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微观部分: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微观部分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
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讲授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讲授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经济:1、产出/投入的最优化,致富之路; 2、经帮济世; 3、生产关系 (1)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定义一、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
人”的科学(萨谬尔森)。书P3页
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二、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科)—萨谬尔森。或者,研究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
经济学的定义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
1. 稀缺性: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
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人心不足蛇吞象”,“存天理,灭人欲。” 2. 资源配置: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3、资源配置的四个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配置是如何把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等。到底生产什么?怎样进行选择?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
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 (2). 如何生产(How?)
用什么方法生产。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也要做出选择。
(3). 为谁生产(for whom?)
是分配问题。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
以上是由资源配置而产生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 何时生产(When?)
4、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三种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明确的区分,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称社会经济结构。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和。如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经济制度
和经济体制经常通用,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称市场经济为经济制度。在我国强调二者的不同是为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中可以有这种体制而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1). 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分别说明三种情况)计划当局象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
(2).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摘自萨缪尔森《经济学》)
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喜欢史泰龙的动作片,好来坞就要不停地的拍摄类似的动作片。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圆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
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最后一章我们会专门学习这个问题。
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
(3)混合经济
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如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不过美国的市场成分多一些,中国的计划成分多一些。
5、经济思维方式(经济活动准则):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1) 机会成本:(广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
书例P3页 实现机会成本最小,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之一。
(2)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曲线。
书P4页
6、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问题。
(2)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 “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3) 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通货
膨胀(紧缩)”(Inflation,Deflation)问题。 7、效率与最优化
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
§2、西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 4 个主要阶段: 1.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15世纪 — 17世纪中期 2.古典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17世纪中期 — 19世纪70年代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举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16部巨著中,其中有3部经济学著作: 《国富论》,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他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回忆1776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二者在同一年并非巧合,西方经济学是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而诞生的。我国当时是清朝兴旺
时期,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过中国,他当时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不可能再往高处走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计是非常准确的。
《人口论》,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只有短短的5万多字,在这部书中,马尔萨斯认为地球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增长,即以指数方式增长,而生产和生活资料则是代数增长,若干年后,地球将人满为患,此书一发表,立即引起恐慌,引起了人们对此书的痛斥,但一旦出现人口危机,人们又大加赞赏。中国也有个“马尔萨斯”叫马寅初,文革时任北大校长,他回浙江老家考察后,怀着焦虑的心情提出了他的《新人口论》,希望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否则,中国的人口问题将遗患子孙。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鼓励生育,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等一些唯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使中国失去了控制人口数量的最佳时期。当时康生说马寅初是中国的马尔萨斯,就被打倒了。现在我们都是受害者。
《资本论》,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多讲。以前我们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奉若神明,实际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一种普通的经济理论,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或是什么人,都不能神话,否则就有愚民的嫌疑了。)
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革命:《国富论》出版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边际(marginal)
4.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1)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 — 5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斯拉伐革命
(3)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 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
§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
1、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核心问题: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 Households; Firm / Businesses )的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定
(1)市场出清(Clearing Market):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迅速到平
衡,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
(2)完全理性。个体最优化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价格调节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的前提。(经济行为是理性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
多的方案。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有理性的经济行为。理性的行为也可以表述为:产生最优化的行为。一个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组织结构:(分析它们的理性经济行为)
(1)消费者:花一定的收入进行消费,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即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3)政府:对既定目标寻求最优化决策。如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寻求如何以最少的
投入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最大的保障,如何做到公平等等。
问题:某位华侨捐资兴建一所学校,是否符合“经济人”假设?这种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因为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同样也有精神利益,他捐资兴建学校,虽然未获经济利益,但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也是合乎理性的。理性行为的含义可以延伸为:人在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与己无利(更准确地说是无益)的事。
(3)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
3、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图中的左、右两个方框各表示公众(消费者)和企业(厂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图中的上、下两个椭圆各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图中的实线、虚线各表示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厂商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以进行生产,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经济的缺陷。 主张:政府应该而且能够调控一国经济。
§4、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略讲)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Normative Economics Positive Economics ● 实证分析方法与工具
● 经济模型
1、实证经济学:试图超脱、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
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the way things are ;what is)的问题。
2、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
树立经济标准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规范经济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社会意义。
3、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构架。 经济模型的形式: ● 文字语言形式; ● 几何图形形式; ● 数学方程形式。
4、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模型(内部)所要决定(数值)的变量。
(2)外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3)(模型)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理论的形成
定义、假设
假 说 修改假 说 预 测
放弃假验 证
说 理 论
理论的表述方式(1)叙述法(口述法) (2)列表法(算术表示法) (3)图形法(几何表示法) (4)模型法(代数表示法)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模型。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 (2)动态模型。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顺序,时序),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考虑模型中的变量所属的时间。
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它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方法。 目的: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动态分析与动态模型相联系。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目的: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比较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目的: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
学西方经济学的三个理由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我的体会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使引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高?航空公司往返机票低?为什么明星得到的报酬高?为什么有时通货膨胀,有时通货紧缩?为什么现在工人下岗失业的多?……这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将使你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投资?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
要决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价格,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手段。
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什么我们要实行再就业政策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北京中南海决策者们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牵挂的事。因此,经济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政府机关或者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你都会为你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第二章 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明确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掌握弹性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类型,并据此分析解决问题,总揽西
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阐明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重点介绍需求、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的函数和图像、以及
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最终运用供求原理研究市场均衡,熟练掌握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本章重点和难点: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需求价格弹性为教学重点。各种弹性的计算以及运用供求原理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是难点。
§1、需求
1.需求的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分析:根据定义,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缺少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需求,而只是潜在需求。
2.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
• 商品的自身价格(P)。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
就会越大。
• 消费者的收入(I)。对于多数正常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 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价格Px,替代品价格Py)。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
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相关商品包括互补品和替代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相反,价格降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例如:当照相机的价格不变而胶卷的价格上升时,胶卷的需求量会减少,照相机的需求量也会因此而减少。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价格降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例如:当猪肉的价格不变而鸡蛋的价格上升时,鸡蛋的需求量会减少,鸡蛋的替代品如猪肉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 消费者的偏好(F)。由于广告宣传、新产品出现等原因,消费者的偏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Pe)。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可以看成是所有影响该商品需求量的因素的函数。即:
=……)
为简化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仅看成是该商品的价格的函数。即:
=
其中,Qd表示商品的需求量。
3、需求的表达
商品的需求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示。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例:
某商品的需求表
价格(元/公斤) 市场需求量(吨) 1 2 3 4 5 6 110 90 77.5 67.5 62.5 60 当价格为1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为110吨;当价格为2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为90吨;依次类推,当价格涨到6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需求量降至60吨。 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横轴OQ表示商品的
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
注意:与数学上习惯相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轴
表示自变量P,以横轴表示因变量Q。
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为一元一次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α、β为常数,且α、β>0)
以需求函数为基础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由需求法则来加以说明。需求法则即假定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4、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注意:需求定理的假设条件?如何理解?讨论:需求定理的例外。
需求法则的例外情况包括:第一,以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而得名的“吉芬商品”,在特定条件下当价格下跌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增加。第二,某些炫耀性消费的商品,如珠宝、文物、名画、名车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已成为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价格越高,越显示拥有者的地位,需求量也越大;反之,当价格下跌,不能再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时,需求量反而下降。第三,某些商品的价格小幅度升降时,需求量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时,人们会因不同的预期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引起需求量的不规则变化,如证券、黄金市场常有这种情况。其需求曲线可能表现为其他不规则形状。5、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如图所示,随着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b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到a点,又从a点运动到c点。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
§2、 供给理论
1、供给(SUPPLY)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分析:根据定义,供给是指既有提供出售愿望又有提供出售能力的有效供给。缺少
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影响如下:
• • • •
商品的自身价格(P)。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 生产的成本(C)。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增加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生产的技术水平(T)。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相反,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使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价格Px,替代品价格Py)。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供给量也会发生变化。
相关商品包括互补品和替代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互补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相反,价格降低,其互补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例如:当VCD机的价格不变而VCD碟的价格上升时,VCD机的供给量就会随VCD碟的供给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替代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相反,价格降低,其替代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例如:当玉米的价格不变而小麦的价格上升时,小麦的耕种面积就会增加,而玉米的耕种面积就会随之减少。
•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Pe)。当生产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增加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当生产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减少对该商品的供给量。
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可以看成是所有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即: =
……)
为简化分析,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仅看成是该商品价格的函数。即:
=
其中,Qs表示商品的供给量。
2、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 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例: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元/公斤) 市场供给量(吨) 1 10 2 53 3 77.5 4 100 5 115 6 122.5 当价格为1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供给量只有10吨;当价格为2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为53吨;依次类推,当价格涨到6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供给量增加到122.5吨。
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横轴OQ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曲线S表示供给曲线。
如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供给函数为一元一次线性函数时,相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当供给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曲线。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δ、γ为常数,且δ、γ>0)
建立在供给函数基础上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供给法则来加以说明。供给法则即假定其他影响供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4、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注意:供给定理的假设条件。 讨论:供给定理的例外。
供给法则的例外情况有:第一,劳动,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继续增加,则劳动的供给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第二,某些特殊商品,如土地、文物等,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其供给量是固定的,无论价格如何上升,其供给量也无法增加。
5、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如图所示,随着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b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到a点,又从a点运动到c点。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整个供给情况的变化。
§3 市场均衡理论
一、 均衡(Equilibrium)
均衡:在经济学中,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
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Partial ~)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
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General ~)是就一个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
状态进行分析,强调市场之间的影响。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是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从几何上,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即均衡点)上。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即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图所示,市场需求曲线D和市场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E点即均衡点。在均衡点E,均衡价格为
,均衡数量为
。
除了几何图形外,均衡价格决定模型还可以被表示为三个联立的方程:
其中,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0。
例:
某商品均衡价格的决定 价格(元/公斤) 市场需求量(吨) 1 110 2 90 3 77.5 4 67.5 5 62.5 6 60 可见,该商品的均衡价格
为3元/公斤,均衡数量
市场供给量(吨) 10 53 77.5 100 115 122.5 为77.5吨。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因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动。 (一)需求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如由下图中的D1曲线向右平移到D2曲线的位置;反之,如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如由下图中的D1曲线向左平移到D3曲线的位置。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增加或减少了。
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2,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上升至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反之,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3,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3,均衡数量由Q1减少至Q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如由下图中的S1曲线向右平移到S2曲线的位置;反之,如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向左平移,如由下图中的S1曲线向左平移到S3曲线的位置。由供给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供给量都增加或减少了。
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2,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反之,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3,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上升至P3,均衡数量由Q1减少至Q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四、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五、价格政策 单纯依靠市场价格(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结果具有不完善性:
(1)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在短期可能是合适的,在长期可能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2)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政府实施某些价格政策进行调整纠正。(粮食价格、车票价格) 1、支持价格:所谓“支持价格”P41页;支持了谁?
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如果政府认为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某种产品的价格太低,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政府就可以对该产品实行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农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 ,而且其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过低的农产品价格会降低农户的收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谷贱伤农。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
为了实行支持价格需要政府:A.收购过剩商品,出口、援助、储备、开发新用途;B.对该产品生产实行产量限制。图2—8
2、限制价格:P42页;限制了谁?
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其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配给制(凭票供应)排队争购、搭配、黑市交易、质量低劣化。(图2—9) P2 过剩 S P0
P0
P1 短缺 D S
Q0 Q1 图2—8
3、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Q1 Q0 Q2 图2—9
政府对货物交易征税,如果是根据商品的销售数量征税,称作从量税;如果是根据商品的销售收入征税,称作从价税。无论是从量税还是从价税,只是征税时计算的方法不同而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相似的。
假定政府对厂商征收T单位从量税,将使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供应成本相应提高,因此供应曲线向左移动,SS线移动到S1S1,移动距离T,均衡点E移至E1,销售价格从OP0上升到OP1 ,销售量OQ0减到OQ1。这就是政府对厂商征收销售税的效应(图2—10)。
假定政府是对消费者征收T量交易税,将是消费者的收入相应减少,因此需求曲线向左移动。DD线移动D1D1线,移动距离为T,均衡点E移至E1,销售价格为OP1,销售量为OQ1 。这就是政府对消费者征收交易税的效应。(图2—11)
因此,无论政府对交易征税的对象是厂商还是消费者,对均衡的影响是一样的。其净价格与均衡交易量相等。
最后我们看看交易税的税额是由谁负担的。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两个一般性结论:第一,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第二,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4、分析:(1)各种价格政策的利与弊?
(2)限制住房租金/价格是否能够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3)限制最低工资能否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4)对于某一产品市场,假定已往实施的是限制价格政策,那么,价格全面放开是否一定能够增加产量?
例:“逆潮流的白圭”
战国时代,有位商人名叫白圭。白圭的经营方法与众不同,总是逆潮流而行。有一次,别的商人都在一窝蜂地抛售棉花,拼命地大减价。白圭却拼命地买进棉花,甚至花钱租地方存放棉花。卖完棉花,别的商人都抢着购进皮毛,白圭却打开仓库,把库存的皮毛一下子卖得精光。没有几天,有消息说今年棉花严重歉收,商人们心急火燎地到处寻找棉花。白圭高价卖出全部库存棉花,发了一笔大财。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某种原因,满街的皮毛突然卖不出去了,价格降得越来越低,其他商人后悔不迭、血本无归。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白圭的事迹,赞扬了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手段。
分析:其他商人拼命抛售棉花,使棉花供给大增,价格下跌。白圭趁机低价大量收购棉花。后棉花歉收,意味着供给大幅度减少,棉花价格自然大幅度上扬,白圭因此而发了一笔财。当其他商人拼命收购皮毛时,皮毛需求大增,皮毛价格必然上升。白圭抛出皮毛当然是有利可图的。后来皮毛突然卖不出去了,表明需求大大下降,与此同时其他商人手中的皮毛却大大增加,即供给大大上升。因此,皮毛价格大跌,其他商人从而血本无归。
§4、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与分类
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弹性被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自变量的相对变动
注意:弹性概念是就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而言,因此,弹性数值与自变量
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e表示弹性系数,则弧弹性公式为:
,
、
各表示变量X、Y的变动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则弹性就等于因变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与自变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之比。即点弹性公式为:
二、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为负值,为使需求弹性系数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一)需求弧弹性
需求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设需求函数为 , 、系数,则需求弧弹性公式为:
各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d表示需求弹性
在计算同一条弧的需求弧弹性时,由于P和Q所取的基数值不同,因此,降价和涨价的计算结果不同。如果仅是一般计算某一条弧的需求弧弹性,并未强调是作为降价或涨价的结果,则为了避免不同的计算结果,通常取两点的价格和需求量各自的平均值(中值)来作为P和Q值。即需求弧弹性中点公式为:
例:
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件下降为15元/件(P=20,ΔP=15-20=-5),需求量由20件增加到40件(Q=20,ΔQ=40-20=20),这时,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
若将上例倒过来,即该商品价格由15元/件上升为20元/件(P=15,ΔP=5),需求量由40件减少到20件(Q=40,ΔQ=-20),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
若运用中点公式计算,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
需求弧弹性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a)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2.1。
2. 缺乏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b)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0.6。
3. 单一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c)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1。
4. 完全弹性:ed=∞ ,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如图(d)中,在既定的价格水平P=3,需求量是无限的。
5. 完全无弹性:ed=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
如图(e)中,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Q=30。 (二)需求点弹性
需求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即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设需求函数为 ,、各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量,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则需求点弹性公式为:
例:
已知需求函数为Q=120-20P,则需求点弹性为:
这时,可求出任何价格水平的需求弹性系数,如: 当P=2时,
以此类推,当P=3时,;当P=4时, 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如下:
1. 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 缺乏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3. 单一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4. 完全弹性:ed=∞,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5. 完全无弹性:ed=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
如图(a)所示,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G,有ed=1;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以上部分的任何一点如F,有ed>1;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以下部分的任何一点如C,有ed<1;在线性需求曲线与纵轴和横轴的交点A和B,各有ed=∞和ed=0。
除如图(b)和图(c)所示两种特殊形状的线性需求曲线外,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图(b)中,水平的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均为无穷大,即ed=∞。
图(c)中,垂直的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均为零,即ed=0。
注意:需求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两个紧密联系却又不同的概念,必须严格区
分。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的是需求曲线在某一点或某一段弧上的倾斜程度。就需求弹性的计算而言,需求弹性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倒数值和相应的价格—需求量的比值的乘积。
三、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
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与商品销售量的乘积。假定商品销售量等于商品需求量,则R=PQ
其中,R表示销售收入,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需求量。 分析价格变化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则有:
由此可得以下结论:
• ed>1,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涨价会减少销售收入,即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向变动。
• ed<1,降价会减少销售收入,涨价会增加销售收入,即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向变动。
• ed=1,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没有影响。 • 两种特殊情况:
ed=∞,由于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厂商因而不会降价,涨价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为零。
ed=0,价格变动会使销售收入同比例同向变动。
四、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商品的种类。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例如粮食;奢侈品富有弹性,例如装饰品。 二是商品的替代性。易被其他商品所替代的商品富有弹性,例如某种点心;反之,不易被其他商品所替代的商品缺乏弹性,例如食盐。 三是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预算总支出的比重。支出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重越大的商品,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例如火柴。
四是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例如:当汽油涨价时,汽油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不会较大幅度地减少,而在长期内,可能出现替代品,则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地减少。
注意: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具体情
况作全面分析。
五、其他弹性
(一)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弹性包括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交叉弹性和供给预期价格弹性等。供给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设供给函数为 ,数,则供给弧弹性公式为:
、
各表示供给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s表示供给弹性系
供给弧弹性中点公式为:
供给弧弹性也分为五种类型:
1. 富有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 缺乏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3. 单一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4. 完全弹性:es=∞ ,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供给量无限的变动
5. 完全无弹性:es=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供给量都固定不变
供给点弹性表示供给曲线上某一点上的供给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即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设供给函数为 ,、各表示供给量和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量,es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则供给点弹性公式为:
供给点弹性的类型与供给弧弹性的五种类型相同。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调整产量的难易和调整时间的长短两方面。
在调整产量的难易方面,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产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是影响供给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就生产成本而言,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提高较小,则供给弹性较大;反之,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提高较大,则供给弹性较小。就产品的生产周期而言,生产周期较短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大;反之,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小。总之,产量易于调整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大;反
之,产量难于调整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小。例如:农产品受自然力的影响大,产量难于调整,缺乏供给弹性;工业制成品受自然力的影响小,产量较易调整,供给弹性较大。 在调整时间的长短方面,时间越长,供给弹性越大;反之,供给弹性越小。 (二)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设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y的函数,为 ,、各表示Qx和Py的变动量,exy表示当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X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弧弹性公式为:
当
、
均为无穷小时,表示为
、
,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点弹性公式为: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关系。反之,可以根据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来判断两种商品的关系。依据商品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替代品、互补品和独立品。结论如下:
• 替代品:exy>0 • 互补品:exy<0 • 独立品:exy=0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
需求的收入弹性=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
如果具体研究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和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表示为:
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食物支出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得出的恩格尔定律是: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来表述该定律,即:对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通常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例:“弹性理论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经济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生产者收入,往往 对农产品采取提价办法,而对一些高档消费品采取降价办法。同样,在给出口物资定价时,若出口目的主要是增加外汇收入,则要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物资规定较低价格,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物资规定较高价格。
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也是经济决策时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在规划各经济部门发展速度时,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由于需求量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因此发展速度应快些,而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行业,发展速度应当慢些。
此外,研究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也很有用。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考虑到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否则,变动价格可能会对销路和利润产生不良后果。
第三章 效用论
本章的效用论将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有鉴于此,效用论通常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标: 掌握“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的概念;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掌握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点;运用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掌握预算线的概念及预算线的变动;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
教学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分析 教学难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
一、概述
(一) 效用的概念
消费者是在经济中能够做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那么,消费的目的是什么? 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不足之感,求足之愿。它是一种心理感觉,特点是具
幸福效用欲望有无限性和层次性。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
例:“最好吃的东西”
兔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兔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兔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兔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
这个小故事说明消费者的需要各不相同,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也是不相同的。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在度量效用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中普遍使用基数效用概念。基数是指1、2、3……,是可以加总求和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消费者而言,看一场精彩的电影的效用为10效用单位,吃一顿麦当劳的效用为8效用单位,则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18效用单位。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西方经济学中多使用序数效用概念。序数是指第一、第二、第三……,序数只表示顺序或等级,是不能加总求和的。例如:成绩列第一和第二,仅表明第一优于第二,至于第一、第二各自的具体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无法具体衡量,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表示。沿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该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还是吃一顿麦当劳。并且,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 效用理论类型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主要观点 效用可计量 效用可比较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学家 马歇尔 希克斯 分析工具 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除了提出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的假定外,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 (一)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T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
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函数为: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则有:
例:
某商品的效用表
Q 1 2 3 4 5 6
TU 12 18 21 22 22 20 MU 12 6 3 1 0 -2
如图所示,MU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最高点;当边际效用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作如下解释: 解释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
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解释二: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
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随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例如:在仅有少量水的情况下(如在沙漠或航海中),人们十分珍惜地饮用,以维持生命,水的边际效用很大。随着水量增加,除满足饮用外,还可以用来洗脸、洗澡和洗衣,水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边际效用相应减小。
三、效用最大化原则
在人们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何使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效用:
(1)当消费一种商品时,边际效用为零;(2)当消费多种商品时,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书P60页
四、消费者均衡
(一) 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二)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收入I购买n种商品,P1、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价格,λ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X1、X2、……、Xn分别为n种商品的数量,MU1、MU2、……、MUn分别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 (限制条件)
…… (均衡条件)
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例:
设效用函数为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解:先求出边际效用
,两种商品价格分别是P1=4元,P2=5元,消费者收入为1000元,试求
,
消费者均衡条件是
化简为
与限制条件
联立,可得消费者最优选择为
X1=125,X2=100
五、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推导
基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推导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从消费者角度看,他支付价格的高低与效用的大小是正相关的。即效用大,所支付的价格就高,反之则低。
商品的需求价格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相应需求价格递减。 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则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上式表示:一方面,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任何一种商品而言,随着需求量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则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必然应同比例于边际效用MU的递减而递减,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这就说明了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六、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 PE
QE
P D E O Q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商品的效用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用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取代基数效用论的关于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的说法。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即爱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有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第一,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A和B是无差异的)。 第二,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某消费者已经作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那么,该消费者必须作出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的判断。
第三,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 即解释:
(1)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QXA,QYA)和B (QXB,QYB) ,消费者总是可以做出,而且也仅仅只能做出以下 3 种判断中的 1 种: ● 对 A 的偏好大于对 B 的偏好; ● 对 A 的偏好小于对 B 的偏好;
● 对 A 和 B 的偏好相同(A、B 是无差异的)
(2)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 A (QXA,QYA)、B (QXB,QYB)和 C (QXC,QYC) ,如果某消费者已经作出判断:
对 A 的偏好大于(小于,等于)对 B 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小于,等于)对 C 的偏好。
那么,消费者必须作出判断:对 A 的偏好大于(小于,等于)对 C 的偏好。
(3)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组合。
含义: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X1和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U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这里的U只表示某一个效用水平,而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大小。
例:
商品组合 A B C D 某消费者的无差异表 苹果(X1) 1 2 3 4 梨(X2) 10 6 4 2.5
如图所示,无差异曲线U上的A、B、C和D点所代表的苹果和梨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该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都是相等的。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 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覆盖整个坐标平面图。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以RC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
各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为: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成反方向变动,为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假定商品1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当
时,则
上式说明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二)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提出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例如:在上例中,随着消费者对苹果的消费量的连续等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苹果所需放弃的梨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可以解释为: 当消费者处于商品l的数量较少和商品2的数量较多时,会由于拥有较少商品l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l更偏好,由于拥有较多商品2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2偏好程度较低,即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较大。随着消费者拥有的商品1的数量越
来越多,相应对每一单位商品1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低;同时,消费者拥有的商品2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相应对每一单位商品2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高。则每一单位的商品1所能替代的商品2的数量越来越少,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但也存在着以下特殊情况: 1. 完全互补品
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呈直角形,与横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RCS12=0,与纵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RCS12=∞。
例:总是要按一副眼镜架和两个眼镜片的比例配合在一起,眼镜才能够被使用。只有在直角形的顶点,眼镜架和眼镜片的比例固定不变,为1:2,对消费者才能产生效用。 2. 完全替代品
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RCS12为一常数。
例: 某消费者认为一瓶菠萝汁与一瓶芒果汁是无差异的,则菠萝汁与芒果汁的相互替代比例固定不变,为1:1。 四、预算线
(一)预算线的概念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方程为:
或
其中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P1和P2分别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X1和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
,是预算线在横轴的截距;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
,是预算线
在纵轴的截距; 为预算线的斜率,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 (二)预算线的变动
消费者的收入I或商品价格P1和P2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动。预算线的变动有以下四种情况: 1. 预算线与消费者的收入的关系
•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 如图所示,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使预算线AB向右平移至A'B’;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使预算线AB向左平移至A''B'。
两种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变。 2. 预算线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 。 •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斜率及相应截距变化 。
•
如左图所示,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则使预算线AB移至AB’;商品1的价格P1提高,则使预算线AB移至AB''。在右图中,商品2的价格下降和提高,分别使预算线AB移至A'B和A''B。 五、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论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则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如图所示,既定的预算线I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E点,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均衡点E上,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购买数量的组合为(
、
)。
注意:虽然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各自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消费者行为,但二者所得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例:“设计新的汽车”
一辆汽车的两大特性是其款式设计(例如设计和内部特点)和其性能(例如汽油里程数和驾驶性能)。款式设计和性能都是受到人们关注的特性,一辆汽车的款式设计越好,性能越佳,其需求量就越大。然而,重新设计款式,提高性能,是要花钱的。在一辆汽车里,应该怎样增加其特性呢?问题的答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成本,也取决于消费者对于汽车特性的偏好,汽车消费者组别的不同偏好可以影响其购买决定。有关美国汽车需求的一项新近的研究表明,在以往的二十来年里,绝大多数消费者偏好的是款式而不是性能。 考虑两个消费者组别,每个组别想花10000美元用于汽车的款式和性能(其余的钱用于此处不予讨论的其他汽车特性上),但对于款式和性能,每个组别有不同的偏好。
下图显示了每个组别中的个人所面临的购车预算。第一组别,在款式和性能中偏好性能。通过在一条典型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之间寻找切点,可以发现,这一组别的消费者偏好这样一种汽车:其性能值7000美元,其款式值3000美元。而第二组别的消费者偏好性能值2500美元,款式值7500美元的汽车。统计研究已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属于第二组别。
在获悉组别偏好的情况下,一家汽车公司就可以设计产品、制定销售计划了。一个具有潜在盈利的选择是,制造这样一种车型,它注重款式的程度略低于图b中个人所偏好的程度,但远高于图a中个人所偏好的程度,以吸引这两组人。第二个选择是,生产较多的、注重款式的汽车,生产少量的、注重性能的汽车。这两种选择都是上述对购车偏好了解的结果。 六、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一)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推导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样得到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由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价格—消费曲线用来说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它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如图(a)所示,商品1X1的价格P1发生变化,从下降为再上升为,相应的预算线从AB移至 AB’再移至AB'',分别与无差异曲线I1、I2和I3相切于均衡点E1、E2和E3。随着商品1的价格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消费者的均衡点。它们的轨迹即价格-消费曲线P.C.C.。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和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在均衡点E1、E2和E3, 商品1的价格从
下降为
再上升为
,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
增加为
再减少为
。,
将每一个P1值和相应均衡点上的X1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则得到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如图(b)所示。图(b)中需求曲线上的A、B、C点分别与图(a)中的价格—消费曲线P.C.C.上的均衡点E1、E2和E3相对应。 (二)市场需求曲线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 假定在某一商品市场上有n个消费者,都具有不同的个人需求函数函数为:
,i = 1、2、3……n,则该商品市场需求
可见,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则市场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因此,如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样,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七、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其变化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当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这里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被定义为效用水平的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二)不同商品类别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为了从总效应中剔除收入效应,得到替代效应,必须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需要利用补偿预算线。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对于所有商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都是成反方向变动。即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商品可以分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两大类。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是: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而低档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对它们各自的收入效应产生影响。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一般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则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但是,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低档物品,被称之为吉芬物品。
将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总结如下: 商品类别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收入效应与价格的总效应与价格 需求曲线的形状 关系 关系 的关系 正常物品 反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向右下方倾斜 低档物品 反方向变动 同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向右下方倾斜 吉芬物品 反方向变动 同方向变动 同方向变动 向右上方倾斜
第四章 生产论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概述
生产者也称厂商,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包括个人、合伙和公司性质的经营组织形式。厂商被假定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
厂商进行生产的过程就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的过程。生产要素的类型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四种:
• 劳动(L):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 土地(N):包括土地和地上、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 资本(K):包括资本品(实物形态)和货币资本(货币形态)。 • 企业家才能(E):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X1、X2……Xn依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写为:
Q=f(X1、X2……Xn)
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写为: Q=f(L、K)
注意:生产函数的前提条件是一定时期内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旦生产技术水平
变化,原有生产函数就会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二、常见的生产函数
(一)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通常写为:
其中,Q表示一种产品的产量,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各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固定的劳动的投入量和资本的投入量。该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取决于
和
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一个。这是因为Q的生产被假定为必须按照L
和K之间的固定比例,当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固定时,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再多,也不能增加产量。
该生产函数一般又假定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都满足最小的要素投入组合的要求,则有:
,即
上式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固定投入比例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固定生产技术系数之比。 就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而言,当产量发生变化时,各要素的投入量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故各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比例维持不变。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共同提出的。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A、α、β均为参数,0<α<1,0<β<1。 参数α、β的经济含义是:
⑴ 当α+β=1时,α、β各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
⑵ 根据α、β之和,判断规模报酬。当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当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短期和长期的概念
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数量作为标准。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在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分为不变要素投入 (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和可变要素投
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等)。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时间周期。在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是可变要素投入。
注意: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并非按照具体的时间长短。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短期和
长期的具体时间的规定是不同的。例如,变动一个大型炼油厂的规模可能需要五年,则其短期和长期的划分以五年为界,而变动一个小食店的规模可能只需要一个月,则其短期和长期的划分仅为一个月。
二、短期生产函数
(一)短期生产函数
在生产函数 Q=f(L、K)中,假定资本投入量不变,用 L表示,则得到短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L、
)
表示,劳动投入量可变,用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根据短期生产函数Q=f(L、
),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
边际产量的概念。
劳动的总产量TPL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写为: TPL=f(L、
)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指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写为: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写为:
或
例: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1. 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
连结TPL曲线上任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可以表示为该点上的APL值。 在上图中,当APL曲线在C’点达最大值时,TPL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坐标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相切TPL曲线于相应的C点。 2. 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过TPL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该点上的MPL值。
在上图中,在总产量的上升段(D点以前),MPL为正值。当TPL曲线在D点达最大值时,MPL为0。在总产量的下降段(D点以后),MPL为负值。进一步地,当TPL曲线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时,MPL曲线上升,当TPL曲线的斜率在拐点B达最大值时,MPL曲线在B’点达最大值;当TPL曲线在B点后以递减的速率继续增加时,MPL曲线在B’点后下降。直至TPL曲线的斜率在D点降为0时,MPL曲线在D’点与坐标横轴相交。 3.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MPL曲线的变动快于APL曲线的变动。
原因在于边际量与平均量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对于任何两个相应的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然达到其自身的极值点。
例:
某排球队的平均身高是1.80米(平均量),新加入的一名队员身高1.85米(边际量),则全队的平均身高就会增加。反之,如果新加入的一名队员身高是1.75米(边际量),则全队的平均身高就会下降。
在上图中,在C’点以前,MPL曲线高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上,APL曲线是上升的;在C’点以后,MPL曲线低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下,APL曲线是下降的。MPL曲线与APL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大值点C’点。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的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组合比例。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总是存在的,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逐渐接近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逐渐偏离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边际产量曲线呈先升后降的特征。
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意义重大。以农业为例,当增加劳动后产出会大大增加——田地更加精耕细作,灌溉沟渠更加整齐。但是,增加的劳动带来的产出会越来越少。一天中的第三次除草和第四次给机器上油只能增加很少的产出。最后,当大量劳动力涌向农田,产出几乎不会再增加,过多的耕作者会毁坏农田。
四、生产的三个阶段
根据可变生产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Ⅰ阶段:TPL曲线上C点以前
在这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上升,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增加。这说明: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厂商将会扩大生产至第Ⅱ阶段。
• •
第Ⅱ阶段:TPL曲线上C点到D点之间 第Ⅲ阶段:TPL曲线上D点以后
这一阶段是厂商的生产区域。
在这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下降。这说明: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厂商将会缩减生产至第Ⅱ阶段。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长期生产函数
在生产理论中,通常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假定生产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L、K)
二、等产量曲线
生产理论中的等产量曲线与前面已经学习过的效用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很相似。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 Q=f(L、K)
与无差异曲线相似,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特点:
•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注意:由等产量曲线图的坐标原点引出的射线与等产量曲线的区别在于:
由等产量曲线图的坐标原点引出的射线代表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固定不变情况下的所有组合方式,射线的斜率等于固定不变的两要素投入量的比例。这种射线表示要素投入量的不变比例的组合和可变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等产量曲线表示要素投入量的可变比例的组合和不变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
(一)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以RTS代表边际技术替代率,
、
各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
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劳动和资本的变化量成反方向变动,为使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当
时,则有:
说明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即: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解释为: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随着劳动对资本的不断替代,劳动的边际产量逐渐下降,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逐渐上升。作为逐渐下降的劳动的边际产量与逐渐上升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等产量曲线一般是凸向原点的。但是,等产量曲线也存在着如下特殊情况: 1. 完全替代
完全替代指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线。
例:乐器的制造,可以完全由机器制作,也可以由技艺高超的工匠借助少量的工具
完成。
2. 完全不能替代
完全不能替代指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是固定的,不存在替代关系,即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角型的折线。
例:用风镐对人行道进行翻建,一个工人用一台风镐,一台风镐也只能由一人操作。多人一
台风镐或一人多台风镐都不能增加产量。
四、生产的经济区域
生产的经济区域为脊线OE和OF以内的区域。脊线OE和OF以内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可通过对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互替代,来生产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
生产的不经济区域为脊线OF以下和脊线OE以上的区域。脊线OF以下和脊线OE以上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值,表示: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同时增加,也只能维持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
五、等成本线
生产理论中的等成本线与效用论中的预算线十分相似。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成本方程为:
或
其中C表示既定成本,w和r分别为已知的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和资本的价格(利息率)。
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使等成本线发生变动。等成本线的变动与预算线的变动相类似。
六、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者均衡)
生产者均衡是研究生产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假定企业用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一种产品,劳动和资本的价格w和r已知。 (一)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在图中,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即生产的均衡点,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OL1和OK1。任何更高的产量,如Q3,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如Q1,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低效率的。
均衡条件是代表既定成本的等成本线与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等产量曲线相切,在切点有:
由 ,可得
表示厂商应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两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二)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在图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与其中一条等成本线A'B'相切于E点,该点即生产的均衡点,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OL1和OK1。等成本线AB虽然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相交于R、S两点,但其代表的成本过高。等成本线A''B''虽然代表的成本较低,但其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Q所代表的产量。
均衡条件是代表既定产量的等产量曲线与它可能达到的最低等成本线相切,在切点有
由
,可得
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与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两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是相同的。
七、扩展线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生产的产量或成本发生变化时,厂商会重新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变化了的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或在变化了的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 扩展线是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函数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生产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形成的生产均衡点的轨迹。由于在扩展线上的所有的生产均衡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生产的均衡。下图中的曲线ON是一条扩展线。
八、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常以全部生产要素都以相同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相应,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 •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规模报酬变化一般呈现出如下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时,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可能会比较长。此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例:铁路业的规模报酬
20世纪以后,尽管遇到不少资金问题,铁路运输仍不断发展。规模对铁路运输业有无影响?要研究铁路运输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需要一系列指标。首先可以用运输密度来度量投入。运输密度指的是在一特定线路上每单位时间内铁路可以承运的货物吨数。产出以沿着该线路在特定时间内运输的货物总重量计。产出与投入之间的规模报酬关系如何?大量研究表明,起初,在运输密度值较小时,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因为在运输密度增加以后,铁路管理部门可以统筹规划,制定出适宜的、富有效率的运输方案。但是,当运输密度的增加超过某一值(这一点称为有效密度)后,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为超负荷的运输量已经多得难以规划,运输速度也将有所下降。这种现象只有在运输密度值很大时才会出现。
第五章 成本理论
教学目的:考察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
教学要求:阐明成本的相关概念,在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教学重点:有关成本的概念、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各种长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教学难点:各种成本曲线及其关系、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一、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与会计成本
(一)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二)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
例:企业甲每年耗用钢材100吨,用的是库存材料,购买价格是1000元/吨。企业乙每年也耗用钢材100吨,用的是现购材料,市价为1200元/吨。试求企业甲和企业乙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解:企业甲:会计成本=1000×100=100000元
机会成本=1200×100=120000元
企业乙:会计成本=1200´100=120000元 机会成本=1200´100=120000元 归纳:不同情况下机会成本的计算
1、自有资金(或建筑物)的机会成本等于把它租借给别人可以得到的利息(或租金)收入。 2、自己兼任经理的机会成本,等于自己到别处工作可以得到的收入。 3、闲置的机器设备的机会成本为零。
4、机器如果原来生产产品A,可得一笔贡献利润(等于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现在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等于它生产产品A的贡献利润。
5、使用过去买进的原材料,现在行情变了,其机会成本按现价计算。
6、使用按目前行情买入、租入或雇佣的原材料、资金、建筑物、机器设备、劳动力等,其机会成本等于会计成本。
7、折旧的机会成本等于会计成本(假设期末变卖价值等于残值)。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一)显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会计成本)
(二)隐成本(Implicit 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或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投入物的价值。
机会成本(总成本、生产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三、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一)增量成本:指某项决策带来总成本的变化。(低成本扩张战略) (二)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成本。(决策之前必须要考虑)
例:某公司不愿意按500元/小时的价格出租富余的计算机,原因是,计算机的标准间接费用为250元/小时,边际运行费用为300元/小时,合计550元/小时,大于500元/小时。问:你如何评价?
解:因为标准间接费用250元/小时是本决策的沉没成本,应不予考虑。实际上如果出租成本只增加300元/小时,小于价格500元/小时,因此应该出租,可以赚得200元/小时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
四、个体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一)社会成本: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待的成本,它是机会成本。 (二)私人成本:是个人活动由他本人承担的成本。 这两个成本概念与外部性(外部效应)概念密切相关。
(三)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该主体以外的其他人或事物造成的影响。如果是好的影响,就是正外部性(外部正效应),比如水库、绿地、蜜蜂与果树间相互影响;如果是负面影响,则属于负外部性(外部负效应),如污染、噪音等。
社会成本>个体成本,外部不经济,供给过剩,因为个人只承担一部分成本(另一部分成本被社会承担了,却得到全部收益。
社会成本<个体成本,外部经济,供给不足,因为个人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得到一部分收益(另一部分收益是社会收益)。
(四)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 1、企业合并:通过企业合并消除一个企业的行为对另一个企业的不利影响,也就是外部内部化。比如,在某个地区有两家石油钻探企业,他们的钻探的石油在地底下连接了起来,如果一个钻探得多另一个钻探得必然就少,反之亦然。从而导致过度开采,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企业把另一个企业合并了,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也消除了外部性。
2、庇古税:政府对造成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的企业征收一笔税,抑制这种负外部性。如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因为是最早由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因此叫庇古税。
3、科斯定理与产权:
科斯第一定理:若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若交易费用为正,不同的产权初始界定会导致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定理对外部性的含义就是,只要明确界定产权,企业之间会通过市场交易和谈判来消除或减弱外部性。比如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有两个企业,上游是个造纸厂,下游是纺织厂,造纸厂的污染水使得纺织厂的质量下降,销售下降。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把产权界定给造纸厂-有污染的权利,纺织厂将寻求与造纸厂谈判,给予造纸厂一定补贴以让其减少污染;反之,如果初始产权界定给纺织厂-有使用洁净水的权利,即造纸厂没有污染的权利,则造纸厂会与纺织厂谈判,给予纺织厂一笔补贴以让其允许自己排放污染。所以产权初始界定给谁并不重要。但在现实中,交易费用为正,因此产权的初始界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五、利润(Profit)——企业的利润指的是企业的经济利润。
(一)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厂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成为超额利润。
(二)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根据上面对隐成本的分析可知,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种组成部分)
(三)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会计成本。 (四)公式: 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
=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会计利润—隐成本
=会计利润—正常利润=超额利润5、各利润之间关系: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经济利润=零,厂商不盈不亏;
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时,经济利润为正,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时,经济利润为负,厂商是亏损的。
六、成本函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成本与产量之间
依存关系的函数表示。 假定 : Q=f(L,K) ——生产函数
C=w•L+v•K ——成本方程
成本函数 C=C(Q)
成本函数与成本方程的区别
——在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成本函数表示成本与产出间的关系,而成本方程是一恒等式。
第二节 短 期 成本 分 析
一、短期总成本(STC—Short-run Total Cost)
(一)短期总成本的定义:
1、 S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固定成本(TFC—Total Fixed Cost)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购买不变生产要素的费用支出,这种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变动成本(TVC—Total Variable Cost)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的产品,购买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支出。
2、公式: STC = TFC +TVC
(二)短期总成本曲线: STC = TFC +TVC
1、STC曲线可由相应的TPL曲线求出——在TPL曲线上,找到与每一产量水平相对应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再用所得的L去乘已知的劳动价格w,便可得到每一产量水平上的可变成本,即TVC曲线。
2、 STC曲线的特征:
TFC是一常数,故TFC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固定数。
TVC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且向右上方倾斜 的曲线。———表示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是先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STC曲线的形状与TVC曲线相同,也是向右上方倾斜。——说明STC 与TVC变动规律相同。STC曲线与TVC曲线之间的距离即是TFC。
二、短期平均成本 (SAC)与短期边际成本 (SMC) :
(一)短期平均成本
1、SAC(—Short-run Average Cost)定义: SAC是平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全部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即: SAC = STC/Q )
2、分类: SAC分为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SAC = AFC + AVC 平均固定成本(AFC—Average Fixed Cost) 是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即:AFC =TFC / Q平均变动成本(AVC—Average Variable Cost)是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变动成本(变动成本除以产量,即:AVC = TVC / Q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SAC = AFC + AVC
AFC =TFC / Q ,AFC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和横轴无限接近的渐近线,——表示AF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 且AFC减少的幅度出现先大后小的趋势。
AVC曲线是U形曲线。——表示AVC随产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与APL正相反——由于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SAC曲线的形状与AVC曲线相同,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产量数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但它开始时比平均可变成本陡峭,说明下降的幅度比平均可变成本大,以后的形状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基本相同。
注(1)有效(适度)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2) SAC曲线的最低点在AVC曲线最低点的右上方;
(3) SAC曲线和AVC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接近,但永不相交。 (二)短期边际成本(SMC—Short-run Marginal Cost) :
1、定义: S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 2、公式: SMC =△STC /△C SMC = dSTC / dQ = d(TFC+TVC) / dQ= dTVC / dQ
3、SMC曲线呈U形。——表示SMC随产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与MPL正相反)SMC曲线形状:开始时,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着产量的增
加而增加。SMC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三)各种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收支相抵点与停止营业点SMCASACAVCBOQ22AC 1、STC,TVC与SMC曲线之间的关系SMC是STC曲线上所有点的切线的斜率,同时也是TV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2、 STC与SAC曲线之间的关系SAC是STC曲线上所有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的轨迹。 (TVC与AVC之间, TFC与AFC之间均同理)3、SMC曲线与AVC曲线、 SAC曲线之间的关系:
(1)当SMC小于AVC、 SAC时, AVC曲线、 SAC曲线就下降; (2)当SMC大于AVC、 SAC时, AVC曲线、 SAC曲线就上升; (3)当SMC等于AVC、 SAC时, AVC曲线、 SAC曲线达到最低点; 且SMC曲线先后分别穿过AVC曲线、 SAC曲线的最低点。
SMC 曲线呈U形 SAC曲线的形状与AVC曲线相同。
AVC曲线是U形曲线。边际报酬的递减
AFC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和横轴无限接近的渐近线。
第三节 长 期 成本 分 析
一、长期总成本(LTC—Long-run Total Cost)
(一)长期总成本函数 : 1、定义: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2、长期总成本函数公式: LTC = LTC ( Q ) (二)长期总成本曲线
1、LTC曲线的推导:LTC曲线是STC曲线的包络线。它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下方包络众多短期总成本曲线。
2、LTC曲线的特征: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 LTC曲线先递减的增加,后递增的增加。(原因:规模报酬的作用。) LTC 曲线CSTC1STC2RPQ26STC3SLTCOQ1Q2Q3二、长期平均成本(LAC ——Long- Run Average Cost)
(一)长期平均成本函数
LAC表示的是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点总成本。 LAC函数为:
LAC = LTC( Q ) / Q
(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U型曲线
1、LAC曲线的推导: LAC曲线是无数条SAC曲线的包络线。 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2、LAC曲线并不是由许多SAC曲线的最低点组成的。 一般情况下,SAC曲线的最低点均高于LAC。如下图:
从SAC 曲线导出LAC 曲线CSAC7SAC1SAC2SAC4SAC5SAC3SAC6LACOQ1Q31 三、长期边际成本(LMC ——Long- Run Marginal Cost)
(一)长期边际成本函数
LMC是指在长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LMC 函数公式: LMC = △LTC / △Q 或LMC = lim △LTC / △Q = dLTC/dQ
由于LTC是厂商最优产量时的最低短期总成本STC。 因此,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与STC曲线相切于最优产量那一点。
(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图示) 1、LMC曲线的呈U型,
2、LMC和LAC的关系,同SMC和SAC的曲线的关系 LAC 曲线与LMC 曲线的关系CLMCLACOQ39 四、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因素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
是指由于生产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不断增加的情况。原因在于:规模扩大后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技术因素、管理更合理等。
2、规模不经济
是指企业规模过大使得管理无效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原因在于:规模过大造成信息不畅、决策不灵、企业内部公文旅行、内部联系费用增加、内部摩擦增加等。
(二)学习效应
1、学习效应:是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可以积累起产品生产、产品的技术设计以及管理方面的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
2、学习效应是通过学习曲线来表示的。学习曲线所描述的是企业的累积性产品产量与每一单位所需要投入物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范围经济——引起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1、范围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每一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
企业同时进行多产品生产称为联合生产。企业采取联合生产的方式可以通过使多种产品共同分享生产设备或其它投入物而获得产出或成本方面的好处,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营销计划或统一的经营管理获得成本方面的好处。
2、范围不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每一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低,则称该种生产过程为范围不经济。 原因:将不同的产品放在一起生产会发生生产上的冲突
五、成本函数的应用
1、量本利分析(盈亏分析或保本分析)。它是根据企业的产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行量本利分析,关键的是确定盈亏平衡点。所谓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和总成本相等的那一点。
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
2、边际分析方法
研究多增加一单位产品对企业总利润的影响
MR=MC
3、贡献分析方法
通过贡献的计算与比较,来判断一个方案是否被接受的方法。
贡献=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单位产品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明确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与需求曲线形状;掌握完全竞争厂商、完全垄
断厂商和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寡头市场的含义和常见模型。
教学要求:阐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行业与厂商的需求曲线形状;讲解清楚完全竞争厂商、完全
垄断厂商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市场的特征;讲解清楚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
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与厂商的需求曲线形状;完全竞争厂商、完全垄断厂商与垄断竞争
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和特征。
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和特征;完全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和厂商如何实行价格歧视;
寡头模型。
第一节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一、市场、行业与市场类型
为什么要研究市场类型?(同种产品在不同类型市场上,其价格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形的。 (二)行业—是指制造或提供同一产品或类似产品或劳务的厂商的集合。 (三)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
1、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竞争程度的强弱 2、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二、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
表7-1 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征 市场类型 厂商数目 产品差别 对价格的控制程度 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完全竞争 很多 完全无差别 没有 很容易 一些农产品 如玉米,小麦 垄断竞争 很多 有差别 有一些 比较容易 一些轻工业品 服装、食品 寡头 几个 有差别或无 差别 垄断 惟一 惟一的产品,很大程度 且无相近的替代品 但常受管制 很困难,几乎不可能 公用事业,如 水 、电 相当程度 比较困难 汽车、石油 接近那种商品 市场 三、厂商的收益和利润
(一) 厂商的收益--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1、总收益( TR —Total Revenue )
(1)定义:出售一定数量得到的全部收入, 即出售产品的总卖价。 (2)公式: TR(Q)=PQ
2、平均收益(AR —Average Revenue)
(1)定义:销售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平均收入。 (2)公式:AR(Q) = TR( Q ) / Q 3、边际收益( MR —Marginal Revenue )
(1)定义:指厂商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引起总收入的变动量。
(2)公式: MR (Q)=ΔTR(Q) /Δ Q 或 MR(Q) = d TR(Q)/dQ
(二)厂商的利润及其最大 1、厂商的利润
2、厂商的利润极大化行为 条件:MR=MC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PCM—Perfect Competition Market)的特点
(一)PCM的定义: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 是指丝毫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二)PCM的类型须具备的条件: 1、市场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2、同一行业中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同质的; 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4、任一买(卖)者都充分掌握市场信息。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就由这样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如下图所示。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如下图所示。
PDEPSPePeddOQ(千万)OQ(万)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10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一)总收益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直线
(二)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厂商AR曲线, 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线重叠,且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P。即AR = MR = P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一、厂商在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的条件:MR=MC(且MC上升时)或 MR=AR=MC=P
二、不同情况下的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第一种情况: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
即AR>SAC,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如图6—2
第二种情况: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 即AR=SAC,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但获得 全部的正常利润,E2点称为盈亏相抵点。 如图6—3
第三种情况: 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 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VC P C SMC SAC MR=AR=P 图6—2 即AR=AVC,厂商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其中,E4点AR=min(AVC) 称为停止营业点。如图6—5 第五种情况: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R 方法一:企业在价格等于AVC最低点时应该停产。 AVC=TVC/Q=150-20Q+Q2 AVC最低的条件是其边际值等于零,即d(AVC)/dQ=0 对AVC求导数: d(AVC)/dQ=-20+2Q=0 所以 Q=10(单位) 把Q=10代入原AVC的方程,可以得到,最低的AVC=50(元) 所以,如果市场价格低于50元,企业就应当关厂。 方法二:企业在AVC最低点处停产,同时利润最大化要求P=SMC,所以,企业当AVC=SMC时企业应停产(事实上,在讲边际值和平均值的关系时,我们说过,边际值必然和平均值相交于平均值的极值点)。所以有: SMC=150-40Q+3Q2 AVC=150-20Q+Q2 150-40Q+3Q2=150-20Q+Q2 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得到:Q=0 或Q=10 Q=0显然不合理,把Q=10代入AVC或SMC方程,可以得到P=MC=AVC=50(元)。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供给曲线, 是指在每一种价格下,厂商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2、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曲线上的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 3、PCM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该行业中所有厂商高于AVC的MC曲线的横向总和。 实际上,PCM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的弹性要小于根据个别企业原有短期供给曲线加总形成的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PP1P2P3P4SMCOE2E3E4Q4Q3Q2Q1Q21E1QS= f(P)AVC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面临的两类选择: 1、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可对最优生产规模进行调整; 2、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可选择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 (三)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图示)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可以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 在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表现在两个方面:(1)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2)厂商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 1、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进行调整——不再调整规模与产量 2、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不再有企业进入或退出。 3、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零利润均衡,即经济利润为零): MR=LMC=SMC=LAC=SAC,其中,MR=AR=P 长期均衡长期均衡::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PLMCLACP3P2P1F1E3E2F3dd3(AR3= MR3= P3)dd2(AR2= MR2= P2)dd1(AR1= MR1= P1)E1OQ1Q2Q3Q24 二、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一)根据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不同影响,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分为三类,即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二)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是指:它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 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它的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它的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其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 (2)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评价 (一)长期均衡时,每个企业都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生产,因此生产效率达到了最高。 (二)资源在各种产品和各企业的生产之间的配置达到最优。因为当P=LMC=LAC时,无法做到增加或减少一种产品/一个企业的产量而不影响其他产品/企业的产量。 (三)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即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总之,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学家推崇的一种最理想的市场模式。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概论 (一)垄断的特点和条件: 1、定义:是指一个厂商独家控制一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这种市场不存在丝毫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市场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售销者,企业就是行业; (2)该厂商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新厂商不能进入该市场; (4)厂商可以根据获取利润的需要,实行差别价格。 (二)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 1、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垄断资源)。 2、独家厂商拥有某种产品生产的专利权。 3、政府的特许。 4、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或者由于规模经济需要而产生的垄断。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以及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一)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二)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1、平均收益曲线 AR=TR(Q)/Q=P(Q)Q/Q=P(Q) ——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叠,都是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在每一个销售量上AR=P。 2、边际收益曲线 ——完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位于平均收益AR曲线的左下方,且MR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收益曲线——由于每一销售量上的MR值就是相应的TR曲线的斜率。所以TR曲线是先增后减的曲线,即:当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正;当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负;当MR=0时,TR曲线达到最大值。 PHCOTRTR = P •Qed= 1dd(AR = P)MRTRGQO垄断厂商的总收益曲线(三)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Q下在在下,不不,厂同同厂商的的商的价价的总格格总收水水收益平平益不,,不等或或等。者者。产产量量水水平平36 d(TR)d(PQ)dQdQdQdP1PQP(1)dQdQedMRPHMRP(1|ed|> 1C1)ed|ed| = 1|ed | < 1dd(AR = P)GOFMRQ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34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含义 2、条件:MR=MC 2、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内赢利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11):):短期内赢利PP1HFGSMCSAC EMRdd(AR=P)OQ1Q38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内亏损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22):):短期内亏损SMCFGEMROQ1dd(AR=P)Q39SACPHP1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内收支相抵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33):):短期内收支相抵PGEMRdd(AR=P)SMCSACP1OQ1Q40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停止营业点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44):停止营业点SMCFSACAVCPHP1GEMROQ1dd(AR=P)Q414、举例 2 假定一家垄断企业的总成本方程为: TC=500+20Q需求曲线为:P=400-20Q问: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应为多少? 四、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1、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基本特征: (1)垄断厂商长期可以(通过低价多销、高价少销策略选择)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从 而实现最大利润; (2)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加入的可能性。 2、长期均衡 长期中厂商的盈利大于短期长期中厂商的盈利大于短期PP1P2SMC1LMCASAC1FSMC2SAC2E1E2MRQ1Q2LACdd(AR=P)Q45 3、对垄断市场的进一步分析 对于完全垄断市场的进一步分析对于完全垄断市场的进一步分析PP1P2E1Q1F1F2E2MRQ2Q47MCACdd(AR=P) 讨论:(1)把价格定在 P2 水平上,厂商有利可图吗?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2)比较一下两个产量水平,哪个更有效率呢? (3)E1与 E2 相比,哪个状态对消费者更有利呢? 垄断:价格或者数量由厂商说了算的市场。 五、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 (一) 垄断造成的社会损失: 1、分配不公 ;2、福利损失 ;3、资源浪费; 4、技术性低效率即X-非效率(X-inefficiency):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雷本思坦(H. Leibensitein)首先提出。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垄断性大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造成内部组织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再加上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 “故意”不去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企业内部配置效率低下。与X-非效率对应的是X-效率,指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组合的条件下,通过其他途径(如减少组织层次、加强5、寻租(Rent seeking)行为所产生的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垄断条件下企业的超额利润被称为租金,这种租金的取得依赖于垄断特权,因此,企业愿意为获得和保持这种特权而付出额外的代价。人们把资源被用来寻求或保持垄断利润的行为称为寻租,比如游说立法者以给自己垄断特权,甚至贿赂决策者给予自己某种垄断特权(如独家供应办公用品等)。由于有可能存在数个企业为同一个垄断特权的寻租而竞争,他们的努力可能互相抵消,从而寻租的总花费超过预期的总收益(即胜利者实际获得的垄断利润远小于其预期的垄断利润)。这种寻租导致的实际垄断利润的减少,被称为“租金耗散”。 (二)对垄断的管理: 1、对垄断企业征税 2、对市场结构进行控制 3、政府对价格进行控制 4、规定产量 六、垄断的差别价格 (一)差别价格(或价格歧视) 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二)类型 1、 垄断者的市场分割(三级差别价格,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1)、定义:指垄断者把不同类型的购买者分割开来,形成各个子市场,然后把总销量分配到各个子市场出售,根据各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 (2)市场分割的两个条件: 第一,垄断者能够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子市场有效分割开来; 第二,各个子市场或消费团体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3)市场分割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条件 例:假定两个独立的市场,其平均收益函数或需求函数分别为ar1(q1) 、ar2(q2);边际收益函数分别为 mr1(q1) mr2(q2) ;q1 、q2是两个市场的销售量,即Q= q1 +q2 其边际成本函数为MC(Q)。 均衡条件: MC(Q)= mr1(q1) = mr2(q2) 例:某垄断企业所面临的需求函数、成本函数分别为,在两个市场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100—-4Q C=50+20Q,求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与利润。 如果垄断者可以把市场分为两个独立的子市场,在两个市场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1 =80 -5 q1 P2=180-20q2 成本函数为C=50+20Q,求利润极大时的价格、利润。 2、二级差别价格(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它指垄断者对某一特定的消费者,按其购买商品数量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 3、完全差别价格(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它指垄断者根据每一个消费者每买进一单位的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来逐个确定每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的方法。 第六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一) 企业数量多: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单个企业的行为不会影响市场。 (二) 产品有差别:这是垄断竞争市场的一个关键特点。正因为产品有差别,所以每个企业都能吸引一些特定的消费者,从而对消费者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但同时,产品之间又具有不同程度的替代性,从而有一定的竞争。 (三) 无进退壁垒:企业进出市场是自由的,因此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很强的。 (四) 厂商对价格略有影响力。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一) 主观需求曲线与实际需求曲线 1、厂商主观需求曲线(d):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而其它厂商价格保持不变时,厂商的销售量随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 3、 厂商实际需求曲线(D):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时其它厂商也对价格作同样变动时,厂 商的销售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 P问题:为什么d 曲线的斜率(弹性)小于(大于)D 曲线?A主主观观需需求求曲曲线线与与实际需求曲线实际需求曲线P1dDOQ1Q62(二) 主观需求曲线与实际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 1、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价格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d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D需求曲线上下平移。 2、由于d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量,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 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3、d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曲线的弹性。 因为:(1)当生产集团内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沿着 D 需求曲线; (2)d 需求曲线和 D 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3)d 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 D 需求曲线,即前者更平坦一些。 三、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均衡 (一)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含义: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 2、条件:MC=MR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状态PDHPEMRd(AR=P)SMCSACOQQ66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含义:获得正常利润的一种状况 2、条件: MR=LMC=SMC AR=LAC=SAC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DLMCSACSMCJEMRLACPPd(AR=P)O QQ69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 (一) 价格竞争。 (二) 产品差异化——同一产品有不同之处。(1) 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的功能、开发新的更新换代的产品、新设计、新包装等。比如等离子彩电等。(客观差异)(2) 广告和各种促销活动:史玉柱的脑白金(主观差异),所谓“造名”。(主观差异)(3) 服务竞争:比如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4)产品的经济空间不同(5)主观评价不同 五、垄断竞争的优缺点 缺点:价格较高、产量较低 优点:垄断竞争市场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有利于技术创新。 第七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其产量在该行业总供给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场结构。1、企业数量少: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很少,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比较高,因此在市场上都具有影响力。2、产品有差别或者同质:如果产品是同质的,这种寡头市场较纯寡头垄断市场,比如钢铁、铝、水泥等原材料行业的寡头垄断就属于这种类型;如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叫差别寡头垄断市场,如汽车、彩电等市场。3、存在明显的进退壁垒:进退壁垒的存在阻止了其他企业的进入,从而使得企业数量不多。1、 企业行为相互影响:这是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一个关键的 特征。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每个企业在决策时都会考虑自己决策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反之亦然,其带来的问题就是企业的行为有时无法预测。分析这种相互影响的行为的有力工具就是博弈论。 二、古诺模型 (一)古诺模型: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寡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二)古诺模型的假设: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产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三)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 A厂商的均衡产量为: OQ(1/2―1/8―1/32―……)=1/3 OQ B厂商的均衡产量为:OQ(1/4+1/16+1/64+……)=1/3 OQ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为:1/3 OQ+1/3 OQ=2/3 OQ (四)古诺模型结论的推广以上双头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推广。令寡头厂商的数量为m,则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如下: 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m+1)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古诺模型图解(1)古诺模型图解(PPP1D = f(P)F问题:在需求曲线一定问题:在需求曲线一定的条件下,A 的条件下,A 寡头厂商寡头厂商如何获得最大利润?如何获得最大利润?OQ1QQ 94 (2)古诺模型图解古诺模型图解(PPP1P2HD = f(P)FG在A 问题:寡头厂商决A 寡头厂商决问题:在B 策之后,寡头该如何B 寡头该如何策之后,决策起产量?决策起产量?OQ1Q2QQ95古诺模型图解(3)古诺模型图解(A寡头B寡头12141218143851611613211322164164112896A寡头B寡头 三、斯威齐模型 斯威齐模型也被称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该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的用来说明寡头市场的价格刚性的寡头垄断模型。 (一)假设条件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它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它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二)在FG之间有多条边际成本曲线,他们都可以同MR不连续部分相交,这表面在空隙边际成本有较大变动范围,在这范围之内厂商可以保持价格不变,因而价格是有刚性。 (三)对斯威齐模型的评价 此模型对价格刚性作了一定解释,但由于不跟涨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成立,也由于对如何确定已定的价格没有作出解释,因此受到经济学家批评,因而只能是关于寡头定价未完成模 斯威齐模型图解PPDBMRdSMC5SMC4SMC3GSMC2SMC1QFDMRD一定范围的价格刚性ddOQ型。 103 四、寡头卡特尔 (一)概念 卡特尔是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通过明确的、公开的协议而形成的联合体(联盟)。如欧佩克、德贝尔钻石卡特尔。而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卡特尔是1878年至1939年的国际碘卡特尔,当时,所有的销售都通过伦敦的一个中央卡特尔办公室来进行,这就防止了成员之间的欺诈。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是1960年9月由5个主要石油输出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设立。它的目的就是通过限制每个国家的石油输出数量,达到提高石油价格的目的。但实际上,各成员国因为配额分配、提交幅度等不同,而经常争吵。后来随着俄罗斯石油输出、英国北海石油开采,OPEC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有所削弱。 德贝尔钻石卡特尔成立于1934年,它控制了钻石市场的80%,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销售代理。它一直在努力地维持钻石价格不会下降。只要新矿开采出来,德贝尔就给予它们足够的市场份额,以致它们同意通过德贝尔销售钻石,并接受德贝尔的产量控制系统。如果有成员企业试图独立行动,它就会压制该企业生产的钻石的价格,迫使企业重返德贝尔。例如,当坦桑尼亚决定独立行动时,德贝尔就压制坦桑尼亚所生产的那种质量的钻石的价格,逼迫坦桑尼亚重新加入德贝尔。 (二)类型 1、价格卡特尔。这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卡特尔形式。卡特尔维持某一特定价格:垄断高价、在不景气时的稳定价格或者降价以排挤非卡特尔企业。 2、数量卡特尔。卡特尔对生产量和销售量进行控制,以降低市场供给,最终使价格上升。 3、销售条件卡特尔。对销售条件如回扣、支付条件、售后服务等在协定中进行规定的卡特尔。 4、技术卡特尔。典型形式是专利联营,即成员企业相互提供专利、相互自由使用专利,但不允许非成员企业使用这些专利的卡特尔。 5、迪加。一种特殊的统一销售卡特尔,指成员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实行统一销售,或者卡特尔将所有成员企业的产品都买下,然后统一销售。比如德贝尔钻石卡特尔。 (三)卡特尔的建立 要在某个市场上形成卡特尔,至少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卡特尔必须具有提高行业价格的能力。只有在预计卡特尔会提高价格并将其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才会有加入的积极性。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卡特尔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弹性越小,卡特尔提价的能力越强。 第二,卡特尔成员被政府惩罚的预期较低。只有当成员预期不会被政府抓住并遭到严厉惩罚时,卡特尔才会形成,因为巨额预期罚金将使得卡特尔的预期价值下降。 第三,设定和执行卡特尔协定的组织成本必须较低。使组织成本保持在低水平的因素有:a.涉及的厂商数目较少;b.行业高度集中;c.所有的厂商生产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d.行业协会的存在。 a、b两因素降低了卡特尔的谈判和协调成本,同时,高度集中使少数几家厂商就能控制整个市场,从而才能使价格保持较高水平。d因素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上主要厂商的会面、协调、谈判提供更多的合法机会。为什么需要有c因素即产品同质呢?如果卡特尔成员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那么为了反映这种差异,价格必然会有所差异,这样使成员之间为达成统一价格增加了障碍;而且即使达成协定,成员厂商的欺骗行为也不易察觉,因为成员厂商可以把自己的降价归因于自己的产品与其它产品的差异上,或者提高产品差别,虽仍保持价格不变,但实际上吸引了更多顾客是一种变相降价。反之,如果产品几乎同质,厂商之间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单一价格,而且成员的欺骗行为也较容易察觉。 (四)卡特尔的决策 卡特尔在决策时就象一个垄断企业一样,根据整个卡特尔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总成本曲线,使得MR=MC,确定出最优的总产量和相应的价格,然后在成员企业之间分配这个总产量,同时指令成员企业执行卡特尔制定的价格。而分配产量的原则与多工厂生产时企业分配产量的原则一样:使得每个成员企业的边际成本相等。 (五)卡特尔的不稳定性 主要有两个因素导致卡特尔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第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旦卡特尔把价格维持得较高水平,那么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新企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卡特尔要想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价就很不容易了。 第二,卡特尔内部成员所具有的欺骗动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给定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成员企业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成员企业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 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如果卡特尔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将导致卡特尔的解体。事实上,经济学家研究得出,世界上卡特尔的平均存续期间约为6.6年,最短的两年就瓦解了。 此外,随着各国政府反垄断法的实施,卡特尔也可能因为违反了政府法律而被迫解体,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卡特尔都是国际性卡特尔,以规避国内的反垄断法。 也可从博弈论角度分析这种不稳定性。因为(欺骗,欺骗)是一个纳什均衡。 第八节 博弈论初步(简介)*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译为对策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实际上,博弈是一种日常现象。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当某一经济主体的决策受到其他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同时,该经济主体的相应决策又反过来影响其他经济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二)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策略、收益、结果、均衡。 参与人(player),又称局中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如厂商、政府、国家)。 行为(action)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决策中的各种商品的购买量;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中的产量、价格等。 策略(strategies)又称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其行为的规制,也就是指参与人应该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即该参与人所掌握的其他参与人的、对其决策有影响的所有知识。 收益(payoff)又称支付,是指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利益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策略或行为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如消费者最终所获得的效用、厂商最终所获得的利润。 结果(outcome)是指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集合。 均衡(equilibrium)是指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这里的“均衡”是特指博弈中的均衡,一般称之谓“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二、博弈论的产生与发展 对具有博弈性质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甚至更早。但一般认为,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ur)一书,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形成。但是现代博弈论与该书关系不大。现代博弈论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正式成为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在揭示经济行为相互制约性质方面。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三位博弈论专家就不足为奇了。 三、博弈的分类 博弈的分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第一个角度是按照参与人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从这个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static 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 game)。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第二个角度是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进行分类。从这个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三个角度是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进行分类。从这个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之间有着一个对各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人在协议范围内进行的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典型的合作博弈是寡头企业之间的串谋(collusion)。串谋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公开或暗地里签订协议,对各自的价格或产量进行限制,以达到获取更多垄断利润的行为。根据非合作博弈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和应用的普遍性,本章只讨论非合作博弈。 根据上述分类,非合作博弈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有四种均衡概念,即: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非合作博弈及对应的均衡概念见表6-1。 表6-1 博弈的分类及对应的均衡概念 行动顺序 信 息 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 静 态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纳什均衡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贝叶斯纳什均衡 动 态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不完全信息动态均衡 精炼贝叶斯均衡 以下按照上述分类,对非合作博弈作一介绍。 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著名博弈论专家纳什(John Nash)对博弈论的重要贡献之一。纳什在19 世纪50年1951年的两篇重要论文中,在一般意义上给定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解的存在性。正是纳什的这一贡献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纳什所定义的均衡称之谓“纳什均衡”。 (一)占优策略均衡 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ies)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博弈:某一参与人的策略可能并不依赖于其他参与人的策略选择。换句话说,无论其他参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选择是惟一的。 以博弈论中最为著名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为例,说明占优策略均衡原理。两个合伙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警方怀疑他们作案,但警方手中并没有掌握他们作案的确凿证据。因而,对两个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供认。假定警方对两名犯罪嫌疑人实行隔离关押,隔离审讯,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无法观察到对方的选择。同时,警方明确地分别告知两名犯罪嫌疑人,他们面临着以下几种后果可以用表6-2表示。该表又称为“收益矩阵或得益矩阵”。从表10-2中可以看出,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供认或不供认。而且,每个犯罪嫌疑人选择的最优策略不依赖于其同伙的策略选择, 表6-2 囚 犯 困 境 的 收 益 矩 阵 囚犯B 供认 不供认 囚犯A 供认 -8,-8 -1,-10 不供认 -10,-1 -2,-2 在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存在,可以证明,博弈将在所有参与人的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这种均衡称为占优策略均衡。上面提到的囚犯困境中的“A供认,B供认”就是占优策略均衡解。 囚犯困境的问题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基本的、典型的事例,类似问题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出现,如寡头竞争、军备竞赛、团队生产中的劳动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等等。同时,囚犯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例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人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囚犯困境对此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 在每个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的情况下,占优策略均衡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但遗憾的是在绝大多数博弈中,占优策略均衡是不存在的。不过,在有些博弈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占优的逻辑找出均衡。 智猪博弈(boxed pigs)是博弈论中的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端有一个猪食槽,另一端安装了一个按钮,控制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将有8个单位的猪食进入猪食槽,供两头猪食用。两头猪场面临选择的策略有两个:自己去按按钮或等待另一头猪去按按钮。如果某一头猪作出自己去按按钮的选择,它必须付出如下代价:第一,它需要收益相当于两个单位的成本;第二,由于猪食槽远离猪食,它将比另一头猪后到猪食槽,从而减少吃食的数量。假定:若大猪先到(小猪按按钮),大猪将吃到7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的猪食;若小猪先到(大猪场按按钮),大猪和小猪各吃到4个单位的猪食;若两头猪同时到(两头猪都选择等待,实际上两头猪都吃不到猪食),大猪吃到5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吃到3个单位的猪食。 智猪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6-3所示。表中的数字表示不同选择下每头猪所能吃到的猪食数量减去按按钮的成本之后的净收益水平。 表6-3 智 猪 博 弈 的 收 益 矩 阵 小猪 按按钮 等待 大猪 按按钮 等待 3,1 2,4 7,-1 0,0 从表9-3中不难看出,在这个博弈中,不论大猪场选择什么策略,小猪的占优策略均为等待。而对大猪来说,它的选择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大猪场的最优策略必须依赖于小猪的选择。如果小猪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策略是按按钮,这是,大猪能得到个单位的净收益(吃到4个单位猪食减去2个单位的按按钮成本),否则,大猪的净收益为0;如果小猪选择按按钮,大猪的最优策略显然是等待,这时大猪的净收益为7个单位。换句话说,在这个博弈中,只有小猪有占优策略,而大猪没有占优策略。 那么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什么呢?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大猪选择按按钮,小猪选择等待,这是,大猪和小猪的净收益水平分别为2个单位和4个单位。这是一个“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 在找出上述智猪博弈的均衡解时,我们实际上是按照“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iterated elimination of 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ies)的逻辑思路进行的。该思路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找出某参与人的严格劣策略,将它剔除,重新构造一个不包括已剔除策略的新博弈;然后,继续剔除这个新的博弈中某一参与人的严格劣策略;重复进行这一过程,直到剩下惟一的参与人策略组合为止。剩下的话这个惟一的参与人组合,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称为“重复剔除的占有策略均衡”(iterated dominance equilibrium)。所谓“严格劣策略”(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ies)是指:在博弈中,不论其他参与人采取什么策略,某一参与人可能采取的策略中,对自己严格不利的策略。 由表10-3可以看出,无论大猪选择什么策略,小猪选择按按钮,对小猪是一个严格劣策略,我们首先加以剔除。在剔除小猪按按钮这一选择后的新博弈中,小猪只有等待一个选择,而大猪则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在大猪这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中,选择等待对大猪是一个严格劣策略,我们再剔除新博弈中大猪的严格劣策略等待。剩下的新博弈中只有小猪等待、大猪按按钮这一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就是智猪博弈的最后均衡解,从而达到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 智猪博弈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智猪博弈的例子在现实中确有很多。例如,在股份公司中,股东都承担着监督经理的职能,但是,大小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大小不一样。在监督成本相同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小股东。因此,小股东往往不会象大股东那样去监督经理人员,而大股东也明确无误地知道小股东会选择不监督(这是小股东的占优策略),大股东明知道小股东要搭大股东的便车,但是大股东别无选择。大股东选择监督经理的责任、独自承担监督成本是在小股东占优选择的前提下必须选择的最优策略。这样以来,与智猪博弈一样,从每股的净收益(每股收益减去每股分担的监督成本)来看,小股东要大于大股东。 (三)纳什均衡 前面我们讨论了占优策略均衡和重复剔除的策略均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相当多的博弈,我们无法使用占优策略均衡或重复剔除的策略均衡的方法找出均衡解。例如,在房地产开发博弈中,假定市场需求有限,A、B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一定规模的房地产,但是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只能满足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量,而且,每个房地产商必须一次性开发这一定规模的房地产才能获利。在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A还是开发商B,都不存在一种策略优于另一种策略,也不存在严格劣策略:如果A选择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A选择不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开发;类似地,如果B选择开发,则A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B选择不开发,则A的最优策略是开发。研究这类博弈的均衡解,需要引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的策略的情况下,该参与人选择了最优策略以回应对手的策略。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构成纳什均衡的策略一定是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过程中不能被剔除的策略。也就是说,没有一种策略严格优于纳什均衡策略(注意:其逆定理不一定成立),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或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的博弈,却存在纳什均衡。 与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一样,纳什均衡不仅要求所有的博弈参与人都是理性的,而且,要求每个参与人都了解所有其他参与人都是理性的。 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论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一个参与人的的占优策略都是他的最优策略。显然,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某一特定策略时该参与人的占优策略。因此,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在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中,最后剩下的惟一策略组合,一定是在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过程中无法被剔除的策略组合。因此,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也一定是纳什均衡。 下面我们以博弈论中经常提到的性别战(battle of the sexes)为例,说明纳什均衡解。谈恋爱的男女通常是共度周末而不愿意分开活动的,这是研究问题的前提。但是,对于周末参加什么活动,男女双方往往各自有着自己的偏好。假定某周末,男方宁愿选择观看一场足球比赛,而女方宁愿去逛商店。再进一步假定:如果男方和女方分开活动,男女双方的效用为0;如果男方和女方一起去看足球赛,则男方的效用为5,而女方的效用为1;如果男方和女方一起去逛商店,则南男方的效用为1,女方的效用为5。根据上述假定,男女双方不同选择的所有结果及其效用组合 如表6-4所示。 表6-4 性 别 战 的 收 益 矩 阵 女 方 看足球 逛商店 男 方 看足球 逛商店 5,1 0,0 0,0 1,5 在这个博弈中剔除两个严格劣策略以后,剩下的新博弈中,无法剔除严格劣策略。因此是一个纳什均衡。这里有两个解,即男女双方一起去看足球赛和一起去逛商店。除非有进一步的信息,如男方或女方具有优先选择权,否则,我们无法确定男女双方在上述博弈中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以上我们讨论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本节的以下部分,我们讨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五、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泽尔腾(Selten)于1965年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将那些不 可置信威胁策略的纳什均衡从均衡中剔除,从而给出动态博弈一个合理的均衡解。 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的参与人在自己行动之前就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参与人)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策略。而且,由于先行动者拥有后行动者可能选择策略的完全信息,因而先行动者在选择自己的策略时,就可以预先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后行动者选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们继续沿用本节前面关于房地产开发的例子,讨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表6-5给出了静态条件下双方参与人的收益情况。 表6-5 房地产开发博弈(静态)的收收益矩阵 开发商A 开发 不开发 开发商B 开发 -4,-4 2,0 不开发 0,2 0,0 从表6-5可以知道,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A开发,B不开发)和(A不开发,B开发),我们无法确定是开发商A选择开发,开发商B选择不开发,还是恰恰相反的结果。 现在,我们讨论动态博弈。假定房地产开发商A是先行动者。在行动之前,开发商A对对手开发商B的策略进行了预测。在行动开始之前的A看来,如果不计得失,B有四种策略可供选择: 策略一:无论A是否选择开发,B选择开发。策略二:若A选择开发,B也选择开发;若A选择不开发,B也选择不开发。策略三:若A选择开发,B就选择不开发;若A选择不开发,B就选择开发。策略四:无论A是否选择开发,B都选择不开发。 在表6-5的基础上,结合A先行动,B可能选择的四种策略,不难得出表6-6。 表6-6 先行动者A对B预测结果的收益矩阵 B 开发,开发 开发,不开发 不开发,开发 不开发,不开发 A 开发 不开发 -4,-4 -4,-4 2,0 2,0 0,2 0,0 0,2 0,0 由表10-6可以看出,在开发商A先行动的情况下,开发商B可供选择的策略中,策略一只包括了上述两个纳什均衡中的后一种均衡,即(A不开发,B开发),而没有包括前一种纳什均衡,即(A开发,B不开发);策略二上述两种纳什均衡都没有包括;策略四只包括了上述两种纳什均衡中的前一种均衡,即(A开发,B不开发),而未包括后一种纳什均衡,即(A不开发,B开发);只有策略三既包括了上述两种纳什均衡中的前一种均衡,又包括了后一种均衡。也就是说,如果B选择策略三,那么,无论A作出什么选择,B的回应都能达到纳什均衡。反过来,在给定B会选择策略三来回应A的选择的前提下,开发是A的占优选择。因此,A一定会选择开发。 以上的分析,就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的过程。策略(A开发,B不开发)就是上述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所谓“子博弈”(sub-game)是指它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博弈进行分析,它是原博弈的一部分。例如,在表10-5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是整个博弈的一个子博弈。而且,任何博弈本身可被称为自身的一个子博弈。 只有当某一策略组合在每一个子博弈(包括原博弈)上都构成一个纳什均衡,这一策略组合才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显然,如果整个博弈是惟一的子博弈,纳什均衡与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完全相同的。 (二)重复博弈 上述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有这样一个特征,这就是,参与人在前一个阶段的行动选择决定了随后的子博弈的结构。因此,同样结构的子博弈之出现一次。在上述房地产开发博弈的例子中,开发商A选择开发后的子博弈甲不同于开发商A选择不开发后的子博弈乙,当开发商A选择开发后,子博弈乙就被排除了。这样的动态博弈称为“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s)。动态博弈中另一类特殊但非常重要的博弈是所谓的“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顾名思义,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许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stage games) 以下我们用一个产品定价的例子讨论重复博弈。给出了一次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收益矩阵。 A、B两个参与人都有两种定价代选择:定高价或定低价。如果两个参与人都定低价,则每个参与人的收益均为20个单位;如果两人都定高价,则每人的收益均为30个单位;如果其中某一参与人定低价,而另一参与人定高价,则定低价的参与人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40个单位的收益,定高价的参与人由于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而只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显然,在这个一次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均有占优策略,占优策略均衡为A、B双方都定低价。 如果A、B之间的定价博弈是多次进行的,那么,问题就不是如此简单了。我们先来分析博弈重复次数为无限是的情况。 如果A、B双方都选择合作,都保持定高价,则双方在每个阶段的收益均为30个单位,记为(30,30,30,…);如果A、B中有一方(如A)采取投机行为,在实际定价中选择不与对方合作,在第一阶段就通过选择定价策略使得选择高价策略的对手B受损,则受损的一方B一定会在第二阶段及其以后的定价中也选择低价策略,加以报复,这样一来,首先选择不合作的一方A在个阶段的收益为(40,20,20,…),显然,其总收益远远小于合作、维持高价情况下的总收 益。因为,首选选择不合作的一方A,只是在第一阶段获得了“额外”收益,但在以后个阶段的收益将因为对手B的报复性选择而减少,并且,重复若干此后,首先选择不合作的一方A将得不偿失。 在这里,B选择的策略称为“冷酷策略”(grim strategies)。冷酷策略是指重复博弈中的任何参与人的一次性不合作将引起其他参与人的永远不合作,从而导致所有参与人的收益减少。因此,所有参与人具有维持合作的积极性。我们再来讨论博弈重复次数为有限时的情况。 重复次数有限博弈与重复次数无限博弈之间的惟一区别,是所有参与人都可以明确无误地了解重复的次数,即可以准确地预测到最后一个阶段博弈。而在最后阶段的博弈中,任何一个参与人选择不合作,不会导致其他参与人的报复。因此,所有参与人都会在最后阶段的博弈中选择自己的占优策略,那就是不合作。上例中,在最后阶段博弈中选择低价是所有参与人的占优策略。 既然所有参与人都会在最后阶段选择不合作,那么,在倒数第二阶段博弈中任何参与人也就没有必要担心由于自己选择不合作,导致其他参与人在最后阶段博弈中的报复。因此所有参与人在倒数第二阶段博弈中,也都会选择不合作。即在倒数第二阶段博弈中,所有参与人都会选择占优策略。 由此类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阶段性博弈存在惟一的纳什均衡时,阶段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就是重复次数有限博弈的唯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即重复次数有限博弈的每个阶段的均衡解都是一次性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注意,上述推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阶段性博弈纳什均衡的惟一性。例如,在上例中,每个阶段博弈的收益矩阵都与表10-7完全一致,纳什均衡都是每个参与人选择低价。 (三)动态博弈策略行动 在动态博弈中,由于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参与人行动顺序直接影响博弈的结果。因此,参与人为了使其他参与人的选择对自己有利,往往会主动采取一些行动影响其他参与人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从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参与人所采取的这些行为称之为“策略行”(strategic move)。 以下通过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先行优势(first-move advantage) 所谓现行优势是指在博弈中首先作出策略选择并采取相应行动的参与人可以获得更多 的利益。 在上面提到的性别战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即男女双方一起去看足球赛或一起去逛商店。我们无法确定结果到底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方首先采取行动,在约会前就买好足球票,就会对女方产生影响。女方可能因为男方的这一行动表明“男朋友十分想看这场足球比赛”或因“既然已经买了票,不看怪可惜”,从而接受双方一起看足球赛的选择。 2、确信威胁(credible) 确信威胁是指博弈的某一参与人通过承诺某种行动改变自己的收益函数, 使得其他参与人认为自己的威胁确实可信,从而迫使其他参与人在充分考虑自己的承诺的情况下作出相应的选择。 例如,在上述房地产开发博弈中,如果房地产开发商B在房地产开始A作出选择之前就采取行动,与客户签订合同,规定B在一定期限内,向客户交付一定面积的住房,倘若B不能按时履约,则总共赔偿客户6个单位。在有这样一个承诺的情况下,上述表6-5和表6-6就相应地变成了表6-8和表6-9。 表6-8 B承诺后的腹地开发博弈的收益矩阵 B 开发 不开发 A 开发 不开发 -4,-4 2,-5 0,2 0,-5 表6-9 B承诺后A对B的预测 B 开发,开发 开发,不开发 不开发,开发 不开发,不开发 -4,-4 -4,-4 2,-5 2,-5 0,2 0,-5 0,2 0,-5 A开发 不开发 由此可以看出,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B选择开发是一个占优策略。因而B的策略一(无论A是否开发,B都要开发)就构成了对A的确信威胁,因此,无论A是否选择开发,B都会选择开发。因为无论A是否开发,选择开发都是B的占优策略。同时,由于A对B这一选择有一个正确的预测,因此,A一定会选择不开发。该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也就变成了A不开发,B开发。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略讲) 教学目的:明确市场失灵的四种成因和纠正市场失灵的对策。 教学要求:阐明市场为什么会失灵及如何纠正失灵。 教学重点:垄断低效率、政府管制、寻租、外部性、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科斯定理等概念 教学难点:科斯定理、免费乘车者、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概念内涵与外沿 [引言:非典时期,我们都非常关注有关非典的一切。你想过没有:用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非典时期的一些特殊现象? 比如:对非典的控制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操作,甚而在全球由WHO来监督协调? 为什么低收入患者的治疗由政府负担?为什么政府在媒体上每天公布非典疫情? 抢购风和商贩停业之后为什么政府出面控制物价?尤其是与抗非典有关的商品政府采取限价政策?我国发生的一些现象如出售假口罩、假消毒液等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还是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不健全所特有的现象? 更深一步:为什么各国疫情发展和控制的情况不一样,这与制度有关吗?等等。 概念:市场失灵 ---广义: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对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偏离。 ---狭义:现实的市场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要求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的资源配置对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偏离。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现实中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市场失灵。本章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分别分析市场失灵的四种成因和纠正市场失灵的对策。这些对策就是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寻租的概念:[《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安妮·克鲁格(1974):Rent-seeking] 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寻租这一概念的影响已超出学术界进入了社会。 DUP: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管制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 政府管制价格是按边际成本定价(最优价格)还是按平均成本定价(公平价格) 1、 对递增成本行业垄断的管制: 2、 对成本递减行业垄断的管制(具有自然垄断性): 当厂商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如果政府按最优价格定价,垄断厂商出现亏损,由此引入政府补贴问题。 政府定价的方式:国外比较通行的是听证会制度。但通过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管制实现帕累托最优是非常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竞争,垄断厂商的成本线是由厂商自己提出的,而在竞争行业,成本线也是通过竞争产生的。 四、反托拉斯法 思考提示:现实中该法实施的两难处境:以微软案为例,美政府面临管制垄断与鼓励本国跨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两难选择;同时,2000年尤其是“911”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对作为新经济龙头的微软的拆分可能使美国经济复苏更为艰难。 第二节 外部影响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但达到这样最优状态的条件之一是不考虑外部 性。也就是说前几章的微观分析暗含一个假设:经济主体(厂商、居民户)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上的销售与购买活动相联系的,在市场以外不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关联性,私人成本就是社会成本,二者之间没有差额。但现实并非如此,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产生差额。市场失灵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另一方面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消除外部性,因此要借助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予以纠正和弥补。 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外部性:强加于他人的利益或损害。 (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或: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2、分类: 1)生产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例如:厂商排污; 基础设施的修建、教育和培训的正外部性。 2)消费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小汽车的排污与“拥挤成本”; 吸烟; SARS的全球传染; 公民受教育的正外部性。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1、外部不经济的部门,资源配置将会过多,产出过大: 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成本 私人边际利益>社会边际利益 2、外部经济的部门,资源配置会过少,产出不足: 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成本 私人边际利益<社会边际利益 三、外部性的特点 1、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 2、外部性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副作用):施放者的非故意性。 3、受损者是否在乎; 4、强制性; 5、不可能完全消除;(普遍性和严重性) 空气、渔业、道路、大城市的土地价值波峰波谷、 关于最佳排污量 四、对策: 黄金规则(庇古税):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利益 1、管制和指导 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国有化(极端) 2、税收和津贴(庇古税) “污染者付钱原则” 3、规定产权---科斯定律(见规模经济一节) 在执行中的问题(1)初始产权不是随意的 (2)交易成本不会为0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前几章分析的商品并没有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可以说仅仅分析的是私人物品。现实中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领域的供给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这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公共物品提供数量的确定:成本收益分析。 一、定义:公共物品消费指不支付便消费现象(免费乘车者)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一旦提供给某个人,还可以无额外条件地提供给其他人。 二、公共物品的特征: 1、非竞争性 2、非排他性 3、不可分割性 4、收费困难---“免费搭便车”与福利刚性; 个人的MC 三、分类: 1、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公众纳税间接支付。 2、准公共物品(有限公共物品) (1)、某些自然垄断性物品 (2)优效物品 准公共物品的共同特征:拥挤性。 --------“俱乐部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物品分类表: 分类 纯公共物品 1类: 特殊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 政府经济措施 2类: 现实意义上的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3类: 自然垄断型准公共物品 4类: 优效型准公共物品 典型例证 国防、外交、法律、上下水道、铁路、邮政服务系统、中中央情报局、灯塔、公路交通、天然小学与高等教育、太空探索、警察 气、桥梁、电话通社会安全保障系讯、供电、垃圾处统、文化娱乐设理、消防服务、街施、蚊蝇控制、避道照明、基础科学孕计划、传染病免研究、广播电视系疫、住房、统计信统 息 具有拥挤性 公共部门或私人提供的具有私人物品性质 用金钱可以买到 政府和市场皆可提供 主要特点 通过纳税间接购买与被动消费的公共物品且无拥挤性和选择性 用金钱买不到 只能由政府提供 据有广泛的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 特点 纯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可以(个人享用) 可以 1、 消费时能否分割 不可以(只能共享) 部分可以 2、 购买时能否独享 不可以 3、 购买方式 4、 分配原则 5、 个人有无选择自由 间接支付(税收) 政治投票 没有 基本不可以 部分间接、部分直接 个人直接支付 政治投票与市场购买 市场购买 几乎没有 有 6、 不购买可否享用 可以 7、 是否可以鉴定好坏 8、 使用时的浪费 实 例 不容易 不容易浪费 国防、警察 部分可以 不太容易 浪费较多 义务教育、公路、公园 不可以 容易鉴定 较少浪费 理发、服装、收音机 四、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 1、 购买方式 2、 福利刚性 人们普遍具有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纯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 五、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萨谬尔逊均衡)与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它的供需曲线是虚拟的,私人和政府之间不存在产品价格信息和稀缺性的信息传递过程(市场),面对公共物品,消费者不能凭借自己的偏好简单地进行“买”与“不买”的决策。所以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会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的公共物品会不足。 六、公共物品的决定程序(略) 1、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公共物品与投票 2、 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政治的经济学。 3、 免费与补贴-----“世纪之争” 七、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介入 1、 政府提供 (1)经营方式: 中央政府直接经营(军工、造币厂、央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防火、司法工作、自然资源保护)、地方公共团体经营(国有企业经营:自来水、地方铁路等)。 (2)成本--收益分析 2、 私人提供 (1) 签订合同 基础设施 (2) 授予经营权 电视广播、灯塔、报刊 (3) 经济资助(政府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 科技、住宅、博物馆 (4) 政府参股 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桥梁等 (5) 法律保护私人进入 医院、教育 (6) 社会自愿服务 慈善事业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前几章假设市场主体具有与他们的选择行为有关的所有经济变量的完全信息,但现实中信息是 不对称的。 信息不对称如何造成市场失灵? 一、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1、 含义 一部分消费者或一部分生产者比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知道更多信息。 2、原因 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但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殊商品,市场机制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信息。 二、 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1、 质品驱逐优质品(逆向选择):(深入学习:参考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乔治 .阿卡洛 夫《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 注意:在美国俚语中“旧车”被称为“lemon”,中文二手货市场、劣质品市场翻译为“柠檬市 场”。 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劳动市场、保险市场、二手货市场、信用市场等等。 2、 德现象(保险市场) 3、 委托--代理关系 私人部门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例:美国的会计丑闻) 公共事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 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1、 政府的管制: 2、 标准化:连锁经营 3、 信誉: 售后服务、名牌、学历证明 [ 融汇贯通:四种市场失灵的成因是共通的,例如:信息是公共物品,产权不明晰,交易成本过 大,并具有外部性和垄断性,所以市场失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