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货币供给及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流通中现金
3.如果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为75美元,法定准备金率为0.20,支票存款可能扩张( )。
A.75美元 B.375美元 C.575美元 D.750美元
4.超额准备金等于( )。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
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
A.M0 B.M1 C.M2 D.M3
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货币供应量
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
A.前者=后者 B.前者>后者
C.前者<后者 D.不确定
8.如果( ),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 B.e<0 C.e=0 D.不确定
9.如果原始存款为30万,派生存款为90万,则K为(A.2 B.3 C.4 D.5
。
)。 )
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
A.20万 B.13万 C.7万 D.6万
11.如果K=4,r=10%,e=10%,则C为( )。
A.5% B.10% C.15% D.20%
12.内生变量是由( )。
A.政策因素决定 B.经济因素决定
C.非经济因素决定 D.人为因素决定性
13.基础货币等于( )。
A.通货+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通货+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 B.越少 C.越多 D.为零
15.假定基础货币增加5%,货币乘数下降5%,那么货币供给量会( )。
。 )
A.增加5% B.下降5% C.同增同减 D.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
A.统存统贷 B.现金管理
C.工资基金管理 D.实贷实存
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2.银行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条件是( A.部分准备金 B.全额准备金
C.现金放款 D.法定准备率
E.现金漏损率
3.我国M1由( )构成。
A.M0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城乡储蓄存款 D.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
)
E.机关团体部队的存款
4.选择哪一货币层次作为中央银行控制重点,其标准是( )。
A. 这一层次所含的基础货币量最多
B.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最易于中央银行控制
C.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与经济活动关系最密切
D.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最稳定
E.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盈利最多
5.我国M2是由( )。
A.M1 B.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基建存款 D.储蓄存款
E.其他存款
6.货币供给量是( )。
A.被财政部门、各个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家庭个人所持有的货币
B.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与现金发行量
C.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
D.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现金发行量
E、由中央银行所供给的基础货币量
7.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要受( )因素限制。A.法定准备率 B.超额准备率
C.现金漏损率 D.定期存款准备率
E.货币流通速度
8.基础货币包括( )。
A.通货 B.存款货币
C.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
E、派生存款
9.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是( 。
)
A.相等 B.不相等
C.前者>后者 D.前者<后者
E.共同构成货币供给量
10.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最终由( A.财政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经营单位
E.家庭个人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量
3.部分准备金制度
4.转帐结算制度
5.原始存款
)共同决定。
6.派生存款
7.存款准备金
8.基础货币
9.存款乘数
10.货币乘数
(四)判断分析题
1.只要商业银行具备了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派生存款。
2.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基础货币就可以控制住货币供给量。
3.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就是创造实际价值量的过程。
4.派生存款是虚假存款。
5.资产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就一定高。
(五)简答题
1.试比较分析基础货币与原始存款?
2.试比较分析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3.试比较分析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
4.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那些?
5.中央银行哪些资产业务要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
(六)论述题
1.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金融创新对其有何影响?
2.试分析在货币供给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作用?
(七)计算题
1.假定基础货币为1000,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10%,现金漏损率为2%,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为4000,试求银行支票存款的实际准备率与超额准备金?
2.假定商业银行系统有150亿元的存款准备金,rd=10%,如果rd上升至15%或下降至5%时,最终货币供给量有何变化?
3.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000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5%,那么A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有何变化?A银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新创造多少货币?
4.假定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了10000元的贴现贷款,如果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并且该商业银行持有10%的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漏损率为20%,那么:(1)存款乘数为多少?(2)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存款货币?(3)货币乘数为多少?
5.根据下列数字,计算相关结果:
法定准备金比率( )=0.10,现金( )=2800亿元,存款( )=8000亿元,超额准备金( )=400亿元
(1)计算:
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 )=
超额准备金率( )=
货币乘数( )=
法定准备金( )=
准备金( )=
基础货币( )=
(2)假定中央银行将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调低为0.08,基础货币不变,存款比率不变,计算: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 )=
(八)案例题
1.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二○○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内容: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上半年现金净回笼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2008年以来,M2大体保持平稳增长。从货币供应量构成看,M1中活期存款继续同比少增态势,上半年同比少增达到7416亿元;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上半年同比多增1.4万亿元。
请根据材料回答:
(1)请分析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构成及其变化反映了什么?
(2)请分析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为什么?
2.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二○○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内容: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40.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0个百分点。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5%。6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3.84,比上年同期低0.73。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95%,比上年年末低1.55个百分点, 较4月末和5月末有所回升。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83%,农村信用社为5.67%。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有所下降。
请根据材料回答:
(1)请分析什么是超额存款准备金?
(2)请分析为什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超额准备金率会有差异?
(3)请分析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逐年有所下降,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7.C 8.C 9.C 10.A 11.A 12.B 13.C 14.B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BC 3.ADE 4.BC 5.ABCDE
6.AB 7.ABCD 8.AC 9.ABCD 10.ABDE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向再生产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研究的是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
2.货币供给量:它是指银行系统在货币乘数增减作用下所供应的货币量,它研究银行系统向流通中供应了多少货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是否相适应。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s=m•Mb。按照流动性的强弱可将货币供给量分为不同的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 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3.部分准备金制度:它是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可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相对于全额准备金制度而言的,在全额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只有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此,部分准备金制度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4.转帐结算制度又称非现金结算制度:它是指货币结算双方,通过银行把款项从付款人账户划转到收款人账户而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非现金结算制度是相对于现金结算制度而言的。现金结算制度是指直接的现金收付,银行每笔贷款都必须付现,企业债权债务的结清在银行体系外通过现金收付进行,这就否定了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
5.原始存款:它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6.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它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转化而来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7.存款准备金是以两种具体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所需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二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商业银行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这笔商业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1)其中一部分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叫法定准备金;(2)另一部分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原因尚未使用的部分,叫超额准备金。
8.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基础货币具有四个属性:(1)可控性,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一定的控制力;(2)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3)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4)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社会公众。
9.存款乘数:它是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或存款乘数。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扩张的这一原理,也称为存款乘数原理。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K=D/△R=1/r,通过对派生存款倍数的修正,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存款准备金;(2)法定存款准备率;(3)超额存款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准备率。其具体影响表述为:K=D/△R=1/(r+c+e+rt•t)。
10.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它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一定的控制力。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一般有: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准备率 。对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具体因素,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四)判断分析题
1.错误。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必须同时具备部分准备金制度和转帐结算这两个条件。如果仅具备部分准备金制度,而实行现金结算,这时存款不会有多倍创造。因为部分准备金制度只为吸收存款后,能够运用部分存款提供了可能。如果仅具备转帐结算,而实行全额准备金制度,也不能创造存款货币。因为这时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的转移必然是等额现金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存款总量不会超过银行吸收到的现金量。
2.错误。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从货币供给原理来说,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s=m•Mb。虽然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对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另一个因素货币乘数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从货币供给量的
形成过程来讲,货币乘数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又受各种特别的因素的制约。因此,货币供给量并不能由中央银行绝对加以控制。
3.错误。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是创造价值符号的过程,并不是创造价值总量。银行属于流通部门,不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并不会使社会的实际财富和实际价值总量有任何增加。
4.错误。若将以存款有无实际的物质作为基础划分为真实存款和虚假存款,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货币量过多并不能对货币划分真实货币和虚假货币,而只能使货币单位币值下降,所以派生存款不是虚假存款,创造派生存款与虚假存款无关。
5.错误。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所以,任何资产都能转化为现金,但不能说资产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就一定高,还要看其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即所化成本的大小、速度的快慢。
(五)简答题
1.基础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所以基础货币量大于原始存款量。
2.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是指商业
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转化而来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将存款划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只是从理论上说明两种存款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事实上,在银行的存款总额中是无法区分谁是原始存款,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并不是虚假存款,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也不是创造实际价值量的过程,而是创造价值符号的过程。二者的区别是:(1)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的基础,没有原始存款,就没有派生存款;(2)其来源不同,原始存款的来源是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而派生存款是随着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业务循环往复不断的开展,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形成的。
3.(1)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或存款乘数。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扩张的这一原理,也称为存款乘数原理。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K=D/△R=1/r
(2)作为货币供给之源的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表明每1元基础货币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用m 表示货币乘数,Ms表示货币供给,Mb表示基础货币,其公式是:m=(C+D)/(C+R)=Ms/Mb
货币供给量之所以数倍于基础货币,是由于商业银行信用扩张或派生存款的缘故。
4.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存款准备金;(2)法定存款准备率;(3)超额存款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准备率。其具体影响表述为:K=D/△R=1/(r+c+e+rt•t)
5.中央银行使基础货币数量发生变化的资产业务有:(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
权规模与基础货币;(2)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3)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
(六)论述题
1.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量层次时,一般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流动性的强弱; (2)与经济的相关性;(3)不同时期的不同具体情况。
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目的,是为了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例如,M0的变化主要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反映的是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1对经济的影响比M2更直接、更迅速,因为M1是现实的购买力,它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而M2由于没有直接的支付和转帐功能,只有转化为M1后,才会产生这种影响。因此,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货币层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按流动性来划分的货币层次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如自动转帐系统(ATS)、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定期存单(CDs)。可以预见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将不断深化。
2.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不兑现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都是由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共同提供和创造的。尽管同是银行,作为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
与专门从事金融管理活动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则可以将流通中的现金纳入银行,转化为存款。发放贷款,则使该存款按照一定的量再次形成存款。如果该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在多家银行并存的经济体系中,就会形成几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同样,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也会造成信用货币的减少。
(2)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可以获得的“原始存款”的多少。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吸收客户的现金存款;其二为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的贷款。假定整个的社会的现金均已存入银行系统,而商业银行均已最大限度地将其运用出去,那么,决定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增加存款创造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中央银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第三:中央银行还掌握着现金发行的控制权力。而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构成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可以迅速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调节的最终目标。因此,基础货币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目标。
(七)计算题
1.因为Mb=C+R=C+R法+R超
R法=4000×10%=400
C=4000×2%=80
R超=Mb-C-R法=1000-80-400=520
实际准备率=(400+520)÷4000×100%=23%
2.D1=1/rR=1/10%150=1500(亿元)
D2=1/rR=1/15%150=1000(亿元)
D3=1/rR=1/5%150=3000 (亿元)
rd由10%上升至15%时,货币供给量减少500亿元;
rd由10%下降至5%时,货币供给量增加1500亿元。
3.法定准备金=1000×5%=50(元)
超额准备金=1000-50=950(元)
A银行能够增加贷款950(元)
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创造的货币=R•K=1000×1/5%=20000(元)
新创造货币20000-1000=19000(元)
4.(1)存款乘数2.5=1/(10%+10%+20%)
(2)银行体系存款货币量为25000=2.5×10000
(3)货币乘数 3=(10000×20%+10000)/(10000×20%+10000×10%+10000×10%)
5.(1)计算:
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 )=0.35=2800/8000
超额准备金率( )=0.05=400/8000
货币乘数( )=2.7=(1+0.35)/(0.35+0.1+0.05)
法定准备金( )=800=8000×0.1
准备金( )=1200=800+400
基础货币( )=4000=2800+1200
(2)假定中央银行将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调低为0.08,基础货币不变,存款比率不变,计算:
货币乘数( )=2.8125=(1+0.35)/(0.35+0.08+0.05)
货币供给( )=11250=2.8125×4000
(八)案例题
1.(1)M0的变化主要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反映的是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1对经济的影响比M2更直接、更迅速,因为M1是现实的购买力,它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而M2由于没有直接的支付和转帐功能,只有转化为M1后,才会产生这种影响。因此,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储蓄存款利率的不断上调;股票市场价格的不断下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加大,居民储蓄意愿加强。
2.(1)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有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数量。
(2)分机构看,受清算效率、流动性管理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地,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系统内部资金调剂效率相对
较低的中小商业银行倾向于持有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3)从趋势看,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包括:一是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可用于营业日中支付清算。二是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逐步下调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收益,主观上倾向于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三是金融市场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增加,金融机构债券资产持有规模大幅增加等,客观上为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发展,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体上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是金融机构自愿选择的结果。
从近两年看,受资本市场波动、资金流动和政策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波动较大。2006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成为引起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大盘股发行期间,大规模资金跨银行、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从而需要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而在股票发行结束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又回复到正常水平。此外,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及其他市场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性。
金融机构自身流动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准备金需求增加时既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实现。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及预期等因素,将超额准备金率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前瞻性地应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