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05-22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通常情况下人的心脏跳动一次 B.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 C.人步行10m所需时间 D.看一场电影的时间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刻度尺放歪了造成了误差

B.由于环境对仪器影响会造成测量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估读时偏大会造成误差

3.2020年10月15日是神舟五号出征太空17周年,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神舟五号”返航过程中,说“神舟五号”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神舟五号” C.杨利伟

B.地面

D.“神舟五号”飞船座椅

4.放在火车行李架上固定的物品相对a,b,c,d中运动的有(a火车头,b车厢的座椅,c轨道旁的树木,d轨道旁的房屋)( ) A.a,c

B.a、b

C.b,c

D.c,d

5.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之比为4:3,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乙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 )

A.2:1 B.1:2 C.9:16 D.16:9

6.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物体,路程之比2:3,所用时间之比3:2,则速度之比是( ) A.1:1

B.4:9

C.9:4

D.2:3

7.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A.在整个40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整个4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m/s C.在20~30s内物体的速度为40m/s

D.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大

8.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小杨骑共享单车游玩汶河湿地公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杨骑行的速度最大可以达到50m/s

B.小杨下坡时不蹬车,以单车为参照物,小杨是静止的 C.小杨骑车匀速转弯时,还是做的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m/s和10m/s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两船上的驾驶员同时拉响了汽笛,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后立刻打开自己船上的探照灯(不计人的反应时间)。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s,则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的距离为( )

A.5100m B.4830m C.4623m D.4620m

10.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

①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②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③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④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A.只有①③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位同学测量铅笔的长度时读数的视线位置,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观察时视线角度正确的是 同学。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①④

12.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秒表读数为 s。

13.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以高山为参照物,轻舟中的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轻舟中的人是静止的,这表明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14.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小明坐在去学校的公交车上,以公交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后,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是 的,以地球为参照是 的。“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楚人认为他的剑相对于记号是 的,而事实上,剑相对于记号是 的(以上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他最终没有捞到掉入水中的剑,是因为他没弄懂运动和静止是 。

15.小明坐在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上,火车完全通过450m的甲桥用时10s,以相同的速度完全通过1200m的乙桥用时20s,火车的车长为 m,火车的速度是 m/s。 16.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 m/s,经过4s后甲乙两车相距 m。

17.春节期间,小雨和爸爸妈妈一起自驾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团聚,汽车即将进入某隧道时,小雨从隧道入口上方的标示牌得知隧道全长21km,小雨观察了汽车速度计,如图所示,当时汽车的速度是 km/h,如果保持这个车速通过此隧道,所需时间为 min。小雨想起自

己上学时的情景:她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18.体育课上,小南、小北和小东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 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参赛者

小南

小北

小东

成绩/s 14.3 13.8 13.7

19.某高校每天早上都派小汽车准时接刘教授上班。一次,刘教授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出发步行去学校,走了27分钟时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他上车后小汽车立即掉头前进,设刘教授步行速度恒定为v1,小汽车来回速度大小恒定为v2,刘教授上车以及小汽车掉头时间不计,则可判断:刘教授提前 分钟到学校,刘教授步行速度和小车速度之比v1:v2= 。

20.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列车从济南西到南京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当列车在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济南西到南京南、南京南到上海虹桥这三个路段的运动过程中, 路段平均速度最大。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济南西 09:32 09:34 406千米

南京南 11:46 11:48 1023千米

上海虹桥 12:55 终点站 1318千米

三.实验探究题

21.下列是测量某些物体直径的实验 (1)如图测量硬币直径:

①该刻度尺的量程是 。 ②硬币的直径是 cm.

(2)测量粗细均匀的铜丝直径,下列为实验步骤: A.计算出铜丝的直径;

B.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线圈,共n圈; C.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

D.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①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 ②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③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为D= (用步骤中的字母表示)。

22.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

23.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 (选填“较小”或“较大”);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

度vAB会偏 (选填“小”或“大”);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四.计算题

24.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全程用时13s,求: (1)前50m的平均速度:

(2)全程的平均速度。(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25.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求: (1)0~4s内甲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0~2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0~4s内甲乙分别做什么运动?

26.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发现情况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汽车行驶了14m,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3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m,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如果马路宽6m,若在汽车到斑马线前小红能完全通过公路,则小红的步行速度至少达到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A符合题意;

B、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的时间是60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步行速度约1m/s,步行10m所用时间在10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场电影的时长一般是100min甚至更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解: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刻度尺放歪了会造成错误,而不是误差。所以选项B、C、D正确,选项A错误。 故选:A。 3.解:

在“神舟五号”返航过程中,杨利伟、“神舟五号”上的飞船座椅与“神舟五号”之间没有位置变化,以杨利伟、“神舟五号”上的飞船座椅为参照物,“神舟五号”是静止的;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ACD不符合题意;

在“神舟五号”返航过程中,地面与“神舟五号”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神舟五号”是运动的,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放在火车行李架上固定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和车厢的座椅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相对于轨道旁的树木和轨道旁的房屋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故选:D。 5.解:

由题知:v甲:v乙=4:3,s甲:s乙=3:4,

由v=可得t=,

所以,==×=×=。

故选:C。

6.解: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4:9;

故选:B。 7.解:

A、由图可知,在整个40s时间内物体的s﹣t图象不是同一条斜直线,所以物体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整个40s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80m,则其平均速度v==故B正确;

=2m/s,

C、由图可知,在20~30s内物体的路程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在0~20s内和30~40s内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运动的路程均为40m,由v=可知,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D错误。

故选:B。

8.解:A、小杨骑行共享单车的速度约为5m/s;故A错误;

BD、小杨下坡时不蹬车,以单车为参照物,小杨和单车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D错误;

C、骑车匀速转弯,运动方向不断变化,运动状态不断变化,故C错误; 故选:B。 9.解:

甲船发出汽笛声相对速度:v甲=340m/s+5m/s=345m/s, 乙船发出汽笛声相对速度:v乙=340m/s+10m/s=350m/s, 设两船的距离为s,由题知,t甲﹣t乙=

=0.2s,

解得:s=4830m;

乙船发出汽笛声的传到甲船的时间: t甲=

=14s,

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

△s=(v甲船+v乙船)t乙=(5m/s+10m/s)×14s=210m, 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

s′=s﹣△s=4830m﹣210m=4620m。 故选:D。 10.解:

①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故①错误; ②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故②正确;

③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故③正确;

④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④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

甲和丙读数时视线都没有与刻度线相垂直,所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是乙。 故答案为:0.1;乙。 12.解:

①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6.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50cm﹣4.00cm=2.50cm;

②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2”和“3”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12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6s,即秒表的读数为120s+36s=156s。 故答案为:2.50;156。

13.解:

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知,“轻舟”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高山为参照物,轻舟中的人是是运动的;

人始终坐在船上,相对于船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轻舟中的人是静止的;同一物体处于同一状态,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运动;轻舟;相对。

14.解:(1)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小明坐在去学校的公交车上,以公交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后,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飞船”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神舟飞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2)“刻舟求剑”的典故中,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楚人认为他的剑相对于记号是静止的,而事实上,船在行驶,因此,剑相对于记号是运动;他最终没有捞到掉入水中的剑,是因为他没弄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参照物;静止;静止;运动;静止;运动;相对的。 15.解:火车匀速完全通过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火车长,

火车通过450m的甲桥用时10s,则有vt1=L甲桥+L车,即v×10s=450m+L车,①

以相同的速度通过1200m的乙桥用时20s,则有vt2=L乙桥+L车,即v×20s=1200m+L车,② 联立①②解得v=75m/s,L车=300m。 故答案为:300;75。

16.解:由图象可知,甲、乙两车的s﹣t图象是一条斜直线,则两者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s甲=s乙=6m时,t甲=2s,t乙=6s,则v甲===3m/s,v乙===1m/s,

所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v=v甲﹣v乙=3m/s﹣1m/s=2m/s; 因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

所以,经过4s后甲乙两车相距△s=△vt=2m/s×4s=8m。 故答案为:2;8。

17.解:观察速度计可知v=70km/h。

由速度公式:v=可知:

汽车的行驶时间:t===0.3h=18min;

小雨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小雨1s通过的距离为1.2m。 故答案为:70;18;小雨1s通过的距离为1.2m。

18.解:由题意知:小南、小北和小东三位同学通过的路程相同,小东用时最少,所以跑得最快的是小东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路程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故答案为:小东;路程。

19.解:因为小汽车是准时的,刘教授提前30min走,现在已经过了27min,如果刘教授等着不走,那么小汽车现在从遇到刘教授的地方到达刘教授平时上车的地方需要3min,则:刘教授步行的路程为:s=27min×v1,

小汽车行驶这段路程的车速:v2===9v1,

则v1:v2=1:9;

提前的时间就是汽车少走了3min路程的往返时间,即6min。 故答案为:6;1:9。

20.解:(1)列车由济南西到南京南站的路程和时间:s=1023km﹣406km=617km,t=2h12min=

h

由济南西到南京南站的平均速度:v==≈280.5km/h;

(2)列车由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路程和时间:s1=1318km,t1=4h55min=4h,

平均速度:v1==≈268.1km/h;

列车由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路程和时间:s2=1318km﹣1023km=295km,t2=1h7min=1h,

平均速度:v2==≈264.2km/h;

由以上计算可知:v>v1>v2,即高铁在济南西到南京南路段运行得最快。 故答案为:280.5;济南西到南京南。 三.实验探究题 21.解:

(1)①由图可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cm;

②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长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硬币的左端对准的刻度是3.00cm,右端对准的刻度是5.47cm,所以硬币的直径=5.47cm﹣3.00cm=2.47cm; (2)①②正确的步骤是:

B.将钢线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一个线圈,共n圈; C.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 A.求出铜线的直径; 没有必要的是步骤D;

③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即细铜丝的直径:D=。

故答案为:(1)①0~10cm;②2.47;(2)①D;②BCA;③。

22.解:(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加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BC===75cm/s=0.75m/s;

AC段的距离:

sAC=sAB+sBC=5cm+15cm=20cm=0.20m, AC段所用的时间:

tAC=tAB+tBC=0.2s+0.2s=0.4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AC===0.50m/s;

(3)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 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

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 故答案为:(1)加速;(2)0.75;0.50;(3)C。

23.解:(1)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速度,所以该实验需要测出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则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3 )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c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v=;秒表(停表);

(2)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较小; (3)25; (4)小; (5)小于。 四.计算题

24.解:(1)小明跑前50m所用的时间t=6s, 前50m的平均速度:

v==≈8.3m/s;

(2)小明跑全程所用的时间t′=13s, 全程的平均速度:

v′==≈7.7m/s。

答:(1)前50m的平均速度为8.3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7.7m/s。

25.解:(1)0~4s 甲运动的路程s甲=8m,时间t甲=4s,平均速度v甲=s=2m/s;

(2)0~2s乙运动的路程s乙=8m,时间t乙=2s,平均速度v乙==4m/s;

(3)由图象知,0~4s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答:(1)0~4s内甲的平均速度为2m/s; (2)0~2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3)0~4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26.解:(1)汽车速度v=72km/h=20m/s,

由v=得: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t1===0.7s;

(2)紧急停车全程所用时间t=t1+t2=0.7s+2.3s=3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10m/s;

(3)在汽车到斑马线的时间内,小红要行走6m,才是安全通过,

则小红的步行速度:v″===2m/s。

答:(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为0.7s;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3)小红的步行速度至少达到2m/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