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某区间隧道涌水突泥塌方事故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青岛地铁某区间隧道涌水突泥事故处理措施,总结事故发生原因,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间隧道;涌水突泥;处理措施
0 引言
在地下工程隧道施工中,隧道事故频发,分析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隧道塌方事故发生[1-3],研究表明隧道上方存在的管线渗漏水情况、不良地质、管理不到位等是大多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 工程概况
青岛地铁某区间隧道单线单洞施工,左右线间距13~13.4m,隧道埋深10~16m,隧道洞身穿越粗砾砂及强风化至强风化至中等风化花岗岩地层,采用锚构筑法施工。自上至下穿越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粉质粘土、粗砾砂、燕山晚期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局部具弱承压,富水性中等。隧道自K21+597.000以西,隧道进入岩土分界点,拱顶为粗砂层,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有12条上水管线及其它市政管线。
2 事故概况
2011年7月17日凌晨1点30分,区间隧道工程,施工至左线ZK21+598处时,突然发生涌水突泥掌子面坍方事件。
3 处理措施
(1) C20砼回填坍腔
采用商品混凝土直接回填坍腔,对损坏的污水管道及时修复,经过现场全体抢险人员的努力奋战,11点30分坍腔回填处完成。
图1 塌方现场及补救措施
(2) 砂袋封堵
在上台阶靠近塌方段进行砂袋堆码封堵,防止坍体不稳定,继续坍塌。
(3) 封闭坍体表面
在砂袋表面挂网喷射混凝土,形成止水帷幕墙封闭,避免洞内水流继续冲刷浸泡坍体,防止注浆加固时浆液从坍体流出,影响注浆加固效果。钢筋网片直径为φ6.5,格网间距200×200,喷射0.15m厚C20混凝土。
(4) 初期支护加强
对坍方后面的初期支护进行加强,增加锁脚锚管并注浆,以防止出现初支下沉变形。
(5) 抗滑锚管施工
在封堵墙下部施做φ42抗滑锚管,并注浆,锚管布置为:水平间距1m,排距0.5m,梅花形布置,入岩深度2m,锚管外露长度0.2m,外露部分用钢管相互连接并喷射混凝土覆盖,形成“锚固梁”。防止坍体滑动。
(6) 坍体注浆加固
采用5.0m长的φ42钢花管,间距0.5m(竖向)×0.5m(水平)梅花型布置,注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浆。
(7) 拱部导管注浆加固处理
为加固拱顶松散岩层,对ZK21+589~591.8段上台阶拱部打入大外插角小导管注浆加固岩体,外插角为45°,导管长3.5m,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8) 近坍方段拱顶加固
ZK21+591.8-ZK21+594.8范围内,拱部打入Ф42超前小导管注双液浆,按照斜向上30度角打入,每榀钢架打一环,共打设4环。Ф42超前小导管布置形式为:拱部布置,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0.75m,导管长度依次为5.5m,6.5m,7.5m,8.5m,穿过坍体进入岩层为止。
(9)加强监控量测
对坍塌发生点周围的地表、地下管线、以及隧道内初期支护的变形情况进行了监测,共布设监测点51个,监测频率2小时一次,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截止7月21日6时,累计最大地表沉降8.4mm,管线最大沉降量1.83mm,隧道内拱顶最大沉降量4.7mm,净空收敛最大0.3mm。监测数据显示,7月19日后,日累计沉降最大点不超过1mm,地表、管线及隧道内的变形已趋于稳定。
4 事故原因分析
(1) 地质条件差,为破碎软弱围岩,围岩松散,自稳能力差。
(2) 隧道上部有1条污水管线,3条自来水管线,1条电力管线和1条燃气管线。污水管线长期渗水,渗漏的水在空洞位置形成地下水囊,水囊下部、结构上部的土体长期被浸泡,处于饱和流塑状态,自稳能力很差,超前小导管施工扰动了该部土方,水囊中的水和泥沙冲破土层,突然发生坍塌;
③ 初期支护不及时。
隧道上方的污水管线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风险源,施工过程中应提前查明污水及自来水管线分布及渗漏水情况,提早防治。
参考文献:
冯卫星,况勇,陈建军. 隧道塌方案例分析,2002.
P.L.R.Pang. Catalogue of notable tunnel failure case histories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march 2009.
马洪勇.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福建建设科技.2009,5:59-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