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234-0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圣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更是产生创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使高校毕业生快速融入当今这个政治、经深度整合现有资源,制定科济、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促进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1]。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曾指出:“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教育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相关行业部门等实现协需求、实务部门、科研院所、同。”实施协同创新策略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推进是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重要选择,也是国家实现创新建设的高校向前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高校创新能力仍显核心。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成果转化较为低效、研发投入不足、专利产出结构不均衡以及专利实际使用价值偏低等问题。造成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中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创新资源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新模式封闭等问题。为此,协同创新这一新的创新模式被人们广为关注。[2]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产出不足的各单位之间,以及高校核心问题是高校内部各部门、作为整体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仍然存在独4]立、分散的局面,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3,为此,下文将从校内协同创新和校外协同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一、加强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高校内部具有大量的师生和多种仪器设备,特别多种高精是近三十年,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尖设备已经投入实际使用。部分高校其硬件条件早已达到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但是从更大范围来看,高校仍有部分资源空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另外这不能不说是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人力资源创新资源的隐形浪费。在诸多创新资源中,其效用也有进一步提作为隐形却又极为重要的资源,高的可能。为了进一步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发挥高校可以采取的措施内部各部门间容易沟通协调的优势,如下:共享、开放、协调。高1.整合实验资源,做到共建、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务,以人才培养工作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实现途径,为主导,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迅速发展,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促进高校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它可以将缓。在高校,实验室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场所,知识、信息、技术、资源等多个创新主体整合在一起,可以在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5]为此,实现仪器全校范围内多个学院之间共同建立实验室,另外规范仪器的数量,共享,平等使用,互帮互助,在不影响实验的情况下,将功能相同的实验仪器控制在适宜数量,减少重复资源的浪费。2.实施“六跨”原则。校内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受到传统的专业等限制导致各领域人员深度交往不够多。为此,实施“六跨”原则可能会起到收稿日期:2017-07-1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6年立项,课题编号:GH16133);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CLJGYB2017001)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大光电学科体系协同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1985-)作者简介:张健夫,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
-234-
2017年12月第50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Dec.2017NO.50招生和调剂。培养一定的帮助作用。一是跨专业考研、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创新型学生首先体现在招生方面,高校敞开招生大门的兴趣爱好积极报考喜欢的专业,接受跨专业学生的报考和调剂,为学生提供兴趣发展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独立探索的科研精神。二是跨专业交换培养。选出同时喜欢两让学生在不个或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定期交换培养,同专业领域都有所研究,思路会变得更加广泛,在科也会极大学研究中遇到问题也会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地提高创新能力。三是跨专业导师互相交流。不同专业导师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相提意见,使导师教学方式不再单一、传统,选多领域、多方向。四题内容也可以更好地涵盖多专业、是设置跨学科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主修专业课的基础充分挖掘学上,为学生增加一些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生的兴趣,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喜利欢的学科课程进行学习,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用科学研究中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容易创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意识。五是开展跨专业高校生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抛开传统教学中在提倡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本专业选创新课题的限制,而且又将题,不受专业限制,这样不但可以拓展知识,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实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六是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验,鼓励学生跨专业选择毕业设计导师,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实现交叉学科融合和知识技术多领域化,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实释施以上“六跨”原则,可以全方位地盘活创新资源,放创新活力。3.开设创新项目科研课。这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而且也是一个边上课边做项目的综合课程,项目可以学生被由某个公司提供或由学校提供。在此课程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组协同完成所分配成,运用交叉学科容易创新的优势,的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有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双师型”导师等具有创意识地多聘请企业导师以及新创业资源的人员,从而可以针对校内学生社会经验偏少、专业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点评和交流,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项目科研课的提出,需要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学有所联系起来,着手于项目的设计与研究,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二、大力开展校外协同创新是国家创高校是知识、技术创造和扩散的主体,“象牙塔”一般的存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其在,作为传统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天然具有多学科和多功能的特点,在创新上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已经被大量事实和实践所充分证明。[6]但应看自成到的是,高校也存在与各创新主体间相对封闭、高校在完成体系、科技资源利用度偏低等问题。因此,了自身的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基础之上,应该主动进行更高层面的协同创新,也就是校外协同创新。高校应以更加自由、开放、谦虚、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各创新主从而达到协同创新体及其资源,力求资源深度整合,的目的。[7]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政府、军队等创新1.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是引领学生走主体的合作。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上科研之路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认真学习知识,加强学术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具有相当优所有精力都投入在越的实验资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培养出科研当中,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人才,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精英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推动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政府在多个创新主体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根据学校的规模和运行情况物质和经费,支持负责分配和协调各大高校的人员、学校的科研投入,积极带领高校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去,很好地实现了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军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军队科其研系统具有研究相对前沿、研究基础牢固等优势,部分技术对于可以军民两用领域的转移和转化会快企业、政府、科研速提高创新领域的技术实力。高校、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的统筹合作、协同创新方式为高使其面对当今社会激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了效率,烈的人才竞争和强烈的人才需求也多了一份自信和实力。2.加强师生对外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到国外高校、互相合作,及时了解先优秀企业、科研机构学习交流,以及进合理的教学方案、新研发的技术手段和产品,掌握企业对招生的需求,从而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到学校开授课或开设讲座,让学生更多的地了解国际社会,拓创新思路。这一点对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学生多到企业实习,真正将理论又熟悉应用于实践,使得同学们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了理论的实际应用,而且又扩大了视野。还可以为学将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让学生领略国外的文化,国内和国外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更好地应用于科研之中,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3.加强高校与其他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联系。各个总会存在多年积高校由于历史、现实和地缘等缘故,淀下来的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相当多的专业其前几名就占据了此学科内相当多的创新资源。可以预见的-235-
2017年12月第50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Dec.2017NO.50入选的优势学校和特色是,在“双一流”工程实施后,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专业发展将更为迅猛。因此,同一专业人员应该强者越强的趋势不可避免。为此,依托学校,加强类似专业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引从而帮助学生入外校优秀教学资源,减少教学遗漏,课堂学习、课延伸学习内容,让共享普及到课前预习、进后复习等每一个关键环节,将融合理念深入人心,而提高整个专业水平和创新水平。在这种传统的人员交流模式之外,还可以鼓励通过MOOC等形式将高校从而使优势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通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来源,过高校和相关机构间多层面、多维度的交流,将实现携手共赢的目标。以强带弱,平衡发展,三、结论高校协同创新实际上是新形势下对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之间互动关系的新探索。为此,本文以高校打破对内和对外两个视角,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从而构建协同创高校内外创新主体之间的现存障碍,新体系,对现有创新资源和要素一一梳理并深度整合,是推进产业创新需求,促进高校成果转化需要优所思所想必先思考的问题。自然,由于笔者学识有限,然不能包括协同创新背景下资源整合的所有途径。但共同致力抛砖引玉,只要集合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活动,在协同创新理念以大幅推动我国发展水下的创新活动必然层出不穷,平和速度。[8]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进高水平带动新兴学科发高校的建设,培养发展高科技产业、展的领军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高校服务的社会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协同创新对现进行技术、机制和有优势和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最终达成多方共赢的目的。所以协同创新必将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同时它也将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发建设创新型国家展,为我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决策上的依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的奋斗目标,实系和发展模式,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3),150-154.
[2]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55-56
[3]李丽.协同创新背景下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中国高校科技,2017:66-68.
[4]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李洋.高校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与共享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97-300.
[6]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31.
[7]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9):1381-1389.
[8]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发现创业与创意的源头[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ABriefDiscussionontheIntegrationofResourcesinUniversityPersonnelTrainingundertheBackgroundofVollaborativeInnovationZHANGJian-fu,WANGDan,HEYuan-yuan,YANGLi-chuan,LIWen-fei,DONGQun(SchoolofChemistry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chun,Jilin130022,China)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strategyisthefoundationfor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tisanimportantchoicetorealizemulti-resourcesharingandcomplementaryadvantages,andisalsothecoreofnationalinnovationconstruction.Therefor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sthecore,analysisoftheexistingresourcesandadvantages,andsynergyinnovationaccordingtothecampusandoffcampuscollaborativeinnovation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respectively,soastopromotetheinternalandexternalresourcesintegration,betterrealizethecollaborativeinnovation,speedupthepaceoftheconstructionofaninnovativecountry
Keywords:collaborativeinnova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cultivationoftalents;resourceintegration
-2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