层的最后一块砖决定,而最后一块砖应摆成条砖,以此决定第一块砖的方向,即摆成条砖或是丁砖。

2)转角的两侧同一层砖的长度应相差半块砖的长度。如,一侧若摆成两块条砖加一块工砖,另一侧就应摆成两块条砖或三块条砖。

6.槛墙砖组砌不正确(1)现象

1)两端不对称。如,一端为条砖另一端为丁砖。或一端为七分头另一端为丁砖等等。

2)两端出现“砖找”(宽度小于丁砖的砖)。(2)原因分析

1)未经“样活”(即试摆),从一端开始砌起。

2)从中间开始砌起,两端出现“砖找”未做调整。(3)防治措施

1)先“样活”后砌砖。“样活”时从中间开始摆

侧墀头第一层里为丁砖,右侧墀头第一层里侧为条砖

等等。

2)山墙两端不一致(设计为两端摆法不同者除外)。如,同一层中前檐为丁砖,后檐为七分头等等。

(2)原因分析

1)两人同时砌筑,相互之间未协调。2)未经“样活”,从一端向另一端赶砌。(3)预防措施

1)两人以上同时砌筑时,由工长或班长统一确

起,两端自然对称。

2)两端出现“砖找”时,应做相应调整。如将“砖找”改为七分头或丁砖加七分头等等。

7.石活与砖墙表面不平齐(1)现象

压面石、腰线石、角柱石、挑檐石等突出于砖墙表面。

(2)原因分析

1)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平,而突出在外的作法可以使小的误差不易看出,因而索性将其突出在外。

2)明知故犯图省事。

3)不知道平齐的作法才符合传统规矩,看到别人这么做,误以为应该突出在外。

(3)防治措施

1)安装压面石、腰线石、角柱石、挑檐石时,其外皮线应以墙外皮为准。

2)安装中如发现石活棱线不能与砖墙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不平的凸出的部分打平。继而用“磨头”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8.带角柱石的墙下碱或台明,砖的摆法不正确(1)现象

1)墙的中间出现“破活”即,未使用条砖或丁砖。

2)两端砖的摆法不对称。如一端为丁头,另一

定摆法。

2)先“样活”试摆合适后再砌筑。

10.硬山墀头腮帮排砖错误(1)现象

1)未排成十字缝。

2)未用整砖摆出十字缝。

3)柁头与柁头下面的砖形成了“齐缝”(通缝)。4)两层盘头的里侧做成了直棱,因此与戗檐砖

里棱的斜线无法形成同一条斜线。

(2)原因分析

1)误以为必须与墀头上身排砖方法相同,即必须与墀头上身的砖缝对齐。

2)误以为与普通砖墙转角处的排砖方法相同,即必须用丁砖和条砖起手摆十字缝。

3)在摆放腮帮第一层第一块砖之前,未该算至柁头底时是否会出现通缝,以及怎样摆放才能避免出现通缝。

4)把两层盘头用砖当做了普通砖处理。(3)防治措施

1)从枭砖以上(不含枭砖)单独排砖。排砖时从柁头外皮线处开始核算,用丁砖与条砖摆出十字缝。柁头外皮线至柱外皮的一段,与丁砖对应的一

)。与条砖对应的层,应随之加长,(此砖称为“整”

)。一层,应以“砖找”补齐,(此砖称为“破”

・17・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在摆放第一层第一块砖之前应先核算一下,至柁头底共有几层?如为单层数(如五层),第一块

5)打点砖“药”应在温水活之前进行。且应反

砖必须用“整”。如为双层数(如,六层),第一块砖必须用“破”。如赶不上整层数(如,五层半),半层应按一层算(如,五层半即按六层算)。

3)两层盘头的里棱线按戗檐砖里的棱斜线确定,使这3块砖里棱在同一条斜线上。按此要求在两层盘头的里侧划出斜线,将多余的部分打掉、磨齐后再安装。

11.砖墙下碱透风砖位置不对(1)现象

1)透风位置太高。使柱根部位无法形成空气流

复打磨,直至与墙表面完全平为止。

13.淌白墙或糙砖墙勾缝作法错误(1)现象

勾缝方法与现代清水墙勾缝方法相同。(2)原因分析

不了解传统砖缝的材料作法。(3)防治措施

1)糙砖墙的砖缝用木棍直接划缝,并扫净即可。而不要用现代勾缝工具“铁溜子”勾缝。

2)淌白墙要有传统白灰或老浆灰勾缝。勾缝时要用传统工具“鸭嘴”,并应将灰与表面打点平。而不得用“铁溜子”勾成凹缝。

14.仿古面砖镶贴不牢(1)现象

墙面空鼓,甚至局部脱落。(2)原因分析

1)面砖在镶贴前浸水时间太短。2)灰浆不饱满。

3)发现墙面不平整后,对已贴好的前几层砖复

通,因而造成了柱根糟朽。

2)透风位置太低,台明上的雨水容易浸入墙体,因而造成了柱根糟朽。

(2)原因分析

操作人只知道透风砖可使空气进入墙内因而对预防柱根糟朽有好处,但不知道预防效果与位置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3)防治措施普通砖墙的透风应放在第二层砖之上。城砖墙的透风应放在第一层砖之上。

12.干摆、丝缝墙墙面不洁(1)现象

1)未露出“真砖实缝”。

2)对砖表面的砂眼、残缺处的打点(补平)痕迹明显,不自然。

(2)原因分析

1)未用清水清洗。或同一桶水反复使用后,水已变得混浊不清。

2)墙面砖缝不严,缺棱掉角处较多,操作者就用刷浆的办法进行遮盖。

3)配制打点用“药”时,“药”的颜色未与砖色对比,或是用未干的“药”与砖色对比。

4)打点后的砖“药”,未予打磨,或未与墙表面磨平,因而略高于墙面。

5)打点砖“药”在漫水活工序之后才进行,因此无法通过漫水活与墙面融为一体。

(3)防治措施

1)刷洗墙面的清水必须反复更换,使水保持清洁。

2)反复刷洗,直至墙面露出“真砖实缝”。3)严禁在墙表面刷浆。

4)砖“药”要由技术较高的工人统一配制,砖“药”的颜色要待其干后再与砖色对比。

・18・

又敲击,造成浮摆。

4)贴完后未反复浇水养护,墙面在短时间内干燥,致使水泥砂浆的强度无法提高。

(3)防治措施

1)镶贴前,面砖的浸泡时间不少于3分钟。2)砂浆中可掺入胶类外加剂,以增强砂浆和易性及粘接力。

3)砂浆的饱满度应不小于95%。

4)粘贴后不得为追求墙面平整而对已贴好的前几层砖又进行敲击。

5)完工后墙面应反复浇水,使其能持续保持湿润。浇水养护的日期不少于5~7天。

15.干摆作法的仿古面砖墙面外观不佳(1)现象

1)砖缝不严。

2)相邻砖之间表面不平。(2)原因分析

1)由于砖的生产工艺原因,砖的里口略高于外口。因此安装时,外口合缝不易严密。

2)镶贴时留在砖棱处的砂粒造成合缝不严。3)面砖有曲翘现象,造成接缝处不平。(3)防治措施

1)在镶贴前,先用砂轮将在砖的里棱稍磨去一些。

2)每贴好一层砖后,用干布将砖棱处的砂浆擦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净。

3)墙面贴好后,先用砂纸将砖的接缝处高出的部分磨平,再将墙面全部打磨一遍。

4)仿古建筑宜将仿干摆作法改为仿丝缝作法。

16.地面与柱顶盘不平齐(1)现象

就会大大地降低灰的强度。

(3)防治措施

必须使用泼灰。泼灰的存放时间不超过6个月且应未经雨淋。

19.北方官式建筑室外抹灰的颜色不正确(1)现象

抹灰的颜色不符合传统作法要求。如,外墙采用抹白灰作法,又如,庙宇的外墙采用抹黄灰作法等等。

(2)原因分析

设计人或操作人不了解传统规矩。(3)防治措施

传统建筑室外抹灰的颜色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红灰用于宫殿、庙宇的外墙。有特殊要求时,也可用于内墙。

2)黄灰用于宫殿、庙宇的内侧。如,室内墙、廊心墙、宫门券洞等。

3)青灰用于庙宇、大式建筑及民居的外墙。

4)月白灰(一般为深月白灰)用于民居的外墙。下碱如需抹灰,一般应抹青灰。

5)白灰一般不用于外墙,但可用于小式或大式建筑的游廊内侧的廊心墙上。

白灰用于外墙,是江南建筑的作法风格。北方官式建筑的外墙不得采用抹白灰作法(仿江南作法的除外)。

6)黄灰用于外墙是江南庙宇的作法风格。北方官式建筑的外墙不得采用抹黄灰作法。

20.屋面泥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1)现象

表面无密实感,开裂严重,抗渗能力较差。(2)原因分析

1)苫抹时图省事,泥背抹得太薄。

2)泥背总厚度超过5cm时,未分层进行苫抹。3)泥中掺灰量小于30%。4)以灰膏作为原材料。

5)泥中麦秸、稻草或麻刀等纤维物的掺入量不足。

6)泥背未经“拍背”。或“拍背”的方法不正确。(3)防治措施

1)泥背厚度不小于5cm。总厚度超过5cm时应分层苫抹,每层不超过5cm。

2)泥中灰的掺入量不少于30%(体积比)。麦秸、稻草的掺入量不小于20%(体积比)。如以麻刀代替麦秸或稻草,掺入量不小于5%(与土的重量比)。

3)泥中的白灰应使用泼灰或使用生石灰浆。不

室内(或廊内)砖墁地面高出或低于柱顶盘,即高出或低于柱顶石的鼓径下棱(无鼓径作法的即为柱顶石上棱)。

(2)原因分析

1)墁地时未按柱顶盘确定标高。

2)柱顶盘的标高相互之间有误差,墁地时其标高按较低的柱顶盘确定,高出的部分未予剔除。

3)柱顶盘的标高相互之间有误差,墁地时其标高按较高的柱顶盘确定,致使柱顶盘凹入地面而无法补救。

(3)防治措施

1)墁地的标高应按柱顶盘确定。

2)若柱顶盘的标高相互之间有误差,应以其中最低处为室内地面的标高。

3)地面做完后,对高出地面的柱顶盘进行剁斧,直至与地面找平为止。

17.方砖地面排砖错误(1)现象

1)与现代地面排砖方法相同,即排成了横、竖缝均为通缝的形式。

2)未从明间正中向两边排砖。或入口正中处未放置整砖。

3)甬路的趟数出现双数。

4)甬路转角、交叉处的摆法不符合传统规矩,或大、小式作法混淆。

(2)原因分析

设计人或操作人对传统作法不了解。(3)防治措施

1)请懂得古建规矩作法的人进行指导,或参照《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和施工。

2)审图时注意甬路宽度是否符合传统方砖单趟数所需的尺寸,如不符合,及时向设计人员提出。

18.室外传统抹灰的强度达不到要求(1)现象室外抹青灰、红灰、黄灰等的强度较低,有时经过1~2个冬季就出现灰皮酥碱、脱落现象。

(2)原因分析

改变了传统材料作法。传统作法是,室外抹灰所用材料必须用泼灰。如果用灰膏或质量不好的灰粉,

・19・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得使用灰膏。

4)泥背苫完后应进行“拍背”工序。“拍背”要用铁拍子,并应在泥背干至七一八成时进行。每层泥背都要拍背。每层的拍背次数不少于3次。

21.青灰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1)现象

表面无密实感,开裂、露麻、抗渗能力较差。(2)原因分析

1)用灰膏作为原材料。

2)苫背时图省事,灰背抹得太薄。

3)总厚度超过3cm时,未分层进行苫抹。4)麻刀的掺入量不足。

5)表面未“拍麻刀”或所拍麻刀分布不均。6)赶轧次数少或方法不对。

(3)预防措施

1)不得使用灰膏,必须用泼浆灰做为原材料。

屋面上,造成屋面漏雨。

(2)原因分析

1)对瓦的质量与屋面漏雨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对“审瓦”工序不重视,甚至未进行这道工序。

2)虽派人对瓦进行挑选,但挑选的方法不当。对“审瓦”人的工作又不进行检查。因而使质量不好的瓦被用到了屋面上。

(3)防治措施

1)派有经验的人“审瓦”,并派专人随时对挑选出的瓦进行抽样检查。

2)“审瓦”时除仔细观察瓦的正反两面以外,还必须用瓦刀等铁器对瓦进行多点敲击,瓦音不清脆的不能使用。

3)采用先“审瓦”,后付材料款的管理方法。以防止为减少经济损失而放宽“审瓦”标准。23.“沾瓦”工序达不到要求(1)现象黑活屋面用瓦缺少“沾浆”工序或沾浆方法不当,因此未能提高瓦的抗渗能力。

(2)原因分析经过用正确方法沾过浆的瓦,吸水率会明显减少。如未经“沾瓦”或方法不当,瓦面的抗渗能力相比之下就会较差。尤其是遇到连续几天阴雨天气时,瓦面就可能出现渗漏。

(3)防治措施

1)底瓦沾浆必须用生石灰浆。2)合瓦屋面的盖瓦应沾月白浆。

3)干搓瓦、仰瓦灰梗屋面应沾月白浆。

4)每块瓦的沾浆长度不少于本身长的4/10。

5)底瓦应沾小(窄)头。合瓦的盖瓦应沾大(宽)头。干搓瓦应沾大头。

24.瓦内灰浆饱满度达不到要求(1)现象

泼浆灰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且应未经雨淋。

2)应在泥背干透,不再继续开裂后,再开始苫灰背,以防止灰背随泥背一起开裂。

3)灰背厚度不小于3cm。总厚度超过3cm时,应分层苫抹,每层不超过3cm。

4)麻刀的掺入量应不少于灰重的5%。

5)灰背苫抹至最后一层时,宜在表面“拍麻刀”。“拍麻刀”应使用细软的麻刀绒。麻刀绒必须分布匀密。泼上青浆后应反复赶轧,务使麻刀绒“揉实入骨”。

6)每层灰背应充分赶轧。灰背至七成干以后的赶轧,必须使用小轧子,不得使用铁抹子。最后一层的赶轧遍数,从该层七成干以后算起,不应少于5遍。每次均应先刷青浆。青浆应随灰背的逐渐硬结,由稠逐渐变稀。并应适时将小轧子的根部翘起,以增加对灰背的赶轧重量。以灰背直接做为防水层的灰背项,赶轧的次数应有所增加。应以轧至灰背基本硬结为准。在此期间应不间断地操作,即应“轧干”,而不能“等干”。

7)苫完青灰背后,不得立刻 瓦,应“晾背”一段时间,等确认青灰背无开裂现象时,再开始 瓦。

(4)治理方法

用小锤沿裂缝砸成浅沟。然后用麻刀灰沿浅沟抹平、赶轧。经“晾背”确认不再发生开裂时,才能开始 瓦。

22.“审瓦”工序达不到要求(1)现象

瓦件在运至屋顶前,未对瓦逐块挑选或挑选方法不当,致使带有裂缝、裂纹、砂眼、隐残的瓦用到了・20・

底瓦或盖瓦灰泥不饱满,从而降低了瓦面的整体抗渗能力,常常因此而造成屋面漏雨。

(2)原因分析

1)瓦下所铺灰泥量不足。

2)未进行“背瓦翅”工序。造成瓦下两侧空虚。尤其是底瓦的两侧向上翘起,不背瓦翅更容易造成两侧空虚。

3)未进行“扎缝”工序,造成瓦垄之间的缝隙处空虚。

(3)防治措施

1)瓦下灰泥必须打足。

2)铺瓦后应适时“背瓦翅”。即用瓦刀将瓦两侧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的多余灰泥向内填实,不足时要予以补充,直至灰泥与瓦翅齐。此时还要用瓦刀向内适当拍打,以确保瓦内灰泥密实。

3)在 盖瓦之前,先在两垄瓦之间的缝隙处“扎缝”,即在缝隙处堆上适量灰泥,然后用瓦刀向下扎,使灰泥将缝隙完全填满。

25.板瓦勾“瓦脸”达不到要求(1)现象

底瓦或合瓦的底、盖瓦搭接处勾缝不严,或短期内即脱落,造成瓦面“倒喝水”,使雨水流入底瓦内,甚至造成屋面漏雨。

(2)原因分析

操作方法不当。(3)防治措施

1)勾抹底瓦的瓦脸应在 盖瓦之前进行。合瓦的盖瓦勾瓦脸,应在夹垄之前进行。

2)勾瓦脸要用较稀的灰,且灰中不掺麻刀。3)勾瓦验之前应将瓦垄清扫干净,并用水将瓦垄冲净并洇湿。

4)勾瓦脸要用“鸭嘴”,不得用瓦刀,否则很难将灰挤入瓦内,因而造成不久即开裂,甚至脱落。5)勾瓦脸时要向瓦内抠抹,灰应勾足但瓦外并不留灰。

6)在灰至七———八成干时,要用微湿的短毛刷子勒刷灰与瓦的交接处,使灰伏贴,否则容易开裂。26.筒瓦“捉节”达不到要求(1)现象

筒瓦(包括琉璃筒瓦)搭接处灰不严实,造成雨水渗入盖瓦垄,甚至造成屋面漏雨。

(2)原因分析

1)未勾抹熊头灰。2)“捉节”操作不当。

(3)防治措施

1)在 盖瓦时应在瓦的“熊头”处抹足熊头灰。

只有旧房维修时才用裹垄作法。

2)不知道瓦面的防水性能主要是由瓦的质量、瓦的搭接密度及瓦内灰泥的饱满度决定的。误以为裹垄就可以保证屋面不漏雨。

3)认为瓦垄不经过裹垄就不能保证直顺。(3)防治措施

在设计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中明确指出不得裹垄。

28.清官式风格的屋面刷浆颜色不正确(1)现象黑活瓦面或屋脊未刷浆或浆色不符合传统做法要求。

(2)原因分析

不了解传统规矩。(3)预防措施

瓦面刷浆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合瓦及仰瓦灰梗应刷青浆。筒瓦应刷深月白浆。

2)筒瓦屋面应在檐头的一段刷烟子浆(即“绞)。绞脖宽度宜为一块勾头瓦的长度。合瓦屋面不脖”

绞脖。

3)无论何种瓦面,凡作梢垄的,梢垄刷烟子浆或青浆。披水砖的上面也应随之刷烟子浆或青浆,侧面和底面应刷深月白浆。

屋脊刷浆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眉子刷烟子浆。当沟刷烟子浆或青浆。其它部位刷深月白浆。

2)铃铛排山脊中的排山勾滴部分(包括滴水瓦的底部)应刷烟子浆。梢垄刷烟子浆或青浆。

3)披水排山脊的梢垄应刷烟子浆或青浆。披水砖的上面也应随之刷烟子浆或青浆,侧面及底面应刷深月白浆。

(4)治理方法

按正确的作法重新刷浆。29.清官式屋面黑活正脊作法错误(1)现象

不得只在外部捉节,而内部缺少熊头灰,否则很难将瓦的接缝处填实,且使捉节灰容易脱落。

2)捉节之前应将瓦的接缝处用水涸湿。27.新作的筒瓦屋面用裹垄作法(1)现象在全部使用新瓦的筒瓦垄外面,又包裹了一层灰。并错误地称此作法为“混水作法”(不裹垄的则

)。被称为“清水作法”

(2)原因分析

1)设计人或操作人不了解在传统作法中,新作的瓦面只采用“捉节夹垄”作法,不采用裹垄作法。

将当沟的外侧抹成了垂直的平面。(2)原因分析

1)不了解传统作法要求。2)图省事,明知故犯。(3)预防措施

要求施工人员按下述作法堆抹:

当沟应抹成向外突出的略似三角形的形状,即传统作法所称的“荞麦棱”。“棱”可抹得略尖,也可抹得圆缓。

・21・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治理方法

按正确作法重新堆抹。

30.大式与小式垂脊等的瓦条作法混淆(1)现象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垂脊、戗脊及下檐角脊中都要使用瓦条这个脊件。在小式作法中要使用两层瓦条(正脊用一层瓦条时除外),且这两层瓦条都一直通到下端。而在大式作法中,只在兽头以上的一段使用两层(正脊用一层时除外),在兽头以下则只能用一层瓦条。而一些施工人员将兽前这一段也作成了两层瓦条。

(2)原因分析对传统作法规矩了解得不深、不全,对大、小式作法只了解那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对相似之处的区别则了解不够。

(3)预防措施

1)在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古建瓦作知识。2)在技术交底中明确提出要求。(4)治理方法兽前一段返工重作,只保留一层瓦条。在拆除上层瓦条时应注意要拆至兽头上端,即应使兽座的下面也只保留一层瓦条。

31.套兽与角梁不配套(1)现象套兽的宽度小于仔角梁的宽度。(2)原因分析

施工单位在定购瓦件,确定套兽尺寸时,往往按其它瓦件的规格来确定。如,琉璃瓦定为五样,就用五样琉璃套兽。而未考虑到其尺寸可能会与角梁的宽度不相符。因而造成了套兽小于角梁的宽度。

(3)防治措施

套兽的规格应按角梁的尺寸确定。如没有与之完全相符的套兽,应选择比角梁稍宽者。如,琉璃的样数(规格)为七样,角梁宽度为20cm。经查,知七样琉璃套兽宽为1713cm,六样套兽宽为22cm。此时应使用六样套兽,而不能使用七样套兽。

32.因冬期施工使传统材料作法的屋面质量受到影响

(1)现象临近或进入冬期后,仍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屋面施工。造成垫层及瓦面冻融破坏甚至导致屋面漏雨。

(2)原因分析

1)传统材料的强度低于水泥砂浆。且传统灰浆的强度生成得较慢,受冻后强度又不再提高,因此冬期施工很容易因冻涨开裂而导致垫层甚至瓦面受到破・22・

坏。

2)在冬期来临时,屋面工程已基本结束,但屋面垫层和瓦下灰泥的水份并没有完全蒸发。以至仍然发生浆融破坏。

3)不了解冬期施工对传统屋面的不利影响或存有侥幸心理,为抢进度而造成。

(3)预防措施

1)苫背应在距往年冬期施工起始期的一个月前完工,瓦面应在20天前全部完工。否则应停止施工。

2)在一个月前苫完灰背,冬期停工的屋面,春季复工时应检查灰背的受冻情况,必要时应重新苫灰背。

3)因临近冬期,决定不再进行苫背的工程,也应在望板上抹护板灰和一层泥背,以保护木屋架。春季复工时,应重新苫抹泥背。如,原设计为两层泥背的,应在原来的泥背之上重新苫抹两层泥背。

4)如为仿古建筑,或经设计及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时,可改用水泥砂浆(可掺入防冻剂) 瓦。

33.屋脊“象鼻”不符合要求(1)现象清官式作法的黑活垂脊、戗脊及下檐角脊“规矩盘子”处勾抹的象鼻不符合要求。如:

1)该有时未抹出象鼻,或不该有时却抹出了象鼻。

2)象鼻抹得粗糙。

3)造型错误变形。如,抹成转圈或拉长、向下垂等形状。

(2)原因分析

1)未真正弄懂象鼻与脊件的关系,何时才应该勾抹及如何勾抹,只会用同一种手法去处理。因此虽然有时能抹对,但仍会出现抹错的现象。

2)抹象鼻是古代工匠“变掩饰为装饰”的招法。它看似装饰,实为掩饰。因此既要抹得细致,又不必过于夸张。对此不了解者,往往会随意变形,却又抹得不细致。

(3)预防措施

象鼻的有与无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硬山垂脊及悬山垂脊,或者说却抹出了象鼻。2)象鼻抹得粗糙。

3)造型错误变形。如,抹成转圈或拉长、向下垂等形状。

(2)原因分析

1)未真正弄懂象鼻与脊件的关系,何时才应该勾抹及如何勾抹,只会用同一种手法去处理。因此虽然有时能抹对,但仍会出现抹错的现象。(下转第8页)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副主任会议

关于更换主编的意见

  2002年4月3日,在主办单位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召开了《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

编委会副主任周治良、马旭初、杨燕敏、傅清远、戚晋源、王永平、杨开祥出席了会议。编委会委员、杂志副主编何俊寿、马炳坚列席了会议。主任委员罗哲文同志因在山西开会未能出席会议,他事先与有关方面研究了会议内容,表达了完全同意会议决定的意见。副主任委员胥蜀辉同志因出差未能出席会议,会前、会后都向他通报了会议内容。

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房屋修建二公司总经理戚晋源同志主持,会议主要研究了《古建园林技术》编辑部更换主编问题。戚晋源说,《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已经办刊18周年。18年来,在各位专家、编委和协办单位支持下,杂志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祖国的古建园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努力继承营造学社前辈们的事业,成为当今古建园林界的一面旗帜。房屋修建二公司做为杂志的创始者和主办单位,对杂志编辑部的工作负有领导责任。鉴于现任主编、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前所长(法人代表)胥蜀辉同志

已于2000年8月退休,提议胥蜀辉同志不再担任杂志主编,由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现任所长(法人代表)、《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副主编马炳坚同志接任主编职务,提请编委会主任、副主任会议讨论。出席会议的各位副主任委员和列席代表一致赞同主办单位的提议,同意胥蜀辉同志不再担任杂志主编,由马炳坚同志接任杂志主编的意见,并建议增补马炳坚同志为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并建议将这个意见提交5月份在浙江西塘召开的《古建园林技术》第四届四次编委会议上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胥蜀辉同志在担任主编期间杂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尊重其本人意见,今后不再在编辑部担任具体职务),建议继续保留其编委会副主任职务,并希望他继续为办好《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发挥光和热。会议认为,由马炳坚同志接任主编的提议是十分正确的,马炳坚同志是杂志的最初创办者之一,十八年来一直在编辑部担任重要工作,在创办杂志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相信他一定会不负众望,把《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辑部的工作搞得更好。会议还对如何继续办好《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上接第22页)凡是使用列角盘子的垂脊,只在脊的

一侧即只在脊的内侧勾抹象鼻,而戗脊、角脊等斜向脊及歇山垂脊,或者说凡是使用直盘子的脊才在两侧勾抹象鼻。

2)小式屋脊,其第一层瓦条至圭角处应抹出象鼻(但硬、悬山垂脊只在脊的内侧抹,外侧不抹)。

3)大式屋脊,兽前只有一层瓦条,这层瓦条在圭角之上自相交圈,因此瓦条不抹象鼻。

4)无论大、小式屋脊,凡当沟宽于圭角,尤其是当沟抹成“荞麦棱”形状时,当沟至圭角处应抹出象鼻(但硬、悬山垂脊只在脊的内侧抹,外侧不抹)。否则不应抹象鼻。

5)当瓦条和当沟都需抹象鼻时,上下应连在一起勾抹。・8・

象鼻的形状应按以下要求勾抹:

1)用于瓦条和直抹的当沟时,象鼻的端头轮廓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状。其厚度应自下而上逐渐减薄,至上端收头时宜约厚015cm。用于荞麦棱状的当沟时,其端头轮廓一般不抹成抛物线状,只随势向斜上方收头即可。

2)上端收头处的形状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收成尖头,第二种是在端头处抹出一个勾状圆形扁片。

当沟单独抹象鼻时多采用第一种形式。瓦条或瓦条与当沟连作时,多采用第二种形式。

3)抹象鼻应注意“不求显眼,但求精细”的原则。切忌粗糙或随意拉长、转圈、下垂等作法。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