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 舅r4I9{ 国际安全困境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外交方略 姜 安 摘 要:非均势化、帝国主义化、意识形态冲突化的复合性存在,给国际安全制造了结构性政治困 境,同时深刻地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建设。因此,进入z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国际和 谐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互动关系。中国必须实施和平蛔起的外交方略,借鉴国际治理的操作方式,实行双 赢性均势外交,实施睦邻友好政策。惟有如此,中国社会的和谐向度才能具备稳固的外部保障。 关键词:国际安全}和谐社会;和谐外交 中田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4-0078—05 国际政治是一国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外 国际社会的非均势化态势是一个基本的客观事 部环境。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 实。在一定意义上说,非均势化意味着权力阶层 现象,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游离 化和不平衡化,意味着利益分配的非平等化,也 其外。然而,当今世界非均势化现象的出现、帝 意味着原有国际秩序的失衡。非均势化的重要 国主义的猖獗、文明冲突化的复合性存在以及 表现还在于“权力落差”现象的出现,即权力的差 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给国际安全制造了 距性导致处于“下方”的权力无法有效地扼制或 结构性政治困境,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 抵御来自“上方”的强大压力。这种情形容易导 了新的挑战。由是,从制定中国外交方略出发, 致国家权力的分化和势力的失衡性,对于国际和 有必要运用国际政治学路径与技术路线进行政 平的护持来说未必是福音。同时,非均势化增加 治分析,梳理出国际安全的结构性困境与中国 了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确保国家安全的 外交方略的基本思路。 难度。非均势化使国家之间无法形成一种稳定 持久的相互预期,以及各国无差别地消费国际公 一、国际安全的结构性政治困境 共商品,相反增强了国家行为的不平等性和非民 (一)非均势化 主性,进而强化了国际安全的不确定性。 冷战结束后,冷战均势格局和政治秩序被 另一方面,非均势化催生了权势居优的国 打破,世界明显地呈现出非均势化态势。在新 家蓄意图谋世界性霸权,随之而来的是干涉主 的力量关系组合中,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发生 义政策、扩张政策、强权政治和征讨精神的凸 了重大变化。非均势化是中国必须面对并且亟 现。这样,中国就必须面对一个基本的事实,即 待破解的难题。从总的发展态势来说,冷战后 霸权主义的盛行。霸权主义的实质是对利益的 的非均势化状态使中国处于十分不利的国际政 争夺和侵占。首先,霸权是以利益的非法获取 治局面。这集中体现在: 为前提的,也是以牺性异己的利益为条件的。 一方面,非均势化导致国际力量关系的非平 这就极易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集团与集 衡化,为新的国际冲突制造了逻辑前提。目前, 团、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纷争成为一种定式。 收稿日期:2006—08—09 作者简介:姜安(1963--),男,吉林集安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博士}深圳 518060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其次,霸权努力又是以霸权可能性为前提的。 这种可能性就是基于实力的非均势化。在通常 国主义行为的猖獗。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 方外交“帝国化”趋势日甚,帝国主义外交的所 情况下,那些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往往较易获 取霸权的基础性条件。一旦条件成熟,在相关 有政策和运动突出强烈的宗旨化目标。 1.空间性帝国主义。这主要表现为:一是 世界霸权。目前,西方霸权行为呈现出空前的 非理性扩张冲动,如果不被优势力量制止就会 一国家的力量对比中国际力量格局就会呈现出非 均势化状态,导致“权力落差”现象出现,地区或 全球性失衡也就发生连锁反应。进一步讲,致 直推进到世界政治的边缘。从这个意义上 力于霸权行为的国家因为获取了“霸权资格”, 反过来又是以强大的国家实力或强烈的征服欲 望为前提的。这种“资格”在强权的裹挟下,便 是国家权力意志的无限放大,弹射出极具灾难 性后果的征讨狂热、垄断意志、扩张心理、民族 优越感、世界领袖意识、大国主义、军国主义等 意识形态。事实证明,霸权在制造权力不平等 性中已经给世界带来了矛盾和冲突,霸权本身 就是在制造对国际公共商品的非法性占有,不 会给所有国家带来公平。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社会的非均势化直接使 中国处于不利的国际环境,更给中国和谐社会的 建立制造了不利的政治困境。一是苏东模式社 会主义失败的负面影响。伴随两极格局的解体, 世界上出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制度性批判、 结构性反思、秩序性否定和方向性诘问的思潮, 世界性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二是国际共产主 义政治势能的趋弱。随着共产党在苏联和东欧 地区的溃败,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社会民主 党复兴和崛起,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政治势力, 深刻地影响和干预着社会生活。就全球政党格 局而言,无产阶级政党弱势、资产阶级政党强势 已成为毋庸质疑的客观事实。这直接触及一个 重要的政治命题:共产党执政的生存能力和未来 政治命运如何?三是社会主义力量在国际集团 政治中的地位孱弱。面对西方国家集团以北约 和欧盟模式不断发展的态势,中国无法也不可能 完全融入其中,虽然积极推行和平外交战略,主 动构建各类伙伴关系模式,产生了积极效果,但 是,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联盟的“凝结度”,尚 无法通过国际联盟形式确保国家安全无虞。总 的来说,在新一轮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合作与斗 争并存,社会主义中国仍处于不利地位。 (二)帝国主义化 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第二个外部困境是帝 说,地球半径就是帝国外交的半径。国际政治 的帝国主义化在强调一国对世界的经济垄断、 政治控制和文化殖民的同时,更意味着世界其 它各国的所有努力都应是这一国的基本宗旨的 附属。二是海洋霸权。谋求控制海洋、攫取国 际战略优势区位,形塑现代海洋帝国就必须争 夺制海权,占领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三 是大陆霸权。在欧洲,北约东扩的持续性展开 既是冷战结束后非均势化的直接结果,也是美 国等西方国家集团实施新的帝国式地缘政治扩 张的典型标志。在远东,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实 施的新冷战“铁幕”正在不断强化。这表明,争 夺大陆霸权的外交宗旨在于谋求地缘性的权力 优势和权力控制,其特点是以地区结合部文明 的冲突与“融合”,实现区域势力范围现状的维 持或以此争取实现大陆霸权。现代地缘政治的 争夺即是这一大陆帝国外交的继续。需要说明 的是,只要某些国家的帝国意志和野心存在,空 间性帝国主义的延续性就会超越时间的局限向 无尽的国际空间延伸。 2.复合式帝国主义。这集中表现在:一是经 济帝国主义。其逻辑要点是:控制商业和贸易、 垄断金融资本、培植经济势力、主导经济秩序、谋 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其逻辑体系是:通过对世界 经济领域的权力控制,实现对竞争国家经济的全 面占领,完成或实现一种经济秩序的强权和优 势。这种经济秩序旨在强调世界经济秩序中等 级和剥削存在的合法性,强调经济落后国家或地 区对经济帝国完全依附的合理性,使国际社会在 重商主义世界中,完成发达国家对国际收支、国 际贸易、国际资金和经济格局的全面控制。二是 军事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一直是帝国外交 的追逐目标。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实现帝国 最高目的的最现实的物质力量和物质保障。这 在于,A国实现帝国化的前提要素之一,是B国、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国和D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的转让和牺 牲,或者是A国与B国、C国、D国的总体力量格 局向A国的倾斜,或者是A国实现对B国、C 国、D国在各个领域的控制。一句话,实现A国 对B国、C国、D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主 导性控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是不可 想像的 三是文化帝国主义。按照汉斯・摩根 索的理解,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征服和控制 人心,并以此为手段改变两国之问的强权关系。 如果A国在文化,尤其是政治观念及其具体的 帝国主义目标,征服、同化了B国,那么A国将 赢得比任何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更彻底的胜利, 并在更稳定的基础上建立起至高无上的威权。 在精神力量的冲击下,A国将不需以武力相威胁 或动用武力,也不需要施加经济压力,即可完成 帝国化的“使命”。由此可见,文化帝国主义是一 种“更高级的”外交运动,它靠文化的软力量导 向、演化、利诱实现文化殖民或文化征服,以期实 现B国、C国、D国在帝国政治体系中的文化认 同甚至忠诚。近十多年来,以文化或文明为主 轴,以所谓自由和民主为基点,以西方主义征服 民族主义为基调,以西方国家利益为中心,实现 西方文明为“普世性”范式的世界秩序重建,正成 为当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运动的主要征象。由 此,从民族和国家未来命运视角审视,文化安全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话题。同时,上述事实 也已直接触及到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定位、文 化发展方向以及民族文化的生存命运问题。 实际上,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势力的飙升,帝 国主义在破坏原有相对封闭的国家问经济政治 联系网络的同时,帝国主义化意味着国家力量 关系和国际社会秩序的重新启动和建制,同时 也意味着国家利益关系、领地范围的重新分配 和归属,这必定导致国际冲突的发生。这是因 为,帝国主义常常与势力范围、强权政治、归属 主义、殖民精神、征讨意志相联系,从而繁衍出 战争思想和冲突意识。帝国主义拓展更广阔疆 域,实际上就在缩小着弱小民族和国家的生存 空间;帝国主义在加强多民族间的“联系”和一 体化的同时,就在营造着彼此间的隔阂和仇恨; 帝国主义在强制世界统一性和统一意志时,就 会反射出世界的多样性和反抗意识;帝国主义 8O 在制造垄断和实施强权时,就会挤压出革命和 民主自治运动;同时,帝国主义运动又繁衍出自 身的全球恐怖主义运动和反帝国主义运动的恐 怖主义运动……。只要世界上存在帝国霸权主 义外交,国际社会就必然变得不和谐。 (三)意识形态冲突化 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集中体现为三个 维度: 1.文明冲突化。近十余年来,国际社会围绕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自由与民主、市场与贸易、霸 权与平等等许多话题产生争论。在这几个坐标 点上,弗朗西斯・福山和塞缪尔・亨廷顿极具代 表性。其中,前者宣布:在全球化视阈下,资本主 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必将以 共产主义在2O世纪的失败而告终结,自由民主 制度将成为终结所有精神文化现象的主要元素 和有利武器,这同时意味着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 族国家的文化走向将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 化路向为主要参照;后者则肯定地认为,当今国 际事务的全部矛盾关系,主要反映在文明问的冲 突上,即反映在由各个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所组 成的文明间或宗教闻的冲突上。这一冲突将会 在不同的文明结构板块的断裂带——西方文明、 伊斯兰文明、斯拉夫一东正教文明、佛教文明、儒 教文明、日本文明、北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 明——上展开。尽管这两位学者的世界观和价 值观并不能成为我们考察和思索世界事务和民 族、国家命运的唯一范式,但是,由他们所揭示的 问题一直成为最近十余年来思想界普遍关注的 对象却是勿庸质疑的事实。当代世界正以其激 烈的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方式,对各个主权国家的 文化发展向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中国威胁论猖獗。面对中国的蓬勃发 展,西方鼓噪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 “中国妖魔化 等论调甚嚣尘上。这客观上构成 了中国“和平崛起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理 由。在中国“威胁”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对峙 中,空前突出了意识形态影响的至关重要性。 3.民族主义运动论泛起。民族主义的“道德 性”、“法定性”、“使命性”,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对 外政策都被赋予了民族使命感、责任感,从而使 其外交获得了利益归属性和神圣感。然而,民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主义的过度膨胀极易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 目前,极端民族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民族分 离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推动了民 族主义集团企图脱离原归属国家成立一个新国 家,但分离主义要求通常被民族统一主义当局视 为对国家政治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威胁而遭到拒 绝,由此必然引起冲突,酿成战争。在这个意义 上说,苏联和东欧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对中国民 族团结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民族中心主 义则表现为过高估价本民族的优越性,低估其它 异族势力 这种意识常常以文化积淀的形式存 储在民族记忆的深处,但当族际对抗进入紧张剧 烈的时刻,那种潜藏的价值观便升腾出民族成 见、敌意、轻视甚至是仇恨,可在顷刻间弹射出极 端沙文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当下,美国 民族中心主义的“例外论”、“万能论”、“主导论” 格外值得密切关注。 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上述三个维 度的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一是全 球化、文明冲突、文化安全等无论以独立的政治或 文化问题存在,还是以日益缜密的网络化方式加 以联结,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关系中,文化世界的竞 争总会触及到中国的国家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 民族利益。二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事实表明:尽管 我们在积极地实施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外交政 策,但是,冷战后时代的国际社会并不完全是气象 宽舒的和平世界,民族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国 家利益之间的激烈争夺仍然存在,冷战思维仍十 分猖獗。一句话,意识形态一直是国际事务当然 的“政治语言”,关乎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整个国家 利益。三是民族差异所导致的冲突与分离运动, 将对中国的民族团结与族际和谐产生消极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事务中的民族因素和国内社会生活 中的民族因素都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在我国现代 化深度发展的过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之民 族、语言、宗教、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实质性差别问 题十分敏感,在动荡的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民族中 心主义与民族统一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相互渗 透,极易演化为极端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势力,导致 剧烈的冲突。因此,我们决不可用2O年前乃至半 个世纪前的眼光看待我国的民族问题。 二、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外交方略 进入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国际 和谐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互动关系。为此,和平 崛起应当成为保障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主要 外交战略。 (一)借鉴国际治理的操作方式 国际政治是一国社会和谐生存与发展的重 要外部环境。在当代社会中,当全球化成为一 种主要的国际现象时,任何主权国家的和谐社 会的构建都无法游离其外。由是,和谐社会的 国际政治治理成为当然的研究对象。当代国际 社会追求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治理: 1.国际法治理。近代国际法体系是自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逐步建立 起来的。可以肯定地说,在过去的四百年中,国 际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到严格遵守的。国际 和平的生涯远远多于战争时问,表明国际法的 存在意义不可忽视。 2.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通过国际组织的 运转、裁军政策的实施,和平运动的开展,战略 合作关系的确立等,实现集体安全是经常被运 用的手段。其中,联合国机制的运用在很大程 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3.普世价值的尊重。这必须面对一个事 实,一种情形是国家和民族差异性的存在,另一 种情形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不同 利益集团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价值观的冲突 造成了国际对立。于是,国际社会寻找出两种 方案加以解决:一是国际道德与世界舆论治理; 二是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寻找利益汇合点, 实现双赢。二者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被得到了较 为普遍的重视。 4.均势政策的实施。在维持均势的过程 中,各国主要运用了四种手段:分而治之、领土 补偿、军备竞赛以及联盟。尽管均势政策仍存 在其局限性,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 大格局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必须在上述四种国际治理的操作方式 中有所作为,以规避国际风险。 (二)实行双赢性均势外交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是国内和谐社会 8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构建的国际延伸,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中国外交政策的新主题是争取一个“和谐世 界”。因此,斗争与和谐并重,破解非均势化格 局,致力于实行双赢性均势外交,是中国构建和 谐社会外交方略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双赢性外交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实现 的均势手段。换句话说,实施双赢性均势外交的 国家往往都是这种游戏规则的受益者。众所周 知,维也纳会议前期的政治态势是欧洲的冲突、 革命和战争,那个时代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 势力空前兴起的时代。经过维也纳体制的确立 实现了西方国家双赢性均势外交。也正是由于 这一点,欧洲实现了百年和平年代,欧洲的资产 阶级大工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背景,而在这之后 不久,东方中国却经历了东西方之间非双赢性的 非均势化外交历史,日益沦陷为西方的附属。可 见,欧洲在近代社会的发达,从某种意义上得益 于百年和平,而百年和平有赖于维也纳体制所制 衡的双赢性均势外交。 另一方面,双赢性均势外交在现实国际社 会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表现是:对话、谈 判、合作成为外交关系的主要事实,超越意识形 态分歧、政治沟通、国际协商、务实外交、经济合 作、核裁军等,成为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 证了当代的国际和平。因此,当今中国实现和 谐社会的外交方略应当是,追求多极化,制造大 国之间的力量均势,推动国际民主政治的开展。 中国的崛起撬动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传统 板块,为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世 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剧变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 未来发展。因此,实行双赢性均势外交,充分说 明中国不是国际秩序的颠覆者,而是建设者。 (三)实施睦邻友好政策 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环境最为复 杂。中国周边聚集了大小贫富强弱各种类型的 国家,其中陆上接壤的15个,隔海相望或相对 的有8个。历史经验证明,周边形势的演变与 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好 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和社会 稳定。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 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 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 82 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 直接外部屏障。基于此,实施和完善睦邻友好 政策存在必然的逻辑机理。 1.建立新型的合作安全机制。一是倡导参 与者的包容性。这要求包容各种安全利益不同 甚至相互对立的国家,营造出一种对话与协商的 和谐气氛,有利于消弭处于萌芽状态的冲突因 素。二是追求目标的双赢性 这要求抛弃冷战 思维,力求将人类共同利益统一起来,求得共同 安全。其追求的目标是协商对话、互谅互让、互 助互利的“双赢”结果。三是解决手段的非军事 性。这强调从善意角度出发,审视安全问题。主 张通过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和协商,建立相互 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等非军事手段,体现 合作精神,实现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安全。 2.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矛盾是普遍存在 的,和谐的国际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所以,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建立有效的矛盾 疏导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保障。对 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只能按照“宜散不易 聚,宜顺不易激,宜解不易结”的原则予以妥善 处理,以达到化大为小、化闹为静、理顺情绪、平 息事态的目的。 3.完善的协商对话机制。具体手段是:拓展 协商对话的渠道;拓展协商对话的范围,努力实 现全方位化;协商对话内容,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讲究协商对话的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4.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现阶段中国应确 立具有如下利益协调机制:以国际法和联合国 宪章基本原则为指导、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 最佳化关系模式和目的。积极地奉行超越意识 形态分歧的外交政策,寻找国际社会利益的交 汇点,赢得国际和谐环境。 内政决定外交,外交服务于内政。在系统论 的意义上,维护、拓展和谐的国际环境,是国内和 谐社会系统建设的良好的国际大气候。当前,“和 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两 大价值观。中国是“和谐世界”论的创造者,也必 将是主要实践者。因此,积极合理而有效地实施 外交政策,有利于中国社会和谐向度的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李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